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玉林市玉州區大北小學為例,闡述學校以構建傳承詩詞楹聯優秀傳統文化和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雙翼,通過與打造黨建品牌相結合、與學校建筑相融合、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與清廉學校建設相結合等方式,探索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詩詞楹聯 校園文化 融合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7-0024-04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詩詞楹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將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提高師生文化修養、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玉林市玉州區大北小學(以下簡稱大北小學)把傳承詩詞楹聯作為提高師生文化修養的重要手段,積極開展詩詞楹聯文化傳承活動,充分發揮詩詞楹聯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以詩育德、以詩啟智、以詩塑美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探索出一條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的有效路徑。
一、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融合的背景
詩詞楹聯歷經數千年歷史積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蘊含的先賢思想和人生智慧仍具時代價值。只有不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才能有效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子孫后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校將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楹聯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欣賞、研究、創作詩詞楹聯的過程中,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校園的人文底蘊和詩書氛圍。
大北小學以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玉林市粵東會館為依托,是玉州區詩聯創作活動相對活躍的學校之一。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現有的校園文化資源,將詩詞楹聯深度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努力打造校園文化教育品牌。如設置詩讀園、詩聯長廊、詩聯展示窗、詩意花圃等,讓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散發出濃郁的詩香,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詩詞楹聯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和語文素養,達到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教育效果,帶動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結合詩詞楹聯進課堂、進傳統節日、進專題活動的“三進”活動,我校著力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使學生在誦讀、賞析、創作詩詞楹聯的過程中體悟其中的精神意義,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建設書香校園文化
我校將校園文化活動與詩詞楹聯傳承有機融合,通過“詩聯+”五位一體傳承活動,著力打造書香校園文化品牌,積極探索特色學校創建之路,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從而形成鮮明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1.詩聯+誦讀。誦讀和賞析傳統詩詞楹聯,是提升師生人文素養的需求。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詩詞楹聯誦讀和賞析活動:一是各班每天早操前開展10分鐘經典詩文誦讀與賞析活動,讓師生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二是組織教師編撰1—6年級詩詞楹聯校本課程,將課程列入課程表,每周二、周四午讀課時間全體師生讀背詩詞楹聯;三是每周四下午最后一節課,學校萌芽詩社開展“誦讀+創作”社團活動;四是各年級自定時間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1—2年級誦讀《三字經》,3—4年級誦讀《弟子規》,5—6年級誦讀《道德經》;五是每周國旗下講話隨機抽查年級、班級、學生個人等誦讀古詩詞。通過以上多種形式的朗讀、背誦,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古人的智慧,激發了對詩詞楹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詩聯+書法。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自古與詩詞、楹聯不分家。我校巧妙地把詩詞楹聯文化與書法相結合。語文課上,語文教師負責指導學生規范書寫教材中的詩詞楹聯;校內課后服務書法社團活動中,書法教師負責指導學生書寫的技法;義工活動中,學校邀請玉林市著名書法家進校指導學生寫出漢字的美感。此外,學校每月開展一次全校性的書法比賽,中、低年級學生以硬筆書法為主,高年級學生以毛筆書法為主。比賽中,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將自己最喜歡的詩詞、楹聯用心書寫出來。通過開展以上多種形式的書寫活動,學生的書寫水平得到了提高,專注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詩聯+創畫。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發、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一幅壯美河山圖。如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怎樣在畫面上表現出“無處尋”的蝴蝶呢?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想象和創作。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想象,低年級學生用橡皮泥、剪紙等形式進行創作,中、高年級學生用漫畫、兒童畫、水彩畫、國畫等形式進行創作,在畫詩詞楹聯的過程中既實現了與詩詞楹聯文本的對話,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又在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獲得了“樂”的體驗。
