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陳艷瓊*,陳繼恩,嬴登宇,張 平,高 興
(1.四川省涼山州林業草原科學研究院,四川 西昌 615000;2.四川南亞作物創新團隊,成都 610041;3.四川省冕寧縣興冕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冕寧 615600)
四川攀西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光合效率高,農經作物生產得天獨厚,不僅產量高,且品質好。受西南季風影響,區域內氣候干濕季節分明,降水主要集中于6~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而11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不足全年10%。通常情況下,每年的10月以后雨季結束,直到次年6月初雨季才緩慢來臨,旱季長達7~8個月,形成冬干、春旱、夏(初夏)燒的氣候特點。
“紅陽”獼猴桃是由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院和蒼溪縣農業局從中華獼猴桃 (Actinidiachinensis) 的紅肉變種紅肉獼猴桃(Actinidiachinensisvar.rufopulpa)通過實生育種選育出,1997年通過了四川省作物委員會的審定,并正式命名,是世界上第一個紅肉獼猴桃品種。攀西地區從1999年便引進了“紅陽”獼猴桃進行試種,獲得成功后,種植面積有了一定的增加,2020年“紅陽”獼猴桃栽培面積為66hm2左右,投產面積約30hm2。經過多年的栽培觀察,發現“紅陽”獼猴桃在西昌的表現穩定“紅陽”獼猴常規采用樹形為一干兩蔓型或扇形整形方式,在攀西區域“紅陽”獼猴桃生長緩慢,成枝量較少,一干兩蔓型操作容易易于整形管理。幼苗常規管理為當年1月進行嫁接,嫁接成活新枝抽出后抹去多余側枝,選擇1個生長健壯的枝條進行主干培養,并立枝柱進行綁縛,再經過一個生長季節的生長。落葉后進行冬季修剪,攀西區域冬季修剪在12月左右。
“紅陽”獼猴桃通常平頂棚架栽培,土面以上高度為1.8m,一般高度超過架面1m才能上架[2]。采用“一干兩蔓”樹形,即在獼猴桃生長前期,有目的地培養成“一根主干、兩個主蔓”的樹形[2]。如果采用實生幼苗栽植,一般情況為頭年定植幼苗,第二年1月進行品種嫁接,然后對新稍綁蔓進行養育,培育出1根筆直粗壯的主干,通過一個生長季節的生長在冬季修剪進行回縮定桿(定桿高度為1.4~1.5m),再通過下一年促發2個飽滿的枝條,通過生長季節引縛生長可以達到主蔓上架,即需要嫁接后2年獼猴桃才能上架。本實驗主要研究通過扭枝處理促進植株新稍萌發并快速生長,使植株嫁接后當年達到1蔓上架,縮短“紅陽”獼猴桃幼苗上架時間,為“紅陽”獼猴桃提早掛果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果園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河邊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1680m,全年平均溫度10~22℃,白天平均溫度22℃,夜間平均溫度10℃。試驗于2020年進行,實驗材料為頭年定值實生幼苗,當年1月進行嫁接的“紅陽”獼猴桃幼苗,栽培株行距為1.5m×3.5m,密度126株/667m2,整個獼猴桃園內已掛果的豐產樹和新栽幼苗水肥管理水平均較高。
選擇頭年定植的實生苗,當年1月新嫁接的長勢健康的有代表性的植株,單株為一個試驗小區,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設3個處理。(見圖1)。
處理CK:不做處理,讓嫁接的新枝條自然生長;處理A:在4月中旬的時候,在離地50cm處直接將嫁接枝條剪斷;處理B:在4月中旬的時候,在離地面50cm處,對嫁接枝條進行扭枝處理。
