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摘 要 高校教師是傳授理論知識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的運用對其至關重要。語言是教學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傳播和受眾的關系,如何跟受眾溝通、如何讓受眾學到更多的知識、接受更多的信息?都是靠語言的運用。如果在一堂課中,教師只是滔滔不絕的把知識單向地灌輸給學生,授課成效是有限的。一名好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良好的人格以及職業道德,還應該追求適當的教學用語。所以,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設計出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生動、形象、簡練、流暢、富有情感的語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校 課堂教學 教師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教師語言的涵義及規范
1.1教師語言的涵義
教師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語,它是以一般口語為基礎,繼而產生的較職業化的專門用語。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學要求,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化語言。
廣義的教師語言包括四種類型:口語;書面語;態勢語(包括眼神、手勢、身姿等);其他輔助語(主要指教具,包括實物、圖片、音像資料等)。教師語言的幾種類型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這幾種類型交叉或綜合運用。然而,教師語言的主體只有口語。口語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有效便捷,運用最多的類型,因此我們這里把教師的口語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教師只有掌握并自覺地運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樣教育教學效果才能更理想。
1.2教師的語言規范
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行為規范,同樣教師這種職業也有著嚴格的語言行為規范。教師的語言行為規范是指教師的語言行為要合乎一定的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規范化語言。
教師是通過語言行為來工作的,語言是教師主要勞動工具,這個工具掌握的如何,運用的怎樣,這都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行為規范要求語言的表達盡可能地準確、簡練、準確、生動、流暢、完整以達到理想的語言效果。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大多是基礎知識,他們的工作尤如主樓大廈的根基,決定了建筑的高度。在所有的學生生涯中無論就讀于怎樣的學校,或小學、或中學、抑或大學,其所學知識層次不同,但這些知識都是屬于基礎知識。教師要使學生走入科學的大門,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逐級深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嚴格地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行教學。根基不扎實,對所學內容掌握不扎實,就難以將其學以致用,就難以有所發展。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掌握和運用語言規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較系統化,或是知識體系。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系列專門的定義、公式或概念,定義之間、公式之間、概念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準確無誤、完整地表達每一個概念的內容和外延、每一公式的條件和應用,不能隨便改定義,解釋里面的字句,更不能偷換概念,違反內在的邏輯。很顯然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教師只有使用規范的語言才能在理解所授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直白且易懂的語言,精煉、貼切、準確的再現這些較抽象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間的聯系。
總之,教師把語言作為媒介傳授知識,使學生準確無誤地掌握、理解所學知識并消化吸收。教師就不可以信口開河,他們的語言就必須符合教師的語言行為規范。
2教師語言在高校教學課堂中運用的例舉分析
2.1導入語
2.1.1導入語的概念、形式
常常用于一節課的起始和一個問題的開頭的語句或一段經過設計的內容被稱為導入語。一節課導入方式有很多,比如提問、故事引入、課前討論等,尤其是在高校課堂中,由于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于高中略差,課前預習往往不夠充分,因此教師的導入語很關鍵,也可以說學生有沒有興趣上好這堂課,教師導入語的語言組織、環節設想的好壞起著重要性作用。
2.1.2導入語在高校課堂上的作用及如何正確使用導入語
一節課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上課的五秒鐘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很有道理的。導入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致,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等,教師的導入語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導入語在一節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入語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這堂課效果的好壞,所以正確使用導入語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導入語要有吸引力,用有目的簡短的時間采取一定的有吸引力的方式方法;第二,導入語不應花費的時間不應太長,不能因為導入語重要,就在導入語這一環節浪費大量的時間。第三,要注意語音、語調;在新授知識的需要下,結合理論課的框架和大學生知識背景,利用語音、語調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將學生快速帶入到課堂情境。
2.2提問語
2.2.1提問語的概念及作用
提問語是教師以發問的形式喚起學生進行思維活動而使用的語言。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它在教學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的說教師把提問問題當作他們教學環節中的重要部分。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用較短的時間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與情感的交流。
2.2.2在高校課堂中如何恰當運用導入語
