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清
【摘要】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幼小銜接階段,許多家長會產生焦慮心理,此類心理影響了幼兒培養。面對幼兒教育出現的小學化情況,幼兒教師們以幼小銜接為視角,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后,以幼兒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明確注意事項,加強家園合作,提升語言教學質量。
【關鍵詞】幼兒教育? 幼小銜接? 語言活動?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115-03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雙向銜接,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園大班教育的重點內容,要求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積極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行培養,使其未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然而當前的幼兒園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小學化的教育傾向,此傾向不僅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更與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相悖。幼小銜接處于幼兒成長的關鍵期,為了優化幼兒培育,幼兒教師們應該了解現如今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正確看待語言領域課程,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創新教育內容。以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為前提,提高幼兒對文字的敏感度,樹立幼兒正確的識字意識。據此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其之后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1]。
一、現階段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固化,錯失語言教學活動的良好契機
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幼小銜接工作雖然得到了重視,但只是被簡單地理解為給幼兒做好進小學的準備,如小學需要使用什么物品、小學生需要學習什么等等。雖然有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但每次相關的工作內容都毫無新意,還枯燥無味,毫無意義。例如大班下學期設置游戲區“我要上小學了”時,教師們千篇一律地帶領幼兒們進入小學校園實時參觀,參觀的途中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建筑樓、花草樹木和小學生們正在講解的知識。而后返回幼兒園,讓幼兒們回顧之前參觀的情景。這種方式實際上并沒有優化幼小銜接工作,就連幼小銜接背景下的語言教育活動也名不副實。失去了真實語言環境,模糊了語言教育,在約束力不夠的談話氛圍中幼兒們絲毫提不起語言表達興趣,哪怕和教師、同伴交流時也始終心不在焉。
(二)活動專題形式化,語言教學活動內涵不足
到了大班下學期,教師們為了提升幼兒的個人能力,會選擇性地開展小學前期閱讀專題活動,通過“有趣的拼音”“趣味漢字”等活動加強幼兒對漢字的認知。但事實上,一來過早讓幼兒們接觸漢字難免會讓幼兒們失去想象力,二來則是教師們準備得不夠充分,并沒有很好地挖掘其活動的意義,也沒有優化活動方案計劃。因為只是依托活動讓幼兒們簡單地學習拼音、認識漢字,導致這些活動不再是趣味性的語言教學活動,對幼兒來說反而成為了一種束縛。這樣的情況下,幼兒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長此以往也就無法全身心積極主動投入語言教育活動,也無法體會語言活動的教育內涵。
二、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實踐策略
(一)提高文字的敏感度,建立正確的識字意識
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實踐中,部分家長為了更好地培育孩子,讓幼兒將來更加快速地適應小學生活,會經常和教師、園方溝通,要求開設拼音課、識字課。此時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都應該了解幼兒的身心發育情況,根據大班、中班、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以幼小銜接為背景,進行文字敏感教學,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識字意識。
于幼兒而言,文字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標記,諸如小班和中班幼兒,為了其想象力等能力素質的培養,不建議其認知文字。反觀大班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培養,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加上大班幼兒是幼小銜接的主體,此時教師們加強對大班幼兒的引導,根據幼兒的發育情況,基于幼小銜接組織語言教學活動,于該活動中融入識字教學和書寫能力的培養。活動中,教師們可以對幼兒提出問題:小朋友們都知道自己的姓名,那么能否書寫出自己的姓名呢[2]?以此問題對幼兒的互動參與興趣進行激發,無論幼兒的能力和反饋如何,教師都要對幼兒給予鼓勵,并以幼兒的討論為前提指導其書寫姓名。提前準備好一些空白卡片,卡片上書寫幼兒的姓名,再將這些卡片分發給幼兒,由幼兒根據卡片,對自己的姓名進行模仿訓練。此類活動甚至可以直接融入競賽,讓幼兒們比賽誰能最快最準確地書寫出自己的姓名。此方式是以幼兒的名字為教育契機,讓幼兒們初步了解文字符號。而后教師再指導幼兒,使其以自己熟悉擅長的方式展示出名字。在一系列活動中了解文字作用后,加強幼兒對文字的敏感度,以構建出來的高效學習課堂提高幼兒語言能力,豐富意識思想,達成課程教育目的。
(二)創設趣味語言游戲,玩中掌握知識技能
語言課程對幼兒的要求比較高,能培養幼兒的寫字能力、識字能力,也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們可以根據幼小銜接,對趣味語言游戲進行設置,以游戲方式指導幼兒利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借此掌握多種語言表達技能,健康發展身心[3]。例如,語言討論類課程中,教師以“熱鬧春節”為活動主題,讓幼兒們討論交流春節期間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此時幼兒們被教師和主題活動提起了興趣,也調動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于教師的指導說出自己于春節期間做的各種事,如貼春聯、大掃除、包餃子、拜年。教師再以幼兒的回答繼續引導,讓幼兒們將春節期間有意義的事說得更加詳細,如具體吃了哪些好吃的?玩了哪些好玩的?和誰一起?如此引導,幼兒們在教師的鼓勵下爭先恐后地完整回答,討論交流中完善表達,提升語言能力。事實上,諸如此類以幼兒親身經歷的生活事件為契機的活動不少,而以年年皆有的春節為圍繞點展開趣味性和開放性十足的語言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適當幫助幼兒梳理思維邏輯,培養其良好的思維能力。
