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越 王小紅
關鍵詞:GDP;G20(二十國集團);宏觀經濟訴求
中圖分類號:F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4-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4.000
1??G20的組成國家與背景
G20(二十國集團)是由G7財長于1999年9月25日在德國柏林成立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第一次G20峰會在華盛頓舉行,由前G7(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12個重要經濟體(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韓國)以及歐盟組成。
可以看出,二十國集團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初期便有明顯割裂感:發達成員國與作為一個實體的歐盟為一個集團,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南非作為另一經濟體。這19個國家組成的龐大組織在國際各方都有極大影響力。因此作為尋求合作和推動促進世界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目標下的產物,二十國集團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采用非正式對話的形式,為實質問題的協商奠定了極為廣泛的基礎。
如今二十國集團的生產總值占全球的九成,貿易額已占全球的八成,取代過去的七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
2??G20在1980年與2020年前后的GDP增長的數據特征
圖1、圖2為1980年與2020年二十國集團的GDP柱形圖分布。對于衡量GDP的方法,各個國家盡管不一致相同(如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但是從前后對比圖中仍然能夠看到在同一歷史背景下,各國的經濟興衰變化,其間經歷亞太金融危機,然而總體大致保持增長趨勢,美國穩居第一,然而,中國的崛起動搖了日本長期屈居美國身后的位置,甚至在逐漸逼近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其他相關指標。
從中,筆者將著重探討美、日、歐盟的穩居前列之因,以及一眾發展中國家里迅速崛起的中國GDP高速增長的背后經濟原因。
2.1??美、日、歐盟的穩居前列之因
在新舊全球治理體系交替之際,舊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運用各種手段力保既有治理機制的地位和權威性,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行動、布局謀篇,力圖影響甚至主導新的全球治理機制的形成過程。其中,為保持所謂團結性與純潔性,將組織內的俄羅斯踢出G8使之成為曇花一現的存在,并且構造出“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使得歐盟與日本在地緣安全上形成對自己的依賴,這是最大受益者以及治理體系的締造者——美國,對這個體系穩定而做出的維護。另一方面,在不損害自身主導權的前提下,表面主動倡導對體系做出修正,如適度提高新興國在世界銀行中所占的份額、提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重,意圖通過“改良”而非“革命”的形式解決當前治理體系中所存在。然而,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美國從來沒有放松對新興國家的掌控。它與新興經濟體一同推動峰會成為討論全球經濟問題的首要平臺,用意實在于通過自己設計主題來主導G20的進程,而并非心甘情愿拱手退讓。它提出的“全球經濟失衡論”,不過是想要力排眾議倡導“全球經濟再平衡”,取代新興經濟體倡導的“全球金融經濟體制改革”。
1980年,美國的GDP為2.86萬億美元。可以說我國當年的GDP連美國的零頭都沒有。2020年的美國GDP為21.4萬億美元。現在,則是之前的7.48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到現在,美國經濟總體在平穩上升,速度適中。但由于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在全球經濟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低。
1980年,日本GDP為1.11萬億美元。此時日本GDP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2020年,日本GDP為5.13萬億美元。從數字上看就能發現,日本的增長緩慢。四十年的時間,日本GDP僅僅是之前的4.62倍,凈增3.62倍。日本經濟之所以增長緩慢,其一由于廣場協議,其二由于泡沫經濟。這兩個原因讓日本經濟進入了低迷時期,直到現在。從1995年到現在,日本經濟25年幾乎沒任何增長。可以說,日本是全球唯一一個近25年經濟沒增長的國家。不過,由于日本經濟總量大,目前日本還是全球第三經濟大國。
2.2??發展中國家中崛起的中國
中國四十年的崛起之路,必然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1980年,我國的GDP總量為1911.49億美元。2020年,我國的GDP為15.63萬億美元。40年的時間,我國的GDP是之前的81.7倍,凈增80.7倍,差不多81倍。近四十年的GDP之所以增長這么快,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有很大關系。我國GDP不僅持續加速增長,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1980年,我國GDP占全球GDP的比重為1.70%左右,2020年的比重是之前的9倍多。這都說明我國經濟在全球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加。這個戰績的取得,依舊歷經坎坷。中國的經濟成功與政治穩定已有了雛形模板,可以不照搬西方的體系來運行。
2.3??中國的高速發展對G20中其余發展中國家財政貨幣政策的可借鑒之處
在6次G20的協力探討下,習總書記這樣把脈世界經濟:“和中共濟,和和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協調合作,是必然的選擇。二十國集團不僅屬于二十個成員國,也屬于全世界,期待著二十國集團永作世界經濟的弄潮兒。面對重大突出問題,二十國集團有責任發揮領導作用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開辟航向。
中國并非一些政客和媒體描述的那樣,是“一成不變”的抽象符號。中國共產黨有驚人的學習能力,我們博采眾長,我們不斷進步。
40年改革開放表明,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制度變遷過程中交織著制度變化與經濟發展。制度變遷促進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有利于制度變遷。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選擇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漸進式改革路徑,通過制度供給實現新的制度安排,形成新的體制、新的機制、新的制度,更好地發揮了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等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有效的制度安排實現了40年的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可以說制度改革紅利是中國步入經濟高速增長后最大的紅利,改革紅利就是制度變遷紅利,制度變遷與制度理論對改革開放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應運而生于全球金融危機,如今已經成為公認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頂層設計作用。可以想見,加以合理可行的經濟政策,G20將展現出它更強大的國際力量。
3??漠視共贏訴求,跟風零和博弈,搗亂者為何而來
在多年競爭中,中國和其他發展潛力大的國家的路充斥著險阻。我們向美西方國家虛心學習,表示欣賞,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西方國家在很多領域確實領先。發展中國家努力學習,奮起直追,承認它的先進,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但反過來,讓美西方國家承認中國在某些領域的成功,那便異常困難,能做到客觀就可算有“良心”,大多數時候,中國在他們的“寫實”鏡頭下始終帶著陰間濾鏡,主觀偏見積壓如此之深,何至如此?
