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課題組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在發展進程中經歷了從外匯短缺、快速積累到較為豐富的不同歷史階段,金融業和外匯市場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較為封閉到走向高水平開放的新階段。在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金融市場不斷開放的進程中,外匯管理的政策邏輯也從致力于積累稀缺的外匯儲備逐漸轉變為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換匯和用匯。隨著外匯管理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貿易投融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外匯支持涉外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外匯管理便利化系列政策的推出正是外匯管理“放管服”改革、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體現。近年來,外匯局先后在經常項目、資本項目等領域推出一系列便利化措施,旨在為對外貿易和投資發展提供優質的外匯服務,簡化業務流程、便利外匯業務辦理。
從歷史來看,經常和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路徑相同,大都是采取了“先試點后推開”的思路,首先以試點形式賦予部分區域的優質市場主體業務便利,然后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適時推廣。準確和客觀地評價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落實情況,對下一步更加有效地開展便利化政策并進行全國復制推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涉外企業是外匯管理政策的最終受眾,也是對外匯管理便利化情況最為敏感的市場主體。企業辦理外匯業務的便利化程度是衡量政策落實情最直觀的體現。鑒于此,為加快推動外匯管理改革、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客觀評價外匯管理政策及其執行實施效果,本研究對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為厘清企業訴求、檢驗政策落地情況、發現政策落實的難點堵點提供參考。
研究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在試點地區的實際實施效果對市場主體和政策制定者都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對相關企業的實際調研,能夠發現政策落地過程中的難點堵點,檢驗市場主體與政策制定者間的“溫差”,及時補齊短板、疏通政策落實渠道,進而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另一方面,分析政策落實情況有助于判斷政策是否真正能夠節約企業經營成本,并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政策使用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在推動政策全國推廣進程中有效防范風險。
本研究可能創新之處在于:一是從政策受眾的切實感受出發,衡量經常項目便利化政策效果,通過對比試點企業與一般企業辦理業務耗時、審核單證數量以及滿意度等來判斷便利化政策的落實效果;二是通過分析調查問卷衡量資金跨境便利化、外債便利化和跨境投融資創新等方面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的效果和企業實際需求的差異,反映政策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三是量化檢驗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對節省企業腳底成本、縮短業務辦理時間、簡化業務流程等方面便利化的實際作用。
近年來,經常和資本項目分別推出多項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一般以試點形式賦予部分區域的優質市場主體業務便利,然后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適時推廣適用全國。但由于經常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不同,兩種不同屬性的便利化改革很大程度上需要放在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不完全可兌換的大框架下進行統籌,在實踐中逐漸出現了便利化改革的經常項目模式和資本項目模式。分項目看,目前現行的經常項目便利化政策有10項,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有27項。具體看來:
根據政策目標和使用主體,經常項目便利化政策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旨在提升政務、企業和個人服務效率。經常項目交易主體涉及我國百萬進出口貿易企業以及千萬個人換匯用匯,簡化行政管理流程和業務辦理電子化等方面是推進外匯管理便利化的關鍵。相比之下,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類型較為多元,政策涉及資本金跨境收付及使用、外債管理、投融資幣種管理等各個方面。為服務我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外匯局根據各地區實際需求和經濟發展特點,按照具體業務條線分地區、分時段出臺不同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從而實現精準施策和政策效用最大化。
