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婧 黃詩慧 趙偉 編輯/白琳
隨著《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銀行理財行業全面進入凈值化、規范化發展時代。以理財公司為主力軍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市場風險偏好以穩健為主,產品期限日益多元,產品投向逐步外延。展望未來,銀行理財行業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在此背景下,各銀行理財機構需從凈值化管理、投研能力、渠道建設、投資者教育和陪伴等多方面發力,圍繞投資者需求創新特色產品與服務,提升競爭實力,把握時代機遇,迎接市場新考驗。
總體規模保持穩定,存續產品增速放緩
2022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增速放緩,第四季度出現明顯下滑。根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202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6.7萬億元,基本與2021年持平(見圖1)。其中,前三季度理財規模保持平穩增長,第四季度由于債券市場大幅回調引發理財產品的“贖回潮”,導致規模有較大幅度的下跌。2022年對于理財市場來說是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的一次“大考”,年內理財產品經歷兩次“破凈潮”,但銀行理財產品整體規模相較2021年仍保持增長態勢。
圖1 2020—2022年存續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及增速
不同類型理財機構競爭態勢趨于平衡
市場格局整體趨于穩定,國有理財機構和股份制理財機構仍是主力軍。從存續規模份額看,國有理財機構和股份制理財機構合計市場份額達75%;城商系理財機構和農商系理財機構份額均有微弱增長,份額分別增長0.1%和0.5%;從存續規模總量看,股份制和國有理財機構理財規模分別為10.9萬億元和9.1萬億元,城商系和農商系理財機構則分別在5.2萬億元和1.4萬億元徘徊。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占據主導地位
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超九成,延續主導地位。截至2022年末,存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共35514款,占存續產品的91.54%,混合類產品共2607款,占存續產品的6.72%,權益類和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分別為564款和111款,各占存續產品的1.45%和0.29%。
整體來看,近兩年理財產品類型結構變化不大,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稍有下降。2020年和2021年占比分別為92.34%和91.82%;權益類和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占比稍有上升,但份額之和仍未超過2%;混合類產品占比保持在7%以內,2020年和2021年占比分別為6.49%和6.97%。
產品期限結構呈中間大、兩端小的橄欖型分布
2022年末存續理財產品運作周期主要集中在半年到三年的中長期限產品,占比高達66.9%。運作周期為半年以下的短期限產品占比為26.6%;三年以上的長期限產品占比為5.5%。
縱觀2020年至2022年的理財產品,運作周期兩端的短期限和長期限產品數量占比都有增長趨勢。其中,運作周期為一年以上的產品占比從2020年的30.3%上升到2022年的41.9%,一個月以下的短期限產品占比從2020年的7.4%上升到2022年的8.8%;運作周期為一個月到一年的產品數量占比整體下降,占比從2020年的62.2%降至2022年的49.3%。
市場偏好以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
從產品存續數量來看,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仍以中低風險為主,整體結構變化不大。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和三級(中)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達93.53%,其中二級(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73.55%,三級(中)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19.98%;一級(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3.15%。風險等級較高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仍處于偏低水平,四級(較高)和五級(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分別為2.31%和1.01%。
“固收+”發展勢頭放緩
固定收益類產品可分為純固收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從近兩年固定收益類存續理財產品數量的變動趨勢可以看出,各類機構近兩年“固收+”類產品的存續數量均高于純固收類產品(見圖2)。盡管“固收+”產品仍然是各類機構的重要發力點,但在兩次“破凈潮”以及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行的影響下,“固收+”產品的發展勢頭有所放緩。產品間的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對理財機構的產品設計、投研、風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圖2 各類機構不同細分類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統計(單位:款)
加速布局養老理財主題產品
養老理財產品作為一類重要的養老金融產品,兼具穩健性、長期性、普惠性三個顯著特征,比較符合大眾客戶的投資偏好,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當前,養老理財產品發行步入常態化階段,市場運行平穩。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共有52款養老理財產品存續,其中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數量最多,達11款;其次是光大理財,共10款養老理財產品。隨著試點機構和區域范圍擴大,未來養老理財產品數量將逐漸增加,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滿足居民養老需求。
ESG主題理財產品發行升溫
