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南
【摘要】 宦官作為中國古代宮廷內侍奉皇室的官員,本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務官,但隨著漢朝皇權的不斷加強,宦官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東漢時期甚至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東漢和帝以后,宦官的實力更是不斷膨脹,他們利用皇帝早崩、新帝年幼、母后垂簾聽政的這一特殊時期的政治特點,將其權力合法化。本文以東漢時期宦官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對東漢宦官的概述,通過詳細考證、全方位地考察對東漢時期宦官階層的任職、封爵的原因、最終結局以及特點有了較為清晰地梳理。分析了宦官之所以能夠參與到權力斗爭的原因和東漢時期宦官專權的特點,這有利于我們更詳細地了解東漢時期宦官這一特殊群體。
【關鍵詞】 東漢;宦官;專權
【中圖分類號】K23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3-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2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牡丹江師范學院一般項目“漢代基層社會的思想道德構建對社會秩序影響研究”(項目編號:YB2019012)。
一、東漢前期宦官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這樣一類群體,他們在宮廷中充當著最高統治者的奴仆,這些人在歷史上稱之為宦官,又稱之為閹人。有關宦官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其《周禮》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周禮·天官·冢宰》記載:“酒人,閹十人。漿人,閹五人?;e人,閹一人。醢人,閹一人。醯人,閹二人。鹽人閹二人,冪人閹一人。內小臣, 閹上士四人。內司服, 閹人??p人,閹二人?!盵1]從《周禮》中對宦官的簡略的記載,可以了解到他們的職責所在僅僅局限于在宮廷內部打雜。到了春秋戰國時,周王室逐漸衰落,諸侯出現僭越情況。諸侯國也開始普遍使用宦官等人員。從而使得宦官人數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西周時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秦始皇統一后,在完善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同時,還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為后期宦官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這時期宦官不再局限于宮廷內部的雜役打掃,開始逐漸參與政治之中,例如幫助皇帝傳達命令如賞賜、慰問等。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因此推行與民休息的“無為而治”政策,同時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也不是十分激烈,所以這時期宦官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削弱外朝,重用內朝的政策。《后漢書·宦者列傳》中記載:“帝數宴后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2]從這里看出,宦官成為了皇帝處理政務的助手。漢武帝重用內朝,改“中謁者令”為“中書謁者令”,將中人、尚書、謁者融為一體,至此宦官擁有了典事尚書的權利。這為宦官直接參與政事提供了條件,也為以后期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西漢末東漢初是宦官勢力的正式形成時期。特別是在漢宣帝后,宦官勢力有重大的發展。漢宣帝以后,皇帝大多年幼,這樣就為外戚專權提供了條件?;实墼谀暧讜r,雖為一國之君但卻不掌握實權,權利在外戚手中,當皇帝長大后開始想要親自執政而外戚卻不甘心還政于皇帝。因此皇帝身邊親近的宦官就成為了他的幫手?;鹿俨坏軌虬鸦实鄣娜粘F鹁诱疹櫟煤芎茫乙材苤獣曰实鄣膬刃南敕ǎ凑栈实鄣闹家馊マk事。這使得皇帝更加信任身邊的宦官們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地位,允許他們協助自己去管理朝政方面的事情,東漢宦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發展起來的。
二、東漢時期宦官
(一)東漢時期宦官概況
東漢時期,由于宮廷內部的需求,宦官這一階層的人數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并且出現了新的特點,對當時東漢時期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有必要對東漢宦官階層進行細致的分析。《后漢書》中明確記載了東漢的宦官有五十多人,但是,東漢宦官的實際人數遠超這個數值。例如,袁紹“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蛴袩o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盵3]由此可知東漢中后期的宦官人數多達兩千余人。而《后漢書》中所記載東漢宦官的50多人,是宦官中較為重要的人物,許多宦官因其地位、權勢不是很大所以被史學家在記載的過程中忽略,未被記錄到史冊。從表格中可看出東漢宦官的封地位置以南陽郡和南郡為主,其次是東郡、汝南、鉅鹿、漢中郡。趙海龍曾在《東漢侯國地理研究》中提出“由于國家戰略重心的東移以及王國地位的進一步下降,在司隸余部與王國地區已經開始分布侯國,東漢時期的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司隸余部以及荊州南陽郡等地一直是侯國分封的核心區域,這與西漢時期的地域分布十分相似?!盵4]東漢時期,宦者被封侯中有16人死于爵位之上,其余宦官或者是被貶爵或者是被亂世所殺,只有蔡倫、江京、左倌、侯覽、王甫五人是爵位在世時被裁撤。也就是說東漢宦官被封為候與其他人被封侯二者之間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二)東漢宦官特點
1.宦官人數增多
