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的民族民間舞中承載著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在20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水平顯著提高。但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也是處在高速發展與緊張的時期,這就要求更多的中國舞蹈工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尋找出更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來確保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期待將進一步探究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編舞技法與創新,為今后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2-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28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中國舞蹈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也在中國各民族的生活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各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各民族也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慣的差異。所以各民族的舞蹈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形態。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在經過眾多的舞蹈工作者們長此以往的傳承和發展,讓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表現形式更加全面、完整。現今隨著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在人們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所以,大眾對于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間舞也更加青睞,這也促使舞蹈工作者們要在今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上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概述
中國民族民間舞起源于中國各民族的傳統舞蹈藝術,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洗禮流傳至今。從最原始的模擬舞到具有宗教色彩的祭祀舞蹈、祈福舞蹈,再到宮廷的禮儀舞蹈和民間的集會、廟會、燈會、花會上祈福慶祝的民間舞蹈。直到職業舞蹈從業者的出現,才將具有藝術性的舞蹈搬到舞臺上進行表演。據統計漢族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舞就達到700余種,北方地區主要有東北秧歌、河北秧歌、陜北秧歌和山東的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洋秧歌等,北方地區的民間舞蹈風格多具豪放、潑辣、熱情的特點。南方地區主要有云南花燈、贛南采茶等。南方地區的民間舞蹈多具委婉、別致的特點。除了漢族還有生活在高原、草原、山區和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例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藏族雖然有多種原始民間舞蹈形式,但所有舞蹈形式都具有奔放、熱情、粗獷、古樸的特點。蒙古族生活在草原,其舞蹈具有強悍和剛強的風格特點。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則是體態端莊、表情豐富、動作挺拔。朝鮮族舞蹈則是具有典雅、風韻、瀟灑的風格特點。中國民間舞蹈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今天人們在舞臺上見到的中國民族民間舞離不開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傳承和開拓。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與創新,需要再深入民間傳統舞蹈進行挖掘和再創作,并結合民族文化、地域特點、生活習慣等,把所挖掘到的創作素材賦予藝術性,讓中國民族民間舞能更加絢麗多彩。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的不足
目前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創作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需要強化創新意識,加強生活素材的挖掘、加深文化背景和知識的儲備。以下將圍繞著上述所提到的問題進行展開說明與分析。
(一)強化創新意識
通過對近些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觀賞與分析,發現近些年的很多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都存在同質化現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體現在舞蹈編導對所創作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創新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上的,如果沒有文化作為基礎,那所有的創新就只能是“胡編亂造”。因為,各民族在生活習慣、勞作習慣、情感表達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差異。所以,舞蹈編導們在創作舞蹈作品時要將地域特色、文化特點、生活特征等方面進行重新考慮并將這些因素融入到舞蹈作品當中。
