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燁 張燕

【摘要】河南曲劇作為地方曲劇的一種,近幾年響應中央號召發展迅速。其中《古樹老宅》是由宜陽高村農民劇團自編自演的一部講述農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的河南曲劇。本文通過河南曲劇《古樹老宅》對宜陽方言傳承的價值進行探究,首先從河南曲劇的方言基礎入手講述目前河南曲劇的發展條件和前景,其次從《古樹老宅》的方言特征來論述《古樹老宅》對宜陽方言的傳播價值,最后通過分析《古樹老宅》劇本中出現的方言詞匯總結方言傳承的實際價值,挖掘探究宜陽方言之“美”。
【關鍵詞】河南曲劇;《古樹老宅》;宜陽方言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2-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0
一、河南曲劇的方言基礎
作為地方曲劇的一種,河南曲劇于2006年10月入選河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又被稱作高臺曲和曲子戲,起源于河南汝州,曲調婉轉樸實。
河南曲劇從最開始的“高臺子”唱戲演變成現在的民間戲劇表演模式。一開始老百姓將河南曲劇俗稱為“曲子戲”,因其有極其濃厚的田野氣息,所表達的中心故事情節和語言都參照了河南地方方言的特征,題材內容豐富。其后又薈萃了中原的戲曲文化,為河南曲劇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豐厚了其文化底蘊。
河南曲劇在最開始登上舞臺時,演員基本都是農民,表演日程大多都定在農閑階段。曲劇表演的演唱劇目多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戲曲承載和記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這為河南曲劇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也體現著地方方言在曲劇表演傳播中的基礎地位。
二、河南曲劇《古樹老宅》方言特征
河南曲劇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當下異軍突起的農民劇團及現代曲劇的進步也與其密切相關。依托于河南曲劇的發展優勢,《古樹老宅》的創作團隊河南宜陽高村農民劇團也響應了時代號召和人民需求,結合宜陽縣人民的現實問題,以本土方言講述農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問題,傳承度高且傳播范圍廣,引起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的熱切關注。2017年11月,高村農民劇團的原創曲劇《古樹老宅》被評選為洛陽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曲類獲獎劇目。
(一)《古樹老宅》創作根植于鄉土文化
1.《古樹老宅》的創作團隊都是地道的方言表達者
《古樹老宅》作為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高村農民劇團自導自演的一部現代曲劇,自登上舞臺后大受當地民眾歡迎。高村農民劇團有駐團演員48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95%都是本土地道的農民。他們自導自演的6部曲劇作品先后在宜陽縣周邊16個鄉鎮出演,平均每場次觀眾人數高達400人。高村農民劇團的臺柱子和編劇等演員都是宜陽縣當地的農民,劇組中95%的演員都會講地道的宜陽方言,同時,劇本和演戲的內容形式都是對農民行為風格表達的夸張化和形象化。在劇本撰寫和舞臺表演中,演員也會結合宜陽方言的特點來進行表達,在各場表演中收集方言故事對其進行二次改編形成創新劇本,最后登臺演出。
通過向高村農民劇團史團長了解到,高村農民劇團的轉型是從演員們嘗試著使用方言表達劇目后,獲得了更多本地農民的關注,同時其他村鎮的觀眾也前來觀看表演。于是他們自費深入鄉鎮入戶演出,2017年一年中義演就高達112個場次。他們的表演舞臺后來以高村鎮為中心,擴散及張深、張延等村子,演員們也一直保持著走到民眾家去、走到田野里去傳播他們方言故事的初心。
2.《古樹老宅》使用方言生動表達鄉村故事
《古樹老宅》的故事來源于農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的現狀,演員們在義演中發現這一現狀并對其加以改編。故事主要敘述了居住在山區的老人月嬸帶著孫子艱難度日。月嬸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務工,大兒子將自己的孩子交給月嬸照顧,使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兩個兒子在外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優越,但面對母親的養老問題卻互相推脫。月嬸和孫子的處境艱難,所幸能夠與鄰居長順相互照應,但卻遭到兩個兒子的極力反對。演員們以方言為載體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唱”入民心,深刻反映了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難解決的現狀。宜陽本地的農民演員用其樸實的方言口音來表演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不僅讓觀眾身臨其境,為其揪心不已,也讓這部用方言表述的農民故事從縣里的小舞臺登上了河南省藝術中心的大舞臺。其在高村農民劇團的一場場演出中迸發出別樣的風采,高村農民劇團也在這部曲劇的創作上下足了功夫,達到了他們一開始想要通過《古樹老宅》的方言表達鄉村故事的目的。
