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梅
摘 要:深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會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過重,最終引發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基于此,國家及時出臺了“雙減”政策,從而實現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的目的,而在“雙減”背景下,對以往學校美育教學評價制度給予優化時,避免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以及通過培訓提升藝術技能的方式對美育教學評價制度進行重新地審視和理性看待,有助于實現對美育教學的減負和提質增效作用。
關鍵詞:雙減;美育;評價制度;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045-03
學校在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下,通過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和以美培養的方式,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育觀念,實現陶冶情操和培養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德育和美育融為一體,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學校美育教學課程體系的要求,也能有效拓展德育美育教學資源。
1.“雙減”背景下學校美育資源開發路徑的探索
(1)定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
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研究學習活動和校外實踐體驗活動,能夠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到實際生活與課本知識上存在的差異性。同時在校外實踐中,還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做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有效結合。基于“雙減”背景,學校在對美育資源進行探索時定期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探索活動時,使學生投入探索活動中,例如,通過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的方式,可以調查當地的鄉土文化,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家鄉文化所承載的濃厚力度。這種寓教于美的美育教學探索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充分掌握美育知識和感悟思想,與此同時,將政治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在一起,并深入綜合實踐教育教學,還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對推動學校德育美育的改革發展和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
(2)拓展課后教學服務的美育課程探索模式
在美育課程教學中,學校可以設定相應的時間段,并結合美育課程模式,在每周的課堂教學中設置出相應的小課時間段,然后再由不同的文化課教師給予學生進行作業輔導,在文化課作業輔導中,教師不能給學生傳授新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除此之外,還應該在每周的教學中設置對應的美育課程,如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等美育課程,將這些不同的美育課程內容進行有機地整合,還能形成育人合力的目的,從而達到以美育教育學生的目的。而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時,將美育課程融入其中,可以對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以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學校將德育和美育進行充分的改革發展時,可以在借助“雙減”政策的基礎上,最終確保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
(3)開發與整合校本課程融合模式的探索
在教育教學中,學校通過積極開發本地鄉土藝術課程資源的方式時,需要對本地鄉土資源及時進行調查、了解、整理和編寫對應的鄉土資源課程內容,才能有效確保教育教學中對本地鄉土文化內容教學工作的開展。而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校為本的方式,并注重以學生為發展方向,通過活動實施才能有效拓展鄉土知識以及家鄉文化民俗的發展。在美育課程中,整理出和鄉土文化有效的內容后,積極拓展課程資源和開展鄉土歷史開發時,還能有效整理出涵蓋雙灣鄉土歷史和家鄉民俗等優秀的特色文化內容,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校本課程或者地方鄉土美育資源的發展。
(4)探索美育資源的拓展空間
學校基于“雙減”背景開展美育教學時,可以積極廣泛地進行鄉村少年宮和科技體育技術的發展,并在鄉土體育游戲等多種活動中,通過節慶活動等各種不同的儀式推進課程的改革和美育資源的提升。學校在開展這些活動時,將美育教學始終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并做到將美育內容和其他內容的有效融合,從而實現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對踐行黨的統一精神和豐富學校美育資源的開發提供了一定的整合空間。例如,在某節目中選中的學校學生錄制節目時,節目錄制內容為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情況,整個節目將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情況一覽無余地播放出來,而人們通過觀看節目,了解到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同時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弊端發出質疑,有助于更好地推動教育教學事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當前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已經逐漸走進教學課堂,也成為各大學校教育教學的特色之一,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以輕松、愉悅的方式進行玩樂時,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能力。在“雙減”背景下,加強學習美育資源的探索力度,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愉悅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學校在美育教學中,也要針對以往教學中給予學生的考核壓力問題進行教學政策的改變,不但可以提高美育教學水平,同時也能有效的制定出和美育改革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機制,以此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實際需求。
2.“雙減”背景下學校美育評價制度的優化策略
(1)以融合評價的方式引導美育教學方向
第一,豐富美育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在美育課堂教學中,通過評價調控整個教學過程的方式,能夠實現有效的強調測控過程動態化以及測評主題空間活動的方式。在美育課堂中重點關注學生獲得的感悟能力和體驗能力,對美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身獨到的見解意見。學校在美育教學素養測評時,做好對每節美育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評價,并通過優化教學流程設計融入過程評價的方式,還能有效做到合理安排各環節、各層次的訓練,從而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做到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美育教學中創意方法、造型色彩、態度表達等層面的有效評價。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還可以針對美育教學中的相關數據進行記錄分析,及時收集美育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內容,對學生反饋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有助于更好地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利于使美育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內在實際需求。
