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堯成 彭可心
摘 要:推進技能大賽成果轉化是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教材、整體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條有效路徑。職業教育教材具有功能定位的職業性、內容選擇的實踐性、編寫團隊的跨界性三個基本特征,當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仍存在類型特色不太明顯、呈現形態不夠豐富、編寫主體缺乏多元參與等問題??梢詮某晒旧怼⑥D化投入、參與主體、信息技術四個方面,對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的運行機制進行分析。推進技能大賽成果向高質量教材有效轉化的路徑選擇在于:根據職教教材特點篩選大賽資源成果,探索大賽成果轉化多元投入新機制,建立多元協同的高水平編寫團隊,利用信息技術賦能大賽成果的立體化推廣。
關鍵詞: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教育教材;技能大賽成果轉化;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一般項目“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研究”(A2021004)。
作者簡介:羅堯成,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蒲刑幗淌冢┦浚虾@砉ご髮W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職業人才培養;
彭可心,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能競賽,職業人才培養。
文章編號:2096-272X(2023)02-0008-0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推動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要求。事實上,各級職業技能大賽的資源和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這是踐行職業技能大賽的開放性與普及性要求,實現“人人皆可成才”的職業教育改革目標的有效路徑,對于我國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具有深遠意義。職業技能大賽的資源轉化是對大賽積累的實訓設備、培訓專家、技術方案等資源深度整合形成大賽成果,應用于全國職業院校的教學實踐、服務于專業建設,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是大賽成果轉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探析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的建設路徑,有必要對職業技能大賽的資源內容進行全面梳理、系統遴選,提煉形成具有系統性、創新性和可拓展性的大賽成果,應用于職業院校的教材建設,以實現職業教育教材高質量建設的目標。
一、職業教育教材的應然特征與實然困境
職業教育教材是承載職業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形成學生素養的重要載體,教育部實施的“三教改革”,近期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文件,都對加強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職業教育教材的應然特征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教材是凸顯其類型定位的一個重要載體。對于職業教育教材特征的認識,我們可以從其功能定位、內容選擇以及編寫團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教材功能定位的職業性
教材的設計要服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職業教育教材需要滿足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突出職業引導功能。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將培養具有行動能力的職業人才作為教材開發的核心目標,并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或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有效銜接。更要加強職業精神教育,將職業觀念、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融入教材中,傳遞責任和使命,使學生通過教材了解職業、熱愛工作崗位。做到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材內容選擇的實踐性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教材的實踐性。因此,教材內容選擇上要突破學科知識和結構體系,凸顯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對接產業動態和市場需求,實時納入新工藝和新技術,注重以真實崗位活動、現場生產流程、典型工作任務、企業案例情境等為載體組織教材內容,確保技術在教材中動態更新。讓學生通過立體化教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有效滿足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3.教材編寫團隊的跨界性
為應對行業發展新要求和職業崗位的新變化,職業教育教材應體現多方參與、跨界組合的特征。要基于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跨界教育特點,建立一支由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課程開發專家、信息技術專家等組成的專兼結合、多元參與、協同互動的高水平跨界教材編寫隊伍。通過充分發揮不同領域專家在政策法規、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課程理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確保教材建設的高質量。
(二)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實然困境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教材體系日益完善,教材形式日漸多樣,教材的編寫質量也不斷提升,但目前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仍存在如下主要困境:
1.職教類型特色彰顯不足,重理論輕實踐問題尚未有效扭轉
職業教育是區別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當前,教材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在遵循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要求、彰顯類型特色上還需進一步增強,以理論知識貫穿整個教材體系知識結構的局面依然存在[1]。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教育教材內容選擇缺乏統籌規劃和針對性研究,尤其是其師資仍大多畢業于普通高校,其設計和開發往往深受普通教材結構模式的影響,教材體系建設未能夠形成自身特色。有些教材沒有從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社會需求角度出發,還是采用“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模式[2]。在內容上側重闡述理論知識,淡化應用性和策略性知識的傳授。教材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不能推動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到企業生產任務和工作流程實踐中,難以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2.教材創新形態不夠豐富,難以適應信息化教育的改革需求
