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
那個周末,我去拜訪一位70歲開始學繪畫的老人。
在市郊一棟不大的平房內,白發蒼蒼的老人正靜心繪畫,畫面上是鄉村的尋常景象:一條不知名的小河,一排高大的白楊樹,一片長勢喜人的莊稼;兩棟紅磚青瓦的小屋,幾只步態憨拙的鴨鵝,白貓在窗前懶散地打盹,牽牛花在籬笆墻上悠然地攀爬……
老人名叫趙雅芝,與一位家喻戶曉的明星同名。與明星完全不同的是,她生活的疆域很小,本地的縣城也僅去過幾次。她大半生的光陰,只屬于東北平原上那個方圓幾十里的小山村,直到70歲那年,她的老伴病逝,才被小女兒接到了哈爾濱市郊。女兒在附近一家工廠打工,整日早出晚歸,留下已經年老的她獨自在家。
一天,她從電視上看到了“摩西奶奶”的故事:生過10個孩子、大半生忙碌家務和農場里的活兒的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習繪畫,80歲在紐約辦畫展時引發巨大轟動。二十多年,那位了不起的摩西奶奶繪出了風格獨特的精美畫作一千六百多幅,暢銷歐美。
趙雅芝心動了。當她跟女兒說自己也想學繪畫時,女兒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您勞累一輩子了,就享享清福吧。”
她卻認真地說:“我看摩西奶奶畫畫那么開心,一點兒也沒感到辛苦啊。”
見她興致勃勃,孝順的女兒不再阻攔,還幫她在附近一所老年大學報了繪畫班。
趙雅芝也沒想到,剛上了兩周的繪畫課,老師就夸獎她有繪畫天賦,叮囑她一定要好好畫下去。當她將自己的第一幅畫拿給女兒看時,不懂繪畫的女兒,竟看出了那畫里透著歡喜的味道。
又學習了一段時間,她畫得更是有模有樣且特色鮮明,老師說她的畫“接地氣,有泥土的芳香”。問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說自己畫的東西,其實已印在心里許久了,閉著眼睛就能在腦子里描摹出那些生動的細節。她覺得現在只是將藏在心底的膠片沖洗出來,搬到了畫紙上。老師十分贊賞她的藝術感覺,鼓勵她可以忘卻某些技法,只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定能畫出好的作品。
我曾欣賞過趙雅芝刊載過的幾幅畫,現在又欣賞了她掛在家里墻上的畫,不由問她:“您夢想過有朝一日也像摩西奶奶一樣,成為盡人皆知的畫家嗎?”
她笑著告訴我:“我就是覺得畫畫有意思,看著心中喜歡的東西能被自己畫出來,也是開心的。什么出不出名、當不當畫家的,這夢我可從來沒做過。”
我逗她:“是否后悔年輕時沒有機會拿起畫筆?多年的鄉村生活耽擱了您的繪畫,不然您也可能會像摩西奶奶一樣,早已畫出了不少名作呢。”
她爽朗地笑了:“沒什么后悔的,我還要感謝那么多年的鄉村生活呢!如果沒有那些幸福時光墊底,我可能還不會有想畫畫的興趣,即便有恐怕也畫不好。”
聊起以前鄉村里清貧卻從不缺乏快樂的生活,她是知足的:春播、夏鋤、秋收、冬藏,日日有期盼,時時有風景;天空飄過的云彩都十分耐看,過年買一件可心的衣裳也要快樂好幾個月呢……這位豁達開朗的老人說著、笑著,讓我簡直有些羨慕她了。
她說:“我從小就愛笑,村里人都說我喜性,愿意跟我來往。我覺得吧,生活已經給了我們很多,所以人這一生不管干啥,不管在哪里,都應該活一天樂一天,樂給生活看。”
“樂給生活看”,這里面有灑脫,更有感恩,我喜歡趙雅芝老人這樣的好心態。這種淡泊名利的心態,反倒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畫畫,畫得開心,也畫得越好。她的每一個尋常的日子,也盡可以美麗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