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榮 劉艷姣 馬小萍 唐艷 蔣榮能 賀榮


摘 要:分析了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針對全州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完善現代基礎設施、夯實產業發展基石,加強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和引領產業全面發展,拓寬品牌強農領域,建設大灣區健康食品供應基地等基本對策。
關鍵詞:特色農業產業;廣西全州;發展現狀;建議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發展特色農業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能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全州縣農村產業實際,因地制宜,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通過新技術應用、品種改良、職業農民培訓、農產品深加工等,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進農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促進現代高效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1],打造“全國現代農業示范縣”。
1 全州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全州縣積極引導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和示范工作,使農業產業呈現“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競爭力增強、勞動力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在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全州縣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較快速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初現成效。
1.1 農業主導產業進一步夯實
近幾年來,大力發展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積極推進標準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著重抓優質稻谷等種植,確保糧食產量平穩增長,加快建設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超級稻生產基地和“稻-燈-魚-菇”高效循環農業基地,建設好國家商品糧基地。其次,做強優質果蔬種植產業。加強果蔬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優化優質果蔬品種,加快發展辣椒、大蒜、生姜等“三辣”產品;協調發展柑橘、梨、李、葡萄、獼猴桃以及檳榔芋、食用菌等品種,建立優質水果基地,改善果蔬品種和品質,推廣種植高產、高檔、優質、特色和精細果蔬良種,推廣循環型種植模式。2022年,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約112.87萬畝,總產量約39.20萬噸;蔬菜播種面積約49.3萬畝,產量約85.10萬噸;水果面積約49.70萬畝,產量約99.33萬噸;生豬出欄約81.72萬頭。
1.2 特色農業產業異軍突起
幾年來,依托全州資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傳統優勢農產品潛力,初步形成金槐、禾花魚、東山豬、文橋鴨、石塘生姜等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同時,涌現出安和檳榔芋、龍水禾花魚、紹水柳甲砂糖橘、才灣毛竹山葡萄(圖1)等一批“一鄉一品”、“一村一品”。
通過特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特色農業基地不斷增多,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也持續擴大,引領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示范區涵蓋農業各產業,有生豬和牛羊養殖產業、“禾花魚”養殖產業、生態鄉村旅游產業、沃柑種植產業、金槐茶和瑤香云綠茶產業以及金槐產業(圖2)。這些產業反映全州的農業特色,代表全州現代農業的最先進水平,引領全州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全州縣獲評“中國金槐之鄉”。
目前,全州縣已創建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示范區共392個。其中,種植業類264個、畜禽業類55個、水產業類19個、休閑農業類5個、林業類49個,初步較好地實現了全州縣“產業興旺、科技興農、強農富民”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
1.3 新型農業主體不斷壯大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傾斜農業,各行各業的資金涌入農業領域,農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在外地有才干的人員也搶抓機遇回鄉創業,涌現出一批青年農場主,創建一批自治區農業龍頭企業,助力全州鄉村振興。全州縣2021年申報創建的自治區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給廣大農業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同時,以培育龍頭企業為目標,按照全產業鏈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形成特色產業帶,通過“產業帶+產業園區+市場”帶動新型農業經營集合體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底,全縣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896個。其中:種植業642個,種植面積約13.6萬畝;養殖業132個;服務業42個,服務面積約2.3萬畝;林業61個、其他19個。出資總額約16.9億元,工商登記注冊成員5972人,實有成員總數16.8萬人,帶動農戶數約6.3萬戶,有效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1.4 農業品牌意識日益增強
品牌宣傳和品牌創建工作得到各界重視。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為契機,大力宣傳全州縣的葡萄品牌。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及商務廳于2021年8月27日在毛竹山舉辦了全區的葡萄節。二是全州禾花魚獲得第二批廣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全州禾花魚產品參加了全國魚博會。三是全縣創建“三品一標”23個。四是全州縣咸水鑫計米業有限公司入圍“廣西好嘢”農業企業品牌;全州縣三輝農業開發公司的和夫莊園砂糖橘入圍“廣西好嘢”農產品牌。
1.5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穩步推進
全州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采取以農業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游,如全州東泰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全州縣天誠佳耦水生蔬菜種養專業合作社集種植、觀賞、加工于一體;也有采取依托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全州縣老果夫柑橘發展有限公司根據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依托百果園的果實商品化處理與營銷策略,作為百果園的中高端水果的原料基地,種植中高端柑橘,實現果品向商品轉變,大大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一二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2],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保障農業的穩步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助力鄉村振興。
1.6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逐漸提升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鄉村風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產業強鎮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以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為主導,推進農業“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品牌化、循環化”發展,建設一批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高效農業經濟園區,進一步優化農業布局,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有效地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自治區已有11個三星級以上的現代化示范區、3個田園綜合體和36家區、市農業重點龍頭企業。這些現代農業企業廣泛應用綠色、低碳、循環的種養方式,采用全新種養模式:“水稻+養魚+螺”共生模式(圖3)、 “水果+沼氣+養豬”健康生態循環模式、休閑+農業旅游模式和采用數控管理標準栽培模式等等,大大地推動全州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 全州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農業產業規劃