(二)《古樹老宅》的傳播與方言傳承相輔相成
從廣義上來看,任何一種戲曲的起源都與地域限制有關,即方言對其傳播傳承是有毋庸置疑的影響的。實際上,任何劇種在其萌芽階段都是以地方戲的形式展現的,區分不同地域的地方戲的方式不是聲腔而是方言,因為有的地方戲融入了很多種類的聲腔,例如河南豫劇,其包含了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四種聲腔,并且詳細的聲腔劃分也隨著時代變遷更加精細化和嚴謹化。值得注意的是,聲腔會隨著方言的流傳而變,但方言不會因為聲腔的細化而改。曲劇和方言的關系十分緊密,也說明《古樹老宅》傳播的地域范圍與其方言特點密切相關。
1.《古樹老宅》促進了宜陽方言的傳承
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的中原官話分區圖所示:宜陽所在的方言片區屬于洛嵩片。從方言劃區的大范圍上來看,洛嵩片的方言范圍雖然每塊區域的涉及面較小,但是所遍及的區域多,呈現出小而多的分布范圍。此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言區分布態勢,有益于擴大《古樹老宅》的傳播范圍。
《古樹老宅》的宜陽方言傳播廣度和地域特征密不可分。雖然在語言地圖集中有明顯的各方言區界限,但根據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里指出的“語言有它的沿流”可知,從方言的流傳上來看,即使語言的漸變和方言的傳承存在地理環境的制約,這些分散的語言各自發展,絕不會沿著相同的路線。但語言的本質是交際工具,只要有交際的需求就不能避免語言的接觸。而語言一旦接觸,必然會形成一個或幾個能解決全體交際問題的主要力量。方言的傳播與碰撞融合也是同理。
從《語言論》的角度來看,《古樹老宅》的傳播范圍不僅僅局限在以洛嵩片為方言劃區的幾個區域中,區域與區域之間是有交流和接觸的,它們之間所具備的方言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處,因此,河南曲劇《古樹老宅》在這些方言區域間的表演與傳唱也促進了宜陽方言的傳播。
高村農民劇團史團長談道:“《古樹老宅》的表演范圍不只是在宜陽,而是通過巡演走向了河南省乃至國內多個曲劇表演舞臺。”因此,《古樹老宅》能夠傳播更深層次的方言力量也不無道理。
2.宜陽方言使《古樹老宅》更受群眾歡迎
從作品創作的角度上來看,宜陽方言在《古樹老宅》中的關鍵效用就在于它使這部農民曲劇更貼近民眾生活場景,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宜陽方言的本土表達更貼近河南曲劇的現實表演特色,更符合《古樹老宅》的創作背景。《古樹老宅》巧妙運用宜陽方言的感嘆詞、歇后語、俗語等展現整體人物性格和曲劇特色,對宜陽民眾甚至全省民眾來說都極具親和力和吸引力。第二,宜陽方言精準把握了河南曲劇的語言特色,并凸顯了《古樹老宅》的方言魅力。河南曲劇一大特點就是將寫實風格與理想主義相結合,即悲喜并存的風格,正如《古樹老宅》用方言改編民眾故事一樣。第三,宜陽方言在《古樹老宅》中的體現其實是以人文關懷來關注宜陽現實生活。從上文來看,《古樹老宅》有著強烈的地方性特色與鄉土氣息,從宜陽縣為中心向外發散傳播,它以宜陽方言作為語言媒介向宜陽觀眾、河南觀眾甚至全國觀眾講述著獨屬于宜陽這片土地的故事和人文精神。因此,宜陽方言拓寬了《古樹老宅》的受眾面,使其更加擴大了地域傳播范圍。
三、《古樹老宅》劇本的方言特點
(一)《古樹老宅》劇本的方言詞匯特征
1.實詞
表中這些代表著濃厚河南方言鄉土氣息的實詞詞語都在劇中出現數次。其中不僅從演員唱詞的方面能看出宜陽方言的表達與傳唱,同樣也能挖掘到其豐富的民俗內涵和地理文化底蘊,對于方言傳承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例如,曲劇中月嬸的臺詞:“大哥,你看,這電閃雷鳴[ti],我還是‘□[?h??51] 收點兒是點。”這一句中的“□[?h??51] ”表示一種盡管、就的語氣,主要凸顯出月嬸不愿麻煩他人,勞苦都由自己擔著的一種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的人物形象。這種土語在主人公的臺詞中頻繁出現,不僅是方言文化的體現,也是豐滿人物形象的一種手段,用土語詮釋戲劇,將舞臺上的角色更加拉近觀眾的現實生活中來,讓觀眾感受到民風淳樸,鄉鄰和睦的氛圍。
形容詞:“中”主要表達一種肯定語氣,是的,好。是宜陽方言中最具地區色彩的詞, 在日常交際寒暄中使用頻率很高, 肯定的“中”表示可以或同意, 還可以表示對別人的贊賞或夸獎。
