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霞
摘 ? 要: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主要通過鼓勵類語言、共情類語言和命令類語言影響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建立。通過觀察發現,教師對于口頭語言的使用存在常規管理偏向結果、理論與實踐脫節等方面的問題。為改變現狀,園所需把握好適當的教育契機,轉變教師觀念,以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為路徑,充分發揮教師口頭語言在幼兒生活常規管理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師語言;生活常規管理 ;幼兒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G61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6-0050-03
一、問題提出
幼兒園是幼兒離開家庭接觸的第一個集體生活環境,為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環境并開展教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初步的規則意識,在幼兒入園后,教師需要進行一日生活常規管理。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是指教師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幫助幼兒正確執行一日中各個生活活動環節的具體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管理。
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是幼兒教師開展班級管理的重要方面,教師通過語言、行為、環境等方式進行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管理,其中教師口頭語言在生活常規建立中使用較多。教師可通過口頭語言直接介紹日常行為規則,向幼兒解釋為何要遵守常規以及幼兒應該如何遵守。同時,教師口頭語言在幼兒常規管理中更具直接性、針對性,當幼兒不遵守集體約定時,教師需通過語言提醒糾正幼兒行為。本文將以T幼兒園中班幼兒和教師為觀察對象,對其展開生活常規教育的觀察,主要觀察幼兒不遵守一日常規時教師口頭語言的介入情況,同時分析教師口頭語言的使用特點,思考教師不同類型的口頭語言對幼兒常規管理的影響和使用路徑。
二、常規管理中教師口頭語言的基本表現
教師作為幼兒的模仿對象,其自身口頭語言的使用不僅對幼兒的生活常規管理產生影響,而且對幼兒語言發展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對中班幼兒及教師的觀察發現,常規管理中教師使用的口頭語言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教師相信、支持幼兒,鼓勵幼兒遵守常規,使用鼓勵類語言。第二,教師理解幼兒,從幼兒角度告訴幼兒為何做、如何做,使用共情類語言。第三,教師使用語言直接指示幼兒的行為,要求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行動,使用命令類語言。
(一)鼓勵類語言表現
鼓勵類語言主要使用在幼兒不能完成規則時,教師需鼓勵幼兒不斷進行嘗試,以提高能力做出改變。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在生活能力方面還不具備獨立性,在實際的一日生活中幼兒可能存在不遵守常規,或者不能很好地完成常規的現象。當教師發現時,需采取理解、尊重的態度,在語言上主要表現為支持、理解幼兒,認為幼兒能夠自己做到并用語言鼓勵幼兒,增加其自信心,使其自覺遵守常規。當幼兒嘗試并完成常規時,教師會有兩種表現,第一,繼續通過語言或行為對幼兒進行強化,使幼兒在之后相同的情境中能夠繼續保持。第二,教師會以其為榜樣鼓勵其他幼兒,利用幼兒愛模仿的特點為其他幼兒提供現實中的榜樣,從而利用個體來教育集體。
(二)共情類語言表現
共情是感他人所感,即產生共情的個體自身也會體驗到他人的情緒。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中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是幼兒一日生活的照顧者,教師為保證幼兒安全,幼兒在園時間基本都在教師的視線之內。同時,教師是幼兒重要的依賴對象,且教師在幼兒心中的權威形象更加深了幼兒對于教師的情感需要,但由于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就需要教師理解幼兒的想法。共情能力較強的教師會經常愿意與幼兒對話,包括語言、動作、表情的交流,能正確認識幼兒的行為。當幼兒不遵守集體規則時,教師會表現出理解和同情幼兒,通過告訴幼兒應該做什么來避免其錯誤行為的發生。
(三)命令類語言表現
一日生活均是幼兒常規管理的教育機會,幼兒年齡特點決定幼兒需要不斷強化生活常規的管理,即便如此,依然經常出現不遵守常規的現象。當幼兒不遵守常規時,使用命令類語言的教師會以不平等的態度,在其他幼兒面前指出幼兒的錯誤行為,并使用嚴厲的語氣進行描述。命令類語言較為嚴厲,雖然能很快使幼兒遵守常規,但經常使用命令類的語言會使幼兒拒絕與教師交流,在面對困難時較少尋找教師的幫助。命令類語言不利于幼兒自信心和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對幼兒常規管理也存在消極影響。
三、幼兒常規管理中教師口頭語言使用的若干問題
(一)常規管理偏向結果
幼兒教師在常規管理中忽視過程,偏向結果。中班幼兒經過小班一年的學習,一日生活常規基本建立,但由于幼兒年齡特點需要不斷鞏固一日生活基本流程與規范。教師在常規管理的過程中要使幼兒明白為何要遵守常規以及如何遵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之后面對相同情景時能夠自覺遵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用鼓勵類語言和共情類語言。鼓勵類語言能夠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支持下幼兒愿意嘗試遵守常規。鼓勵類語言暗示幼兒完成教師期待的行為,當幼兒順利嘗試并完成時幼兒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中,且在之后的情景中易于繼續保持,使幼兒符合常規的行為要求。但在實際觀察中,我們發現教師使用鼓勵類語言最少,偏向結果的命令類語言使用最多。第一,由于幼兒違反常規的原因不同,因而教師所使用的引導語言也不同。第二,鼓勵類語言和共情類語言所用時間較長,教師無法在班容量大的幼兒園中經常使用,反而較多使用偏向結果的命令類語言進行指導。