現如今,一部分舞蹈作品就像從一個模板中刻出來一樣,成了流水線作業,這樣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高效產出一批新作品,但這些作品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段時間以后就會在大眾視野中消失。在長此以往的產出下,此類作品就會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的感受,同時觀眾也就失去了對民族民間舞的興趣,這樣非常不利于民族民間舞的長期發展。所以,舞蹈編導們在編創作品時要積極地挖掘文化本身,從文化入手,再結合民族特色及生活元素進行創作,不能投機取巧,這樣會影響民族民間舞的良性發展和創新。創新是發展的催化劑,可以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播,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在創新的同時,舞蹈編導也要堅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區別于西方舞種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思維。近幾年很多的民族民間舞作品中加入了西方的現代舞元素,讓中國民族民間舞變得不倫不類,既不符合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又不屬于現代舞的審美要求,這樣會給予觀眾方向性的誤導。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不能一味地追求肢體動作的流暢和處理,動作的流暢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成功,只有真正展示出民族特色、民族形象、民族精神的作品才能利于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二)提煉生活素材
我們經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創作的。提煉出具有典型性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給人以啟迪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等等的特點和特色,再進行舞臺化的加工,來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時候也要尋找生活素材,部分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動作的繁瑣和多樣性,而忽略了要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再進行藝術加工再到舞蹈動作的展現。
提煉生活中的素材再進行加工時,要將生活化的動作進行舞蹈化,而不是將生活化的動作再現。現在創作的很多作品中,舞蹈編導將未經加工的生活化動作直接加入到舞蹈作品中,這就是舞蹈編導在創作時,沒有清晰地辨別出再現與表現的區別。再現是對生活的模仿,其主要是還原生活中的狀態,在舞蹈創作技法中我們也稱之為模仿小品。表現是根據舞蹈編導對生活的觀察、積累和搜集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再進行整理和提煉,用舞蹈的方式展現給觀眾。
(三)了解文化內涵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中,文化背景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劇目的根基,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應當全面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民風及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在眾多創新的作品中,我們發現一部分作品并沒有展現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內涵等,如此的創新,將丟掉民族文化內涵,也會給予新人在創作上的誤導。不能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長此以往下去,將會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在創作與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舞蹈編導要扎根基層,深入生活,堅持走進各民族原生態的生活環境,從而進行素材的挖掘、總結和提煉。這樣中國民族民間舞才能良性地發展。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與創新
(一)繼承傳統,融入現代
舞蹈編導在進行創作前,需要更迭創作思維。在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時,應當基于傳統文化的同時與現代審美認知相結合,得到觀眾的共鳴。在展現給觀眾時也可以應用現代的傳播途徑進行傳播。例如:河南衛視在2021年播出的《洛水神賦》水下舞蹈,它就是運用了現代科技、現代傳播途徑進行了創新,打破原本需在陸地上進行表演的舞蹈,將它搬到水下進行表演,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讓整個舞蹈可以更加立體的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是在創作和創新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時需要思考和借鑒的。
在新時代、新背景的大環境下,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創新尤為重要,近些年隨著人們將藝術當作快消品,文化經典的存活空間越來越小,大眾對待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理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不能一味地迎合觀眾的審美,也要引導觀眾的認知。如果不引導正確認知和觀念,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將面臨止步不前。不忘本才能更高效、更好的可持續發展。舞蹈編導在創作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思考怎么讓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融入時代元素,從而讓大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既能夠尋找到共鳴又能夠體會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
(二)扎根基層,體驗生活
中國民族民間舞要以真實的民族生活為基礎。在扎根民族基層,體驗民族生活后,我們能切實體會到各民族的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這也是在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根基。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將各民族勞動人民的生產智慧、民族文化通過舞蹈作品表達出來。中國民族民間舞就是從生活中來、從勞動中來,舞蹈編導們通過藝術的再加工將舞蹈作品帶到生活中去。中國民族民間舞是實現了勞作、情感、文化和信仰的高度融合,能夠充分的通過肢體表達出其民族的整體特點和狀態。所以,在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時,舞蹈編導要全面扎根民族基層,體驗民族生活,才能獲取有價值的素材并合理運用。