第二,積極實施學期整體學習評價制度。在美育學習評價中,采取超脫傳統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技能嫻熟程度時,需要站在本位思想的方式積極拓展多元化的測評內容,并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情感狀況,實現綜合性的學習評價。而在教育教學中,將美育藝術素質測評機制和教學內容進行配套,有利于組成三位一體的學生美育素養測評樣式,從而有效構建包括學習記錄、作品展示等多方面的美育教學評價框架體系。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針對學生每個學期的美育學習看做成一個整體過程時,采取以現行教材作為基礎的方式和基于單元化的教材整合教學,有利于形成以點面結合為主的課程結構。通常情況下,面向全體且關注差異的學期美育素養測評能有效促進學生在美育教學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動力。
第三,開展年度藝術素質測評。在對學生美育藝術素質測量時,測評的各項指標都需要關注到學生在美育課程學習中的參與度、理解能力、掌握能力以及運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美育藝術興趣小組,能夠實現全面的測評體系建設,而在進行相關藝術測評實驗中,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測評文件要求中,成立對應的藝術測評領導工作組的方式,實現建立健全校化的全面立體測評機制。在美育藝術評價中,不能片面地根據美術作業的完成情況給予評價,而應該根據測評指標對每個學生的藝術學習過程進行記錄評價,并采取分層次、有選擇性地進行作業設計和評價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將學生作業設計和評價給予有效地掌握和分析。與此同時,學校在整個過程中建立相應的學生藝術檔案資料,及時收集每個學生具有代表性的美育藝術作品,并同時匯總學習參與度和藝術測評匯總表的方式統計相關資料,才能更加直觀有效地證實自己在藝術學習中的綜合評價。而學校也可以在進行年度藝術的素質測評過程中,做到預期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有利于站在不同角度對美育藝術素質的提升與測評,良好的家校互動配合模式,還能促進學生對藝術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2)借助科學融合的方式推行美育藝術
第一,縱向推行。在“雙減”政策下的美育藝術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和認知是整個美育藝術學科知識的參與過程,同時也是整個學科地跨出過程,積極主動的調度能夠更好地發揮出美育知識的綜合技能,并實現將知識、技能和素養融合為一個縱向深度的發展過程。在美育藝術的實踐教學中,學生對市區地圖等項目進行調查學習時,可以通過課前分組的方式進行實踐勘察,隨后在學習方案設計和線路規劃中做到地圖綜合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必要的學習素養。而在美育課程教學的引領下,學生以自身獨有的方式進行成果的交流時,借助縱向貫通的項目學習過程,還能將美育更好地融入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錘煉中,實現素養培養的教育全過程育人,提高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
第二,橫向推行。基于“雙減”背景的美育,具有相互依存性和相輔相成性的特點,而想要實現美育深入的融入“雙減”政策教學中,就需要通過突破學科邊界以及融通內在聯系的方式進行。當前,我國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大力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引領教育教學的科創與探索,而在美育中,采取小組合作和個人探究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時,需要融入基層開展美育教學作業,有助于更好地滿足不同基礎學段學生的美育教學需求。而同構開展美育基礎的科學性橫向整體實踐時,還需要著力于增強教學設計的整體性、系統性作用,并將教育教學中的其他學科活動和學科信息進行有效的融合,最終成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并實現美育融合的有效載體。
(3)基于空間融合的方式搭建開放的美育學習場域
第一,采取線上線下美育藝術分享。通常在高質量的學校由多種優質的學習場景組成,這些不同優質的學習場景能夠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需求,如物理空間場景、時間場景等。基于“雙減”背景學校美育評價制度的優化,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美育藝術作品開展多維度的展示,并在學校班級區域、公共區域、校園文化區域開展線下展示,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審批的方式實現教育類線上平臺的教學工作開展。在大量的美育藝術作品展示中,學校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推行美育圖文編輯工具推送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設備開展非任務類型的藝術作品欣賞、交流和互動,給予學生建立足夠的自信心。
第二,開展校內外空間創設。在校內外空間的創設中,必須結合學校文化建設的需求,同時及時規劃學習以及活動空間的創設,才能在“雙減”政策下打造出學校的美育公共藝術文化園區。在集展示、研究于一體的多功能教室中,精心策劃那些具有年段特色的美育文化走廊,還能有效提升美育文化氛圍,而在開展美育項目學習工作時中,采用參與式、互動式以及展演式作品的分享和交流中,對美育課堂作品的展演等活動做到走出校園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美育教學中,大力推動傳統藝術活動,引領學生學習實踐,并進行傳統藝術和鄉間藝術中對非物質資源進行學習、觀摩和實踐后,提高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有助于更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精氣神,促使學生對美育藝術有著獨有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等特點。
綜上所述,基于“雙減”背景學校美育評價制度的優化,學校通過對美育課程進行深入的探索改革時,積極開展“雙減”工作,對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習負擔等內容進行優化,以此降低學生在學習中遭受到的各種壓力,而學生對美育資源的深入開發后,也能更好地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水平,并做到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課程的考核與檢查力度,避免以往教學中文化課教師搶占學生德育、美育等教育,促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學習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姚育曉.融合:“雙減”背景下加強學校美育的有效路徑——以美術學科為例[J].福建教育,2022(05).
[2]袁文,王華美,黃祥勇,等.“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區域優化策略——以成都市義務教育學校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2(11).
[3]李嘉儀.“雙減”背景下學校德育改革的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04).
[4]范作寶.“雙減”背景下學校德育美育校本資源開發與整合探索[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1(12).
[5]黃春誼.“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盲校音樂課堂教學策略[J].好日子,2021(13).
[6]郭聲健,吳小俐.“雙減”政策下學校美育的發展機遇與改革重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01).
[7]蘇楓.“雙減”之下如何推動音樂美育[J].小康,2022(01).
[8]彭超逸.雙減政策下小學德育美育校本資源開發和融合探究[J].孩子,2022(02).
[9]王天薇,鄭云宏,費松琪,等.“雙減”下小學音樂美育的踐行途徑[J].大眾文藝,2022(03).
[10]李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思考與實踐[J].電腦愛好者(電子刊),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