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文斌通過對精神民俗和社會民俗兩方面的書寫,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民俗世界。民俗象征符號與歲令時節的儀式和活動等則發揮塑造群體共同情感、宣泄情緒的重要功能,因此,郭文斌的民俗寫作具有一種喚起集體意識和集體認同感的力量。民俗以其特有的形式與內在的邏輯,對郭文斌的小說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或是通過學習民俗文化表現人物成長,或是通過民俗書寫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或是通過民俗書寫構建小說框架。郭文斌的民俗書寫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發揮著顯而易見的作用,從而促進新時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郭文斌;《農歷》;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05-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04
郭文斌在小說《大年》《吉祥如意》《農歷》等作品中以西海固那未受現代文明所侵染的民俗文化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其中以長篇小說《農歷》為典型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傳統”對他的影響很大,他的著作中不乏儒學、道學、佛學等方面的內容,然而“大傳統”只是其創作的一個大的文化背景,而占主導地位的,則是民俗文化這個“小傳統”。郭文斌對民間傳統高度推崇,他在作品《農歷》的代序—— 《想寫一本吉祥之書》中寫道:“民間傳統就像水,再鋒利的刀,也是無法斬斷河流的……一個民族,如果有強大的民間傳統,就會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郭文斌的評論并非空穴來風,就他的創作而言,“小傳統”或許比“大傳統”更具影響力。
一、完整民俗世界的勾勒
長篇小說《農歷》以時間軸為線索,以民俗節日為坐標,描寫了元宵、干節、龍節、清明、中秋、重陽、寒食、冬至、臘八、大年和上九等十五個民俗節日,其中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無所不有,達到了博古通今、包羅萬象的水平和境界。
“社會民俗指社會生活范圍內的各種慣制、禮儀和風習,包括民俗組織、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 ①汪曾祺曾說:“所謂風俗,主要指儀式和節日。儀式即‘禮。” ②很顯然這是對民間風俗狹義的理解,其中僅包含社會風俗中歲時節令和節日慶典這兩個部分的內容。關于干節,郭文斌記錄了打干梢、燎干、跳火堆、揚灰撒種等傳統習俗;在“清明”中描寫了裁紙、染色、印錢的祭祖準備活動,完整、詳細地記錄了清明祭祖掛紙、點燃、祭酒、磕頭等禮俗儀式;在“端午”中涉及插柳枝、擺供桌、綁花繩、做香包、上山采艾等慣有習俗;關于中秋節則記錄了獻月神、賞月兩項重要的中秋節習俗;“寒節”一章中則記錄了給先人縫寒衣、烙饃饃、縫冥紙、送寒衣等禮俗活動;詳細記載了有關重陽節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打燈籠、滾鍋盔、唱戲、誦讀《孝經》等;冬至節敬扁食敬請水,制作《九九消寒圖》,臘八時節喝臘八粥,搶頭粥。關于春節,“大年”一章中關于春節的習俗記錄較為全面,其中涉及寫對聯、貼對聯、獻灶爺、潑散、分年、貼窗花、守夜、祭祖拜年等民間習俗,構成了一個歡樂喜慶、萬象更新的新年。歲時節令、節日慶典的相關民俗為郭文斌的小說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創作源泉,是郭文斌小說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神民俗“指在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有關儀式形態方面的民俗。” ③地方方言、民間俗語、歌謠、戲文等均屬于這個范疇。郭文斌是一個成功駕馭語言的作家,作品中包含眾多地方方言、俗語諺語等內容,數量眾多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民間戲文穿插在小說的行為脈絡當中,化為自己作品的經脈,使他的作品獨具韻味與地方特色。