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鄉土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意義和原則,提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的策略:挖掘鄉土自然資源,厚植家國情懷;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家鄉歷史名人資源,強化歷史責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鄉土資源 融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7-0119-03
鄉土資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鄉土資源,是指學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包括鄉土地理、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等?!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學要注意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教學內容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家鄉所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鄉土文化資源,將教材內容和鄉土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因地制宜,把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這要求教師從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范圍、日益拓展的社會關系和漸次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地取材,將鄉土教育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內涵,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自己的家鄉,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萌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發展道德修養、責任意識、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
賀州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民風古樸。賀州鄉土文化資源豐富,有鐘山油茶、大肚糍、豆腐釀等地方名產;有姑婆山森林公園、黃姚古鎮等著名景觀;有民間手工藝術瑤族刺繡,有客家山歌、鐘山土話等語言文化。本文論述將賀州鄉土資源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原則和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引導學生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
一、鄉土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的鄉土資源素材既要契合教學內容,又要能夠論證教材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選取的鄉土資源素材必須真實、可靠,而不能隨意編造、虛構,要從眾多復雜的鄉土資源材料中精挑細選,篩選出有教學價值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有效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師要善于將零散的鄉土資源材料進行梳理、整合、分類,使之系統化,體現本土特色。
(二)時政性原則
時政性原則指的是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使用的鄉土資源素材要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點,及時反映國內外的熱點問題,具有一定的時政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運用鄉土資源,要有意識地在教學中補充反映鄉土建設和發展的新成果、新情況,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社會現象,探討社會熱點問題,提高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要通過多渠道獲取時政要聞,科學合理地將鄉土資源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敏感度,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問題。
(三)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原則是指鄉土資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鄉土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情況,將本地的風俗民情、名人軼事、歷史遺跡、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等開發成具有教育教學價值的資源庫,形成特色教學素材,為學生開展基于鄉土資源的探究性學習提供可能性。
二、鄉土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挖掘鄉土自然資源,厚植家國情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是“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更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識祖國的概念”。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引入學生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感悟,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習得知識、獲取技能、受到啟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賀州的家鄉風貌等自然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與變化,為家鄉的發展感到自豪,增強參與家鄉建設的意識。
以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第二目“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為例。教材中的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難度較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鄉土自然資源開展教學。
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播放視頻《航拍賀州》,讓學生觀看視頻中綠樹成蔭的姑婆山、文化氣息濃厚的富川秀水狀元村、古色古香的黃姚古鎮等,適時提問學生:“你最喜歡賀州本地的什么景點?為什么?”在導入環節,學生看到熟悉的場景十分高興,對學習也有了興趣。學生觀看視頻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感受家鄉之美以及祖國山河的壯麗,教師順勢引出本課學習內容: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和意義。
接著,教師出示題為“廣西賀州推進旅游扶貧,美了鄉村富了民”的文字材料:“近年來,賀州發揮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發展以旅游文化養生為主導的生態健康千億元產業。生態健康產業是賀州市打造的第三個千億元產業。賀州市以創建國家‘全城旅游示范區為契機,通過旅游企業吸納就業幫扶脫貧一批,發展旅游產業脫貧一批,重大項目開發建設帶動脫貧一批,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脫貧一批,扶持旅游自主創業和自主就業脫貧一批,讓旅游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賀州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強勢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明確將發展旅游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大戰略、大格局、大投入,描繪了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發展的藍圖。把生態旅游與扶貧相結合,把旅游資源優勢轉變為群眾脫貧優勢,在賀州,金山銀山正在從綠水青山中逐漸‘長出來!”要求學生閱讀這段文字材料,結合教材內容討論問題:“賀州發展生態旅游扶貧的事例啟示我們該怎樣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聯系賀州本地發展生態旅游扶貧的事例,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最后總結得出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點:(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堅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3)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教師利用賀州生態環境資源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呈現賀州本地的發展與變化,讓學生感受到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可以給本地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自覺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為建設美麗賀州、美麗中國貢獻力量。鄉土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所熟知的素材,教師將鄉土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弘揚傳統文化
鄉土文化作為鄉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地方物質的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包含民俗風情、傳統手工藝術、古代建筑遺址等。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引入鄉土文化資源,融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本土文化,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彌補課程資源的不足,還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激發愛國熱情,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肩負起弘揚本土文化的使命。
以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體會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有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有誠信守法的高尚情操等。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鄉土文化資源,將它們適時融入課堂教學。土瑤是賀州市獨有的瑤族支系,也是全國唯一的瑤族支系,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教學資源融入課堂。首先,教師請瑤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家鄉,漢族學生可以感受不同民族的語言特點。其次,教師播放瑤族學生制作瑤繡、漢族學生制作陶藝的視頻,讓學生再次感受瑤族、漢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不同民族的民俗差異,同時請學生介紹家鄉賀州的特色美食大肚糍、豆腐釀、油茶、油果等。最后,教師補充說明賀州土瑤刺繡、黃田鎮新村制陶工藝、賀州美食等鄉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請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賀州本地文化資源,結合土瑤刺繡、黃田鎮新村制陶工藝、賀州美食等鄉土文化的發展及傳承,思考問題:“我們肩負著怎樣的文化使命?”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認為:增強文化自信,既要夯實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要與時俱進,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學會創新轉化,在文化交融中促進發展。
把學生熟悉的鄉土文化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利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明白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雖然歷經滄桑卻仍然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從而深刻理解教材內容,體會民族文化、中華文化之美,對本土文化、中華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對鄉土文化的傳承進行思考,明白如何弘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三)挖掘家鄉歷史名人資源,強化歷史責任
教師將鄉土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鄉土意識,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的歷史,增強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講述賀州歷史名人故事,或者與賀州相關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感受到身為一個賀州人的自豪,從而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歷史責任感。
以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第一目“關心國家發展”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國家發展的信心,正視發展中的問題,培養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意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的,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展望美好未來的同時,要銘記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努力學好本領,弘揚革命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賀州市歷史名人作為教學資源,將其引入課堂。例如,賀州歷史人物毛文彥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出生于賀州市富川縣。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毛文彥的故事:1938年日本相繼攻陷武漢、廣州,進逼廣西,時年16歲的毛文彥得知第三屆廣西學生軍正在公開招考,毅然投筆從戎,踏上了矢志報國的道路。學生得知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出自賀州時感到十分自豪,并表示要像這些名人義士一樣,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二框第二目“止于至善”時,教師可以利用賀州本地歷史名人事例,引導學生向模范學習,做到自省和慎獨。課前,教師請學生收集家鄉歷史名人故事,如清朝勤政愛民的巡撫林肇元、中共廣西地委第一任組織部部長黃士韜、中國第一個佩戴紅領巾的人龍業鼐、民族人類學家江應樑等,課中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再由小組成員代表上臺講述這些歷史名人故事。從這些歷史名人故事中,學生可以明白“止于至善”的內涵:青少年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善成德;青少年要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青少年要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搜集鄉土資源,講述家鄉先賢的故事和家鄉英雄人物的事跡,可以喚起學生的鄉土情懷,促使學生以修身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道路上,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教師將家鄉的歷史名人故事引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發揮了鄉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的育人價值,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的人文故事,增強地域認同感和自豪感,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一方鄉土,一方文化。鄉土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將鄉土資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機會很多,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內容,還要充分挖掘和開發貼近學生生活的鄉土資源,運用鄉土資源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林俊松.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12-13.
[3]張素翹.巧妙整合鄉土資源,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J].中國德育,2019(16):41-4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價一體化策略研究”(2021ZJY1296)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小英(1973— ),廣西賀州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