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斌 劉志剛
[摘要]偉大抗疫精神作為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并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目前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層面存在著教師主導程度不太深刻、學生參與顯得較為被動、教育手段的針對性不強、社會網絡存在消極影響的問題,無不影響著偉大抗疫精神在思政教育上所產生的功效。因此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運用教育方法和手段、營造高校抗疫精神氛圍,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遠大理想。
[關鍵詞]偉大抗疫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1]深刻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發現其價值意義,分析不足及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形成具體路徑,從而更好地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實現其應有之義。
一、偉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生命至上——以人為本對生命的重視
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這場疫情防控中處處以人民生命為優先。在這次抗疫過程中,最辛苦的莫過于醫護人員。國家不計代價、以提高抗疫醫療水平為重點,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提供了眾多的人員和物資,秉持著“生命之上”的堅定信念。
(二)舉國同心——愛國之心讓人團結一致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緊緊圍繞在黨的身邊,凝聚舉國上下的全部力量來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無論是抗疫前期,非必要不出戶;還是疫情緩和后各個工作復工,無不體現了人民統一聽從國家號召的決心和舉動。
(三)舍生忘死——不負時代使命甘于奉獻
疫情來勢兇猛,全國人民尤其是醫護人員無懼生死奮戰在抗戰第一線,其膽識和精神令人動容。我們可以看到,有的醫護人員為了節省時間,一直佩戴口罩,都被印出了痕跡。還有眾多的志愿者們,其中不乏年輕的面龐,但他們依舊肩負起時代責任。
(四)尊重科學——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
抗疫工作與醫療科學是息息相關的,尊重科學、運用好科學,能夠成為抗擊疫情的一大助力。我們要運用好科學技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符合科學的準則來制定防控標準;重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靠的醫療人才,進行科學研發為抗擊疫情增添力量。
(五)命運與共——全人類共命運緊密相連
許多國家都面臨著疫情防控的困難,全球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國在疫情防控期間一直堅持著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理念,明確了抗疫事關各國的生存發展,需要每個國家都參與其中,提供自己的方案供大家借鑒、參考。
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義
(一)主張珍愛生命,弘揚以人民為中心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偉大抗疫精神誕生于當前的抗疫實際,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能夠更加自然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
(二)增強民族向心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生在一件件抗擊疫情的事跡之中能夠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種深深烙印在中國人心底的愛國品質,會在危難關頭激勵大家,關心國家的前途發展,將全體的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努力奮斗,報效祖國。
(三)無懼個人安危,明確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全國各族人民無懼個人安危。無論是醫生護士、科研人員,還是工人、學生等,大家都身體力行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不怕生死考驗、主動參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援服務,積極投身于志愿者的隊伍當中,體現出主人翁意識。
(四)增強學習動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面對日趨變化的疫情狀況,要以科技創新作為巨大的推動力量。要鼓舞學生尊重客觀規律,運用科學的數據分析,采用科學的防疫方案,研制科學的醫療藥物。抗擊疫情體現了科技創新的重要程度,借此號召大學生增強學習動力,培養創新思維。
(五)凝聚抗疫力量,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展現了我國追求和平與發展、勇于肩負責任的大國風范。面對抗擊疫情這一難題,我國不但立即采取可靠的抗疫方案阻止了疫情的擴散,而且還開通了與他國交流抗疫方案的渠道,展現了責任擔當。
三、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高校有較好地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中,總體情況較為可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探討出原因,以便提出具體方案加以改善。
(一)教師主導程度不太深刻,抗疫素材運用程度不夠
部分教師在對抗疫精神的了解程度上還是不夠深入,對于抗疫素材的運用還只是停留在運用粗淺的時政新聞,在課堂上也缺少融入的力度。有的教師缺乏對抗疫精神在學術方面的研究動力,對于抗疫素材的挖掘顯得力度不夠,面對學生大部分選擇簡單粗暴的強硬灌輸。
(二)學生參與顯得較為被動,淺層理解難成知行合一
在應試教育弊端的隱形影響下,分數成績成為大眾評判學生的唯一尺度,抗疫精神的價值自然會被忽視和隱藏。此外,大學生還背負著不輕松的就業重壓,大部分學生選擇死記硬背應對考試以求順利畢業就業,因此就只能較為膚淺地理解抗疫精神。
(三)教育手段的針對性不強,教學方式不夠深入人心
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方法主渠道依舊是在課堂講授層面,而對于個體的針對性不強,有可能會制約大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面對空洞的教學,缺乏實踐環節,學生在接收抗疫精神方面自然缺少主動探索的精神。
(四)社會網絡存在消極影響,繁冗信息帶來一定沖擊
日益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使得享樂、拜金等不良風氣開始盛行,不利于偉大抗疫精神的宣傳。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傳統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而大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不懂得分辨信息的真假,最終聽信網絡謠言,做出了不當的社會行為。”[2]
四、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明確教師責任,加強科學研究