教育部提出2022年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教材的呈現形式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仍然以傳統紙質版為主,沒有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和典型生產案例及時有效融入教材,不利于對接行業發展以及滿足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3]?!堵殬I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倡導的“科學嚴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占比很低,既不能很好地適應“互聯網+教材”建設的時代要求,也不符合職業教育教材互動性、職業性、動態性特征[4]。此外,大部分教材編寫人員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熟練度還不夠,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意識不強。“互聯網+”時代,單一的紙質教材、編寫人員和教師的信息素養已不能較好地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需要。
3.教材編寫企業參與不夠,尚未形成多元協同的教材建設團隊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主體仍以職業院校教師和相關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主。教師受制于自身的職業能力,對于崗位能力要求、專業技術標準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企業一線所采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把握不夠及時,導致教材的內容和崗位需求脫節?!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企業主編教材得到了明顯增長,但所占比例僅有220%和448%,企業專業人員參與職業教育教材編寫意識不強和深度不足的現象依然嚴重[5]?!爱a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一大特點,職業教育教材更要堅持跨界建設的特色要求[6]。然而,當前職業院校的教材編寫涉及“校企合作”“多元協同”的方面往往停于表面,行業企業尚未有效、實質性地參與到教材編寫過程之中。
二、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的機制分析
探索并分析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的運行機制,有助于推動大賽成果有效轉化為高質量的教材。職業技能大賽成果的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大賽成果的遴選機制、成果轉化的動力保障機制、成果轉化的協同參與機制,以及成果轉化的信息技術應用機制等。
(一)構建適合職教教材的大賽成果遴選機制,增強成果的應用性
大賽成果本身的質量是影響轉化應用效果的關鍵,并不是所有的大賽資源都有轉化的價值并適合轉化?!?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匯編》針對技能大賽資源轉化工作提出,“要將各賽項競賽過程中的技術文件、競賽平臺、試題庫和視頻資料等各類資源,轉化成滿足職業教育教學要求的共享性職業教育教學資源?!边@為我們進行資源的選擇提供了方向性指導。構建適合職教教材的大賽資源遴選機制,增強成果的應用性,要努力解決好如下三個方面問題:第一,判斷大賽資源內涵的職業教育教學要素,初步確定可轉化的對象,將大賽資源變成教學資源,這解決的是一個成果的“初篩”問題。第二,建立大賽資源遴選的指標體系,主要基于“成熟度”和“適用度”進行考察。有的大賽成果未達到轉化成熟度,不可直接運用到教材中,應對其進行梳理、加工和提煉;有的大賽成果從長期目標來看,并不能產生具有廣泛適用性和長效性的教材資源,應將其剔除。第三,要建立大賽資源遴選的程序流程,只有通過規范的程序、專家的參與,才能最終實現大賽成果向教材成果的有效轉化。
(二)完善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動力保障機制,提升成果的轉化度
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一方面,需要提供成果轉化的資源保障。提供成果轉化為教材建設資源過程中所需投入的團隊培訓、設備供應等成本。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整體發展雖處于上升趨勢,但不同地區職業院校整體發展實力和能力差異較大,院校實力的不平衡也體現在大賽成果轉化能力的不平衡上。較高的投入與收益之間的不平衡,導致各院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往往選擇轉化成本較低的方式[7]。同時,部分院校及時把大賽資源轉化為教材,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成本過高,僅供合作單位使用,并不愿意公開發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賽成果的效益。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激勵機制提高轉化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人的積極參與,是影響大賽成果轉化的決定性因素,通過激勵機制的建立完善,保障轉化主體真正投入到轉化過程之中,才能從源頭提高大賽成果的轉化效率。目前對于大賽成果的轉化,我國尚未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賽項主辦企業和承辦院校在大賽成果轉化過程中,較多關注資源成果的開發數量,而相對忽視對轉化主體的關注,物質和精神激勵不足。對成果轉化過程中教師集中反饋出來的疑問和需求不能給出有效回應,這大大影響了資源轉化主體深度參與轉化的積極性。
(三)健全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協同參與機制,保障轉化的高質量
當前,由于成果轉化的責任主體不太明確,行業企業人員參與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的積極性未被充分調動,導致大賽成果轉化主體結構較為單一,尚未真正形成一支由相關教研專家、一線骨干教師、行業企業精英等組成的教材研發、編寫和管理的多元跨界轉化團隊。在提質培優行動計劃背景下,教材建設要將重心放在提升教材內容質量上,多元主體協同的教材開發機制是保障教材質量的關鍵所在[8]。成果轉化為教材的質量水平更是要求著力推進大賽成果轉化協同參與機制的具體化建構。一方面,職業院校教材作為大賽成果轉化的目標,教師由于深諳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又能把握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深知教材育人的相關要求,作為自身的一項職責,應成為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發起者。另一方面,行業企業專家實踐經驗豐富,了解大賽設計的技術方案,對于大賽選手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技術規范有著深刻理解。能夠將崗位一線工作情境、工作流程和技術標準融入教材編寫中,對接主流生產技術,及時融入行業發展新要求和職業崗位的新變化,他們應成為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重要參與者。此外,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作為一項需要探索的改革,作為一項人才培養的舉措,課程專家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專家參與非常必要。上述主體協同參與機制的建立,有賴于在強化各主體間的協同度的同時,促使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能力,從而實現教材高質量建設的需要。
