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于芳(1982~),女,布依族,貴州安順人,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自治縣第二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英語。
摘 要:閱讀是英語學科核心素質之一,在教學中占據較大比重。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如何貼近學生實際需求探索出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需要教師立足學生語言能力和閱讀水平,圍繞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提升,積極把握科學深入的教研手段,以“雙減”要求為中心,重構閱讀教學的深度優化設計。通過問題導入、生活解讀、分層教學、深入延伸、文化滲透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英語思維,引導學生獨立探究與成長。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4-0091-04
一、 引言
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使初中閱讀教學向多樣化方向邁進,文化全球化發展與時代社會需求驅動初中英語教師將減負增效作為英語學科課堂教學重要目標,及時轉變應試教育下傳統教育觀念,摸索出一條更符合時代特征和科學先進的教學思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觀念,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為閱讀教學提供更高效的策略方針。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新型閱讀課堂中,培養符合未來發展趨勢和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英語學科素質。
二、 問題導入——引發思考,分析推理
為充分保障“雙減”政策中所提出的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教學要求得以真正貫徹實施,教師在對英語閱讀課程進行設計時必須遵循學生實際情況,有意識地主動了解并分析學生現存的閱讀障礙,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計劃。在具體操作中首先利用問卷調查法、交流互動法、閱讀觀察法等形式對學生閱讀現狀進行源頭梳理。明確課后高負荷任務的產生源于課內未能掌握閱讀技巧,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下,更偏向于“死記硬背”,學生脫離閱讀環境后不能做到主動思考、連貫文章,無端增加課后復習總量,缺乏基本的閱讀技巧和學科素養。
要幫助學生突破記憶壁壘,教師應結合現行教材內容設計多元問題導入教學,利用開放性、有梯度的疑問“標注”閱讀重點,讓學生帶著目標進行閱讀,其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整理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能夠在分析和推理的過程中掌握多樣化語言表達形式,重建語言習慣,學會創意表達。通過深入思考實現思想碰撞,提升思維品質,從而形成一套適合自己閱讀需求的、高效快捷的閱讀方法,減輕閱讀負擔。結合材料使用“懸念導入法”,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第八單元“It must belong to Caral”為例,在課前導入環節,首先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教師隨機拿起一名同學的本子或頭上戴的小花,在學生睜開眼睛后提出“Whose flower is this?”引導學生猜測、分析和推斷,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運用It might be ××××. It must be ×××.各抒己見,激發固定詞組運用興趣。也可以使用“情感交流導入”在同步閱讀材料“lost and found”中用英語進行“真實”的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教師向學生講述自己學生時期丟失心愛物品的經歷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用自身經歷回答自己尋找物品的焦急心態,練習幫助別人找回東西的猜測對話,如“That book must be Marys. J.K. Rowling is her favorite writer.”初中時期的學生多多少少都經歷過喜愛的物品丟失的經歷,利用一段真實細膩的情感對話讓學生掌握詞匯重點。此外還有多媒體視聽導入、網絡連接導入、故事導入等問題導入法,根據材料的特點與類型,運用具有啟發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多樣化導入形式,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效果。
三、 生活解讀——聯系實際,增強情感
聚焦初中階段學生英語閱讀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不難發現,學生的閱讀負擔主要來源于對詞匯的生疏和閱讀技巧的缺失。這一時期的學生平均掌握1700~2000詞匯,詞匯量足夠閱讀和理解該階段閱讀材料內容,但學生出現語言理解水平不高、輸出質量不高等現象,這和學生詞匯記憶方式過于死板,與生活實際相脫節密切相關,自然無法實現高效閱讀。“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閱讀桎梏,使用更加靈動鮮活的方式鞏固基礎知識,為學生開拓無限的想象空間提升閱讀質量。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根據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閱讀環境,給予學生已經具備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開展互動式教學,生動而熟悉的故事場景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能力,在放松熟悉的環境中學生能夠有效展開創造性探究和聯想,進一步理解生詞的運用場景,豐富詞匯的情感表達。以充沛的情感支撐進行閱讀為英語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成長途徑。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7 Its raining”為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口語表達“My favorite weather is ×××”展開討論,使用多樣化詞匯表達天氣特征。利用噴霧瓶、人造雪、鼓風機等設備制造“不同天氣的變化和氣候特征”,鼓勵學生化身旅游向導配合教師制造的“風景”,向學生介紹某地天氣特色,學生通過表述“In China, people often talk about the weather because they can experience(經歷) four seasons in one day.”掌握重點詞匯,從“In the morning the weather is warm just like in spring.”中學習“春天很暖”的表達方式,在“In the late afternoon the sky will be sunny, the sun will begin to shine, and it will be summer at this time of a day.”的表述中展示夏季特色。讓學生結合自身對天氣變化的感受通過“導游”介紹給“學生參觀團”,聯系實際表達觀點,從語言中欣賞四季的變化和魅力,體驗有趣的“游覽”過程。在實踐過程中深入理解詞匯的應用技巧,內化重點詞匯與閱讀目標,降低閱讀困難,增強閱讀趣味,真正實現情感閱讀。
四、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拾級而上
“雙減”背景下,分層教學是一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全新嘗試,分層教育一方面能夠從根本上尊重學生實際發展,以貼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方式刺激學生學習,降低學習難度;另一方面讓學生都能夠有效參與到教學當中,讓優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飽,營造輕松、科學的學習氛圍,通過拾級而上循序漸進提升整體閱讀水平。基于英語基礎水平、家庭教育質量和學生自身閱讀習慣所影響,在閱讀教學中不同學生展現出高低不均的學習效果,統一的教學目標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設計分層閱讀教學勢在必行。
