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江,瓦扎阿體,張 榮,徐成勇
(四川省涼山州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西昌 615000)
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強,營養豐富,是重要的糧菜飼兼用作物和工業原料[1-2]。馬鈴薯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喜陰涼、抗逆性強等特點,在我國分布廣泛[3],易種植,產量高。2015年我國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明確馬鈴薯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定位,通過對馬鈴薯生產技術指導、加工產業支持、消費引導,促進了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4],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得到顯著提高。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7年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馬鈴薯生產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種植面積約4.86×106hm2,年產量達8.85×107t,分別占世界的29.88%和25.56%[5]。2019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約4.91×106hm2,年產量9.19×107t占世界的24.91%。目前,我國不但是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6-7],也是馬鈴薯第一消費大國。馬鈴薯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科學調整糧食作物品種結構、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具有重大作用。
四川省是我國最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區之一,目前種植面積6.6×105hm2,鮮薯總產量達到1.42×107t,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四川根據水、熱和光照條件的差異,大致可分為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于農、林、牧綜合發展,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有成都平原、盆周山區,也有三州高寒地區,獨特的立體氣候及地形地貌,使的春、秋、冬三季均可以種植馬鈴薯,四季均有鮮薯上市。目前,四川已經形成了以川西南加工及菜用型馬鈴薯、川東北種薯及兼用型馬鈴薯、川東南馬鈴薯和川西平原秋馬鈴薯四大各具特色的優勢集中產區[8],生產鮮薯集中穩定的周年生產供給體系。四川馬鈴薯的周年生產,要求品種多樣化,地理氣候的獨特性同樣導致馬鈴薯病蟲害較多,選育集抗病強、品質優良、產量高、適合周年生產的新品種,是增強四川馬鈴薯品種多樣化、生態化發展,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最有效的方法。
馬鈴薯是我國農業結構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大力發展的特色效益農業和最具增產增收潛力的作物,也是民族地區、貧困山區重要糧食作物[9-10]。因此,加強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工作,選育優質、高產、特色、抗病、專用的馬鈴薯新品種[11],對確保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結構[12-13]、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馬鈴薯新品種“川涼芋13”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于2006年用從云南師范大學引進的‘合作23’作母本,西南地區主栽品種‘Mira’作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獲得雜交實生種子,2007年實生苗培育獲實生薯,2008年選種圃進行單株篩選,獲得株系、系統編號為“08X-33”,2009年株系圃鑒定,2010~2011年進行品系鑒定。2012~2013年進行品比試驗、多點試驗。2014年進行四川省區域預備試驗(中晚熟組)。2015~2016年進行四川省區域試驗(中晚熟組)及抗性鑒定。2018~2019年完成馬鈴薯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鑒定。2022年通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名稱:“川涼芋13”,登記編號為GPD馬鈴薯(2022)510008。
“川涼芋13”屬中晚熟鮮食品種,生育期86d左右,出苗率98%,植株生長習性半直立,植株繁茂性中,株高60.7cm左右。單株主莖數3個左右,分枝少,莖綠帶褐色,莖翼直形、莖橫斷面三棱形。葉綠色、葉軸綠帶褐色,葉緣平展,頂小葉橢圓形、基部心形、寬度中,側小葉4~6對,小葉著生密度疏。花冠白色、近五邊形、花冠中,無重瓣,花柄節有色,花繁茂,柱頭三裂、綠色、柱頭長,花藥錐形、黃色,天然結實性弱。匍匐莖短,結薯集中;薯塊卵圓型,淺黃皮、白肉,芽眼少、深,貯藏性與米拉相當。
2012年鮮薯產量為16852.7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250%。2013年鮮薯產量42135.0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59.7%。兩年平均鮮薯產量29493.9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89%。
2014年參加由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四川省馬鈴薯區域預備試驗,在廣元市、昭覺縣、喜德縣、通江縣、達州市、甘孜州、汶川縣[海拔在1175m (達州)~2636m(喜德)]7個試驗點平均鮮薯產量27170.0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23.2%,增產點次100%。
2015~2016年參加由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四川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在廣元市、昭覺縣、喜德縣、通江縣、達州市、甘孜州、汶川縣[海拔在1175m (達州)~2636m(喜德)]7個試驗點,試驗采用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米拉”做對照,根據各試點小區產量記載表,用農作物區試管理分析系統(2001年版)分析。
