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屹 唐琳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通過文化營造良好的鄉村發展環境,能夠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激發市場活力和鄉村創造力,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探討與解決鄉村文化因其無形性導致傳播過程中可控性較低以及傳播渠道不夠多元化的問題。從我國文化產業的內涵與發展規律中找出適合我國鄉村文化展業的特色化發展路徑。研究認為,應以積極體現當地的鄉村文化特色,促進鄉村文化產品化輸出,以及利用文化貿易的方式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貿易;鄉村文化競爭力;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7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4-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4.0001???緒論
近年來,鄉村文化振興政策已經在我國中央層面出臺了多項規劃文件,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而鄉村文化振興在其中發揮著文化的傳播與促進的作用,從多領域,通過多渠道助力鄉村振興。應通過文化再造的方式賦予鄉村文化全新的文化價值,深刻文化內涵,從而對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實現高質量的開發與運營。而鄉村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其無形性,往往可控性較低,不同人群對文化的理解一致性保障較難,因此限制了鄉村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因此,構建相應的鄉村文化產品化轉化機制,拓寬鄉村文化產品傳播途徑,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我國鄉村文化競爭力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任務。
2005年的國際文化發展報告中提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貿易具有很強的整體帶動功能,表明中國文化符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正在逐漸增強。而文化貿易對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的重要意義,馮潮華(2005)[1]對我國當前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進行了闡釋,同時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最終論述了發展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性。研究觀點認為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下,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有利于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加國民的財富累積。且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增進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且從經濟層面來講有利于開發產品的附加價值,擴大外貿出口,促進經濟的活躍化,外向化。
在這之后,顏薈(2008)[2]的研究中闡述了我國文化產品逆差的多面性,提出了我國目前文化貿易的發展結構尚不平衡的結論。同樣,廖佳音(2008)[3]的研究中提出,目前的中國市場存在如管理經驗缺乏、產業關聯性不夠、產品模式重復創新性不夠、部分產業比較優勢缺乏、企業運營資金不充足、進出口環境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夠完善等多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的文化貿易競爭力的發展。劉爽(2009)[4]的研究中也提出了文化產業貿易存在文化產品的出口結構相對單一、出口渠道相對狹窄等問題。
隨著國家對文化貿易發展的重視,使得學者對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加。顧江(2009)[5]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提出對中國文化貿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水平、產業規模和市場發育程度。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消費能力和服務品質相關,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人和文化體育、娛樂業的就業人員待遇水平對中國文化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與此不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方惠、尚雅楠(2012)[6]以“動態鉆石模型”的基礎上展開分析,認為當今時代對我國文化貿易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GDP?和寬帶普及率。除此之外相關產業支持、人力市場結構、資本海外市場等長期因素,?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針對中外文化貿易競爭力的比較的文獻中,趙有廣(2007)[7]對中美兩國文化產品生產進行了比較發現其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是文化傳統、意識形態以及由文化形成的消費結構方面的差異較為顯著。研究中以“需求相似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貨物貿易量、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等,作為主要因素,決定了中外文化產品貿易相似度。而在此之后成林(2009)[8]的研究針對中國和韓國的文化產業貿易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指出盡管中韓兩國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互溶性,但由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差異導致了中國對韓國的文化貿易逆差。主要因為中國文化元素主要應用于文化交流領域,未能大范圍地以產品化的形式進行經濟化傳播。
綜上所述,文化貿易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政企協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才能夠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發展與提升。各國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以及對文化的理解與認知的差異會一定程度制約文化貿易的發展,但通過文化的互溶以及文化元素的本土化重塑能夠解決文化認知差異的問題。文化貿易競爭力的提升的基礎層次是文化的輸出以及傳播,而從更深一層次探討,應立基于文化交流與互溶的目的,逐漸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貿易國之間文化和經濟水平的提升。
2.3??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9]。而鄉村文化振興就是對鄉村振興工作靈魂的構建以及思想統一性的支撐。張玲玲,鄭志遠(2021)的研究中認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在整體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是尤為必要的。鄉村文化振興的必要性不僅體現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利器,同時也能夠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要注意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盤活鄉村豐富的文化資源、健全鄉村文化治理體系、并加強鄉村網絡文化陣地的建設[10]。與此不同,馮慶(2022)的研究中則強調高校因其具備的知識、人才和資源優勢,應該作為補齊鄉村文化振興“短板”的重要力量。需要建立健全的高校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保障機制,可通過促進政校合作,強化財政激勵機制的方式推進高校社會服務型教育體系的建設[11]。陳義新等(2022)的研究中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應從優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品牌、培育鄉村文化振興多元主體、建設宜居宜業生態文化、激發鄉村“組織動能”五個方面構建“五位一體”激活鄉村文化[12]。部分學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應加強思想文化建設、?重塑農民群眾文化價值觀、?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多元主體作用、打造農業品牌及紅色文化、優化行政管理手段、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推動鄉村地域文化發展、正確處理地域文化與區域社會發展的關系等方面著手,因時、因地、因事制宜實施鄉村文化建設[13]。劉亞靜、衣華亮(2022)的研究中強調了非政府組織在鄉村文化振興中體現的作用。認為非政府組織參與鄉村文化振興能夠填補政府與市場空位,且村民委員會等組織能夠充分挖掘鄉村固有的鄉土文化,也避免了文化發展資金的濫用錯用[14]。舒坤堯(2022)的研究中認為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多管齊下從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入手,推動傳統鄉村文化開發,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15]。