(四)建立技能成果轉化的信息技術應用機制,提升轉化的覆蓋面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材建設不再是傳統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的簡單組合,而是要與互聯網平臺上的各種應用有機融合。然而,當前教材建設的關注點仍在教材自身內容相關的數字資源建設上,未能充分利用智能平臺[9]。大賽成果轉化技術的滯后阻礙了轉化的實施成效。隨著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我國為推進成果轉化搭建了各具特色的優質轉化平臺,大賽成果轉化過程中信息技術應用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地解決相關問題,助推成果轉化的效率更高、效益更廣。一是建立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機制,推動成果的快速轉化。傳統轉化平臺更新換代速度慢。教材的內容要根據行業發展與產業升級不斷更新,運用信息技術對成果轉化平臺進行創新,及時實現對老舊內容的修改和替換。二是建立信息技術長效應用機制,推動成果的有效轉化。以服務教育教學為引領,借助智能平臺,分專業、分門別類存儲這些資源,利于教師依據大賽內容及時、有效地進行成果轉化和教材建設。三是完善信息技術服務機制,推動成果的廣域轉化。增強轉化平臺在技術上的通用性和價格上的優惠性,實現成果在部分院校的轉化落地;此外,擴大線下平臺的分布范圍,不僅限于地級市及以上行政區域,同時注重實現對欠發達區域服務的輻射能力,努力達到平臺開放共享的需求。
三、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的路徑建議
根據職業教育教材的主要特點,基于對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的機制作用分析,以下從大賽成果內容的篩選、成果轉化投入的機制、編寫團隊人員的構成,以及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的路徑建議。
(一)根據職業教育教材應然特征遴選技能大賽成果
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職業教育教材也要堅持類型特色,這對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提出如下要求:首先,對大賽成果篩選要體現職業教育教材的類型特征要求。具有教學價值的大賽成果在內容上應具有先進性、創新性、實效性,即滿足工作實踐案例的“真度”,創新實踐空間的“廣度”,教學資源內容的“厚度”,技能人才培養的“適度”,教學學習過程的“樂度”[10]。建立選用的標準是對大賽成果篩選的基礎,可以大賽要求、操作規程、技術流程等作為參考,從類型特色方面進行加工和創新,做到以類型特色定位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的選用標準。其次,對大賽成果篩選要重點考察成果的實效性和操作性。實效大的成果更容易調動教師、企業等人員轉化的積極性,可操作性強的成果可提供實施有效教學的框架。通過借鑒大賽任務書,大賽方案等實踐性較強的成果,分析各專業所融入的技術技能,在教材中安排操作性強的內容,以適應項目學習、案例學習、模塊化學習、情境化教學等不同學習方式要求。此外,對大賽成果篩選要體現“崗課賽證融通”的鏈接要求。崗課賽證融通的本質,就是以實踐為導向重塑職業學校的課程教學體系[11],基于這一指導思想遴選大賽成果內容,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職業教育教材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局面。
(二)建立技能大賽成果持續性轉化的多元投入機制
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需要優良的外部環境支撐,其中主要包括資源投入、理論指導,以及激勵引導等,要據此探索建立大賽成果轉化的多元投入機制。首先,應建立多元參與轉化的共建機制,建立多元主體協同的緊密互動、功能互補、互鑒共贏的服務體系。政府可以從政策層面,完善激勵政策,充分利用國家財政、社會資金和高校自有資金等多元渠道,緩解轉化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行業龍頭企業可積極開展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助力推進大賽成果的有效轉化;職業院??杉哟髮處煹呐嘤柫Χ龋瑸槌晒霓D化提供人力支持。其次,須加強對職業技能競賽項目設計理論的研究投入和有關支持。通過研究,將“以工作常規和偶發任務為線索,以微縮真實的工作現場為情境,以崗位模塊的技能表現為標準”[12]等競賽項目設計要求有效滲透進教材開發的具體過程之中,提升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內容的質量和有效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千萬不能忽視理論研究在保障成果轉化最終目標實現的重要價值。最后,要建立起各參與主體“貢獻導向”的成果激勵機制。對于教師而言,把大賽成果轉化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績效獎勵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企業專家來說,則參照市場原則兌現其投入的時間精力,充分激發各參與方投身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組建多元協同結構優化的高水平成果轉化團隊
職業技能大賽成果轉化需要建立起由大賽指導教師、企業行業專家、專業技術裁判、大賽獲獎選手、課程理論專家等共同參與的成果轉化團隊,尤其是需要深化校企雙元主體的密切合作。首先,職業院校應利用技能大賽平臺建立賽教合作共同體, 共同參與成果轉化為教材的編寫活動。這些先進企業的專家自身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術能力,熟悉大賽的各項技術方案,能夠積極借鑒大賽標準和產業發展需求,確定最新的崗位需求、工作流程、技術標準,向院校提供相關有價值信息。同時,在與教師共同編寫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教師對大賽涉及的技術規范進行系統化學習,提升教材的實踐性。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大賽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從不同參與主體的利益追求看,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有助于最大程度保障轉化活動的社會性和公益性。同時,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賽項輔導老師更是在研究比賽中,加深了對行業技術標準的理解和把握,總結出人才培養培訓的有效方法路徑。教師的有力參與,是確保成果有效轉化為教材的關鍵。最后,還要吸納大賽專家裁判、獲獎選手、信息技術人員等積極參與,這些人員的加入,關鍵是保證成果轉化團隊結構的優化,進而實現團隊功能的升華,他們可為成果轉化提供多維的分析,通過形成一個多方共同參與的大賽成果轉化共同體,為大賽成果轉化為教材資源提供持續性的專業支撐。