本研究聚焦不同主體對經常和資本項目兩種便利化模式的評價。任何一項外匯便利化改革效果如何,不僅取決于總局的頂層設計,還需要綜合考慮總局、分局、銀行、企業四類主體的理解力和執行力。任何一個環節的扭曲變形,都有可能引起負面影響,偏離了政策便利化的初衷。分項目看,經常項目已經可兌換,因此,對貨物、服務等不同業務,一視同仁采取同等程度的便利,著力點是流程的簡便化、單證電子化、管理優化,而資本項目尚未完全可兌換,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的不同交易可兌換程度均有相當大的差異,不能做到整齊劃一,著力點需同時兼顧業務屬性便利(提高可兌換便利性)和流程便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總的看,本次便利化政策效果評估立足于經常和資本項目兩種便利化模式特征,充分考慮到政策傳導的不同環節,以檢驗外匯管理政策是否足夠便利、銀行執行是否到位、企業/個人使用是否滿意。
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具有區域性、試點性、指定性等特征。據此,本研究以調查問卷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數據,輔之以量化統計分析,并且在樣本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地區和受眾的差異性。
關于研究方法。評估便利化政策的落實情況是一個定性問題,重點在于具體業務辦理流程中政策受眾的主觀體驗,這也就決定了衡量政策落實效果沒有現成的微觀數據。問卷調查法是目前國際組織評估貿易投融資便利化的重要方法(Djankov et al.,2008;Havranek & Irsova,2010;Chan et al.,2018),現有研究大多以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政策便利化程度。本研究利用調查問卷法收集企業層面數據,既能比較有針對性地采集企業樣本,又能通過設計問卷具體問題來按需獲取數據。此外,為將調查統計結果進行一般性論證和規范性分析,使用邏輯回歸和線性回歸法分析了不同性質的企業對不同政策的使用度和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支持問卷調查結論。
關于區域的選擇。本研究選取北京、上海、深圳和廣東四地作為調研地區,主要考慮:一是各地均為高水平改革試點區域,是試點政策首先落地的示范區;二是各地經濟總量大、涉外經濟強、結構各具特色,能夠反映不同特征企業對不同政策的需求;三是各地開放程度領先全國,外匯業務需求較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深圳本身經濟體量較為可觀,并且高新技術企業較為集中,與廣東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有所區別,所以將深圳區分討論。
關于政策受眾的選擇。在政策落地過程中,需要選擇有實際需求、誠信度較高的受眾企業,以確保實現試點的高效、安全。試點企業的篩選主要由當地實際辦理業務的銀行來完成,銀行選擇出的滿足條件企業即有資格享受試點便利化政策。從經常項目看,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政策試點的實施范圍為優質銀行篩選的優質企業。從資本項目看,銀行同樣根據企業的業務情況和信用水平等因素綜合選擇,但銀行選出的“白名單”企業通常會自己保存,各項不同政策的試點企業數也存在差異,因此全國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試點企業總數不易統計。鑒于此,本研究將調研企業范圍限定在辦理過經常或資本項目的相關業務并且盡量囊括所有享受過政策便利的優質主體。
1. 國際組織貿易投資便利評估體系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WB)、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國際組織都在致力于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研究(見表1)。
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DB)采用專家打分法構建定量貿易投資便利化指標體系,包括注冊企業、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勞動者市場監管等共十個貿易便利化一級指標(Djankov et al.,2008)。WB“物流績效指數(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則是基于對跨國貨運代理商和快遞承運商的調查問卷數據而構建的,包括海關清關效率、信息技術設備的質量、抵達目的地的及時性等六項一級指標。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貿易促進報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GETR)中公布的“貿易促進指數(Enabling Trade Index,ETI)”,則采用執行意見問卷調查數據(Executive Opinion Survey,EOS),以市場準入、邊境管理、運輸及交通設施、營商環境四個方面的指標衡量貿易有關的政策問題。WFE《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GCR)中的“全球競爭力指標(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則從評估宏觀經濟環境、國家的政府公共部門素質、科技的準備程度評估一國貿易投資競爭力。
OECD于2013年開始發布“貿易便利化評價指標體系(TFI)”并形成數據庫,該體系包括11個一級指標,涵蓋了WTO《貿易便利化協定》中涉及的所有邊境手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投資便利化行動計劃(2008)》(Investment Facilitation Action Plan,IFAP)以成員國提交的投資便利化行動和測度菜單為基礎,制定評估的關鍵衡量指標(Chan et al.,2018),但限于資料可獲得性未能得到推廣。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UNCTAD)《世界投資報告》中的“外資吸引指數”和“投資潛力指數”以及OECD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管理限制指數”,也是常用的投資便利化評估變量(Havranek & Irsova,2010;Kejzar,2011;Orli?,2016)。
2. 國際組織貿易投資政策評估方法的應用和推廣
