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周云峰
[摘要]當今,資源共享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隨著時代發展,高校圖書漂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對知識與自身、知識與社會、知識與環境等諸多關系認知不斷深化及自覺選擇的結果。一方面,高校圖書漂流的公益性、有序性和可持續性展現自身獨特的道德美德和知識智慧。另一方面,基于現實考量,高校圖書漂流在時代要求下也催生諸多新的責任價值訴求和創新要求。高校圖書漂流的良性發展必須著眼于技術創新和推廣服務,跨部門攜手合作,增強資源共享的價值認同,統籌“換書大集”的活動安排。
[關鍵詞]資源共享;圖書漂流;可持續;道德
當前,高校圖書漂流作為服務活動,已發展為社會公益事業,是新形勢下高校服務社會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有效載體,既是推動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1]。高校圖書漂流在彰顯高校圖書館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終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完善自我價值,使學生從“小我”融入“大我”。
一、資源共享視域下高校圖書漂流的現實考量
圖書漂流起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2]。通常來說,閱讀者將自己閱讀后的書投放在公共場所,使偶遇該書的人可免費閱讀該書,然后由此讓該書始終在公共場所中與下一位閱讀者相遇。可見,圖書漂流可以解決用戶處置圖書的困擾,降低用戶獲取圖書的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這在我國有助于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
(一)高校圖書漂流的核心議題
資源共享的內蘊就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既是其內在要求,也是圖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1990年,國際上達成共識,人類可持續發展才是發展的完整含義,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3]。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如今,著眼于“十四五”時期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國新發展階段的綱領要義,也是當前高校圖書館推進圖書資源利用與服務發展建設的關鍵環節。
第一,高校圖書漂流的公益性。當前,圖書資源能在區域循環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正能量積極傳播,文化內容生產和創新空間不斷拓展。高校圖書館也引領新風尚,實現閑置書籍資源共享,使圖書漂流活動催生新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訴求,讓共享文化迸發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第二,高校圖書漂流的有序性[4]。在圖書漂流中,有序是一種共識,每一位通過漂流獲得圖書的閱讀者在閱讀該書后應自覺地將圖書重新漂回至公共場所。高校圖書漂流以閱讀者為中心,關注特定人與特定書籍的內在關聯性和整體協調性,凸顯主體的特定需求與書籍規律的有機統一,對圖書特色資源進行分門別類,使閱讀者擯棄傳統閱讀觀念,并在校園乃至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努力探索有序機制,以實現圖書資源的有序和高效利用。
第三,高校圖書漂流的可持續性。在圖書漂流中,可持續性要求閱讀者形成一種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閱讀方式。在資源共享時代,高校圖書館堅持可持續性原則,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內蘊要求。高校圖書館資源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在中國礦業大學第二十屆讀書節舉辦的圖書漂流活動中,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接收了捐贈漂流的圖書2000余冊,且圖書類別多樣,可閱讀性強,實現了圖書的循環利用[5]。這或可提供相應的參考。同時,高校圖書館也應樹立新的閱讀道德觀,把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圖書資源利用統一起來,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校園甚至全社會倡導綠色閱讀方式,從而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適應全方位、全過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高校圖書漂流不容忽視的內在根基
當前,圖書漂流為資源共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校圖書館應將圖書循環流轉,實現圖書使用社會化,從而加強自身圖書館資源建設。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結合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地域文化優勢、特色,深入開展高校圖書漂流活動,為讀者提供更多服務。
第一,從資源的利用狀況上看,傳統高校圖書館資源利用存在資源的高采低用或者一次性利用等問題,屬于粗放型資源利用。而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意味著圖書資源的高效開發和科學管理,實現圖書資源的循環利用。從傳統圖書流轉和圖書漂流的比較來看,圖書漂流倡導的是一種自然和諧的全民閱讀方式,以達到環境保護與知識增長的共贏。高校圖書漂流要求把閱讀活動組織成一個“閑置資源—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以人為本,以環境保護為發展理念,以圖書漂流為重要手段,從而緩解資源消耗對知識增長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限制性問題。
