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清


摘 要:龍海區是漳州地區荔枝主要產區,近年來對龍海荔枝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剖析當前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龍海區具有良好的發展荔枝生產前景及影響荔枝生產發展的癥結所在,據此提出推動龍海荔枝產業持續發展轉型升級的相關發展思路。
關鍵詞:龍海荔枝;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升級思路
龍海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出海口、漳州平原的主腹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冬季有“天然大溫室”之稱,非常適宜荔枝栽培,是漳州荔枝主要產區。栽培品種主要是蘭竹、烏葉,但主栽品種種植面積過大,造成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晚熟荔枝品種種植比例少,造成荔枝產期集中、市場壓力大、價格低迷。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尤其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結合當前龍海荔枝產業的現狀,提出適合本地荔枝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
1 龍海區荔枝產業現狀
“龍海荔枝”區域范圍涵蓋九湖、程溪、顏厝、浮宮、白水、雙第、東泗等鄉鎮(場),全區荔枝種植面積3.1萬畝,主栽品種為蘭竹、烏葉 ,占總面積90%,晚熟品種占10%。其中蘭竹品種約占55%,烏葉品種約占35%;少量栽培妃子笑、仙進奉、桂味、井崗紅糯、紫娘喜等品種,約占5%,早紅品種約占5%。在龍海區荔枝品種區域分布比較明晰,靠近漳州郊區的程溪等鄉鎮荔枝栽培以蘭竹品種為主,約占全區的75%;靠近沿海及山區的浮宮、港尾、白水、東泗、雙第等荔枝栽培以烏葉品種為主,約占全區的65%以上(圖1)。
2013年龍海市委、市政府下達文件《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龍委[2013]69號)“完善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建設一批國家、省、漳州市級標準園,做大做強“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糧食水果等八大特色主導產業。”2010年起,龍海區荔枝產業發展側重品種結構調整,通過樹體回縮修剪然后進行高接換種的形式,引進晚熟優質荔枝新品種,至今已建立8個荔枝高接換種示范點,面積1500畝,爭取到2024年龍海區晚熟荔枝新品種占總面積的15%~20%,建成漳州市晚熟荔枝產業優勢區,從而確實提高果園的經濟收益。同時依托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對接體系崗位專家,在九湖鎮、雙第華僑農場、港尾鎮各建立一個荔枝示范點,面積450多畝,開展晚熟優質荔枝新品種示范推廣、高接換種荔枝物候期觀察等相關試驗示范,為有關部門產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018年7月10日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和漳州綜合試驗站在雙第華僑農場召開晚熟荔枝現場觀摩暨高接換種技術培訓班,漳州各縣市區荔枝專業戶及專業技術人員等69人參會,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推廣作用。
2 主要做法、成效和創新舉措
2.1 項目建設加快
2018年啟動了漳州市現代農業專項補助資金項目“高優荔枝品種引進、繁育與示范”。項目建設面積120畝,項目建設地點為雙第華僑農場“龍海市雙第永盛家庭農場”的荔枝園,項目新增投資81.2萬元,帶動園區內新增投資60萬元。
2.2 主導產業增長
2022年荔枝種植面積3.1萬畝,2022年預計總產1.3萬噸,預計總產值0.8億元,產量比常年增加0.1萬噸,產值略有增加。近年來龍海區充分發揮加工企業多的優勢,重視果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鼓勵荔枝相關企業積極開展品牌創建,確實提高荔枝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競爭力。
2.3 經營機制創新
目前當地荔枝經營主體以個體經營為主,已注冊的荔枝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只有10多家,占比很少,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大多農戶自營自收,技術含量低,投入少,農戶增收乏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3 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果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產量供大于求
龍海區荔枝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荔枝產業迅速發展,當時市場需求量旺盛,推動荔枝面積快速增加,荔枝產業的發展呈現高速而粗放的狀態。由于發展起點低,果園設施差。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面積產量達到高峰,1999年開始走下坡路,出現“果賤傷農”現象,陷入果園失管、栽培經濟效益差的惡性循環,呈現出供大于求的產能過剩現象。
3.2 品種結構不合理制約發展
荔枝果實在盛夏采收,果品極不耐貯藏,自古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性。加上荔枝品種結構存在過于單一、早中晚熟結構不合理、成熟期高度集中的問題,以及保鮮及加工產業發展滯后,導致目前果農栽培經濟效益較差,果農收入降低,諸多因素成為制約荔枝產業發展的瓶頸。
4 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思路
4.1 適度發展林下經濟
選擇交通便利的果園,特別是烏葉品種的果園,樹干綁縛種植鐵皮石斛,果園地面種植蘭花或栽培靈芝,發展立體種植,提高果園經濟效益。
4.2 發展園林觀光休閑游
以荔枝樹和園林樹木為重點,發展采摘、觀景、賞花、踏青、采摘果品等旅游活動,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間接提高果園經濟效益。
4.3 推廣標準化果園建設
每年建立1~2個標準果園示范點,標準果園項目主要有:果園主要干道硬化,排灌設施建設,誘蟲燈、性誘劑、誘蟲黃板設置,配套實施荔枝質量安全栽培技術體系(主要有控捎、控穗、保花、保果、郁閉果園適度回縮修剪和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以示范點帶動荔枝標準果園建設。
4.4 應用高接換種、調整品種結構
為將目前不合理的品種結構調整至相對合理,將原來早、中熟為主,調整為早中晚熟比例20∶60∶20,延長鮮果供應期。高接換種就是充分利用荔枝原來植株的強大根系和骨架,高位嫁接晚熟、優質、穩產和適應市場需求的荔枝良種,應用高接換種技術來調整品種結構,達到荔枝產業可持續發展。近20多年來龍海區共引進20多個晚熟荔枝品種,經多年試驗示范已篩選出幾個比較適合我區發展的品種,并計劃逐年推廣。主要有嶺豐糯、井崗紅糯、仙進奉、冰荔、蜜丁香、紫娘喜等。首先改良品質中下的烏葉品種以及早紅、下番枝等目前栽培經濟效益較差的品種,再調整20%蘭竹面積進行逐年高接換種,使晚熟品種面積在5年內增加到20%左右(圖2~圖3)。
4.5 加強荔枝果品檢測,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以家庭農場或合作社為依托,對荔枝果品實行統一編碼管理,檢測合格的產品實行統一包裝和標識,逐步建立完善可追溯體系。
4.6 強化荔枝預冷保鮮及深加工
鼓勵以家庭農場或種植大戶為依托,配套建設荔枝預冷保鮮庫,延長荔枝鮮果供應期,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作用,強化荔枝深加工產業。
4.7 應用互聯網+農業電商平臺,推廣原產地直銷模式
依托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注冊商標,配套保鮮庫,進行短期貯藏,然后直銷至消費者手中,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果農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