國際組織關于貿易投資便利化評估的指標體系被廣泛應用于后續研究中。Wilson et al.(2003)以GCR為基礎,構建了涵蓋港口效率、海關環境、監管環境和電子商務效率四個維度的指標體系,并參考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采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對貿易便利化效果進行量化評估。Mo?sé & Sorescu(2011)基于WB、WEF等指標體系,建立了包括信息公開、行政手續費等十六個一級指標的指標框架,對OECD國家貿易便利化進行評估。Beverelli et al.(2015)、Hillberry et al.(2018)運用OECD的ETI指數,研究貿易便利化的福利效應。Jittichai et al.(2014)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泰國國際港口的貿易便利化程度進行了評價。Tansakul(2013)運用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東盟四國東西經濟走廊的跨境貿易便利化評估框架。
總體來看,問卷調查法是目前國際組織評估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重要方法,現有國際指標體系大多以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構建便利化指標。對于將多項一、二級指標整合成綜合指標中涉及的權重選擇問題,目前國際組織的指標體系多數采取一級指標等權重,二級指標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權重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熵值法等能夠更加科學地結合主觀判斷和定量分析。其中,層次分析法通過構造一個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將每一層次的各要素進行兩兩比較,以此建立判斷矩陣,適用于多目標、多時期的系統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以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為基礎,通過建立指標間兩兩相互比較的模糊優先關系矩陣,并轉化為模糊一致矩陣,從而確定各指標權重;熵值法利用數據攜帶的信息量大小計算權重,得到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形式,以2021年全年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所有辦理過相關貿易投融資業務并享受過相關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的企業為主要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518份(約占四地涉外企業總數的1%),于2022年2月下旬回收了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屬性的1592家涉外企業樣本,其中有效回收問卷數1592份,有效回收率為63.2%(北京下發問卷企業385家,收回問卷261家,回收率為67.8%;上海下發問卷企業350家,收回問卷205家,回收率為58.6%;廣東省下發問卷企業1061家,收回問卷722家,回收率為68%;深圳下發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04份,回收率為80.8%)。回收樣本中,北京261份(占比16.4%)、上海205份(占比12.9%)、廣東722份(占比45.3%)、深圳404份(占比25.4%)。
本研究設計了包含66個問題的調查問卷,分四部分從企業的角度對我國的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平進行細化、客觀的統計分析和評估。一是企業基本情況,統計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性質、外匯收支規模等企業基本信息。二是貿易便利化試點政策,包含便利化政策類別、使用度、銀行真實性審核方式、監測方式、業務耗時等政策使用和落實問題。三是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使用情況,主要包括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一次性外債登記、高新技術企業外債額度便利化、放寬外債償還幣種一致性要求、內保外貸或境外放款業務下放銀行辦理,以及境內股權投資便利化等政策落實情況。四是企業滿意度和其他訴求,包括企業對各項政策使用的滿意度和對外匯局或銀行推進業務便利化的建議。
一是企業基本情況。從行業分布看,樣本企業主要以制造業為主,占比36.9%。從性質分類看,外資企業居多,占比57.2%。從外匯業務規模看,平均外匯收支規模為一千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最多,占比54.8%。從業務性質看,貨物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外匯收支業務最多,占比分別為51.1%和29.6%。總的看,調研樣本基本能夠代表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不同規模涉外企業的相關外匯業務辦理情況。
二是貿易便利化試點政策落實情況。樣本企業中,辦理過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的企業過半(占比60.4%),其中442家是貿易便利化試點企業,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的試點企業分別為79、107、160和96家。總的看,試點企業在辦理業務、真實性審核、事后核查等方面相較一般企業更為便利,但銀行真實性審核主要是事前。
三是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由于資本項下的便利化政策種類較多,本課題主要研究六類主要便利化政策,包括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一次性外債登記便利化、高新技術企業外債額度便利化、外債償還幣種便利化、內保外貸或境外放款業務下放銀行辦理和境內股權投資便利化。