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民間諺語的引入,“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④等民間歌謠的使用,牛郎織女之類神話傳說信手引入,《孔子拜教》《目連救母》等民間戲文穿插其中,《農歷》在他的小說的創作之中插入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戲文、神話傳說等內容,通過小說人物的表演、講述來達到與讀者對話與溝通的目的,不僅能使文本煥發新的力量,同時能夠使讀者的情感代入文本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傳遞的價值觀念。中國民間沒有統一的宗教,因此民間形成了一個龐大、復雜的精神世界。在“元宵”“干節”“龍節”“清明”“中元”“大年”等篇章中,郭文斌描繪出一個神秘的世界:其一是以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為正神、灶王爺等為家神、龍王等為專司之神的神秘世界;其二是鬼魂亡靈,清明祭祖和為先人燒寒衣等均指向鬼魂亡靈這個神秘世界;其三是仙人和神人,秦瓊、尉遲敬德和孫思邈都在其中。他們是普通人,但因為他們符合世俗觀念,因此被賦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受到人們的崇拜。他們屬于一個半人半仙的群體。這個復雜、龐大的精神世界不僅是整個民俗體系的根基,更對民間社會有巨大的支配力量,民間百姓所說的辟邪、預兆等內容均是以此為基礎,并由它產生且不斷發展。“大年”中門神畫像的張貼和“端午”戴香包、綁花繩、吃花饃都是為了實現辟邪的目的。燎疳日通過揚灰撒種的儀式,來預兆種植方面的信息。
另一方面,千百年來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受到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大文化的影響,因此其內涵了諸多主流文化精神。孔子的孝道觀念在節慶和祭祀中得到了具體體現,對祖先的崇敬和祭拜以及民間的信仰則均是這一方面的體現。臘八粥最早是佛教徒為了紀念釋迦牟尼而舉行的,在《農歷》“中元”一章中,作者把孔子的孝道和佛教的信仰之力結合在一起,講述了釋迦牟尼第十弟子目連救母的傳說。另外,儒釋道的“大傳統”實現了對民間節慶現象的詮釋。元宵節捏燈盞使用蕎麥的習俗來自觀音菩薩身邊一個叫蕎的女弟子的美好傳說,而觀音菩薩無論是在佛教還是道教均是大慈大悲智慧的代表人物,冬至供水的儀式被解釋為老子所主張地上善若水的原理。并且父親說孔子也曾倡導水是最高尚的東西,擁有水之德。《冬至》一個小的章節將儒道文化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民俗文化也因借助儒釋道“大傳統”而獲得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民俗文化與“大傳統”的內容相互融合,使中華文化的內涵更加全面、豐富。
從社會民俗到精神民俗,郭文斌是寧夏第一位用自己的作品構建一個民俗世界的作家。概括地說,郭文斌的民俗世界包含以下幾個特點:1.具有豐富性的衣食住行樣態;2.包含鬼神的信仰體系;3.民間曲藝、民間文化等構成的復雜的審美系統;4.相生相克、辟邪等獨特的思維模式;5.滲透主流文化的民俗傳統。郭文斌并不是書寫支離破碎的民俗文化,而是展現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民俗世界,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在這方面目前寧夏的任何一位作家還不能與之匹敵。
二、集體性與群體認同的強化
人是一個群居性的動物,融入集體生活是人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一個區域內,它的成員往往共享著共同的特性和集體記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民間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它在加強群體凝聚力、塑造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傳承地方文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媒介。
集體性是民俗的本質特征,“集體性體現了民俗文化的整體意識,也決定了民俗的價值取向,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⑤民俗文化源于集體意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集體活動、團體交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因此,民俗文化被視為一種群體文化,郭文斌在他的長篇小說《農歷》中也充分體現了民俗文化的集體性。乞巧節,上莊與下莊共同參與“對銀河”的民俗活動一方面,歌頌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另一方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和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中元之日,全村人民共同搭臺唱戲,傳播孝道文化。上九時節,全村人民共同舉辦社火儀式,踩高蹺、講儀程、說《十字歌》、唱帽兒戲《天官賜福》……歲時節令的儀式與活動,不僅可使鄉土的子民從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獲得暫時的放松,更可以使讀者較為深入地了解到生活在西海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以及所表現出的生活態度。民俗儀式不僅能促進和諧的集體關系,改變群體的日常生活狀態,更強化了個體對所屬群體的確認。