這種行為的深層心理原因,是一種認知失調。長期以來,美西方始終認為只有他們的“民主”制度才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形態,才能最終成功,與之相反的社會制度則必然失敗,這種信念經過二戰,冷戰,蘇東劇變,各種嚴格之后,一次次得到驗證。西方的統治精英為此歡呼雀躍,理論學者也更加篤信這一切。普羅大眾則在這個龐大的體系之下逐漸形成了對山巔之城宗教般的崇拜,以至于在全球都催生出一批信徒,其中的不乏著名“知識分子”,他們的論點往往是:美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制度。
但是一旦出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中國近幾十年來中國在某些領域取得的成功),作為教主,該如何解釋給信徒?這就嚴重挑戰了西方的制度優越論。美西方為了確保信徒們不迷茫不動搖,就必須重新合理解釋中國成功這件事,這種情況在社會心理學中就叫認知失調。
原七國集團對中國的雙標昭然若揭。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中國制定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拜登政府則宣布在2050年前實現同樣的目標,這就是新的大國競賽,搞軍事對標,不符合時代精神,仿佛兒童玩游戲一般的對賭沒有意義。同時,這些勢力極力宣揚要為了普世利益犧牲中國人的利益,用可笑的環保借口,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變相榨取利益。
最終在競賽中勝利的一方將引領行業標準,制定游戲規則,掌握話語權。當年美蘇冷戰的科技成果,比如衛星,這批,計算機,互聯網等等,在轉民用之后造福全人類的同時,美國也因此掌握了這些領域的絕對上游并長期獲得巨大利益。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面對同樣的環境問題,中國的減排壓力本來就比其他國家要大,但美西方國家仍然指責中國沒有制定更高的目標。
不過未來幾十年可能發生的是中國將比美國更快實現碳中和,因為中國除了在風能光伏領域加大建設之外還在大力發展核電技術,預計四十年后,中國將擺脫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
回到認知失調現象,按照美西方的邏輯,如果中國取得了成績,那同時必然伴隨著問題。所以當中國為了減泰而大力發展核電技術并有所成就時,美西方必然會抹黑這種技術并夸大他的負面消息,以緩解他們的認知失調,但這么做必然會導致西方民眾對核電的恐慌。反對發展和建設核電,又因為美西方的政治制度,民眾的抗議會干擾政策實施。
最后我們再用這個視角去看公知現象就明白了,很顯然,高級知識分子們的信仰和現實發生了矛盾,他們在試圖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以減少他們內心的不適與心理壓力。公知們可以找到支持幾乎任何信念的證據,而且看上去是那么權威,那么可信。
關稅貿易戰,美國政府邏輯是:對華征收高額關稅,縮減美國貿易逆差,進而推動美國制造業振興,制造更多就業機會;糧食戰,美國曾控制了全球百分之九十的糧食貿易,若干年后中國臥薪嘗膽扭轉糧食霸權……軍事霸權,糧食霸權,背后是金融霸權,這些逆勢而為的舉措,必然有失敗的結局。
4??G7霸權已成為過去式,人心向背構建進行時
經歷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等等重大危機之后,這幾個西方國家為了協調政策,繼續掌控世界,成立了這么一個定期磋商的機制或者論壇。最初的宗旨是涉及世界經濟危機的所有經濟問題但是現在經濟問題顯然是沒有政治問題重要了,這一期逐漸形成了一個意識形態的陣營,也就是西方霸權主義的小圈子。曾經的西方列強妄想主宰世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今的G7和1900年的G7,有的國家政體雖然發生變化了,但強盜的基因是不會變的,他們看到中國和平發展的事實,不愿面對,百般阻撓。但是天下大勢浩浩傷傷,順其者昌,逆氣者亡。
G7到2000年實力依舊強勁。當時GDP總量最高的8個國家中七個就是G7成員,21世紀以后,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快速崛起,金磚國家的新興市場被世界寄予厚望,而G7成員除了美國外,其余六國均發展減速,其中幾個出現了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經濟狀態已然不能代表全球。G20成為國際社會齊心協力應對經濟危機的新機構是大勢所趨,全球治理也開始轉為從西方治理向非西方與西方共同治理。
20年前日本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4倍,而去年只有我國的34.3%,這般不遑多讓的經濟明顯對比出七國集團成員的低迷。2001年中國GDP為1.21萬億美元,二十年間增長了十倍,堪稱人類經濟發展的奇跡。中國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5.5%提高到38.1%,已有了底氣,這二十年間,其他發展中大國例如印度和俄羅斯也迅速發展,印度的經濟總量2019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五強,雖然去年被英國反超,但依然領先法國。中國把十四五規劃完成好到2025年,考慮貨幣升值,美元經濟總量增長后,即使他們全部聯合起來,也難以對中國形成絕對的壓倒性優勢,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焦躁不安,歐洲反復搖擺,時間不等人,趨勢更不會輕易扭轉,在此來看,制造業產值比起經濟總量,工業產值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
G7本是七個最強的西方工業國家的聯盟,而在工業產值中制造業產值又是重中之重,代表了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2001年全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為6.1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一國就有1.55萬億美元,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龐大的制造業潛能被徹底激發,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工業化,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1.9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到了202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3.85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7倍,是美日德三國之和。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現超20年前的美國,占全世界的20%,鼓舞人心,的是這一數值還在繼續增長,金賽榮教授預估到203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將會超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全世界一半的工業品。將由中國制造,這或許也是歐美最懼怕的一點,因為在關鍵時刻,制造業產能代表的國力是金融業以及其他產業都替代不了的,只有工業和制造業才能保家衛國。此外,GDP總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財富,一個國家的國力制造業占基地的比重能很好的體現一個國家的實際狀況,如果比重過低就說明這個國家去工業化嚴重,經濟未來的發展會遇到瓶頸。中國制造業占基地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六到百分之28余之間,其各國則在6%至21%,我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制造業比重只有11%,顯示其去工業化比較嚴重。
