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出版融合發展為出版領域所帶來的新發展契機,編輯人員應該進行身份上的重構,在觀念上要從單一思維轉變為融合思維,不斷增強自身對輿論導向的政治鑒別和引導能力,提升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對現代傳播特點的把握能力和對出版市場的理解能力,只有重點培育策劃型、技術型且又熟知融合出版產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促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全方位質量提升。
關鍵詞:編輯;融合出版;重要能力
融合出版近年來成了廣泛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就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融合出版為出版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才能抓住全媒體時代面臨的機遇。
編輯人員作為內容生產的核心力量,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在促進社會主義的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是其擁有輿論立場、政治鑒別能力和引導能力的前提條件。編輯在出版工作中應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 “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的精神,高度重視并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和各項出版政策的要求,牢牢把握輿論引導的正確方向并承擔社會責任,針對關鍵問題或社會關注熱點進行正確引導,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弘揚主旋律、正能量。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 。
編輯在融合出版中要充分發揮這種綜合優勢,在互聯網助推下的多元傳播格局中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駕馭能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讓強大的輿論力量用于正道,推動社會進步、造福國家和人民。編輯應該擁有以人民的長遠核心利益為出發點的鮮明立場,從輿論傳播的細節中發現潛在的政治風險,培養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敏感度,防范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以向世界闡釋推介中國特色、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形象為己任,完成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的社會性功能。
編輯群體的政治鑒別和引導能力源于自身價值觀的不斷武裝,也離不開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只有永葆推進社會進步的熱情,以獻身于創造優秀的文化產品為職志,愿意為傳承人類先進文化和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才可能真正地守住政治底線。
1.掌握數字化編輯加工技術
出版工作會涉及不同領域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會面臨不同數據格式處理的問題,掌握數字化編輯加工技術是一個現代編輯所應掌握的基本技能。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編輯人員在編輯加工中還可以使用語音識別、圖片聚類、智能翻譯、視頻生成、圖像生成、機器翻譯等先進技術更快捷高效地完成編輯加工,也可以在選題策劃中用大數據抓取和語義識別,快速對當前出版領域的熱點進行深度分析,利用數字化輔助審校系統也能極大提高編輯的辦公業務效率。
比如XML數字出版一體化系統,借助計算機軟件和語言技術,通過建立規范的信息格式和標準、結構化排版使得經過標引的文件或元數據形成資源儲備,實現內容與樣式分離,并獨立于文件格式實時變更以適應不同的媒介進行發布。結構化排版方式可以有效地對稿件內容進行自動解析,提取出全部元數據,并標注各元數據的相互關系。
2.熟悉AR/VR的互動技術
VR和AR是兩種不同的虛擬技術,VR是虛擬現實,目前停留在元宇宙概念的階段。AR是增強現實技術,在出版行業中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出版服務,比如在電子出版物的互動中,或者在對相關概念的注釋中,通過鏈接出信息化圖像視野充分詮釋新內容,通過對出版物內容的深刻梳理使得理解過程更加立體生動。編輯可通過網絡渠道與素材庫緊密連接,不斷更新素材以實現連續出版更新,這種方式具有實時交互性,增加出版物的信息維度。
AR/VR的互動技術在宣傳推介出版物或者出版單位的形象標識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編輯工作者熟悉了AR/VR的互動技術就可以塑造出“真實”的虛擬宣傳場景,有利于宣傳資源的大面積生產和傳播,用戶可以超越文本在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互動,宣傳內容也從原來的平面轉向立體,呈現出必要的深度和更強的感染力。比如提供簡易式3D眼鏡來觀看虛擬化場景;讓紙質宣傳資料承載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后可以播放宣傳圖像、視頻動畫;以印刷版的立體書為場景,用可移動終端iPad映射閱讀呈現以立體書為場景的虛擬動畫故事等等。
3.了解5G的網絡直播技術
編輯可以通過可視化網絡直播針對青年編輯進行培訓、與作者深入溝通、召開各種學術交流和新品發布會議,擴大媒體的影響力。現在各種基于5G網絡的服務軟件,比如騰訊會議、抖音直播以及各種視頻號都能很方便地提供這類服務,融合運用好這些工具手段,這對編輯的教育背景及個人素質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5G網絡直播和AR/VR互動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都難以依靠本單位現有資源來實現,這目前是傳統出版的一個軟肋,但編輯掌握融合出版新技術仍然是有必要的,工作上可以實現流程優化,在管理上能夠實現跨越。編輯的業務專長沒有變化,但是了解這些信息資源的利用方式就能助推本專業領域的發展,編輯的核心價值在于統籌、規劃和利用。
1.多元化且具有融合性
