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鄉差異視角下疼痛的貨幣化衡量與影響研究

2023-06-01 06:58:41黃秀女原萌莉王佳妮

黃秀女 原萌莉 王佳妮

[摘要] 文章基于2016年中國動態勞動力調查(CLDS)數據,使用LSA估值法與工具變量法,將疼痛的幸福損失與支付意愿進行貨幣化衡量和城鄉影響差異比較,并從生理、心理、社會融入和經濟四個角度考察了疼痛帶來的健康折舊效應、經濟效應與醫療成本。研究結果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疼痛對生活幸福感有顯著負影響。總體上人們在均值處對單位疼痛的邊際支付意愿約為年平均收入的1.1~3.3倍,疼痛上升幅度越大,支付意愿越強。城鄉人群的疼痛支付意愿存在差異,農村的相對支付意愿更高。(2)在影響效應方面,疼痛程度上升不僅加速個體的健康折舊,還降低個體收入和就業機會,對醫療體系、社會就業和穩定有負向影響,并且提高醫療支出成本約26.3%~54.4%。疼痛上升對農村的收入和醫療成本負向影響更大,農村為等量疼痛緩解付出的成本更高,醫療保障體系具有“親城鎮”特征。(3)社會醫療保險保障的提高與互聯網使用可緩解疼痛。文章認為,在醫療保障政策改革和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應重視城鄉生命質量差異及其對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通過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及互聯網等手段提高生命質量,對鄉村進行政策傾斜。

[關鍵詞] 疼痛? 幸福感? 支付意愿? LSA估值法

[基金項目]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代際均衡視角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籌資的政策模擬與動態優化研究”(編號:19CRK001)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醫養結合優化模式篩選及推進醫養結合全覆蓋對策研究”(編號:20&ZD1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黃秀女,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衛生經濟學;原萌莉,上海申康醫療衛生建設工程公共服務中心,碩士,研究方向為醫療保障政策;王佳妮,華東理工大學碩士畢業生,研究方向為醫療保障政策。

[中圖分類號] F0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3)02-0102-18

一、 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已成為當前重要目標。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奇跡,居民的人均期望壽命為76.1歲,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居民的生活品質并沒有同步上升,主要表現為日常疼痛增加。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帶病(疼痛)生存”是老年人的普遍現象。①《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統計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為3.3億人,帶病群體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以肢體殘疾為例,我國老年人的帶殘生命年為4~5年②,醫療技術較高的美國帶殘生命年的增長已快于預期壽命③,隨著疾病年輕化以及預期壽命的增加,帶殘生命年有提高趨勢。慢性疼痛伴隨生命周期難以消失,在我國65歲以上輕度疼痛如頸肩腰腿疼痛的發生率為60%~70%,中度可致殘的骨關節炎患者基數約1億人。WHO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增癌癥患者457萬;新發癌癥患者中25%伴有疼痛,60%~80%的晚期癌癥患者伴有疼痛,其中重度疼痛比例達1/3。④歐洲的研究數據顯示,一般人群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達8.0%⑤,全球每天至少有400萬人在經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疼痛是第五大生命體征⑥和人體疾病之一⑦,對生命健康產生關鍵甚至決定性影響⑧。在生理層面,疼痛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能力,身體應激性隨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疼痛也成為高血壓、心肌梗死、腦梗死的誘因。在心理層面,長期疼痛會帶來心理壓力甚至產生自殺傾向⑨,增加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的發病率。在醫療層面,疼痛增加了醫療服務的使用,即使不致命的背疼亦成為重要醫療負擔。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把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首要目標,這意味著我國對生命質量的重視度在提高。疼痛作為生命質量與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醫療體系乃至社會都是重要議題。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正在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但學界對醫療保障政策的健康績效研究①一直具有爭議性②,對直接相關的生活質量研究更是少有涉及。當前我國的健康管理中對疼痛的關注度不足,在診療方面重治病輕疼痛,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強調診療和生命長度而難以兼顧個體的疼痛。數據顯示,癌痛中只有30%~40%的患者接受了正規的抗痛治療。在藥品供應方面,2018年國家藥品基本目錄中鎮痛、解熱、抗炎、抗風濕、抗痛風藥等抗痛藥物僅有16種;治療晚期癌痛的藥物一般為原研藥,價格較高且一般家庭難以承擔。在治療方面,歐美等國家將疼痛緩解作為診療質量的指標之一,疼痛管理已經受到重視,也是術后生活質量重要指標。③而在我國,即使是醫療資源充裕的上海,疼痛科的覆蓋率仍相對不足。④雖然已有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構建,但我國在生命質量管理方面仍較為欠缺,而生命質量管理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指標。⑤隨著“健康中國、幸福中國”全民工程的推進和國家對生活質量的重視度漸高,周期生命質量在健康與醫療保障體系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這也是醫療資源分配中的重要指標,將可能成為醫療保障體系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生命質量下降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首先,生命質量下降會帶來幸福感損失。lafsdóttir認為,慢性疼痛會帶來0.2~0.5個單位的幸福感損失⑥,如若以貨幣來衡量,疼痛的日成本在56~145美元之間,極端疼痛的替代成本是收入的5倍。⑦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疼痛成本是平均日收入的9倍。⑧關于疼痛的研究,在國內多見于醫學領域,主要集中于疼痛對生活質量的研究,較多關注疼痛緩解、疼痛管理等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如職業疼痛對生活質量有較大負影響。⑨疼痛不僅是疾病的衍生癥狀⑩,在術后不同程度的疼痛會極大影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并降低其生活質量。11特別地,癌痛作為疼痛的重要代表更是會對給患者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①醫療保障制度也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工具。在寧夏實施的創新支付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在鄉村衛生機構實施基本醫療以及公共衛生的門診包干預付、縣級醫院的住院包干預付機制,這些對人們的疼痛具有顯著緩解作用②,這可能是由于創新支付制度的風險分擔機制化解了人們的焦慮。總體而言,生活質量感知雖難以測量但其所帶來的“幸福損失”成本難以忽略。