4.詩聯+創作。學生在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后,感悟到詩詞楹聯的美與魅力,自然就有了創作的沖動。此時,教師要把眼光投向學生自主自由的創作,搶抓時機,激發學生靈感,激勵學生提筆創作,寫出反映時代精神、謳歌社會新風、家鄉風情特色、小學生生活的好詩好聯。一是捕捉靈感、有感而發。對于學生不經意間冒出的富有詩意的句子,教師加以巧妙引導,促其寫出短小的詩歌。二是巧用素材,勇于創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出示一些特征明顯的詩詞楹聯,讓學生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勇于創新。三是抓住特殊的時間節點,大膽創作。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傳統節日、國家大事、校園活動或平時的所見所聞,進行詩詞楹聯的創作,充分感受現實生活中的詩意。
5.詩聯+演繹。表演,能讓小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在每年六一兒童節和十二月的校慶演出中,詩詞楹聯的創演是我校規定的節目。各年級學生將中華詩詞楹聯意韻之美用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弟子規》的演誦中,3—4年級的學生身著漢服,悠揚婉轉的誦讀聲或與古典樂器融合,或與吟唱加動作的方式相伴,使傳統文化以一種新穎而又深入人心的方式呈現在師生面前。演出中,伴隨著古典韻律,《敕勒歌》《將進酒》《游子吟》等一篇篇經典名篇,經過學生吟誦與演繹,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融為一體,讓全場觀眾享受了一場經典文化的盛宴。
(二)與學校環境建設相呼應,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底蘊的外在體現,將校園內建筑物的空間布局所形成的校園空間與周邊的地形地貌相融合,可以孕育出獨特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我校精心打造的校園文化,處處以學生為本,力求于細微處見精神、于設計中見匠心,努力做到校園處處是文化、校園處處能育人。
1.跨越時空,打造古韻味的詩詞楹聯基地。我校毗鄰玉林市著名文物保護單位——玉林市粵東會館,學校負責該文物單位的日常管理。依托粵東會館這個古香古色的歷史文物,我校經常在這里開展詩詞楹聯經典文化傳承活動,如全國詩詞楹聯專家評估活動、各縣(市、區)詩聯觀摩團接待活動、學校萌芽詩社活動等。我校時常將名人和本地書法家以及師生自創的詩詞楹聯書法作品懸掛其中進行展覽。在青磚綠瓦的映襯下,歷史文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相得益彰,成為一個獨具特色、古色古香的詩詞楹聯文化基地,使學校的校園文化既有傳統的文化底蘊,又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2.巧手自創,打造獨具特色的詩聯耕讀園。我校師生以個人或團隊合作的形式,使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簸箕做畫板,擅長書法者書寫詩聯,擅長繪畫者根據詩聯展開想象作畫,最后給簸箕涂上防水防霉茶油。這樣,原先一個個大小不一、日常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圓形簸箕,在師生的巧手描繪下魔術般地化身為別具特色的詩聯文化作品。將70多個詩聯配畫作品懸掛在校園顯眼處的青磚墻上,打造成大北小學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詩聯耕讀園,大北學子遨游在詩詞楹聯的海洋,深耕細讀,汲取養分,快樂成長。
3.巧妙設計,打造小而精、美而雅的特色校園文化。我校是玉林城區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占地面積不大,學校努力將有限的校園空間打造成廣闊的育人空間,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古韻,每個角落都充滿詩聯文化。如,學校大門通道兩邊的青磚墻上懸掛著中國楹聯界權威專家蔣有泉會長、肖良平副會長等楹聯專家的墨寶,頗具書香氣息;校道左側的“雅風屏”上刻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屏風雕花與粵東會館屋檐雕花相呼應,屏風下配中國風圖案;學校的“中國風長廊”把中國結、十二生肖圖、中國藍折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做成背景圖片,配上經典詩聯懸掛在長廊中,滿屏滿眼都是小而精、美而雅的經典文化。
(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詩詞楹聯文化的傳承需要春風化雨般的滋養過程。我校把詩詞楹聯文化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深挖教材中的詩詞楹聯知識,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學習、賞析、創作詩詞楹聯,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傳承了詩詞楹聯文化。
1.在故事中激發學習興趣。小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而詩詞楹聯本身就是一個個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我校低年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詩聯故事,激發學生對學習詩詞楹聯的興趣。比如,一年級時學習的古詩《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可以改編成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手去外婆家的路上所見所感所做的故事。又如“比目魚”對“獨角獸”講的是魯迅小時候入學應對的故事;“南通州、北通州”講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在學習詩詞楹聯的時候配合有趣的故事穿插講解,用故事打動學生心靈的同時,學生對詩聯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詩聯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在誦讀中感悟規律。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上冊就有《對韻歌》一課,低年級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吟誦中探究對句的要點:對句字數相同、詞性相對。此時不要求講韻律、平仄,學生只需初步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中年級的教師則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學習《宿新市徐公店》時,學生可以一邊大聲誦讀一邊想象詩人居住在徐公店時欣賞兒童追趕蝴蝶的悠閑與安逸。教師還可以安排對句拓展,如“致富”對“發家”,“鶯歌”對“燕舞”,“明月松間照”對“清泉石上流”,“感時花濺淚”對“恨別鳥驚心”等。詩詞楹聯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有了豐厚的積累,創作就有了源頭活水。