在《后漢書·百官志》中記載:“章和以下,中官稍廣, 加嘗藥、太官、御者、鉤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或省,故錄本官?!盵5]宦官機構在不斷增多的同時,宦官人數也大為增加。據《后漢書·宦者列傳》記載,明帝永平年間,“中常侍四人,小黃門十人”,“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盵6]小黃門是東漢新置的職位,俸祿為六百石,地位僅次于中常侍,主要職責為“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 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盵7]“小黃門官階遠高于西漢的中黃門,且中常侍多由它遷任。東漢發動宮廷政變甚至謀立新帝的宦官多是小黃門,可見其權勢之盛。”[8]漢靈帝時期,“(張)讓、(趙)忠及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硅、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人,皆為中常侍?!盵9]中常侍、小黃門都是當時極為重要職位,人數已如此之多,那么整個宦官系統的人數應當更為膨脹。
2.宦者封侯成為普遍現象
自東漢和帝起宦官鄭眾封侯之后,被記錄在史冊上的宦官封侯的人數越來越多。有時甚至出現了大批宦官一起封侯的現象,如漢順帝時期,宦官孫程等十九人因鏟除外戚有功一同被封侯。漢桓帝時期,單超、徐璜等五人因誅滅外戚梁冀家族有功被封為“五侯”。劉普、趙忠等宦官因幫助漢桓帝誅殺外戚有功,八人同時被封為鄉侯。從東漢宦官封侯中可以發現,宦官可以直接被封侯,不需要逐級增爵。從漢順帝時期開始,東漢宦官爵位的承襲可以傳其養子或者是其他親屬。例如,漢順帝時期,“詔宦官養子悉聽得為后,襲封爵,定著乎令。”[10]從東漢宦官一覽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漢宦官封侯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擁立新皇帝。如漢桓帝繼位后,曹騰等七人,皆因平定有功被封為亭侯。延光四年(125年),孫程與王康等十八人因擁立漢順帝、鏟除外戚有功而被封侯。二是輔佐皇帝從外戚手中奪回實權。如鄭眾幫助漢和帝除掉外戚竇氏,恢復皇帝的權力,因此被封為鄛鄉侯??梢姡捎跂|漢后期政治斗爭復雜,絕大部分宦官都是通過對皇帝的效忠而被封為候,所以呈現出大批宦官被集中封侯的現象。“這些受封的宦官都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正是由于他們接近權力的中心,所以才有機會因功封侯。”[11]
3.宦官結局難善終
在東漢時期被記載史冊上有爵位的宦官超過20人,但最后能善終的宦官幾乎是少之又少。例如,漢桓帝在位時期,左倌仗勢欺壓殘害百姓,延熹八年(165年),被當時的司隸校尉韓演告發后,左倌畏罪自殺。在東漢末年,朝野上下都敬畏由趙忠、張讓等宦官組成的“十常侍”,由于他們十分受漢靈帝的信任,所以經常干涉朝政,左右漢靈帝的決策?!笆J獭钡某蓡T們趁此機會也在擴張勢力和收斂錢財,他們的家人因為有了這些宦官的支撐,經常欺凌百姓,雖然人們對于“十常侍”極其痛恨,但是因為他們深受皇帝的信任與寵愛,“十常侍”地位無人能撼動。后來在漢靈帝死后,“十常侍”失去了庇護,他們被袁紹捉住,并將其全部斬首,“十常侍”最后都落下悲慘的結局。
(三)專權的原因
1.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
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形成宦官專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封建制度是宦官生存的基礎,也是產生宦官專權的土壤。在加強皇權的過程中,皇帝經常利用身邊的宦官來排手握大權的朝臣?!盎鹿俚臋嗔偸请S著皇帝的意志或皇位的更替而增強或減弱,皇帝一旦發現他們有礙皇權的加強,就會毫不留情地剪除。所以當宦官被皇帝重用或提拔時,則更明顯地反映了皇權加強的需要?!盵12]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王朝后,吸取了西漢外戚篡權、重臣手握大權的深刻教訓,進行不斷加強皇權,防范有功之臣和外戚擅權的情況出現。形成了內有尚書臺監管朝廷大臣,外有刺史控制管理地方集權的局面,采取“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方法進一步加強皇權。因此相比于西漢,東漢皇權則進一步加強。
皇權的高度集中使皇帝在政治、軍事、司法、經濟、法侓等方面都有著決策權力。雖然國家有明確的法律規章制度,但在運用上還是以人治為中心,治理一個國家是需要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去輔助皇帝。權力的下移會導致一些朝中大臣位高權重,長時間出現這種狀況難免會使得他們的心思發生變化想要篡位。因此,皇帝希望找一個既能夠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而又不會對他的皇權產生威脅的人。這時,皇帝身邊的宦官就成了最合適人選。可以說宦官與皇帝是形影不離,既聽話又順從,還會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思。在這種情況下,宦官憑借著皇帝的信任,逐漸開始插手朝政。元成之時,宦官弘恭與石顯權傾朝野。《漢書·佞幸傳》載:“宣帝時任中書官,恭明習法令故事,善為請奏,能稱其職。恭為令,顯為仆射。元帝即位數年,恭死,顯代為中書令。是時元帝被疾,不親政事,方隆好于音樂,以顯久典事,中人無外黨,精??尚湃?,遂委以政?!盵13]一個王朝在最初建立的時候,統治者往往都是有謀略,不斷的進行改革,鞏固對國家的統治。到了中后期時,皇帝久居深宮之中,難免會產生貪圖安逸、不理朝政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政治日益腐敗、民生凋敝。這時皇帝身邊宦官借助自身的優勢,逐漸開始掌握大權。
2.孤兒寡母政治
東漢宦官專權的局面是從漢和帝時期開始的。和帝以后,朝政日衰,外戚同皇帝爭奪最高統治權力,使得宦官權力的擴大。章和二年(88年),十歲的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委任她的兄弟竇憲等把持朝政,突破了東漢時期外戚不能參與當政的慣例。此種情形之下,永元四年(92年),和帝依靠宦官鏟除異己,中常侍鄭眾因除竇氏而“功遷大長秋,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14]。“其后,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續以五侯合謀,梁冀受鉞,跡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盵15]孫程因助順帝鏟除閻顯而被封侯;曹騰因立桓帝而立功,后有“五侯”助帝消滅梁冀集團,可見宦官的權力擴大實際是外戚與皇帝矛盾的產物。