在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時,舞蹈編導應準確地把握民族風格及基本韻律,不能將本民族的舞蹈特點與其他民族的舞蹈特點混淆。例如說:蒙古族舞蹈與藏族舞蹈在某些單一動作上是極為相似的,在做單一舞姿造型時可能無法準確地分辨出是蒙古族舞蹈還是藏族舞蹈,但是舞蹈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所以在運動的過程中就能準確地找到兩個民族舞蹈的區別和特點,可以基于地理環境的特點來區別兩個民族舞蹈的特點,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區,道路崎嶇,總是有上山下山的動作,那么在藏族舞蹈的動作中膝蓋也是一曲一伸,所以在藏族舞蹈中膝蓋的屈伸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對藏族人民生活中地理環境這一個鮮明特點的展現。蒙古族生活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所以蒙古族人民走路時膝蓋就沒有明顯的屈伸,但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上的草比較多也比較高,所以蒙古族的人們在走路的時候腳幾乎是不離開地面進行行走的,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腳下的步伐有“趟步”“拖步”等,這就是蒙古族舞蹈在表現地理環境特點時的表現方式。通過對兩個民族地理環境的對比就可以發現,舞蹈編導在創作時不能與其他民族的舞蹈特點進行混淆,這樣即破壞了本民族原有的特點和特色,也破壞了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以,在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過程中,只有舞蹈編導真真正正地去體驗各民族的生活,才能夠充分地通過肢體來表達出其民族的特點、特色和狀態,也就能夠創作和創新出具有價值的舞蹈作品。
(三)精準動律,把握特征
精準的把握動律特征是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必要條件,所以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要以此為立足點。例如在創作朝鮮族舞蹈時,朝鮮族的主要核心動律為“頓、抻、伸”。舞蹈編導在創作時要精準的把握這些動律特征,這里面所談到的“頓”并不是日常所理解的停頓的意思,而是通過氣息的內在驅動力來帶動肢體進行節奏的變化,形成動作的頓點。“抻”和“頓”的驅動力是一樣的,也是通過氣息來驅動的動作,不同的是“抻”的動作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伸”即為延伸,在朝鮮族舞蹈中是“頓、抻“之中氣息的延續。在朝鮮族舞蹈中是以“頓”為起,經“抻”到“伸”終止。通過這樣的動律特點能夠體現出朝鮮族人民的含蓄內斂和端莊典雅。
例如在朝鮮族舞蹈《長白祥云》中,舞蹈編導就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意象化的創作手法,將朝鮮族舞蹈的動律特點融入其中,來表現白云在長白山間的云卷、云舒、云騰、云浮等,體現出自然界的美感,并將朝鮮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融為一體。這部舞蹈作品也成為了經典的朝鮮族舞蹈作品。所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過程中一定要精準地把握動律特征,只有精準的把握動律特征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典作品。
(四)技法合理,應用自如
在舞蹈創作中,舞蹈編導離不開創作技法的應用,技法如果可以得到合理的運用,可以增加舞蹈感染力和舞臺表現力,也能讓人物的刻畫更加準確。在創作舞蹈作品時,我們首先要確立主題再尋找動機,然后再結合“自然力”“解構重構”“點線面”等技法進行動作、隊形、調度的創作,讓舞蹈作品所表現的主題、人物更鮮明、更豐富。主題是一部舞蹈作品的靈魂,要貫穿整部作品中,只有好的主題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也是創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基礎。再有就是動機的提純,動機的提純會讓人物更加形象,動作鮮明。動機的提純還會增加動作的可變性,讓舞蹈語匯更加豐富。再結合如“自然力”“點線面”等創作技法,來增加動作的流暢性、技術性。合理地運用技法還可以提升舞臺上的視覺效果,要結合不同的技法達到對觀眾感官上不同的沖擊。
以“點、線、面”技法來舉例,作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點、線、面在整部舞蹈畫面的構圖上會給觀眾帶來多樣性的情緒沖擊,不同的構圖所帶來的隊形變化會給人帶來不同情緒上的感受。例如在舞蹈《長白祥云》中,舞蹈編導就利用點、線、面的手法讓整部舞蹈作品表達的更加生動。在舞蹈《長白祥云》一開場時,一名舞者作為引子,用碎步走上舞臺,身著朝鮮族白藍相間的長裙,猶如一團白云穿梭在長白山間,并引出后面的其他演員通過多人小組的方式穿梭出場,最終形成“蛇”形在舞臺上進行調度。這一舞段,就是運用了“點、線、面”的技法,將長白山上白云獨特的自然景觀展現在了舞臺上,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優美、祥和的感受。
四、結語
經過分析現在可以得知,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需要求舞蹈編導要具備高水平的綜合能力。舞蹈編導在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時,要合理運用舞蹈編創技法來增加舞蹈感染力和舞臺表現力,也要扎根基層,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提煉素材讓人物刻畫更加飽滿和準確。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會讓觀眾產生共鳴。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與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不斷的嘗試。我們既要繼承傳統文化,又要順應時代發展,來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陳二勇.當代民族舞蹈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的探討[J].尚舞,2021,(02):68-69.
[2]師冠楠.高校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的作用及利弊分析[J].藝術評鑒,2020,(23):117-119+130.
[3]王睿偲.民族舞蹈編排技法問題及應對措施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04):192.
作者簡介:
劉碩,男,黑龍江大慶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古典舞、民族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