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剛 楊杰

生態種植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詞最早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奧伯特(WAl·brence)于1970年提出。1981年我國在北京舉行的生態工程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我們從第一屆櫻商大會召開就提出了生態種植的理念,生態農業的內涵非常豐富。總體來講,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并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半個多世紀以來,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這些成績的背后是農業的高投入、資源的大量消耗所帶來的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及生態平衡失調,并使農業的發展又陷入新的困境當中,主要表現在:
(1)掠奪性生產,造成資源衰退。
(2)化肥、農藥用量倍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糧食產量每增加一倍,所用農藥需增加九倍。
(3)嚴重的環境問題。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不僅使大氣、水體、農田被污染,有毒成分在產品中的富集又嚴重影響了人體健康。
(4)水土流失、陡坡開荒、圍湖造田、亂砍亂伐、亂砍亂牧以及盲目灌溉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與鹽漬化。
(5)大量消耗石油能源。
(6)地力下降,農業生產力低下,化肥、農藥污染嚴重。
我國由于人均資源量較少,生態經濟基礎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調,其效益日減,后勁兒不足。這種表現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應運而生。目前,中國生態農業呈現如下特點:
(1)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將更加系統和進一步深化。
(2)生態農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3)生態農業的發展將帶動綠色食品的發展,綠色食品將成為占領國內外市場的重點突破口。
(4)現在高新技術更加廣泛的滲透到生態農業中,如基因工程、發酵工程、污水處理、土壤培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活性肥料,特別是微生物肥等環保生態工程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生態農業。
(5)生態農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和整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如鄉村企業的污染整治、農村能源建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各種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緊密結合。
(6)生態建設中的各種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培育,與國家持續發展總體戰略一致。
(7)生態農業的經濟目標與國家倡導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相吻合(圖1~圖3)。
(8)發展生態農業有一個過程,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條件,逐步改善,向這個方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