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清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通過學習和思考來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意味著,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讀書便是最好的途徑。讀一頁書,寫兩行字,領三分意,悟四成理,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通過閱讀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教師要努力做一個有情趣的人。一名教師,兼具“教書人”和“讀書人”的雙重角色,日常教書工作再忙,也要擠出時間讀書,因為“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而“高尚的人”就是教師成長的燈塔和目標,就是教師精神的引領者和伙伴。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教師若不讀書,教育怎能好起來。不讀書的教師,只能成為一個“匠人”,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走不遠。宋代黃庭堅說:“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對人言語無味。”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都應成為讀書人、領讀者。教師讀書,是在學生面前樹立活的榜樣;教師讀書,是給予學生積極正確的引導;教師讀書,才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教師不僅愛讀書,還要善讀書,讀好書。首先,教師要讀專業書籍,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只有把所教專業知識上下貫通,才會在瞬息萬變的課堂上游刃有余,此所謂“術業有專攻”。其次,教師要讀文史科技類書籍,打破學科壁壘,把自己任教的學科和相鄰學科打通,成為一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雜家”。再者,教師要讀經典的教育理論書籍,那是墊高我們成長的基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教學與研究之路上越走越遠。
書卷氣是教師不可缺少的一種氣質,只有愛閱讀的教師才能教出真正愛讀書的學生。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寫道: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是的,糧食哺育的是我們的身體,書籍哺育的是我們的靈魂。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書本的滋潤如同缺少智慧的陽光,人的精神世界就會干縮枯萎,思想底色就會暗淡無光。閱讀是對靈魂最好的滋養。讀書,讓個人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逐步提高;讀書,讓問題與困惑慢慢解開;讀書,讓美妙與馨香縈繞心間。每當遇到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們,給予啟迪,讓人豁然開朗。在書海中徜徉,便不覺孤單;品讀經典,乃是豐盈人生。
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教師當是讀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行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從閱讀出發,向品質邁進,書卷多情似故人,邂逅一本好書是人生的一大幸運,那將開啟全社會的閱讀之路、成長之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北臨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