扭枝方法:當年1月嫁接的獼猴桃枝條在4月中旬時木質化程度不高,枝條軟綿,扭枝時左手握緊扭枝部位起固定作用,右手扭擰枝梢慢慢旋轉向下彎曲,將枝條扭擰劈裂,使木質部和韌皮部開裂,扭后把枝條進行折彎處理并保留葉片,即使枝頭彎轉枝梢朝下并別住。“扭”是破壞木質部導管,減少無機營養流量,控制營養生長,相對增加有機營養存量,促進生殖生長[3]。處理后的主干都要進行立支柱綁縛,使其向上生長,只留一個生長強壯的枝條作為主干培養,多余的芽抹除。
所選處理植株皆掛牌標記,3個處理共計9株,處理時間為4月14日,處理后每月4號、14號、24號測量并記錄植株枝條粗度生長情況與主桿枝蔓長度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
4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10d測量1次枝條的長度,測量并記錄枝條生長量的變化,測量方法使用卷尺將枝條拉直再進行測量,并由固定人員進行操作,避免帶來人為操作和測量標準不統一的誤差。
4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10d測量1次枝條粗度,測量點選擇在嫁接口上方5cm處,使用游標卡尺測量。
從表1和圖2a可以看出,CK組獼猴桃幼苗的枝梢伸長生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4月14~6月4日的生長高峰期(第一階段)和6月4日以后的生長末期。在生長高峰期CK組獼猴桃幼苗的枝梢增長了65.4cm,并通過計算得出CK組的幼苗枝梢在生長高峰期的平均生長速率為1.79cm/d(圖2b),6月4日以后的末期枝梢基本不再伸長生長,即在6月4日之后枝梢伸長生長停滯。

表1 不同處理下枝條長度的生長情況

圖2 (a)不同處理方法對枝條長度的生長趨勢,(b)枝條長度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速率
處理A組獼猴桃幼苗的枝梢伸長生長趨勢與CK組不同(圖2a),可以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4月14~6月4日的生長高峰期(第一階段),6月4~7月4日的緩慢生長期(第二階段)和7月4日以后的末期(圖2b)。在4月14~6月4日的生長高峰期期間,處理A組枝梢增長了110.1cm,較CK組伸長生長了35cm,幼苗枝梢平均生長速率為2.55cm/d,顯著大于CK組的平均生長速率1.79cm/d(圖2b)。在6月4~7月4日,處理A組出現一個短暫的緩慢生長期(第二階段)(圖2b),在此期間處理A組枝梢伸長生長的長度與CK組拉開差距,枝梢較CK組伸長生長了13.7cm。在7月4日之后的生長末期處理A組枝梢伸長生長停滯。
處理B(扭枝處理)的枝梢伸長生趨勢與處理A不同,其更相似于CK組。生長趨勢可分為兩個階段:4月14~7月14日的生長高峰期和7月14日以后的末期(圖2a)。從圖2b中可以明顯看出處理B組的生長高峰期在時間長度上長于CK組,同時大于處理A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生長期的時間之和。處理B組的枝梢在生長高峰期期間枝梢增長了178.8cm,枝梢的伸長生長顯著大于CK組和處理A組,較CK組和處理A組分別增長了108.1cm和73.1cm。處理B組的幼苗枝梢平均生長速率為2.69cm/d,顯著高于CK組的平均生長速率1.79cm/d,但與處理A組的平均生長速率2.55cm/d無顯著差異。7月14日生長高峰期結束之后,處理B組的生長末期與CK組和處理A組一樣,枝梢伸長生長停滯。