2015年,甘孜州試驗點誤差變異系數大于15,汶川縣試驗點誤差系數接近15,試驗誤差較大,其產量數據不納入匯總,其余5試點的誤差變異系數小于15,產量數據納入匯總。該品種在昭覺縣、喜德縣、通江縣、達州市、廣元市5個試驗點均較對照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出苗率97.4%,株高58.7cm,主莖數3.0個,商品薯率67.1%,單株薯塊重428.1g。平均鮮薯產量25872.0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19.3%,差異不顯著。
2016年,達州市試驗點、汶川縣試驗點誤差變異系數大于15,其產量數據不納入匯總,其余5試點的誤差變異系數小于15,產量數據納入匯總。昭覺縣、喜德縣、通江縣、廣元市、甘孜州5個試驗點均較對照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出苗率98.6%,株高62.8cm,主莖數3.2個,商品薯率69.0%,單株薯塊重546.6g。平均鮮薯產量31248.0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27.6%,差異極顯著。
2015~2016年10個試驗點均較對照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出苗率98.0%,株高60.7cm,主莖數3.1個,商品薯率68.0%,單株薯塊重487.4g。平均鮮薯產量28560.0kg/hm2,較對照米拉增產23.5%,增產點次100%。貯藏性與對照米拉相當(表1、表2)。

表2 川涼芋13四川省馬鈴薯區域試驗植株特性
2015~2016年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田間、室內接種鑒定,調查數據來源于瀘定縣、廣元市、達州市、通江縣和彭州市試驗點。晚疫病選“米拉”為耐病對照品種,馬鈴薯病毒病主要針對田間表現明顯的輕花葉病毒病、重花葉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經鑒定該品種2015年表現為抗晚疫病、抗病毒病,2016年表現為抗晚疫病、高抗病毒病。
2019年經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檢測:“川涼芋13”塊莖干物質含量為18.31g/100g,淀粉含量為14.28g/100g,還原糖含量為0.145g/100g,VC含量為101.92mg/kg,粗蛋白含量為2.84g/100g。
2019年在四川省越西縣竹阿覺村開展“川涼芋13”原種大春生產示范1.2hm2,平均鮮薯產量27345.0kg/hm2。2020年在四川省昭覺縣、美姑縣、布拖縣、鹽源縣、會東縣、喜德縣、瀘定縣開展“川涼芋13”原種大春生產示范3.7hm2,平均鮮薯產量36318.0kg/hm2。2021年在四川省昭覺縣、美姑縣、布拖縣、鹽源縣開展“川涼芋13”一級種大春生產示范4.8hm2,平均鮮薯產量35566.5kg/hm2。2022年在四川省昭覺縣、布拖縣開展“川涼芋13”原種大春生產示范10.7hm2,平均鮮薯產量32470.5kg/hm2,在昭覺縣開展“川涼芋13”商品薯大春生產示范10hm2,平均鮮薯產量37987.5kg/hm2。
選擇肥力較好,土壤松軟,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未發生過癌腫病、青枯病的地塊。田塊深耕30~40cm,利于蓄水保墑、增加土壤活土層,忌連作和選前作是茄子、辣椒、煙草等茄科作物的地塊,最好選前作是禾谷類和豆類作物的地塊。
選用合格脫毒種薯,提倡50~100g健康整薯播種,大薯可切塊處理后播種,但要求種薯在100g以上,每個切塊重50g以上,帶有2~3個芽眼。切薯在播種前1~2d進行,切薯時準備多把切刀,放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5~10min消毒。切到病薯要換用消毒切刀,遇病、爛薯將其剔除,切塊后用2kg70%甲基托布津+0.2kg72%農用鏈霉素拌入50kg滑石粉溶劑的混合藥拌種,每50kg種薯用2.5~3.0kg混合藥,拌藥要求在切塊后30min內完成。
根據種植區域氣候,選擇適宜播期,低海拔地區一般在1月初到2月初、高海拔地區在2月中下旬到3月初播種。塊莖發芽最低溫度5℃,最適溫度是15~20℃,一般在當地氣溫穩定在5~7℃,10cm土溫恒定在7~8℃時播種。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愈高,出苗所需時間愈短,提早播種會因土壤溫度過低,延緩或停止幼芽和幼根生長從而延長出苗期。
高壟寬窄行錯窩種植,壟寬100cm,其中寬行67cm、窄行33cm,窩距27~30cm,凈作密度66000~75000株/hm2,播深10~15cm,播后蓋土10~15cm呈瓦背狀,壟高25~30cm,壟頂寬40~50cm,壟底寬70cm,空溝寬30cm,噴霧乙草胺進行苗前除草。
施復合肥(N、P2O5、K2O質量分數均為15%)750~900kg/hm2,注意與種薯隔離防止燒苗,腐熟農家肥22500~30000kg/hm2作底肥。1hm2用5%毒死蜱顆粒30kg拌75~150kg細土處理土壤防治馬鈴薯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等)。
齊苗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理溝培土,視苗情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75~115kg/hm2提苗,施肥避免接觸根部。苗高15cm左右或現蕾期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初花期(封行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培土。根據植株長勢適當噴施含N、K的葉面肥,達到深溝、高廂、土厚,溝溝相通,以利排水。
根據植株長勢及田間氣候情況,重點預防早、晚疫病,在苗高15cm左右噴施預防性藥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出,發病初期噴施高效低毒殺菌劑72%克露粉劑600倍液、銀法利687.5g/L懸浮劑800倍液、50%福帥得錳鋅懸浮劑2000倍液、25%氰霜唑懸浮劑1500倍液等,間隔7~10d交替使用噴施2~3次。田間發現青枯病應立即拔除銷毀,并用50%消菌靈7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每隔7d灌根1次,連灌2~3次。防治蚜蟲可選用如抗蚜威、啶蟲咪、吡蟲靈等藥劑按葉莖、葉背、葉面的順序交替噴施,每隔7~10d噴施1次,連噴2~3次。
馬鈴薯基部75%葉片變黃即可收獲,收獲前7~10d殺秧,促使薯皮老化,防脫皮,也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選擇晴朗天氣、土壤比較干燥的時候分批收獲,收獲過程盡量減少人工、機械損傷,抹凈塊莖上的泥土、雜物,防止雨淋、烈日曝曬,按大小規格分級裝袋,并在通風、陰涼、干燥、清潔、避光條件下貯運、銷售。
綜上所述,“川涼芋13”是豐產穩產性好、商品薯率高、抗病性好的馬鈴薯新品種,適宜在四川海拔在1100~2700m的地區春季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