要幫助學生在合適的賽道不斷進步,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根據學生多樣化閱讀水平科學設計分組,將閱讀能力較強、基礎、較弱的學生按照這三個層次進行劃分,并根據層次內學生實際水平和閱讀需求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與目標。針對閱讀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求他們在把握閱讀中心的基礎上,能夠實現思維的突破和延伸,要能夠使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延伸、改編閱讀材料,能夠提煉中心思想實現英語思維的躍進和文化品質的發展。對處于基礎水平的學生來說,培養閱讀語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加強學生語感練習,利用反復閱讀、拓展閱讀、類比閱讀等方式傳授閱讀技巧,夯實語句基礎,有條件的情況下利用群文閱讀提升學生同類材料的閱讀效率,加強自我閱讀素養提升。對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要在英語基礎詞匯和語句方面下功夫,拓展學生詞匯積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從教材文章閱讀到拓展閱讀,再到同類閱讀,循序漸進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夯實學生基本學科素養。分層教學的過程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需報以耐心和信心,利用小組學習、實踐活動等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This is my sister”為例,“This is”“That is”“There are”屬于基礎題,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輕松做到,緊接著“Who is he or she?”引導基礎層系學生回答“He is my mather.”,接下來的問題“Are those your friends?”稍有難度,由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得出“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至此引進“Reading”的閱讀教學中,有效杜絕統一提問造成的學習需求不均衡問題,充分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學生閱讀熱情,在參與感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同時激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明顯提升閱讀水平。
五、 深入延伸——創設情境,開發思維
“雙減”背景下要實現深度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情感和技巧必須要擺脫單一閱讀的傳統教學觀念,解決閱讀孤立現象。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擔任主體地位,發揮引領者和管理者作用,教師選擇什么學生閱讀什么,教師認為哪些是重點學生就學習哪些重點,學生閱讀水平上升緩慢。“雙減”政策下教師必須對閱讀教學進行深層次的開發與設計,按照素質教育目標增加實踐探究環節,無論是在閱讀活動中還是在多元化口語交際活動中都能夠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增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自然而然完成綜合教學。
深入開發視域下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剖析閱讀材料,細化閱讀目標,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理念組織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高度參與熱情中完成思維的創新和開發,促進學科素養全面發展。現行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共有四種可以扮演的角色文本,分別是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Two students play different roles; according to an item series dialogue; swap roles。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選擇適合扮演的角色,讓學生在演繹過程中,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和行為指導深入理解詞匯內涵,掌握“Its+adj+that+從句”的使用方式,提升口頭表達能力。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第九課時“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為例,組織學生進行小型歌舞、話劇、茶話會等形式表演,并引導學生從中產生對話,提升學生參與熱情。這一過程為學生提供語感訓練和文本理解的平臺,學生在享受英語交流的同時融入主觀情感,自行表態相互學習,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甚至還能夠發揮“交際、介紹”等作用,活學活用深度學習。
六、 文化滲透——綜合素材,多元解讀
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強烈,在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方面產生一定矛盾,隨著民族崛起和文化復興的推進,部分學生在文化意識方面表現比較強烈,缺乏文化包容,對英語語言的學習產生排斥和抵觸心理。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認識文化知識的價值,學會辯證看待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的本質區別,客觀學習英語語言。在閱讀教學中僅僅豐富學生詞匯量,提升學生閱讀技巧而忽視對語言文化的探究,那么閱讀就少了靈魂和內涵,這也是導致學生閱讀片面化的內在原因。“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擇優選取閱讀材料,將文化意識和包容意識融入教育,讓英語閱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對話世界的窗口,正確看待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在學生心中構建更加形象的立體的英語印象。
圍繞教材教學任務,營造濃厚的文化交融氣氛,緩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真正將英語閱讀作為一種享受和打開世界大門的途徑,潛移默化提升英語閱讀水平。以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三課時“we are trying to savethe earth”為例,其中“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涉及環境保護相關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關鍵詞匯be harmful to, at the top(of sth.), take part in, turn off, take action, throw away的理解和運用,還可以通過環衛組織資料,各國對待地球環境問題的發言和行為,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思維,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對不同環境問題的看法,討論日常生活中造成環境污染的各類現象,實現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素材與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包括同一地區數十年來的環境變化、水源的枯竭與轉移、動物生存紀錄片等,以此展示環境的變遷和全球環境問題,讓學生對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等的區別也有明顯的感知,在進行對話的深度解析時,能夠理解文字背后的歷史和背景,形成堅定的意識,擁有全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七、 合作學習——營造氛圍,同頻共振