從表2和圖3a可以看出,CK和處理A兩組獼猴桃幼苗的主干粗度生長量有2個生長高峰期,分別在4月14~5月24日(第一階段)和6月14~7月24日(第三階段)。兩個緩慢生長期,分別5月24~6月14日(第二階段)和7月24~9月14日(末期)。在第一個主干粗度生長高峰期期間,CK和處理A兩組獼猴桃幼苗的主干粗度生長量與平均生長速率分別為0.82cm、0.84cm和 0.009cm/d、0.009cm/d,可以看出在此期間無論是粗度生長量還是粗度平均增長速率,CK和處理A都無明顯差異。在5月24~6月14日的第一個緩慢生長期期間(第二階段),處理A的主干粗度生長量緩慢與和CK組分開,但這種增長趨勢并不顯著,處理A的主干平均粗度增長速率為0.005cm/d,略大于CK組的0.004cm/d。在第二個主干粗度生長高峰期期間(6月14至7月24日,即第三階段),CK組的主干粗度生長量從0.82cm增長至1.05cm,凈增長量0.23cm,平均粗度增長速率0.006cm/d。處理A組的主干粗度生長量從0.84cm增長至1.14cm,凈增長量0.30cm,平均粗度增長速率0.008cm/d,凈增長量和平均粗度增長速率較CK組均有明顯增加。在7月24~9月14日的生長末期,CK和處理A兩組獼猴桃幼苗的主干平均粗度增長量顯著降低并在最后粗度增長停滯。

表2 不同處理下枝條粗度的生長情況

圖3 (a)不同處理方法對枝條粗度生長趨勢的影響,(b)枝條粗度不同生長階段的增長速率
不同于CK和處理A兩組,處理B組的幼苗主干粗度生長量趨勢僅有2個生長階段,分別為4月14~7月14日的生長高峰期(第一階段)和7月14日以后的生長末期。在4月14~7月14日的生長高峰期期間,處理B組的幼苗主干粗度直接從0.40cm增長到1.46cm,凈增長量1.06cm,幼苗主干粗度和凈增長量顯著高于CK和處理A兩組。處理B組的幼苗平均粗度增長速率為0.011cm/d,與CK和處理A兩組的第一階段平均粗度增長速率接近(0.009cm/d),大于CK和處理A兩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平均粗度增長速率。在7月14~9月14日的生長末期,處理B組的幼苗主干平均粗度增長量顯著降低并在最后粗度增長停滯。
結果表明,修剪處理(處理A)和扭枝處理(處理B)均能延長獼猴桃幼苗的枝梢伸長生長和枝條粗度的生長期。修剪處理使枝條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緩慢生長期從而延長枝梢伸長生長和枝條粗度的生長期,扭枝處理直接延長了原本的生長高峰期進而實現延長枝梢伸長生長和枝條粗度的生長期。
扭枝處理后保留了部分枝條,這部分枝條由于缺失嫩芽,因而會將有機營養輸送到新生長的嫩枝中,從而使新生長嫩枝獲得足夠的營養用于伸長生長,延長了生長期。但是由于修剪處理缺失芽尖,因而新生長嫩枝所獲得的內源植物生長激素含量較低,導致修剪處理出現了短暫的緩慢生長期而不是和扭枝處理一樣的生長高峰期直接延長[4]。這從圖2b和3b可以看出,修剪處理的枝梢伸長生長在第一階段(6月4~7月4日)的枝梢平均生長速率2.55cm/d和扭枝處理的枝梢平均生長速率2.69cm/d非常接近。而在緩慢生長期(第二階段,6月4~7月4日),枝梢的伸長生長與枝條粗度生長期的第二階段(5月24~7月24日)具有關聯性,從時間關聯性上分析可以得出,在這一期間修剪處理的枝梢由伸長生長轉變為粗度增長生長。這是因為新生長嫩枝獲得了足夠的營養但缺乏植物生長激素引導枝梢伸長生長。
扭枝處理的枝梢伸長生長和枝條粗度增長的生長高峰期是相同的,都在4月14~7月14日,并且其都是線性的生長,這說明扭枝處理后保留的原枝條和芽尖為新生長嫩枝提供了充沛且連續的營養和內源植物生長激素,只有這才能使枝梢伸長生長和枝條粗度增長進行同步且連續的生長。
在四川獼猴桃一般采用平頂棚架栽培,常規高度為1.8m,一般高度超過架面1m才能上架[5],通過試驗表明經過扭枝處理(處理B)能促進獼猴桃新稍的生長量,高度能超過架面1m以上,粗度達到1.46cm,能達到當年上架要求,縮短了獼猴桃幼苗上架時間,為提前掛果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