第二,從讀者的價值導向上看,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以圖書漂流為外觀,并轉換和呈現為一種新的社會責任觀,包括三個層次:一是高校學生內部之間;二是區域內高校之間;三是社會大循環內部。高校圖書館要想實現圖書資源共享,發展圖書漂流,就需要學生個人、高校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這既是適應社會新常態的迫切要求,又是實現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內容。簡而言之,文明共享的新社會責任觀應成為社會活動主體的自覺選擇和價值導向。
第三,從自主創新和推廣力度上看,“開放環境進一步刺激新型信息需求,進一步挑戰圖書館的數據服務功能”[6]。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需要依靠主動創新的推廣鏈加以實現,而非消極被動地接受傳統既定的閱讀規則。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應通過搜索引擎、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網站、QQ等線上途徑,宣傳圖書漂流,并統一規劃、整合資源,以保證圖書漂流活動順利開展,進而從綠色開放、共同進步、文明和諧等維度闡釋高校圖書漂流的外延。
二、資源共享視域下高校圖書漂流的統籌發展
當前,高校圖書漂流雖然已經過多年發展,但是關于高校圖書漂流的相關問題研究和統籌實踐仍然存在部分理論空白,其理論研究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隨著社會公眾素質的顯著提高、社會公眾能力結構和層次的日益完善,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高校圖書漂流必然會呈現自身特有的面貌。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調動各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開發精品漂流閱讀活動,實現破壁壘、去邊界,進一步激發學生、教師、館員以及社會人士的思想活力和創造力,打造出更多跨越時間、空間和更具影響力的精品圖書漂流活動,積極發揮資源共享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一)技術創新和推廣服務于高校圖書漂流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具有形式靈活、內容多樣、互動性強、覆蓋面廣、傳播效率高、推廣便捷等特點,并且其受眾個體既是內容和形式制造者、生產者,也是內容的評論員和信息的傳播員。簡而言之,新媒體傳播是個體對個體進行的單向性或多向性公共傳播。一般來說,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廣告等傳統主流媒體由制片人、責任編輯、播音員、主持人等專人負責信息內容的生產,社會公眾獲取的信息也基本上來源于單向性傳播。而在微博、抖音、微信、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上,雙方或者多方之間存在交流和互動,受眾既可以發布自身動態信息,也可以對其他人發布的信息表達觀點或者轉發其他人的動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漂流發展要依靠技術創新。而高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和圖書漂流的關鍵是建設網絡平臺,讓高校圖書漂流具有獨立運行的信息資源服務系統和自動管理系統。只有這樣,高校圖書館才能通過發布圖書資源目錄、舉辦展覽、活動交流等形式,加快高校圖書漂流集群資源的推廣和應用,引導受眾迅速和準確地獲取有關資源,從而推動高校圖書館資源的利用和升級。同時,高校圖書館也要建立圖書漂流資源導航站和交互式信息服務系統,并對圖書資源加以分類梳理、整合歸納,從而提高圖書漂流的網絡服務水平,以隨時接收到網絡受眾的咨詢,并及時給予在線答復,優化受眾的圖書漂流體驗。雖然學生是高校圖書漂流服務活動的參與主體,但在技術創新方面,高校圖書館作為間接受益者,必須從參與主體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二)跨部門攜手合作,促進高校圖書漂流的良性延伸
規模越大的圖書漂流項目,就越難以由某一個部門單獨承擔。對規模大的圖書漂流活動來說,其不僅需要依靠高校圖書館發揮信息收集等作用,也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各界等各方力量共同組織和參與,以實現資源共享。例如,2022年6月,江蘇大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啟動儀式暨向新疆疏附縣捐書儀式在該校圖書館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江蘇大學聯合各方將學校圖書館漂流之家的一萬余冊書籍捐獻給新疆疏附縣[7]??梢姡鞣街挥屑訌妼π畔⑽墨I資源、地域資源、技術資源、學術資源、人力資源等各種資源的開發,才能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參與、信息數據深度融合的共享閱讀環境,從而保證大型圖書漂流的可持續發展[8]。要想發展好圖書漂流集群,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支持的圖書資源共享體系,高校圖書館就要制訂創新激勵機制,調動學生、高校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利用圖書館館際數據互通、信息傳播迅速和即時獲取便捷等優勢來共同加速圖書館資源高效共享,提高圖書漂流影響力,從而進一步豐富圖書漂流資源。
(三)增強資源共享的價值認同