為了進一步了解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政策效果及可能存在問題的成因,本研究結合調查問卷法的優勢,借鑒國內外研究經驗,闡明使用調查問卷研究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的可行性。以公開數據為主,輔之以調查問卷,通過這些綜合的數據來分析貿易、投融資便利化的障礙因素。根據調查問卷中衡量企業辦理具體業務的便利程度,采用OLS回歸和logistic回歸檢驗政策落實效果。具體來看:控制變量包括企業性質、外匯收支規模、外匯業務數量、所在地區(見表2),目標變量主要包括業務耗時、跑銀行次數、業務辦理滿意度、節省時間和勞動力成本情況、是否刺激企業業務需求等。

表2 控制變量選項來源及賦值
其中,企業性質和企業所在區域為虛擬變量,賦值方法為:
本研究根據政策分類將模型假設劃分為兩類:
一是經常項目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通過對比貿易便利化試點企業(即享受便利化政策)與一般企業的感受來判斷貿易便利化政策的效果。具體驗證兩個假設:
假設1:A類企業便利化程度更高。
假設2:貿易便利化試點企業享受了事后審核、減免審核單證和縮減業務流程等便利。

表3 經常項下回歸被解釋變量
二是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便利化政策。通過檢驗資金跨境渠道和便利程度、外債便利化程度和跨境投融資創新政策等三個方面檢驗政策效果。
假設3:辦理過資本項目收入支付的企業在審核方式、業務耗時、事后審核等方面感受到便利化政策影響。

表4 資本項目收付便利化回歸被解釋變量
假設4:享受一次性外債登記政策的企業在登記時間、業務耗時、節省時間成本等方面優于其他辦理外債業務的企業。

表5 外債登記模式與外債業務筆數回歸被解釋變量
1.貨物貿易便利化政策評估
本部分分別以A類企業(X1)和試點企業(X2)為解釋變量,以審核方式、跑銀行次數、政策滿意度等7個變量為被解釋變量,通過OLS和Logistic回歸檢驗貿易便利化政策的效果。表6為對比了A類企業和試點企業貿易便利化程度,從審核方式看,A類企業(X1)的系數不顯著,試點企業(X2)的系數為1.74(采用事前審核時被解釋變量取值為1),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試點企業更多為事前審核;從跑銀行次數和業務耗時看,A類企業系數均不顯著,試點企業的系數分別為-0.14和-0.34(跑銀行次數越多、耗時越高,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試點企業跑銀行的次數和業務耗時顯著縮短;從簡化單證審核和銀行服務差異看,A類企業系數均不顯著,試點企業的系數分別為1.2和0.51(單證得到簡化或銀行不存在差異時,被解釋變量取值為1),在1%和5%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審核流程明顯簡化,并且在不同銀行辦理業務時不存在差異。從便利情況和政策滿意度看,A類企業僅在滿意度方面相對顯著,試點企業的系數分別為0.58和0.19(不存在不便利時取值為1,滿意度越高取值越大),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相較于非A類企業,試點企業的不便利情況顯著減少,政策滿意度也更高。

表6 經常項下貿易便利化相關假設回歸結果
表7為A類企業和試點企業相關回歸分析總結。可以看到,相對于非A類企業,A類企業在辦理貿易項下外匯業務時并未明顯享受到事前審核、簡化單證等便利,并未感受到不便利情況的減少。試點企業則明顯感受到便利化政策的效果,審核方式偏向于事后審核,跑銀行次數、業務耗時、審核單證數量等方面均明顯減少,政策滿意度明顯較高。

表7 經常項下回歸結果總結
2. 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評估
(1)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政策。在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方面,由于目前暫無法獲取白名單企業名錄,因此無法設置解釋變量,僅分析收入支付政策在企業性質、外匯收支規模、地區等層面所存在的差異。本部分以審核方式、是否需逐筆提交、跑銀行次數、滿意度等9個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OLS和Logistic回歸分析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政策效果的特征。
表8為資本項目收付部分的回歸結果。從審核方式看,廣東(D22)和深圳(D23)的系數分別為-1.15和-1.11(采取事后審核時解釋變量取值為1),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廣東和深圳的企業更多為事后審核。從證明材料提交方式看,廣東和深圳的系數分別為1.37和1.07(逐筆提交時被解釋變量取值為1),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廣東和深圳的企業更多為逐筆提交。從業務耗時看,一是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臺企業的系數均顯著為負(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表明次數越多、耗時越長),表明這類企業跑銀行次數和業務耗時顯著減少。二是廣東和深圳在跑銀行次數回歸中的系數分別為0.45和0.32,在1%的水平下顯著,廣東和深圳企業跑銀行次數顯著更多。北京在業務耗時回歸中的系數為-0.38,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北京企業的業務耗時顯著減少。從抽查頻率和比例看,抽查頻率回歸中外匯業務數量的系數為0.16,在5%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外匯數量越多,抽查頻率越高。抽查比例回歸中,北京和深圳的抽查比例較高。從材料看,北京的系數為0.13(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表示越不存在困難),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北京企業準備材料的困難相對較低。從耗費時間成本看,廣東和深圳的系數分別為-0.62和-0.43(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表明節省時間成本越多),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廣東和深圳企業節省的時間成本相對較少。從政策滿意度看,廣東和深圳企業的滿意度分別為-0.23和-0.21(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表示越滿意),在5%和10%的水平下顯著,表明這兩地的企業對收付政策的滿意度偏低。