東漢一共誕生了十四位皇帝,大多都在年齡幼小時繼位。據統計,年幼繼位皇帝有和帝、殤帝、安帝、少帝、順帝等十位,占了東漢皇帝的百分之七十??傊?,自和帝后,沒有一位皇帝在繼位時是嚴格意義上的成年人。如此一來,就為外戚專權提供了機會。隨著外戚勢力壯大,必然會削弱皇帝的權威,甚至皇帝還淪為任外戚擺布的傀儡。如果皇帝想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力,他就需要外援,戰勝外戚。能讓皇帝信任的人就是跟他形影不離的宦官。這樣一來,宦官就被推上了政治的舞臺,因此屬于他們的時代隨之來臨。
3.宦官職能擴大
東漢時期,皇帝大多幼小,皇太后掌權,“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盵16]隨著母后臨朝的出現,加強了對宮中宦官的依賴,太后宮中的三卿也逐漸成為了常設官職?;鹿俚穆殭喾秶汩_始突破了管理內廷雜役的限制,逐漸走向政治領域。東漢時期,尚書臺的組織更加完善,職責管轄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幫助君主做出決策和發布命令的組織。光武帝時,“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嬌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17]。所謂“臺閣”,即指尚書臺。與西漢中后期宦官典領尚書不同,東漢初年,為了限制宦官子弟為官,防止宦官掌權后結黨營私。尚書臺全部任用士人,因此宦官已無法染指尚書事物。西漢時期的一些宮廷內官員,或用閹人,或用士人?!爸信d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盵18]也就是說,自東漢初年起,內廷近侍之職完全由宦官來擔任了。內廷近侍體制方面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勢必會導致宦官機構的擴大,為宦官權力迅速膨脹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進一步隔絕專制君主與朝臣之間的聯系,加深皇帝對宦官的依賴,為東漢后期宦官操縱君主、擅政專權提供了條件。
三、結語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政治現象?;鹿僦缘脛荩偸桥c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緊相伴隨。在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宦官制度與君主專制制度結成了極為緊密的關系,因而在歷代統治者的承襲維護下,宦官制度得以長期延續。作為君主專制體制中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宦官制度曾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一定意義上起到了維護中央集權和專制君權的作用。但由于宦官擁有了特殊的身份,具備了參與政治的條件,所以在東漢之際,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這種局面對當時東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鹿僮鳛閭€體在東漢時期政治生活中大多以不光彩角色出現,但應當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不應過分情緒化、片面化,不應局限于宦官個案,應該盡量從客觀角度對東漢宦官進行研究。通過對東漢時期宦官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詳細的了解東漢中后期政權運行情況,從宏觀上把握東漢時期的政治和社會,重新審視東漢時期的政治制度。
參考文獻:
[1]林尹.周禮[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2.
[2]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序[M].北京:中華書局,
1965:2508.
[3]范曄.后漢書·竇何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252.
[4]趙海龍.東漢侯國地理研究[D].鄭州大學,2015.
[5]司馬彪.續后漢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00.
[6]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鄭眾[M].北京:中華書局,
1965:2509.
[7]司馬彪.續后漢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3594.
[8]李蘭芳.制度與權勢——東漢宦官擅權道路上的制度建設[J].史志學刊,2017,(6):1.
[9]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張讓[M].北京:中華書局,
1965:2534.
[10]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孫程[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18.
[11]宛宛.東漢宦者侯略論[J].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8,(20):39.
[12]王子林.兩漢外戚宦官專權問題論述[J].天水師專學報,1996,(1):76.
[13]班固.漢書·佞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26.
[14]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鄭眾[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12.
[15]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孫程[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10.
[16]余華清.中國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3.
[17]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仲長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1657.
[18]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序[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