出版融合發展中其出版產品具有四個顯著的特征:數字化(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數字音樂)、電子化(電子圖書、電子地圖)、網絡化(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網絡文學),便利化(手機游戲、手機軟件),這些特質具有非線性、交互性、集成性、快速檢索、高密存貯,同時也適用于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新型傳播模式。編輯們從“全媒體傳播”的理念角度思考出版內容的媒體形式、媒介形態、接收終端的最優解決方案。
編輯工作者應多渠道宣傳出版物,既要順應受眾觀察視角日益豐富的趨勢,又要滿足碎片化的消費習慣,用精練的語言整合組織出版物內容,不缺乏系統化的知識內容,又兼顧專業性和普及,可以以娛樂性的音頻視頻沖擊作為前期鋪墊,再以原創性的解讀演繹作為后期論述。編輯工作者在融合出版中要想使出版物的內容得到最大化展示,就必須實現文化產品形態的多元化,并且通過電子化和數字化使融合更加深入,利用網絡化的形態賦予了融合出版以更為迅捷的方式進行傳播。
2.交互性特征
傳統出版物內容元素固有的靜態特征限制被打破,在全媒體時代表現出來的是動態的表現形式,其交互性極強。在傳播鏈條中各個主體更加平面化,傳統的“傳播者—受眾”的邊界變得模糊,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受眾與出版物之間,同時也體現在受眾與受眾之間,滿足了人們大膽展示,廣交朋友的需求和愿望。交互過程使任何人都有機會從受眾成為傳播者,從信息的消費者成為信息的生產者。
編輯工作者要充分考慮到融合出版才具備的這些體驗性的感受,重新定義其出版物的質量內涵,區別于傳統出版,就能更好地實現讀者、作者、出版者等多方的互動和交流,并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也方便整理文化消費脈絡,自動記錄消費情感痕跡,實現在線搜索和在線互動等多項功能需求的滿足。
3.可視化
可視化技術發展壯大主要受益于融合發展中傳播新技術和新需求的蓬勃發展,也讓多媒體融合手段和樣態表現在傳播中不斷彰顯。視頻是比圖文更高一維的信息表現形式,它有更高的信息承載容量,圖文傳播升級為視頻傳播,從靜態到動態、從抽象到具象、從單一到多彩的絕對壓倒性優勢是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火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單純文字的精深是需要讀者經過自己大腦的精加工來演繹的,而圖像動畫對于受眾的誘惑來得更加簡單更加直接。編輯工作者順應受眾越來越習慣于文字與圖片、文字與圖表、文字與視頻等多種元素混合這一潮流的突出特征,在傳播過程中不能偏頗任何一方面,利用可視化的情感沖擊帶動文字內涵的深層思考,幫助受眾完成文化消費的全過程。
1.對產品和服務的理解
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最終都要提供給市場化的消費者。融合出版建設在完成數字化、電子化和網絡化的基礎工作之后,編輯出版應考慮如何把品牌融入產品中,轉產品為文化服務。這個轉化可不是簡單地把內容換個格式售賣,而是對發表內容的二次創作,這個過程中實質上是把編輯的基本文化素養與社會文化消費服務聯系起來,對消費者市場進行不斷細分,對消費服務進行不斷深化,通過內容的多角度、深加工把編輯的科學素養投射到產品的分類之中,不斷地“破圈”創作,不斷地融合服務形式。
2.對資源的理解
出版融合發展是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出發點,因此好的故事、好的文字、好的圖片以及原始的音頻、視頻素材都應該成為編輯首先掌握并占據的文化資源,編輯對于這些基本素材應該運用于何處,如果挖掘出獨到的理解和深刻的領悟,也就創造出受市場歡迎的優秀文化產品,同時也突出了自身在融合出版中的競爭力。
其次,如果深刻理解了客戶即資源,那么就會明白由客戶衍生出的相關信息和數據也是資源。這些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實際上與客戶的現實需求高度相關聯,客戶以各種方式(如建議、要求等)與出版商進行雙向互動的溝通過程中,所透露的客戶需求、客戶滿意度、競爭對手等信息為融合出版的正確經營指明了方向,而且為制訂進一步的發展策略準備了真實、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3.對市場分工的理解
編輯們應該認真細致地理解社會分工在出版界的不斷深化,雖然面對日益紛紛擾擾的市場環境和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手段,但市場的分工所依據的仍然是專業化,編輯仍然要回歸自己的專長,只不過是用新的手段去做自己職業范圍內的事。編輯出版工作的范疇內涵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依然是市場分析、選題策劃、文字加工、傳播營銷。
融合出版中之于傳統出版而言,可以從龐大用戶數據庫中構建用戶和產品畫像,再通過場景分析、關聯分析等發現新的細分市場。在選題策劃方面,有針對性地創造熱點選題,依據數據分析從大數據中挖掘機會,捕捉市場需求的空白處。語言文字加工方面,可以利用新技術創造出新型的編輯流程。在傳播營銷方面,也需要明確自身定位,樹立品牌,利用多渠道傳播途徑實現精準營銷。
融合出版由媒體形式渠道的“全”而衍生出專業分工的“細”,由專業領域的“細”而要求技術手段的“新”,無論是培育撰文作者,還是開拓市場,編輯自己份內的事要體現編輯的專業性擅長,份外的事將更注重調動、協調、聚合的能力,既有效地分擔了成本,又積極地促進了合作,創新了開拓精神,實現了跨圈突破。
參考文獻:
[1]丁子涵.融合發展環境下傳統出版社編輯素養提升策略[J].中國編輯,2021(8):93-96.
[2]武菲菲.人工智能技術與出版行業的融合應用[J].出版廣角,2018,(1):26-28.
[3]劉長明,高國連,楊勇,等.智能審校的應用和探索——以“方正智能輔助審校系統”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0(3):12-16.
[4]丁燕偉.AR/VR技術在少兒出版物中的應用初探[J].出版廣角,2018(1):88-91.
[5]劉桂松,王寧.“武漢每天不一樣”AR/VR型宣傳的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0):113-115.
[6]趙宏源.數字出版的重新定義與發展趨勢[J].出版與印刷,2020(3):38-41.
[7]紀冬梅.從實操層面淺論全媒體時代數字編輯的基本能力[J].新媒體研究,2020(9):100-102.
作者簡介:
張釩(1973—),男,漢,湖北武漢,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中華小兒外科雜志》編輯部副主任,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畢業,工程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出版和期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