[摘要]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確立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確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傳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對理論、實際和文化三者關系認識的探索,為提出“兩個結合”奠定了重要基礎。從“一個結合”到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是對理論、實際和文化三者關系認識的升華,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的深化,是對傳統與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認識的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兩個結合”;? 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 B27; D610.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3-0004-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第一次提出“兩個結合”,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分析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指導思想上的根本原因在于堅持“兩個結合”,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必須”來強調“兩個結合”,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兩個結合”認識的發展。這樣明確地鄭重地提出“兩個結合”,重視和強調“兩個結合”,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指導思想上就是“兩個結合”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徹底結束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把中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理論根源。馬克思主義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即用馬克思主義之“矢”來射中國革命、中國建設之“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又通過中國話、中國字等表達出來,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人在早期革命歷程中曾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之問。這是探索中華民族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向何處去之問,也是探索怎樣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之問。經過大革命的失敗和土地革命戰爭的挫折,通過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后,這一問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個“從頭越”,是拋掉削足適履、邯鄲學步的教條主義的“從頭越”,是在全黨指導思想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從頭越”。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其堅持“兩個結合”的結晶是確立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就是反對主觀主義、反對片面地靜止地看問題,強調主觀服從客觀、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地發展地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出自《漢書》,不是馬克思主義書本上所固有的,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其虛懷觀是、和氣察是、去偏歸是、去偽存是、調研得是等內容,無不具有豐富的生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由此觀之,實事求是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從思想路線上看,就是“兩個結合”的結晶——實事求是的成功。
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堅持“兩個結合”的結晶是確立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建設小康社會,就是從墨守計劃經濟教條、侈談社會主義中解放出來,強調要以發展生產力為第一要務,通過溫飽—小康—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建設讓人民擺脫貧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最終起決定作用的發展論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發展目標。
“小康”出自《詩經·大雅》和《禮記·禮運》,也不是馬克思主義書本上所固有的,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其有恒產乃有恒心、衣食足乃知榮辱等世代相傳、人人熟知的內容,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由此觀之,小康社會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發展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就是堅持“兩個結合”、確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的成功,就是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定不移地為實現小康社會目標而奮斗的成功。
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其堅持“兩個結合”的結晶,在總體上是“治國理政”,其突出方面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反對人剝削人、人壓迫人,反對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壓貧,反對私于一家、私于一地、私于一國,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天下觀。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也不是馬克思主義書本上所固有的,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其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以天下為一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內容,同樣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由此觀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天下觀,同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對理論、實際、文化關系認識的探索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是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否則就提不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小康社會這一現實具體的發展目標。
“兩個結合”涉及的是理論、實際、文化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研究馬克思主義,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并闡明了這三個方面的相互關系。對于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說:“不是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而是當作行動的指南。不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字母,而是學習他們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立場與方法。”1這就是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于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毛澤東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2這里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時代實際需要服務,全盤繼承或完全拋棄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必須用帶有中國特性的中國話、中國字表達出來,才能為中國人民所掌握,才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此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黨的文獻中被明確,并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被強調。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反對將學習馬列主義原理原則與了解中國社會情況、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互相脫節的惡劣現象。”3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我們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4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
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之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中。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的一個突出方面,就是從中國文化的歷史鏈條中去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強調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首先,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帶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文化,不能教條主義地全盤接受外來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6其次,這個文化具有科學性,對古代文化不是無批判地兼收并蓄,而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7再有,這個文化具有大眾性,是“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的,8其語言和文字是接近民眾的。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批評只知背誦馬列主義詞句的教條主義者“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9毛澤東重視帶有民族特性的文化,重視一定的民族形式,就是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即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必須處理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關系的探索,還包括對中華民族與中國共產黨之間關系的認識。面對英國記者斯坦因提出的“中國至上”還是“共產黨至上”的問題,毛澤東回答,“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際問題”“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中國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中有很多好東西,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必須把這些遺產變成自己的東西”。1
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山河大地誕生和發展的,是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根基上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并將其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表達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比如獨立自主,是與運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觀念分不開的;艱苦奮斗,是與運用“愚公移山”傳統故事分不開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雖不是直接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與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與孟子的“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在文化觀念上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對理論、實際、文化關系認識的探索,為新時代“兩個結合”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明確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一個結合”到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是對理論、實際和文化三者關系認識的升華。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處于低潮時,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探索前進,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2這里指出了“兩個結合”的內容。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兩個結合”的概念。“兩個結合”中包含三個因素,即理論、實際、文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還要通過中國語言、文字和具有普遍性積極意義的文化觀念表達出來。
從“一個結合”到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的深化。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極大地深化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文明能從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與中國漢字的作用密切相關,并指出:“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哲歸納的一些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幾千年連貫發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見的。”3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通的,所以能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人民所掌握,并發揮出巨大的威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4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1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熟悉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兩個結合”。
從“一個結合”到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是對傳統與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認識的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闡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只要時代精神,不要民族精神,就會割斷歷史傳統;只要民族精神,不要時代精神,就會偏離世界潮流。對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關系的認識,就是對傳統與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識。“兩個結合”中的“具體實際”是當前的實際、時代的實際,不是過去的實際。“兩個結合”有著鮮明的時代要求,是在解決時代問題和當今世界問題中產生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就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天下觀,是“兩個結合”的新成果。“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已經在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思想引領作用,并將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中進一步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其已經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著思想引領作用,并將進一步為全球治理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兩個結合”,從一個方面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曹應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