提問語的形式有很多,有虛擬式提問、直接性提問、點撥性提問、質疑性提問等。但不管是怎樣的提問類型都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提問要使學生明確問題指向,知道問題問的是什么,該如何作答,第二,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在學生已積累的知識范疇之內,最好不要出現再解釋問題的情況。第三,提問要抓住興趣點,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提問,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大學生,由于已經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且思維活躍,對于很多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興趣就是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提問,盡量引導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
2.3評價語
2.3.1評價語的概念及作用
教師的肯定是學生動力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促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生都具有“向師性”。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者是一句贊美,都會讓學生充滿自信。1986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通過實驗提出了“皮革馬利翁效應”,這足以表明評價語對學生有著怎樣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其實每一個學生都非常在意教師對他的評價,當教師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及時肯定時,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被調動起來,開始對自己充滿信心。也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在同樣的課程中,應該設立有層次的學習目標,允許學生用教材提供的內容,主動靈活地進行學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2.3.2在高校課堂中如何恰當運用評價語
高校的學習環境相對自由,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評價語的功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比如:(1)鼓勵為主,因為鼓勵可以使學生繼續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還能讓學生樹立自信心,使自己努力做得更好、更出色,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避免在較為自由的學習氛圍中,產生散漫、松懈的學習態度。(2)重視差異,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是個性凸顯的一個時期,學生作為個體,由于各自教育、家庭環境的不同,彼此之間會有較大的個性及知識層次差異,面對這些個體的差異,我們提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個體。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的學生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等都要根據其自身條件來確定評價標準。(3)使用多樣化的評價語言,高校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時,不能單純籠統地以簡單的“好”、“正確”、“不錯”等語言來概括學生的學習成效,應該適時給予學生一些建設性的評價與建議,給予學生更多針對性的指導,增強學生的信心與學習熱情,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4結束語
2.4.1結束語的概念及作用
所謂課堂小結是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終了階段,教師總結性地針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它常用于課堂的結尾。完美的課堂結束語,可以歸納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和精華;使整節課不至于結構松散,凌亂,高校課堂中教師結束語的恰當運用不僅能呈現出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建構各個學科的知識框架,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
2.4.2結束語的形式及在高校教學課堂中如何恰當運用結束語
結束語,常見的有總括式、擴展式、懸念式、引申式等。總括式,講授完畢,教師對前面講過的內容,作一番總的概括,扼要的歸納出提綱或要點,甚至還作簡要的板書。這樣斷課,既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同時又強化了重點;擴展式,要講的已經講完,但為了強化某一方面的內容,或者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常常在結束時,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做一番生發;懸念式,有經驗的教師,有時選擇講授的緊要處斷課,正如我國古典章回小說一般,在結尾處總是“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給學生留下懸念。這樣,不僅很自然的結束了本節課的講授,而且也為下次課留了接隼處;引申式,由此及彼,以此類推,把學生的思維、情感引入另一種境界中去,也常常是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極好機會。然而有些高校教師卻以為課堂小結不過是畫蛇添足,不以為然,一番長篇大論后就匆匆結束了整節課的講解,導致學生知識結構松散,不知重點。
3高校教學課堂中教師語言的運用技巧
鑒于高校學習環境自由且學生學習自主性強的特點,教師課堂語言技巧的恰當運用便可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效果。
(1)聲勢變化技巧,在這種有聲語言中應該包括語勢變化技巧、強調音變化技巧和停頓,是運用不同的聲調表達不同的教學重點。讓大學生較為明顯地感受到某類課程的重點、難點及知識主線的所在,而非像初等、中等教育階段中,依靠教師再三強調,重復聲明。
(2)語言速度變化技巧。由于高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不必填鴨式地灌輸教學內容,因此高校教師語言速度要放在學生能夠聽懂理解的速度上,并做適當停頓,給學生留有充分時間提出自己的見解,必要時候停下授課進度,共同討論。
(3)態勢語變化技巧,也就是恰當的語調同肢體語言結合起來的變化技巧,是一種綜合運用技巧。在高校教學課堂中,鑒于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經歷和較為豐富的知識積累,教師如若一味僅用單調、淺顯的語言進行教學,必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校課堂中教師的語言要做到聲情并茂,絲絲入扣,數理萬方,傳神知話,才能將傳道授業解惑上乘地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