美國出臺這些政策的最大外部刺激來源,這也反映了競爭能夠帶來的好處,我們要感謝美國的外部壓力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內部統一思想的問題,讓我國堅定不移的進行核心技術的國產化,我國現在在半導體制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領域投入都很大,從長期來看,只要我們沉得住氣,不犯大錯,保持住經濟增速,專心把內部問題處理好,同時堅守好對外部的立場,為國內和平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中國復興指日可待。
5??宏觀調控開啟中國模式,跳出陷阱盡顯擔當
近期的達沃斯論壇以世界形勢為主題,對于全球經濟,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世界經濟正在走出低谷,但也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已向120余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20億劑疫苗的中國受到多方的贊賞。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習近平鄭重承諾,中國將再向非洲國家提供十億計疫苗,還將無償向東盟國家提供1.5億劑疫苗,中國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擔當。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相互交織,加劇了經濟復蘇進程的不確定性,習近平指出,現在大家有一種共識,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蘇,必須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習近平在演講中不僅提出中國方案,也呼吁發達國家采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的同時,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今年4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俄烏戰爭可能會對全球市場和糧食安全產生多重影響”,呼吁設立進口融資基金。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充分展現責任擔當,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指出正確方向。
因此,制造對抗與分裂意在弱化G2協調能力的做法不可取,各國都應當珍惜和利用G20?的宏觀政策協調機制。一意孤行,局勢惡化,勢必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全球金融、能源、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等均發生嚴重危機。于風雨飄搖中,我國構建新話語體系刻不容緩,展現強硬態度與寬容胸懷,尋覓共進才能把握經濟動脈。
GDP?作為校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從普遍意義上說,GDP?是研究一國(或地區)經濟現實和歷史發展的重要根據,也為制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路,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以及政府調控和管理經濟提供重要參考。
但是,GDP?指標也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反映經濟中的收入分配狀況。其次,由于GDP?只涉及與市場活動有關的那些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勞動和地下經濟因素。再次,GDP?不能反映經濟體為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代價,以及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
6??結語
在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四年里,旨在提高GDP的明爭暗斗層出不窮,僅用一個指標來限制住各國發展方向顯然不再合時宜。糧食戰、關稅戰表明有些國家為彌補貿易赤字無惡不作,千帆歷盡只見一個“什么也不是”的GDP。攜手與共,構建讓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向世界發表的愿景,同時也時刻展露強硬態度、展現寬闊胸懷。順應新的世界發展趨勢,在經濟社會指標核算問題上更好地體現新發展理念,改變“唯GDP論”——今后還有更多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李安增,王翠云.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偉大貢獻[J].理論學刊,2021(5):32-40.
[2]李楊,高天昊.從G7到G20:競爭的多邊主義與日本的全球經濟治理角色[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6,33(5):109-134.
[3]連俊.G20宏觀政策協調機制面臨考驗[N].經濟日報,2022-04-26(4).
[4]盧現祥,朱迪.中國制度變遷40年:回顧與展望——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人文雜志,2018(10):13-20.
[5]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呼吁設立進口融資基金[J].糧油食品科技,2022,30(3):104.
[6]孫麗麗.開啟國際經濟新秩序——G20倫敦峰會評析[J].和平與發展,2009(4):44-47,64-65.
[作者簡介]尹越,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學士,研究方向:金融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