(2)外債登記政策。本部分以外債登記模式(取值為1表示一次性登記)為解釋變量,以節省時間成本、政策滿意度為被解釋變量,檢驗一次性外債登記模式的效果。
表9為外債登記模式的回歸結果,在節省時間成本方面,外債登記方式(X3)的系數為0.65(被解釋變量取值越大表示節省了越多時間成本),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一次性登記節省了辦理外債登記業務的時間成本。在滿意度方面,登記方式的系數為0.26,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享受一次性外債登記的企業,對外債登記政策整體的滿意度更高。

表9 外債登記模式回歸結果
通過對我國四個外匯管理改革高地的調查統計,本研究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對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進行了綜合評估。主要研究結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貨物貿易便利化政策效果較為明顯,試點企業對貨物貿易便利化政策的需求高于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試點企業相較一般企業辦理業務時間較短、辦理一項業務跑銀行次數相對較少、對業務便利化的滿意度也較高,反映了顯著的政策效果。但分項看,貨貿政策需求明顯高于服貿,90.5%的試點企業享受過“貨物貿易展業原則便利化”政策,但僅10.0%的試點企業享受過服務貿易項下非關聯境內外機構間的代墊或分攤便利化政策。
二是享受資本項目外匯收支便利化的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便利化程度顯著提高。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提升了企業辦理業務的便利程度,但從受眾面看,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和外債相關業務受眾面明顯大于注銷登記業務下放銀行辦理以及境內股權投資便利化政策。量化結果顯示享受便利化政策的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臺企業跑銀行次數和業務耗時顯著減少,享受一次性外債登記的企業,辦理業務時間顯著縮短,且對外債登記政策整體的滿意度更高。
三是輕資產、難融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對借用外債需求度有限,但對政策使用的滿意度較高。對于有外債需求的高新技術企業辦理外債登記時間和業務辦理時間均明顯較短,能夠反映出政策帶來的便利。外債便利化額度政策主要針對輕資產的高新技術企業,旨在便利高新技術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樣本企業中有185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100家企業享受過外債額度便利化政策(占比54%),25%的企業有資格享受該便利政策借用外債,但無借債需求,其余高新技術企業并無試點資格。
四是外債償還幣種便利化政策提高了幣種靈活性,外債注銷登記業務下放銀行辦理以及境內股權投資便利化政策均已推廣全國。樣本企業中,享受過“外債簽約幣種與提款幣種和償還幣種不一致”外債便利政策的企業僅61家,占辦理過外債業務企業的比例為12%,使用過該政策的大部分企業反映,該政策使得外債幣種選擇更加靈活、能夠有效規避外債資金借用和償還的匯率風險。關于注銷登記業務,辦理過內保外貸或境外放款注銷登記業務的企業占全樣本比例為9.1%,辦理過業務的企業總體反映便利化程度較高。關于境內股權投資業務,辦理過相關業務的企業占全樣本比例為14.3%,其中,辦理過業務的企業中有近20%表示未享受過此便利政策,反映了使用該政策仍存在門檻。此外,40.5%的企業認為便利化政策刺激了其股權投資需求,反映了該政策對增加企業境內投資需求有積極作用。
總體上,嚴謹的調研程序保證了此次調研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從評估結果看,經常項目試點政策大幅提高了優質企業貿易便利化程度,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均不同程度惠及試點企業,但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反映業務辦理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難。下一步,建議分別從政策層面和執行層面對便利化政策予以完善。
從政策層面看,完善現有便利化政策并把握好未來便利化政策出臺方向。不斷擴大便利化政策適用主體和范圍,將更多主體納入白名單,擴大政策惠及面。對于其他僅在部分地區試點的政策,可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擴大適用范圍,適時推廣全國。進一步增加外匯政策的透明度,打造更為簡明易懂的政策框架,同時指導分支局做好與市場主體的政策溝通和宣導工作。外匯業務下放銀行辦理能夠降低企業的腳底成本,推動資本項目外匯業務逐步下放銀行辦理。
從執行層面看,從政策執行和完善監管兩個方面繼續推進外匯管理改革。近年來外匯局簡政放權,將多數外匯業務下放銀行辦理,銀行成為政策的傳導器,也是將政策從“紙面”落實到“地面”的關鍵一環。下一步,要監督銀行做好對企業的政策宣講以及對系統內員工的培訓,保證外匯政策執行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指導并鼓勵銀行提升審核效率。進一步加強從宏觀層面對跨境資本流動監管的能力建設,避免宏觀層面能解決的問題轉移到微觀層面,從根本上解決“安全與效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