一個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一個高瞻遠矚的產業規劃來確定產業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定位,來做產業的指南針和航向標。
2.2 技術人才匱乏
一方面科技人才隊伍出現嚴重不足,出現斷層現象,現有技術人員無法滿足當前鄉村振興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在農村務農的多數未接受過專業技術系統培訓,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掌握不夠,與特色農業發展所需的新型農民素質要求還有一定差距[3]。
2.3 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全州縣農業產業大而不強,特色產業公共品牌欠缺。由于沒有深加工的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相關宣傳推廣工作沒有持續跟進,如全州金槐、禾花魚等相關農產品在區內外知名度不高。
2.4 農業特色產業鏈條偏短
一方面,精深加工企業數量少且規模普遍不大,生產技術滯后,農副產品附加值不高[3];另一方面,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3 發展壯大全州縣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的建議
3.1 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
借助鄉村振興機遇,高起點謀劃、大手筆運作,聘請有專業規劃資質(最好是國家一級)、有規劃經驗和成功案例、有超前意識、有發展戰略眼光和具有全方位統籌規劃布局能力的規劃設計專業團隊,充分調查了解全州縣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儲存(冷鏈)、銷售、農技支持和服務等農業產業的現狀和資源后,在全國、全區的大格局中謀劃發展,結合全州的優勢,準確定位特色農業產業工作。既可做一個總的農業產業規劃,也可就某一個種類做一個規劃,如制定一個集種植、加工、休閑等于一體的金槐全產業鏈的產業發展規劃,全力打造真正的“全國金槐之鄉”。
3.2 完善現代基礎設施,夯實產業發展基石
加快以“五網”建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現有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一方面重點加快推進“數字農業”,建設重要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的大數據數據庫,圍繞優勢產業從生產、加工、流通、銷售、防災減災等各個環節,加強數字化的建設;另一方面積極推廣節水技術,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全縣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擴大全縣新增節水灌溉面積、有效灌溉面積、旱地灌溉面積,有效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加強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
立足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推進特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發展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投入與創新應用,不斷提升生態農業的附加值。著力打造農業科技園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全縣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3.4 打造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和引領產業全面發展
加強全州縣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特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及龍頭企業(果場)建設,以帶動全縣整個產業的發展。以全州縣老果夫柑橘發展有限公司為標桿,建立“副縣長+科技特派員+一縣一業”科技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西江晚熟柑橘帶”這一全國優勢柑橘帶的地理優勢,加快推進全州縣柑橘規模化發展,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化柑橘園,大力扶持全縣水果產業向中、高端市場進軍。
3.5 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全產業鏈
以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現代化示范區、休閑農業示范點等為載體,以農業生產為主體,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培育漁稻共生、鄉村休閑旅游、數字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適度布局加工產能和旅游休閑設施,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建立健全融合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促進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1]。以大碧頭康養田園綜合體為模板,強力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帶動全州縣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
3.6 拓寬品牌強農領域
3.6.1 提升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 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核心,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責任主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積極與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信息共享[1]。加大對區域公用品牌營銷推介,繼續擴大全州湘山酒、全州文橋鴨、全州東山豬、全州禾花魚、安和香芋和全州金槐茶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開發和培育全州紅油米粉、枧塘香瓜、枧塘大蒜、毛竹山葡萄、全州魔芋豆腐、全州五香豆腐、桂北臘腸等新的區域品牌。
3.6.2 培育企業品牌 成立全州農業品牌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全州農業品牌目錄制度,擬定品牌發展計劃。提高經營主體品牌意識,開展農業品牌建設培訓行動,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創建中。鼓勵經營主體注冊商標,對獲得市級以上知名商標和著名品牌的給予獎勵。鼓勵支持企業在縣內外城市或網絡平臺建立農業品牌展銷中心,組織知名農業品牌整體打包進入,打造全州農業品牌旗艦店。支持農業品牌規劃、培育、營銷、宣傳和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3.6.3 科教創新,打造品牌 加大與各科研單位、院校合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加強人員培訓,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作用。加大農產品認證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農博會”“農交會”“農展會”等“窗口”,推介全州縣名優特色農產品,打造“全區一流、全國領先”的農業品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7 建設大灣區健康食品供應基地
緊抓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契機,發揮全縣作為廣西農產品主產區和廣西對接大灣區主要農產品基地的功能定位,種植優質水稻、蔬菜、水果,養殖禾花魚、文橋鴨、東山豬為主的畜禽品種,開發金槐系列健康養生食品、飲品,配套建設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項目,打造面向粵港澳的“菜籃子”“果園子”“米袋子”基地,滿足大灣區市場對健康食品的需要,以此促進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農業農村部.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Z].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07-16.
[2]? 鄭風田,崔海興,程郁.產業融合需突破傳統方式[J].農業工程技術,2015(26):39.
[3]? 薛書凱,李世泳,薛嶺.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助力方城鄉村振興[J].人大建設,202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