(三)鼓勵幼兒大膽講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階段,無論語文課程還是數學課程,其中都有看圖講述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們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完成相關習題訓練。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教師也可以效仿此種方式,構建看圖講述的課程[4]。結合繪本故事的應用,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圖片中的內容,從語言教學活動中穩步提升觀察能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以大班繪本故事《我長大以后》為例,故事開始,教師拿出一系列繪本,出示繪本封面圖片,讓幼兒們自己決定閱讀哪類繪本故事,通過對封面圖片的觀察說明自己從封面上看到的基本信息。如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孩手上拿著一根鉛筆,腳下踩著東西。根據幼兒簡要的說明作出總結,告訴幼兒此故事叫作《我長大以后》。同時趁著幼兒余興未消,對幼兒進行提問,如,“繪本故事中的這個小朋友長大以后想做什么呢?”以問題引導幼兒討論回答,教師再根據幼兒的回答進入主題,和幼兒一起投入繪本故事的閱讀,通過對畫面內容的觀察、故事元素的分析、具體情節的討論,增強幼兒的認知,誘發幼兒的表達欲。此類教學的目的,是以大班幼兒的能力為結合點鼓勵幼兒投入故事的自主講述,通過觀察發現和討論學習,確保幼兒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文本構架能力的提升,同時保證幼小順利銜接,為幼兒之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基礎[5]。
(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兒童語言意識
實踐是檢驗兒童成長狀況的唯一標準。在幼小銜接時期,為了更好地進行幼兒的語言教育,加強幼兒的語言意識,使其將來更好地適應新的社會和新的生活。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培養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
以語言實踐活動“迎國慶·述國旗”為例,國慶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節日,國慶七天假期也讓該節日受到無數學子的歡迎。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組織語言教學活動時,應該嘗試結合國慶節展開以“感恩、愛國”為主題的“迎國慶·述國旗”實踐活動。國慶當天,和幼兒家長聯系,由幼兒家長和教師組成隊伍,帶領幼兒去當地博物館、紅色革命基地等,從這些地方觀察、欣賞我國國旗,了解我國的發展歷史,知道國旗的由來。參觀完各類實踐基地,幼兒們根據實際講述自己對國旗的了解,如國旗的繪制者、國旗選定的過程、國旗的特點、國旗所代表的意義等。通過唱國旗,畫國旗、制作國旗、和國旗玩游戲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對國旗有更多的了解,并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循序漸進地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6]。
(五)明確語言領域目標,構建良好學習氛圍
幼兒園階段畢竟和小學階段的語言教學活動存在巨大的不同,幼兒園的重點在于幼兒傾聽能力和說話能力的培養,而小學重點則在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因而幼小銜接背景下,語言教學活動的實踐開展中,由幼兒教師發揮自己的作用,對幼兒的年齡發展和成長特征全面了解,以此為基礎構建良好的幼兒學習氛圍,創新意識理念,以去小學化的意識制定語言領域教學目標。例如“荷葉姐姐的傘”語言教學活動,此活動是一個散文詩歌教學活動,可以設置一個“愿意說,深化散文詩語言美的感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對散文詩的喜愛,以生活經驗為結合點,想象荷葉姐姐傘下的動物體驗”的教學目標。確定目標的第二步,就是教師們以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對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行營造,激發幼兒興趣,指導其欣賞詩歌,討論總結詩歌。教師遵從“去小學化”的原則,以欣賞方式設計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流程[7]。既引發幼兒情感共鳴,使其端正態度,感知文學作品,感受語言美;還加強幼兒對散文詩意境美的感受,理解作品,提升能力和學習效率,保證身心的健康發育。
(六)轉變家長錯誤思想,保證家園一致
任何教育都需要家長的配合支持,若是家長本身的教育思想存在問題,或者與幼兒園、教師的教育理念不符,便會影響幼兒教育效果。如許多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培養孩子的任務就是教師的,只要孩子在園內接受教師教育就行,不必另外指導。但事實上,培養孩子是家長和教師的雙方責任和義務,園內由教師教育指導,出了幼兒園,則需要家長仔細、耐心、認真地培養幼兒的個人能力。對此,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要盡可能改變家長“幼兒園和教師為幼兒培養的唯一負責人”的錯誤思想,正確引導家長,使其承擔起園外培養幼兒的職責,并從現如今的教育改革和幼兒發展綱要,更新舊有的幼兒教育觀念。以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重立教育思想,創新教育方法,配合教師指導,展開語言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家長走進幼兒園,對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初步參與語言教學活動,以講解等形式優化語言活動。也可以結合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基于幼小銜接,應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和家長在線互動,線下開展各類語言活動[8]。堅持一貫的家園教育理念確保幼兒健康發展,實現高效的幼小銜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身為教師理性看待幼小銜接,創新理念,和家長合作重新建構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以實踐、講述、學習等活動制定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加強家園雙方溝通,開展語言教學活動。盡可能以幼小銜接為背景,樹立幼兒語言意識,搭建具體架構。激發幼兒興趣,調動幼兒表達欲,夯實幼兒語言基礎,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飛.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5-6歲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證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9(4):37.
[2]黃燕藝.幼兒園幼小銜接語言教學活動探索[J]. 家庭教育研究,2022(8):91-93.
[3]鄧俊芳.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進行“幼小銜接”的探討[J].中外交流,2019,26(34):218.
[4]王雅萱.基于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研究[J].電腦愛好者(校園版),2020(12):31-32.
[5]占美云.淺談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幼小銜接[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0):120.
[6]張艷敏.淺談幼小銜接階段的語言教學[J].文淵(高中版),2021(1):928.
[7]錢梅.幼小銜接背景下的語言教學策略探究[J]. 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2):263.
[8]謝敏華.多措并舉,優化語言教學——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做好幼兒語言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1(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