除此之外,在城鎮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進程中,新媒體對鄉村文化振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6]。實現新媒體在農村的廣泛普及與運用,能夠激發村民對于運用新媒體載體傳承文化這種方式的運用熱情,從而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可以通過提升村民媒介素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利用新媒體整合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加快鄉村文化治理水平的現代化進程[17]。
由此可知,鄉村文化的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播需要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在提升我國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從區域特色以及大眾意識中提取相應的文化元素,將其作為地方文化標志,從而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推動鄉村文明的構建和鄉村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
3???鄉村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與建議
從我國文化產業的內涵與發展可知,文化產業是從多角度多渠道實現文化傳播的事業領域。而我國的鄉村文化傳播需依托于文化產業。在此基礎上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提升鄉村文化傳播的效果,可以引入文化貿易手段,以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競爭力。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具體實施。
首先,目前農村現代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逐漸空心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由于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而發生異變,對于物質文化可由政府出臺相應政策保護鄉村的物質文化包括自然景觀、鄉村具有重要價值的建筑、生產工具等;而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振興,在現代化發展中最容易丟失,可以發展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產業,制造工作崗位留住原生居民,制造衍生產品和服務,打造出品牌,積極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做文化輸出,吸引外來游客體驗特有的風土人情。調查當地鄉村文化背景、習俗,從中提煉具有包裝價值和文化吸引力的元素。充分挖掘當地民風民俗,講好中國鄉村文化故事,體現區域特色,以相應的硬件設施支持鄉村文化的體現。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建設,需要較大的鄉村文化供給力度。如鄉村文化場所建設、鄉村圖書館、鄉村博物館、文化服務中心等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相應的文化傳播人和素材庫的建設等。將鄉村文化元素融入當地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中。該環節要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給予大力支持與推進。尤其是在硬件設施配置、文化振興人才引進、政企合作特色鄉村文化培育等方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此外要積極宣傳鄉村傳統文化的風采,讓鄉村居民意識到保護、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心理想要自發的保護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次,實現鄉村文化產品化。應大力推進以產品的形式展現鄉村文化,不僅能夠為當地居民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同時能夠使無形的文化轉化為有形的產品,整體上提升傳播效果,規避文化傳播的時空障礙。對于文化體驗者,鄉村文化產品能夠較大程度地提升文化體驗感,促進對鄉村文化的理解與認知。鄉村文化的產品化轉化同時也能夠促進文化元素與傳統手工藝的結合,實現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赏ㄟ^設計特色化體驗項目、當地手工藝紀念品銷售、農家樂以及開發鄉村旅游項目等方式將鄉村文化轉型為有形產品和服務。此方式能夠有效地吸引城市資源向鄉村地區的轉移,同時也能夠促進當地農民再就業。在鄉村文化產品的傳播過程中引入電子商務的手段,積極利用電商渠道助力產品的大范圍推廣。在有形產品傳播的同時積極開發旅游產品,以當地的文化特色吸引外地游客來訪親身體驗文化,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最后,我國鄉村文化的國際化。國際化對鄉村文化的體現方式與傳播途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不同國家、地域對于不同文化的感知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化產品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與歷史積淀的同時還需要兼顧當地文化的感知能力與接受程度。文化產品出口對象選擇在文化上具有互通性和互溶性的地區。如與我國文化較相近的亞洲國家,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歷史上與我國較為密切的國家和地區。同時需要根據文化貿易對象的認知特點,對文化產品進行再加工,通過文化產品的重塑提升外國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接受程度。以鄉村文化貿易的方式擴大鄉村文化的傳播范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是在現有文化產業體系的基礎上的升級,傳播過程中尤為需要注意文化產品中積極的價值觀的傳達。從而實現鄉村文化正面積極的傳播,弘揚我國文化建設的綜合實力與優秀經驗。
參考文獻:
[1]?馮潮華.發展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5):35-36.
[2]?顏薈.我國文化產業區域差異化發展現狀與戰略調整[J].科技創業,2008(12):82-83.
[3]?廖佳音.促進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的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4]?劉爽.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戰略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5]?顧江.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文化產業升級的路徑選擇[J].藝術評論,2009(9):80-86.
[6]?方惠,尚雅楠.基于動態鉆石模型的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2(1):44-50.
[7]?趙有廣.中國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結構分析[J].文化貿易,2007(9):31-38.
[8]?成林.中韓文化產品貿易研究[J].商業經濟,2009(3):75-76.
[9]?顧海英,王常偉.中國共產黨百年“三農”的共享發展思想、實踐與展望[J].中國農村觀察,2021(4):2-17.
[10]?張玲玲,鄭志遠.?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5):97-99,135.
[11]?馮慶.?高校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3):96-105.
[12]?陳義新,呂薇,高燕,等.?"五位一體"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22(15):44-46,50.
[13]譚忠艷,吳祖鯤.吉林省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析[J].行政與法,2020(1):78-83.
[14]?劉亞靜,衣華亮.?非政府組織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12):172-174.
[15]?舒坤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J].?人民論壇,2022(3):123-125.
[16]?張渴欣.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6):49-50.
[17]?冉佩靈.?新媒體語境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211-213.
[基金項目]吉林省電子商務學會“十四五”規劃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JLDS64)。
[作者簡介]段屹,男,工商管理博士,吉林醫藥學院,講師,健康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唐琳,女,工商管理博士,吉林醫藥學院,講師,市場營銷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