民俗符號為加強群體認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類民俗符號的象征性含義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具有相同的象征性的民俗符號表達相同的價值內涵,從而增強了這類群體的凝聚力。其次,具有共同審美標準的群體將會產生獨特的美學共性。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而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均生活在這片地域內,由此形成了獨屬于該群體的審美傾向,從而產生了一種集體的歸屬感。總之,各個層面的民俗文化都會具有一種凝聚力,從而激發每個群體的內部成員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一套獨特的象征符號,單在郭文斌的小說《農歷》中,數量就極為龐大:有圖像指符,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龍王、灶王爺、牛郎、織女、月神等;有實物指符,如月餅、粽子、鞭炮、對聯、寒衣等。這些民俗符號不僅限于表面含義,而且蘊含著豐富的象征寓意。在《農歷》之《端午》一節中記錄端午節要綁花繩,所使用的“五色”就具有顏色指符,“五色”應指紅、黃、綠、白、黑,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屬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蘊含五方力量,寓意驅邪除魔,吉祥安泰。中秋之日,月圓之節,通過吃月餅、獻月神,借圓月祈求圓滿的美好意蘊,表現了人們對家庭和諧的美好祈愿,這些都是民間象征意義的潛在力量。民俗象征符號的代代傳承,不僅傳承了民俗意圖,更起到了同化族群集體意識的作用。
民俗文化還有升華、塑造群體共同情感的作用。在小說《農歷》之“龍節”一節中,郭文斌詳細地描述了有關“龍抬頭”的一系列的儀式與活動:穿夾衣、請金龍、撒灰、圍倉、醒頭、炒豆豆等,從服飾到飲食、從活動到儀式記錄的詳細且全面。在“元宵”一節中,郭文斌細致地記錄了元宵節的儀式流程:捏燈盞、做燈坯、剪燈衣、做燈捻、獻月神、點燈、添油、守燈。民俗儀式的程式化過程,既能充分滿足參加者的表演欲望,又能對群體間的情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尚在孝期內的卯子家因同鄉的村民送的各式燈盞而使這個元宵節不再單調乏味。中秋節五月六月家給大伙送梨,不僅獲得了大家的感激而且收到了回贈的禮物,在加強群體凝聚力,升華、塑造群體共同情感方面,民俗活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俗活動成為群體成員宣泄情緒的重要通道。“干節”的跳火堆儀式、臘八日集體的“搶頭粥”活動,上九的社火儀式成為集體狂歡的載體。郭文斌筆下的民俗,通過情緒將群體籠罩在一起。有研究表明,民間習俗具有很多內在的作用,能夠緩解人的心理疲勞和饑餓、提升心情、激發意志力、降低乃至消除心理上的痛苦。郭文斌用他的小說完美地詮釋了此觀點。郭文斌在長篇小說《農歷》中描寫了十五個民俗節日以及所含的民俗文化,十五個篇章并不特意勾連,但是,諸多的民俗傳統相互“簇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俗世界。在這個民俗世界,人們可以看到該群體成員的日常生活樣態,展示了他們怎樣組成群體、有何娛樂活動、如何完成民俗儀式等多個側面。描繪了這個群體較為完整的群體形象。“個性主義”在“五四”以后,影響了眾多中國作家,很多作品以表現人物個性為創作目標,但郭文斌的民俗書寫則堅守了“集體主義”價值立場,把表現集體精神,描繪群體形象作為自己的創作目標,這不僅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構建民族自信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成為郭文斌區別于其他寧夏作家的重要標志。
三、民俗作為敘事元素