要將偉大抗疫精神自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確教師所承擔的責任和所發揮的作用。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應當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構建豐富的知識體系,并且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展現出獨特的教學魅力,獲得學生的認可,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互動,打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此外,為了增強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應當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增添偉大抗疫精神的培訓環節,通過網絡課堂、專題講座、專家問答等方式點燃思政教師的學術熱情,明確肩負使命,培育“四有”新人。
2.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素材
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堂能夠發揮其極大的育人作用。思政課堂應當充分與抗疫現實相融合,運用好這個活泉水,源源不斷地為思政課堂提供各種生動的素材案例,以精準把握抗疫精神為前提,挖掘好、運用好、弘揚好偉大抗疫精神,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思政課堂。比如在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通過挖掘現實素材展現在抗疫過程中的寶貴品德和公民應當遵守的法律法規,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具備法治精神。
(二)培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發揚奉獻精神,引領學生參與志愿服務
在這次抗疫攻堅戰中,無數青年人不懼兇險,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青年一代,大學生應當肩負起時代責任,在力所能及、自身安全無礙的前提下,主動投身于抗擊疫情志愿活動,在支援過程中發揚奉獻精神。首先,高校需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系統化、課程化,在課程中增設志愿服務環節,帶領大學生正確認識志愿服務,并且將抗疫志愿服務精神與本專業所學的知識技術相結合,號召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者,可以邀請抗疫志愿者開設講座,運用鮮活的志愿服務案例帶領大學生感受不辭辛苦、甘于奉獻的志愿精神。
2.發動社團力量,在活動中領悟抗疫精神
學生社團是校園內的非正式團體,不受到性別、年齡、院系的限制,是學生們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團體,在社團中每位同學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這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促進作用。[3]要學會發動好社團的延伸力量,將其作為思政課堂的伸展平臺,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補充,借助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豐富抗疫實踐內容。高校可以設立傳承抗疫精神的專門社團,安排教師進行專業的教導,不斷增強社團的抗疫精神內涵,倡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提升大學生對于抗疫精神的知識面和實踐能力。
(三)創新運用教育方法和手段
1.轉變宣傳理念,實現潤物細無聲
疫情期間涌現的無數“新”英雄,上至鐘南山、李蘭娟院士,下至周洋、趙珺延“小英雄”,都是值得我們學習,也能夠學習的榜樣。[4]高校宣傳對于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而言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高校應當樹立宣傳方面的創新意識,從傳統灌輸轉化成逐漸滲透,慢慢擺脫生硬的宣傳方式,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無數抗疫英雄能夠對大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產生積極主動的情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效果,進而推動大學生加入學習榜樣的行列,展現優秀風貌。
2.符合學生心理,運用樂見的媒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滿足了青年一代的求新心理。無論是人際交往、休閑娛樂,還是獲得情報、展示才能,現代大學生已漸漸離不開各種新媒體,這些已成為大學生的不二選擇。后疫情時代,圍繞疫情防控主題,要綜合運用慕課、抖音等App、官方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打造“云思政”平臺。[5]目前大學生更樂于接收來自新媒體的信息,因此高校需要學會靈活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媒介,打造好宣傳抗疫精神的媒介渠道,渲染出發揚抗疫精神的友好網絡環境。
(四)營造高校抗疫精神氛圍
1.優化校園物質環境,形成抗疫文化
人們會因為所處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影響人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比如積極向上的環境會推動人主動進取,而消極阻礙的環境會導致人退步落后。營造開朗濃厚的校園物質環境能夠為宣傳偉大抗疫精神的工程添磚加瓦,“因此高校要塑造積極向上且有理論深度的人文環境,充分發揮對大學生人格養成和秉性塑造的導向作用。”[6]比如可以打造結合本校特點的抗疫精神走廊、紀念雕塑等設施,讓學生在瀏覽的同時不忘傳承抗疫精神,使得抗疫精神得以通過藝術的形式對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堅守網絡文化陣地,加大宣傳力度
當今時代,思政教育與網絡的結合日益密切,尤其線上教學在疫情期間突出其便捷性,讓人更加重視網絡的影響力。“將抗疫精神融入到網絡課堂中,可以更好地宣傳抗疫精神,為學習抗疫精神提供便利條件,更有利于抗疫精神的普及。”[7]高校要學會牢牢堅守網絡陣地,并且做到與時俱進,賦予時代意義,最大程度上發揮出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政教育作用。其一,高校要創造擁有自己特色的偉大抗疫精神專題網站,充分結合校訓、校史、校情,達到抗疫精神與本校實際的完整融合。其二,成為網絡信息的“把關人”,對于不實信息要做到及時篩選澄清。
五、結語
青年大學生是被寄托希望的一代,高校要將偉大抗疫精神與社會實際相關聯,號召大學生肩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的價值意義,需要我們從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多個維度將其融合、發揚,激勵學生不斷書寫時代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2).
[2]牟圓圓.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東:山東財經大學,2022:77.
[3]李俊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弘揚抗疫精神研究[D].東北:東北石油大學,2021:49.
[4]張夢影.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路徑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1:87.
[5]王劍俊.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22,48(2):246-251.
[6]楊柳.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安徽:安徽醫科大學,2022:81.
[7]于躍.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64.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紅色基因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880)。
作者簡介:
邵斌(1991.4-),男,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志剛(1979.6-),男,漢族,江蘇建湖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