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章
摘 要:正確認識人文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將人文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發揮人文教育的積極意義,提升高中語文教學內涵,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需要教師高度重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開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為研究方向,提出了開展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開展;人文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133-03
隨著人們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意識越來越重視,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融入人文教育也成了教師的常態,這為高中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語文教學作為融合我國幾千年來濃厚人文文化底蘊的重要教育學科,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文學素養以及學生的人文素養都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的人文精神的宣揚和傳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助推力。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教育。
1.有效結合教材,推進學生對教材人文精神的感悟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滲透人文教育時,需要有效結合教材內容推進學生對教材內容中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素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有利于向學生傳播人文精神,最終實現人文教育的實踐目標。此外,在向學生推進教材內的人文素材時,教師可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語文內容的觀察能力以及體驗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例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這節教學內容時,如果教師在逐漸滲透人文教育的基礎上,依然著重向學生介紹這篇內容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寫作情感時,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但教師如果能基于滲透人文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積極地進行抗日戰爭與當代中國發展奠定基礎為主題的辯論交流會,并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自主交流和辯論的能力,推進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和建立,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戰爭年代的紅色特點以及那個年代的文學藝術和語文魅力。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更好地打破傳統教學對當下教學的限制和壁壘,還有助于推進學生積極地建立和培養創新精神和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琵琶行 并序》的相關教學內容時,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文言文詞句的解釋以及教學,那么學生只是對這首詩的大概意義有所了解,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精神內涵。其原因在于教師在展開教學時沒有從人文精神的角度進行引導和培養,使傳統的說教模式既無法吸引學生的專注力,且對于深化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也沒有益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對比閱讀的模式挑選一篇表達意義相似的文章,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兩篇雖然差異化表達方式,或者相似的描寫手法,利用對比的模式更好地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
2.推進課堂改革,充分激活學生的潛在人文精神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只發揮了接受和承載的作用,而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應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充分激活學生潛在人文精神,進一步將人文教育貫徹落實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此外,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經驗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理念,更應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接受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思想意識。并且不論是在規劃設計課堂教學時,還是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時都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從根本上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竇娥冤》的內容時,雖然學生可能早就聽聞過竇娥的事故,但過于詳細具體的內容可能學生并不清楚。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教學內容的意思,或向學生介紹一下內容的主人公等,并通過利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此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的演出,極大地利用學生的表演欲,進一步推進學生對文章內人物的深層次刻畫和感悟,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教學內容提供堅實基礎。如學習《雷雨》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揣摩主人公的情感和情緒,通過學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索表演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將獲得良好的感受,并能讓學生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有更深刻的領悟,并且也讓學生的人文教育得到了升華。
3.科學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增強學生的人文品位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其在各行各業的運用已經成為常態,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對推動教學事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融入,為整個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和契機,同時也為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提供重要的拓展渠道。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也為推進人文教育的發展,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或者是電子產品,幫助學生取得更加豐富且有存的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并且在信息化技術的推動下讓學生的人文品位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例如,在進行《荷塘月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電子產品利用視頻的方式,以畫面、朗讀、音樂、圖片等方式向學生更加直接展現荷塘月色的美景,讓學生在視覺沖擊和聽覺沖擊的兩重感觀下,更深入地體會教學內容想要傳達給學生的情感和意義。讓學生在這種文化藝術的熏陶下,人文情感得到培養和宣泄。而在學習過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拓展自己的想象,如學生看到這樣的美景會運用哪些描寫手法、運用哪些修辭手法。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談一下自己對景色描寫的一個看法和建議。另外,教師還可以隨堂讓學生寫一些隨筆,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助力學生寫作能力以及思想境界的逐步提升。
4.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推進學生形成人文素養
閱讀的重要作用不可估量,雖然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學生的知識面以及閱讀量上還會受到一定限制,想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推進人文素養的培養和邁進,則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實踐活動,利用有效拓展的海量教育資源和素材,讓學生的人文教育得到大范圍的覆蓋,運用豐富的課外素材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升華。閱讀是增強學生文學素養、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大量的課外閱讀素材也為學生提供豐富人文意識的基礎。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范圍,為推進學生形成人文素養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專題會”“古詩詞鑒賞賽”“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課后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讓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以及實踐閱讀能力都得很好地提升,并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之后的人文教育培養奠定基礎。
5.回歸實際生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
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的產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促使高中語文教學回歸實際生活,還原教學本質,使高中語文教學實現返璞歸真,致力于學生長久的學習與發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體性,使教育能夠真正回歸本質,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在實現全面滲透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語文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需要教師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帶領學生了解本節課中所出現的關鍵人物,并從中合理選擇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化教學課堂。在此基礎上滲透人文教育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要教師根據文章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林黛玉進賈府的一天行蹤,感受文章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促使學生深刻領悟課程教學內容。另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教學實踐,以角色扮演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融入課文中,利用文章中的細節描寫表達出人物的性格與人物特征,并在其中融入學生的個人感悟,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教育,以此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6.加強思維能力培養,突出人文教育價值觀念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思想認知的關鍵所在,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需要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加以重視,切實突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價值觀念。并在滿足學生基礎學習需求的同時,遵循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使高中語文教學能夠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進行轉變,強化學生學習感受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以此達到培養學生人文教育價值觀念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語文教材《拿來主義》這一節課展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翻轉式教學課堂,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切實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并圍繞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探究:文章中作者提到哪幾種主義?這幾種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效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并以此為切入點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能夠從中正確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了解學習與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加強對學習的重視,在改變學習觀念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使學生能夠以較高的積極性投入翻轉課堂中,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7.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營造人文教育精神氛圍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營造人文教育精神氛圍是促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以有效滲透的關鍵所在,更是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重要基礎前提。需要教師對此加以高度重視,切實發揮教師的積極帶頭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并從中打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創建平等、民主、和諧、輕松人文精神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活躍的教學課堂中展開創作思考,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充分表達出教師的社會關懷以及人文素養。例如,在語文教學《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節課展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與榜樣作用,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到父母與孩子中間的相處模式,了解父母與孩子中間的愛,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呵護學生的學習成長,以此贏得學生的喜愛,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言行審視下規范自身行為。并且還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溫和、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從中表達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能夠在溫馨的師生關系下正確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從中學會反思。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課程以及學習進度對學生加以合理的點撥與指引,宏觀調控學生學習進度的同時,解決學生實際性的學習問題。并適當地利用趣味化的學習游戲以及松弛有度的教學互動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感情。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評價體系,以鼓勵學生為主,從中寬容學中的錯誤,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增強學生學習自信,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實現人文教育全面滲透,使學生能夠在人為素養的幫助下為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新課改一再強調要將人文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這也是語文學科的教學根本和核心,需要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內容創新以及完善,以此實現將人文精神和素養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達到進一步增強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精神的目的,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過立足當下高中教育教學階段,對學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開展和實施進行深度分析,可以進一步地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成效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袁曉亮.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漢字文化,2019(03).
[2]黃超建.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思考[J].科學咨詢,2018(06).
[3]張彩敏.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8(04).
[4]陳彬.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