《農歷》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具有鮮明的郭文斌式特點,從小的方面說他以民俗活動為敘寫對象,民俗生活在無形中形成小說每個部分敘事的內在邏輯,以描寫各項民俗活動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宏觀方面作者以十五個民俗節日構成了整部長篇小說的框架結構。例如“元宵”一章圍繞元宵節的各項民俗活動來展開,從捏燈坯、剪燈衣、做燈捻再到獻月神、點燈,添油每一個環節都描寫得細膩且美好。再如“干節”一章以打干梢、跳火堆、揚灰看種為主要線索,構成小說的主要內容并推動情節的發展。“端午”一節,詳細地記述了插柳枝、供花饃、綁花繩、做香包、上山采艾的過程,“大年”一節主要描寫了寫對聯、潑散、放鞭炮、上墳、分年、守夜等一系列西海固地區的春節習俗。
郭文斌善于通過民俗文化的書寫,表現人物成長的過程。清明時節,五月、六月在集市上背誦《朱子家訓》,六月不僅因得到大家的贊美而感到自豪,更意識到了喬家下莊人對文化的尊重,從小就明白懂得了讀書的重要性。小說人物從眾多民間俗事中,習得樸素的人生哲理,實現對民俗信仰的感悟和對民俗心理的體察。五月、六月兩個小孩子在冬至時節的供水儀式中,明白了上善若水、不爭之德的道理,明白了大公無私、心懷天下的人生哲理,在龍節的剃頭儀式中理解了剃頭習俗所包含的民俗哲理。供天儀式開始前,六月也打消了提前品嘗花饃的念頭,是因為爹說:“君子就是要在平時不好的念頭才冒出來時就一棒把它打下去,就是要狠斗私字一閃念。”總之郭文斌筆下的人物通過民俗學習建立了內心秩序、習得了外在的行為習慣,學會人生哲理,實現人物的精神成長,完成人物蛻變,這構成郭文斌小說《農歷》的一種基本敘事模式。
郭文斌的作品《農歷》有自己獨特的敘事特點,如關注情節變化大于關注場景渲染,重視空間轉換而非時間流動等等。這樣的敘事方式與民俗書寫密切相關。一言以蔽之,郭文斌《農歷》的敘事風格與敘事面貌因民俗文化的介入而得到了深刻的改變。
四、郭文斌民俗書寫的價值與意義
郭文斌洞察了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大傳統”與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小傳統”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融合,而大傳統也只有走出文本,融入民俗文化中,才能影響到一個群體的衣食住行,滲透到群體的精神世界中。因此郭文斌筆下的民俗事相,不僅是民間思維、民間心理的集中反映,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大傳統”的相關內容,在這個民俗世界中,作者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美學空間。郭文斌《農歷》中所描繪的十五個節慶各有一種主題,而民間節慶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生活習俗的象征。民間的傳統文化,也是通過節慶的傳承而得以延續的。《農歷》通過小說的形式,將十五個民俗節日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進行較為詳細的書寫,不僅描繪民間生活圖景同時《農歷》也通過文學的形式記載了民俗文化,郭文斌小說中涉及的民俗書寫實現了通過文學的形式記錄傳承弘揚獨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西方現代主義文明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不斷下降。因此,強化對郭文斌小說文藝民俗研究,有助于人們尋找真正提升民俗精神審美價值與藝術表現力的方法和策略,為新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尋找新的根基與動力來源。
注釋:
①翟文鋮:《文藝民俗學視野中的汪曾祺創作》,《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②汪曾祺:《談談風俗畫》,《汪曾祺全集》(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頁。
③⑤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6頁,第12頁。
④郭文斌:《農歷》,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頁。
參考文獻:
[1]翟文鋮.文藝民俗學視野中的汪曾祺創作[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
[2]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王光東,陸星瑤.民俗文化的藝術化——以郭文斌的《農歷》為中心[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06).
[4]郭文斌.農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王新媛,女,漢族,河北滄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