3.在填補中錘煉語言。詩聯的語言講究高度凝練、準確,這就要求在創作的時候對所用的字詞要不斷推敲,而填補詩句、對聯關鍵詞的方法正是錘煉語言的有效途徑。我校中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來錘煉學生的語言,效果明顯。如:“豆角開花藤牽藤,朋友相處心(連、交)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梅無仰面花,(虛心)竹有低頭葉”等。學生在填補過程中,積極討論、比較、甄別、選擇,從而培養了良好的語感。
4.在創作中習得方法。當高年級學生學習詩詞楹聯到了一定程度,能賞析詩詞楹聯、對詩詞楹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小試牛刀。這時候高年級的教師就要結合課文教會學生“征對”,即依據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對聯的形式進行概括。如學了《草船借箭》,學生寫出“周公瑾妒忌賢能出計陷害,諸葛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又如學了《西門豹治鄴》,學生概括出“老巫婆裝神弄鬼謀財害命,西門豹將計就計懲惡揚善”等。教師將詩詞楹聯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在習得創作方法的同時,豐富了文化底蘊。
(四)與清廉學校建設相結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詩詞楹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根基,其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清廉文化。學校把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以清廉學校建設為契機,著力打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推動清廉學校建設。一是營造清凈校風。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結合,利用詩聯園地、宣傳展板、學習園地、文化長廊等,制作、張貼以清廉為主題的詩詞楹聯、標語,打造清廉文化陣地,營造清凈校風。二是樹立清明教風。詩詞楹聯與教師素養養成結合,通過創作以清廉為主題的詩詞楹聯,開展清廉楹聯書法比賽、義寫春聯贈春聯等活動,在教師隊伍中樹立清明的教風。三是培育清新學風。學校將詩詞楹聯與德育工作相結合,開展以清廉為主題的詩聯誦讀比賽、詩配畫評比、詩詞大會、詩詞楹聯創作等活動,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的同時,培育出清新的學風。
三、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實踐效果
我校通過將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進行融合,有效培養了學生對詩聯的興趣,傳承了詩詞楹聯文化,提高了教師的文學修養,而且促進了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推動了學校的內涵發展,成功打造了學校特色教育品牌。
(一)形成學校特色教育品牌
我校詩詞楹聯特色文化得到了中國楹聯學會會長蔣有泉一行、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趙永生一行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贊賞。學校先后5次接待“國培計劃”自治區統籌項目培訓班學員,接待了來賓市等區內外各級觀摩團180多人次,先后獲得中華詩詞先進單位、中國楹聯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獲得第一屆全國“漢韻薪傳”公益朗讀大會全國優秀組織獎,同時入選全國楹聯教育精英榜。學校每學期收集師生原創詩聯作品約2 300副,匯編成《楹聯作品集》共8冊。我校用實際行動打造了集德、智、美于一體的詩詞楹聯書香校園文化,打造了“禮樂”教育品牌。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為學生注入了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我校70%的學生是新產業工人子弟,經過詩詞楹聯經典文化浸潤后變得更加陽光自信,到學校來指導工作的領導、來賓紛紛為大北學子彬彬有禮、積極向上的風采點贊。學生在各級比賽中屢獲佳績,8名學生楹聯作品選登到中國楹聯報,師生在校內外刊物發表詩聯作品1 200多首。我校學生代表玉林市參加廣西第二屆“六一”兒童論壇“我愛讀詩詞”比賽,獲一等獎;參加玉林市“紅領巾喜迎十九大我是光榮少先隊員”誦讀展演活動,獲一等獎;參加玉州區首屆詩詞大賽,獲第一名。
(三)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養
我校教師在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主體意識。學校有幸邀請到玉林市詩詞學會會長黃家才為顧問,廣西師范大學陳廣林、玉林市詩詞學會副會長羅陸藝等專家不定時到校進行專業引領,使全校教師進一步領悟詩聯文化的豐富內涵,提高了教師校本課程建設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和綜合素養提升。
綜上所述,大北小學通過“詩聯+”五位一體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將詩聯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寓理于聯、寓德于聯、寓教于聯的良好局面,在促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校將繼續把詩詞楹聯文化的傳承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引導師生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弘揚者,讓詩詞楹聯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實現“文化潤德,文化固根”。
參考文獻
[1]匡書勁,王兵.大學校園建筑的傳統文化敘事模式解析:以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11號樓為例[J].大眾文藝,2019(21):125-126.
[2]趙成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幾點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1(35):23-24.
[3]李群,李凱.中小學需要怎樣的傳統文化教育?:基于北京市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思考[J].中小學管理,2019(1):49-5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專項課題“詩詞楹聯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傳承探究”(2021ZJY283)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紅梅(1973— ),廣西玉林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等。
(責編 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