國內關于疼痛的研究在醫學領域較多,主要集中于疼痛對不同類型病患生活質量的負向影響。這類研究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的顯性維度,而對于個體生活質量的貨幣化衡量研究少有涉及。一方面是因為生活質量衡量的主觀性,另一方面還因為個體生活質量的異質性難以衡量,未能把疼痛放到一個統一貨幣化框架中來衡量,因此需要統一框架來進行測量。隨著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視,在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醫療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生命質量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日漸緊要。這一系列變量的成本衡量需要科學可行的方案,但當前我國對于疼痛的度量研究一直沒有明確的依據。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盡管有研究使用自述偏好法衡量了老年人疼痛的支付意愿,但這類方法易受被訪者的抽樣框所影響,且對于疼痛這一主觀變量的價值衡量缺乏一個系統性框架估算,相比而言難以保證其普適性和客觀性。其次,關于疼痛成本衡量的研究雖然國外已有涉及,但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且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而我國國情與發達國家又有一定差異,國際結論尚難以適用于國內。最后,國內對于無形的非市場物品估價的規范性研究多集中在環境領域,但在生命質量的研究仍少有這方面的定量估算。基于此,本文在統一的貨幣化框架中,使用2016年CLDS數據庫研究生活質量對幸福感的影響,并通過LSA估值法對幸福獲得或損失進行貨幣化價值衡量,評估其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還從生理、心理、社會融入和經濟四個影響視角考察了城鄉疼痛支付意愿差異的原因——健康折舊效應、醫療成本與經濟效應,試圖為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視角方面,本文在國內首次選擇了生活質量這一視角,并沿用等效用模型下的邊際替代理論,對生活質量的幸福感損失和支付意愿實施貨幣化衡量。(2)在實證方面,本文采用2016年CLDS數據。與已有研究為小樣本的臨床數據相比,本研究樣本為全國性數據,更具有代表性。(3)在方法方面,本文運用LSA估值法進行分析。與已有的描述性偏好方法,即直接提問被調查者其支付意愿相比,本文使用的LSA估值法更具有客觀性,在解決內生性問題方面,本文通過工具變量試圖理清收入與幸福感的內生性問題。(4)在影響方面,本文首次對生活質量價值進行估算,還將健康折舊范圍擴展至醫療成本和經濟社會成本,也證明了疼痛上升不僅影響到醫療資源使用,同時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負效應,結論可為相關的醫療保障體系改革和健康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 理論分析