圖書漂流是一項圍繞助人、分享、誠信精神而展開的閱讀實踐活動,參與該活動的個體則依靠自身的道德自覺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規范,這既不需要提供借閱證,也不需要收取押金,更沒有強制性的制度。在中山大學開展圖書漂流時,誠信是學生們最擔心的問題之一[9]。“在2011年三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之前,公共圖書館收押金和辦證費是慣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對民眾信用的不信任”[10]??梢?,便捷、有序、高效的圖書漂流對社會公眾的文明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國高校圖書館長期以來承擔著教學和科研服務的使命,館際之間的聯系在資源共享的新時代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密,更強調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圖書漂流的資源鏈條,要以道德作為支撐和補充,使高校圖書館發展、共享價值和社會效益呈現遞進態勢,以營造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行為規范的良好閱讀秩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此外,學生、圖書館管理員的道德素質也關系著高校圖書漂流建設,是建立和維持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模式下義利觀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以圖書漂流的外觀,以道德信仰的形式喚起高校學生、管理者和社會對圖書資源共享的認同,以統籌圖書漂流和資源共享的銜接與融合。
(四)統籌“換書大集”的活動安排
“以人為本”是教育始終遵循的理念。高校圖書漂流側重于尊重人的自我選擇、自我服務和自我成長,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浸潤作用。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作為開放的知識與信息中心,致力于學生的社會教育、終身教育。高校圖書館鼓勵教師參與“換書大集”等圖書漂流活動,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使學生發自內心地跟隨教師參與活動,從而樹立理想、習得知識、培育道德,這為現代圖書漂流提供重要啟示。而北京圖書館的“換書大集”對高校圖書館如何找到和選擇符合我國高校校情、貼近社會實際的圖書漂流道路,深化圖書漂流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氨本Q書大集”活動自2011年推出,每年舉辦一屆,持續受到北京市民關注和喜愛[11]。該活動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宣傳,讓廣大市民聽得到、看得到、感受到和學習到,呼吁廣大市民積極用個人閑置書籍兌換換書券,盤活廣大市民閑置或積壓的圖書,實現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合理利用,也在社會中傳播共享和綠色服務的發展理念?!氨本Q書大集”和高校圖書漂流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高校圖書館可利用“校園換書大集”的形式,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從而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探索出新型的圖書漂流模式。
三、結語
有學者提出,“中國圖書館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勇擔公共文化服務歷史責任與使命”[12]。也有學者提出,“圖書館為大眾服務的使命將是永恒的”[13]。在高校圖書漂流中,學生、教師、學校傳遞愛心、善意與溫暖,可激發人們思考下一個讀書人能從中獲得什么不一樣的啟發,是或與自己產生情感共鳴,抑或是產生新的感悟。在圖書資源共享的內涵作用下,高校圖書漂流散發美德和智慧,有助于閱讀者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梢?,高校圖書漂流以利他為動機的親社會閱讀行為是其發展長盛不衰的內因,圖書資源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3-03-21].https://www.12371.cn/2021/03/13/ARTI1615598751923816.shtml#d10.
[2]袁文利.我國圖書漂流活動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圖書漂流活動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9(04):36-39,49.
[3]喬法容,周林霞,冷元元.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蔡莉靜.現代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5]中國礦業大學第二十屆讀書節“徜徉書海 天雨流芳”圖書漂流活動圓滿舉行[EB/OL].(2021-06-04)[2023-03-21].https://lib.cumt.edu.cn/info/1008/2571.htm.
[6]陳傳夫,李秋實.開放社會與圖書館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01):16-37.
[7]黨委統戰部.學校舉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啟動儀式[EB/OL].(2022-06-10)[2023-03-21]. https://www.ujs.edu.cn/info/1062/30299.htm.
[8]李國翠,郭旗.圖書館資源建設與管理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9.
[9]梁健敏,白海江.中大興起圖書漂流 考驗誠信有學生擔心漂不久[EB/OL].(2007-11-08)[2023-03-21].https://www.chinanews.com.cn/edu/dxxy/news/2007/11-08/1072187.shtml.
[10]程煥文,劉佳親.三不政策:新時代公共圖書館“零門檻”服務的制度創新方向[J].圖書館建設,2022(01):4-13.
[11]金龍.一本書的圖書館之旅:圖書館閱讀推廣十五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2]陳傳夫,秦順,陳一.圖書館行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貢獻與基本經驗[J].圖書情報知識,2022(03):6-21.
[13]程煥文,馬秀文.大眾服務:公共圖書館的永恒使命[J].圖書館建設,2022(02):17-24.
[作者簡介]馬敏(1979—),女,江蘇溧陽人,江蘇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周云峰(1982—),男,江蘇宜興人,江蘇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