(四)依托信息技術推進優質大賽成果的立體性轉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越來越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為實現大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教材提供了技術支持。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傳統的大賽成果轉化平臺必須盡快進行轉型和升級,并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共享平臺,推動成果的立體性轉化。第一,要對成果資源進行信息化加工呈現。職業院校應充分結合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注重課程、教材和配套資源使用的一體化,梳理大賽內容在知識技能點、技術規范等方面的要求, 轉化為職教教材中的學習任務,積極開發與教材內容同步的大賽案例、操作技巧視頻、在線動畫視頻、模擬試題庫等內容。第二,應對成果內容進行情境化建設使用。職業院校需開發適合課堂教學特點的教材,利用數字化技術針對不同專業設置與教學組織相匹配的教材,對大賽任務進行知識點的分解與整合,選擇其中典型的任務作為授課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各種虛擬的工作情境,推動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三,還要依托各類信息平臺實現大賽成果的智能化推廣。對于職業技能大賽的成果資源,應依托在線精品課程、虛擬現實仿真資源等平臺進行教材的同步開發和建設,在各類慕課平臺上開發教材的慕課資源, 并在平臺中嵌入先進信息技術,實現教材內容的歸類呈現和個性化提取,拓展教材的功能域,更好地發揮大賽優質內容資源的教學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素霞.優化類型定位推進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91-96.
[2] 石偉平.提升職業院校教材質量的關鍵路徑[J].教育研究,2020(3):18-22.
[3] 張晶,彭宇.后MOOC時代高校立體化教材的建設與反思[J].教育評論,2018(7):142-145.
[4] 黃明東,藺全麗,李曉鋒.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特征、發展態勢與建設路徑[J].出版科學,2022(2):32-39.
[5] 鄭雁.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比較分析與發展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71-77.
[6] 劉文開.新時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推進產教融合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9):26-29.
[7] 李薪茹,王松巖.大賽資源轉化的現狀、問題與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6):73-79.
[8] 畢丹.比較視野中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78-85.
[9] 康坤.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教材建設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9):93-96.
[10]蔣正炎,檀祝平.STEM+P模式:制造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9):74-82.
[11]燕珊珊.崗課賽證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功能價值、實現機制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0):34-41.
[12]陳傳韻,石偉平.基于世賽項目設計原理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22(17):97-102.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Transform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kills Competition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LUO Yao-cheng1,2, PENG Ke-xin2
(1.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Shanghai 200093, China;2.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kills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hav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he practicality of content selection, and the cross-border nature of the editorial team.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such as the lack of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ype, the lack of richness in presentation forms, and the lack of multiple participation of the editorial team member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achievement itself, transformation input, participa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ransform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kills competition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path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skills competition into high-quality textbooks need to select the achievements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explore the new mechanism of multi-inpu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establish a multi-coordinated high-level editorial team, an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mpower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motion of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Key words:skills competi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 skills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