人稱代詞:“咱、俺、恁”是歸屬于合音一類的。“俺”是指“我們”的意思, 是“我們”的合音, “咱”是指“自家”的意思, 是“自家”的合音, 而“恁”是“你們”的合音。
親屬稱謂詞:宜陽方言有自己比較豐富的稱謂系統, 其一致性和穩定性相對其他實詞來說比較高。并且在稱謂方面的方言詞匯很豐富, 幾乎所有的直系, 旁系親屬都有對應的稱謂語。《古樹老宅》中, 比較有特點的是“爹”“娘”“婆子”這三個稱謂。其中“婆子”這個稱謂在唱詞中還有稱為“老婆”的,“老婆”在唱詞中主要是指年紀比較大的婦人,并非普通話中的妻子。
2.虛詞
對于《古樹老宅》的虛詞,本文主要探究特色助詞、特色副詞以及襯詞這三大類,以下用來舉例的襯詞主要為語氣詞這一類別。
(1)助詞
“□[ti];哩”的用法相當于普通話中的“的”,是河南方言中的助詞。
□[ti]以及讀[li]或者[le]的“哩”,都是輕聲。“□[ti]/哩”相當于結構助詞“的、地、得”,又可用作語氣助詞,大致對應普通話“呢”,還可作時態助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動態、狀態的持續。但使用頻率最高的還是結構助詞。
孫山寶:建造咱們美好□[ti]家園。媽,你說□[ti]我都做到啦。
村民:咱村哩老人都把他當成自己的家。
□[ti]/哩在以上的句子中的意思都是“的”,代指“你說的事情我都做到了”以及“我們村里的老人”。在語義上,代指內容指動作行為或者名詞關涉的對象。構成“□[ti]字結構”以及“哩”字結構,“□[ti]/哩”必不可少。“□[ti]字結構”或者“哩”字結構具有限制、指別作用,表已知信息。
(2)副詞
河南方言中大部分副詞的用法和普通話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有很少部分副詞有自己的特點。
①“恁”的意思還可以表示普通話中的“那么”“很”,也是“那么”的合音。
孫山根:咱媽恁大年紀了。
②[t???51],意思是“這么”,也是“這么”的合音。
孫山寶:大伯,你坐[t???51]高咋啦。
“恁”/“[t???51]”在以上的句子中的意思是“那么”,“恁”在文中的意思表示我們的媽都那么大年紀了。“大伯,你坐[t???51]高咋啦”在文中的意思表示“大伯,你坐那么高干啥”,這兩個詞在語法上修飾形容詞,也表示強調的作用。
(3)語氣詞
《古樹老宅》為了揭示人物性格, 刻畫性格特征還使用了大量襯詞,包括“咦”“呀”“兒”等。這類襯詞也在劇中出現數次。
①“咦”:表示句首或句尾感嘆語氣。
例如:“咦~~那是啊,你看咱們老年人在這兒相聚,咦~~多好哇!要有個頭疼腦熱嘞,還能相互照顧,咦~~孩子們出來再玩,咦~~也就放心啦!”
這里的“咦”發音拉長,音調上揚,發音要圓潤。在戲曲中有兩個用法,第一用作襯詞,不表示任何意義;第二“咦”有時還用來表達人物情感,比如例句中第二個表示感嘆。
②“呀”:一半在語句中單獨存在,表示語氣的停頓,并吸引對方的注意,表明說話人對接下來話語的思考或者對話結束的標志。
小兒子:呀,大伯,這大冷天兒,坐這么高,吹啥風啊。
長順哥:這孩子,在外頭多掙個倆錢兒,這大過年也不回來看看恁媽。不會這公司過年,都加班吧。
小兒子:呀!這比加班還加班嘞。
這里的“呀”發音縮短,音調下降,發音要短促有力。在此用來表達人物情感,表示強調的語氣。
方言的使用在敘述故事和表演曲劇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宣揚了濃厚的宜陽鄉土文化氣息,也凸顯了這些方言詞匯在曲劇中的情感抒發作用。
四、結語
本文從河南曲劇的方言基礎、《古樹老宅》的方言特征、《古樹老宅》劇本的方言特點三個方面來講述河南曲劇《古樹老宅》對于宜陽方言的傳承價值。河南曲劇《古樹老宅》表演的是宜陽鄉土的故事,簡述的是宜陽鄉土文化,它集中體現和表達了宜陽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特點。《古樹老宅》作為獨立的地方劇種,其對于方言傳承的價值是獨一無二的。
方言的傳承價值不僅在于其廣大的民眾基礎和傳唱度,更在于其蘊含的鄉土文化是普通話所不能輕易體現的。《古樹老宅》不僅故事動人,且其語言的藝術美也凸顯了方言詞匯才能展現出的獨特風采。《古樹老宅》對于宜陽方言的傳承體現在探究過程中,劇本素材正是源自生活的點滴積累。劇本唱詞對宜陽方言的引用借鑒,本質上是創作團隊在收集發掘宜陽鄉土生活的民間藝術,并通過《古樹老宅》這部作品為群眾展現了宜陽方言之“美”。
參考文獻:
[1]周玉潔.論漢語方言流失及方言文化的保護[J].畢節學院學報,2013,31(06):112-115.
[2]尹緒彪.古老劇種的語言美.《秦腔》中戲劇唱段與方言文化的藝術價值[J].中國戲劇,2020,(10):79-80.
[3]李慶勛.河南曲劇的歷史繁衍及唱腔藝術特征[J].四川戲劇,2015,(04):133-135.
[4]王萌麗.從豫劇《朝陽溝》看河南方言詞匯和語音特征[J].現代商貿工業,2017,(36):60-61.
[5]吳亮.從詞匯化探析河南方言詞語的形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02):67-72.
[6]王甜甜.當代河南曲劇劇目創作的繼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20,(09):156-157.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