“雙減”政策的內在核心即減少學生學業壓力,緩解學生緊張情緒,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讓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利用小組合作開展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新時期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要積極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圍繞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和學習需求,以更科學合理的形式增強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在民主的氛圍中使學生閱讀質量顯著提升。集思廣益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句式的理解認知,鍛煉學生表達技能,最終取得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全面落實“雙減”政策。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首先將學生以5~6人劃分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奶昔的做法,營造出“茶話會”的溫馨氛圍,幫助學生熟悉新的單詞和句式,接下來根據學生選擇的食物利用烹飪游戲App進行合作制作,學生A介紹:“I have banana, milk, ice-cream.”學生B緊接說:“I have broad sword, blender, glass.”學生C:“First, peel the bananas and cut up it.”學生A:“Put the bananas and ice-creams into the blender.”……學生B:“Finally,turn off the blender and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glass.”在制作完成后學生發表感言:“I enjoyed my milk shake.It was more delicious than the milk shake I had drink before, because I made it myself.”通過實踐幫助學生串聯制作過程的英語表達,結合烹飪App的動態演示完成小組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英語閱讀趣味與質量,體現“雙減”價值。
八、 師生互動——延伸知識,增強情感
師生共同參與的閱讀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只有師生共同參與才能充分體現課堂的完整性與合理性,幫助教學順利進行。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考慮“雙減”政策的實施策略,立足“雙減”要求和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加親切的、平等的學習體驗,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加強師生交流互動,建立堅固的師生情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初中階段學生往往容易按照個人情緒和喜好進行選擇,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通常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抵觸心理,有效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營造和諧氛圍,給予學生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以“hobbies”為例,人教版八年級、九年級英語都有課時提及,例如“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Unit 9 I like th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等。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詢問學生“What do you like doing? What does your best friend like doing?”在學生的回答中給予贊同和正確的指導,在學生回答“picking up trash”后,用玩笑的口吻回應“Excellent! You are a person who loves the environment.”通過互動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緊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全文材料,在熟悉生詞和詞匯后再一次討論個人喜好和興趣,豐富學生表達詞匯,正確看待各種愛好習慣。立足“雙減”要求,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減輕學生面對學習和教師時的壓力,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抵觸閱讀、排斥閱讀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此外利用社會熱點拉近學生距離也是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以社會熱點世界杯為例,足球運動向來是打開學生交流的窗口,利用世界杯中的經典話術、經典口號等,結合賽事進程開展一期“FIFA World Cup”話題討論會,鼓勵學生自行尋找運動員們的成就解說和成長經歷、采訪片段,并使用英語介紹自己喜愛的球員,解說精彩進球瞬間等,搭建挑戰環境,鼓勵學生挑戰球星C羅當年在皇馬歐冠時最高頭球高度,以更新穎、更活躍的教學方式融入學生,培養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切實提升英語閱讀興趣。
九、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我國教育利用先進的理念和方式開始了新的征途,獲得優化、突進的契機,同時對學生的學科素養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改革逐漸提上日程,在英語學科的創新和探索中,教師要堅定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圍繞深度學習核心觀念,加強對閱讀板塊實行優化創新,通過理論指導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言思維,獲取語言應用技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深度學習中形成終身學習習慣和辯證學習思維,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顏艷.“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優化路徑探析[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11):40-41.
[2]林鳳云.“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2(33):72-75.
[3]馮小麗.落實“雙減”,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以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為例[J].中學生英語,2022(36):53-54.
[4]顧霞.“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22(36):123-124.
[5]林延良.基于“雙減”背景下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22(37):39-41.
[6]謝佶薇.如何在“雙減”環境下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措施探討[J].校園英語,2021(48):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