(二)理論與實踐存在差距
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實際刻板遵守規則存在差距。幼兒教師雖然接受過專業的教育,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但是在教學中卻往往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教師理論與實踐存在差距包括兩方面的表現,第一,意識不足。教師常常忽視一日生活常規的重要性,并沒有認識到生活常規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片面地認為生活常規管理就是刻板遵守規則。第二,職業倦怠。幼兒教師工作要求高、職業壓力較大,尤其教齡高的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同時,由于命令型語言更具短期效果,幼兒雖不能理解規則的具體含義,但卻可以直接按照教師指令遵守常規。因此,教師經常性使用命令類語言,能夠最快速、有效地對幼兒行為產生影響。
(三)忽視共情類語言的使用
共情類語言建立在教師理解幼兒和幼兒渴望教師關注的基礎上,幼兒教師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在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能夠洞察幼兒的內心想法及違規行為產生的原因。同時,幼兒年齡小對教師依賴較多,希望得到教師的情感關注;教師具備觀察、理解兒童行為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可順利幫助幼兒形成規則意識。共情類語言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常規管理,而對于能力發展情況不同的幼兒,教師也不會使用刻板、統一的標準要求幼兒。但在實際的一日生活管理中,教師往往忽視共情類語言的使用,對共情類語言的作用認識不足,不認為共情類語言能夠促進兒童常規的建立,只有命令型的語言才最具有直接性。
四、幼兒常規管理中教師口頭語言使用的路徑思考
(一)把握適當的時機
教師需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機會進行常規管理,對幼兒行為及時做出反饋,如果單純偏重某一種類型的語言則是片面的,因此需根據不同的教育契機使用不同的語言類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行為,深入分析幼兒對于常規建立的適應情況,在常規管理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使用口頭語言介入,發揮口頭語言的直接引導作用。當多名幼兒不遵守規則時,教師應首先考慮是由于哪些原因造成的。比如規則建立是否合理、幼兒是否理解規則的含義、常規對于幼兒是否要求過高等,并要針對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解決方式。除此之外,當部分幼兒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無法完成常規管理任務時,教師應先鼓勵、后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給予適當幫助,直到幼兒能夠獨立掌握常規要求。
(二)轉變教師的觀念
幼兒教師要增強教育意識,創造積極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在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和兒童觀的指導下,全面正確地理解幼兒的行為表現,循序漸進地對幼兒進行指導。此外,教師不能輕易將幼兒不遵守常規的行為理解為是調皮、故意為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多使用共情類語言、鼓勵類語言與幼兒交流,堅持正面引導,讓幼兒切實感受到教師的耐心與關愛,激勵幼兒遵守規則,進而真正體現班級常規管理的價值。
(三)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
一日生活常規管理中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幼兒園常規管理需滲透在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以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幼兒教師在幼兒常規建立中使用口頭語言介入的方式,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讓幼兒刻板遵守常規,而是要使幼兒理解生活常規的意義。鼓勵類語言和共情類語言均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的感受,而命令類語言則帶有教師的強制性。因此,教師不僅要善于使用口頭語言,也要時刻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養成遵守紀律的意識,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金國珍.幼兒園小班一日生活常規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0.
[2]顏志強,蘇金龍,蘇彥捷.共情與同情:詞源、概念和測量[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8,16(04).
[3]梁冰冰.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