伴隨“共同富裕”“碳達峰、碳中和”等長期戰略目標的確立,在政策驅動和產品創新的雙重推動下,各銀行機構正陸續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理念植入理財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之中。銀行理財機構創設ESG主題產品,一方面可以通過篩選符合ESG投資理念的投資標的以規避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和鼓勵更多的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新領域的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從存續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共有279款ESG銀行理財產品存續。從產品類型來看,目前存續的ESG主題理財產品依舊以固收為主,占比約為72.40%,混合類和權益類占比分別為27.24%和0.36%。從資金投向角度看,ESG主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工具、債券、非標準化債權等資產,其中債券型資產占據首位。
第一,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2019年至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已連續三年居各類資管產品首位,已然成為我國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選擇。同時,隨著理財公司日漸成為理財市場的中堅力量,銀行理財規范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程度不斷提升。2022年以來,受市場大幅震蕩影響,銀行理財市場頻現“破凈”潮,銀行理財公司面臨較大贖回壓力,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和發行量一度下滑,但隨著市場逐步修復,銀行理財市場亦逐漸向好。在經受震蕩行情“大考”后,銀行理財機構投資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均得到進一步強化,未來銀行理財市場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第二,差異化競爭格局進一步凸顯。隨著大中型銀行陸續完成理財公司的布局,不少中小銀行也在發力設立理財公司,2022年多家城商行宣布擬成立理財公司開展銀行理財業務。除此之外,在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外共建合資理財公司或成為發展趨勢,合資理財公司的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可以預見,未來銀行理財市場上差異化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凸顯:全國性銀行的理財公司將會憑借資源優勢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城農商行理財公司將依托資源稟賦,深耕特定區域,打造自身特色,在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第三,銷售渠道將進一步拓寬。理財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理財機構搶奪銷售渠道動作頻頻。理財公司具有一定的渠道拓展優勢,主要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其代理銷售機構。直銷渠道方面,直銷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的建設有利于在開展營銷工作的同時加強生態場景建設,豐富主題活動,也便于開展投資者教育工作。代銷渠道建設方面,各機構突破營銷地域限制,提高營銷廣度,多家理財公司與母行、非母行渠道建立了代銷合作關系,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機構,將成為理財公司渠道拓展的重點。多元化營銷渠道對理財機構的獲客、粘客、提客成效顯著,理財公司也將大力拓展渠道建設,形成直銷、母行代銷、非母行代銷的多元銷售渠道網絡。
第四,以固收為主的多元化產品格局持續深化。2022年以來,不同月份新發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占比均在90%以上,雖然2022年末債市波動幅度有所增加,但總體來看與權益市場相比,固收市場風險相對較小,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將是理財產品市場中的絕對主導類型產品。與此同時,經歷了2022年市場的考驗,越來越多投資者在市場波動中將更加重視資產配置理念,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實現長期穩健收益,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發行數量占比將有所提升。
第五,客戶需求多元化,理財產品將更加豐富。隨著客戶理財意識提升,投資者理財需求呈現多元化演變。從收益目標看,在追求穩健收益的同時,客戶對收益增強類產品也有一定訴求;產品風險等級方面,客戶風險偏好多樣,需要理財機構提供能夠適配客戶風險偏好的多級別風險等級產品;產品投資期限方面,短期限產品訴求包括每日申贖、7天、14天、31個月、3個月等投資期限,中長期產品訴求包括6個月、1年、2年、3年、5年等投資期限,投資者傾向將資金配置到不同流動性產品;從投資目標看,除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外,投資者還具有養老、子女教育、財富傳承等特殊場景化需求。此外,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多種多樣,理財機構可能需要開發面向對應渠道銷售的理財產品。總的來說,在多元化的投資者需求背景下,理財機構需要健全產品譜系,提供多樣化的產品。當前資管市場競爭激烈,資管行業各類型機構穩步推進業務改革,理財公司的進入使得機構主體更加豐富。隨著國內資管市場對外開放,各機構為掌握市場先機訴求,不斷進行產品創新,尤其是在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積極開發綠色主題、科技主題等創新產品,促使銀行理財產品更加豐富。
第六,投資者教育和陪伴將持續開展并加大力度。2022年以來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波動均有所增大,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較大回撤甚至“破凈”,不少投資者出現恐慌,投資者教育和陪伴的價值凸顯。一是部分投資者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不足,需要理財機構定期開展投資者風險測評,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引導客戶嚴格按照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產品;二是當前理財產品更加多樣,產品設計相對復雜,不同種類產品的投資方向、投資結構、交易策略等存在較大差異,有必要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提高客戶對理財產品的認知和篩選能力;三是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理財機構應當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和陪伴,轉變客戶長久以來固化的“剛兌”思想,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并引導客戶理性看待市場波動,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