本文沿用效用理論下的替代性原理,對疼痛的支付意愿實施貨幣化定價。如圖1所示,假設個人的效用V主要由疼痛和收入決定,初始財富為x0,初始點為A(p0,x0),這時個人的生活質量值為p0,這將會給他帶來單位V的效用,此時他位于A點。根據等效用邊際替代性理論,假設他的疼痛降低到p1,此時如若其他條件不變,則個體的效用會相應增加。如要保持效用不變,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及損失厭惡規律可知,效用增長的幅度小于疼痛降低的幅度,即<。也就是說,需要增加相應的收入x0-x1才能彌補,即CV(compensating variation)。這里文章把CV定義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即疼痛的支付意愿,而根據損失厭惡,這一數值理應較大。

為了測算出支付意愿,在明確效用函數之后,本文使用LSA估值法作為貨幣化衡量方法。基于Blanchflower等①的研究,LSA估值法是通過構建包含非市場物品、收入及其他特征的效用函數,在保持效用不變的條件下對非市場物品變化的成本或“價值”進行貨幣化衡量。這類研究一般使用個體生活滿意度的數據代表效用,還會控制收入和其他的個體特征變量,估計出效用不變前提下非市場物品變化時需要補償的收入。為測算疼痛成本的支付意愿,本文借鑒lafsdóttir等②的研究,首先定義個體的效用函數由收入、疼痛程度、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決定,如式(1)所示:

U(income,pain,Xit) (1)

根據效用與生活質量的變動情況,效用函數會經歷兩種變化。第一,在收入等生活質量之外的其他條件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個體的疼痛狀況由p1變為p0時,效用的變動如式(2)所示:

△U=U(income,p0|x)-U(income,p1|x) (2)

第二,在疼痛程度上升之后,此時如若要保持個體的前后效用水平不變,則需要在疼痛之外進行貨幣化補償,而這一補償就是前述的補償差異(CV),也是本文要求的WTP。式子表達如下:

U(income | p0,x)=U(income+CV | p1,x) (3)

U(income | p0,x)=U(income+WTP | p1,x) (4)

在其他特征不變的條件下,若收入取對數的形式,則效用函數可以分解為:

1ln(income)+2 p0 = 1ln(income+WTP)+2 p1(5)

ln(income+WTP)= 1+ln(income)(6)

U(·)為直接效用函數,為初始收入,則本文考慮的疼痛支付意愿的貨幣化定價為式(7):

支付意愿= e-income(7)

此外,本文還將支持意愿的水平值定義為水平LSA估值,將支付意愿與收入的比值定義為相對LSA估值,為了進一步觀察疼痛緩解的福利,還會將支付意愿與對應衍生的醫療成本進行對比研究。

三、 數據與實證模型構建

(一) 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16年中國動態勞動力調查(CLDS)。CLDS數據以勞動力為調查對象,是一項跨學科的大型綜合追蹤數據庫,可為實證導向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數據。2016年CLDS調查的個體問卷共21086份,調查樣本涉及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含港澳臺、西藏、海南)。該調查采用多階段、多層次、與勞動力規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樣方法,并在國內率先采用輪換樣本追蹤方式,既能較好地適應中國的變遷環境,又能同時兼顧橫截面調查的特點。該數據庫抽樣設計科學,數據具有較好的樣本代表性與可靠性,可為本研究提供科學的支持。

該調查以勞動力的幸福感、職業保護與健康、教育、就業等的現狀和變遷為核心,詢問常規的人口特征與就業問題,涵蓋了關于受訪者的收入和工作、就業等個體特征信息和家庭特征信息,同時還有與生活幸福感、生活質量相關的信息。這一較為完整的信息為本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為了消除異常值的影響,本文剔除樣本收入高于306萬元的個體,還將一周工作時長大于100小時小于200小時的個體視同100小時,刪除月工作天數大于31天的個體,最后用于回歸的樣本個體數為13699個。

(二) 變量選擇

本文將主觀幸福感作為被解釋變量,衡量經濟學意義上的個體效用。2016年CLDS問卷詢問了“總的來說,您認為您的生活過得是否幸福”,對此的回答為“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非常幸福”,本文對此分別賦值1,2,3,4,5。核心解釋變量為生活質量與年收入。關于生活質量的衡量,已有文獻爭議較多①,本文選擇文獻中討論較多的疼痛來衡量生活質量,疼痛的發生率較高,說明個體的生活質量較差。疼痛在是個體生命周期及醫療體系中難以忽視的問題,具有敏感性和普遍性,也是身體健康的直接信號,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到個體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因此選擇疼痛具有合理性與代表性。設置的問題為“過去一個月是否有過身體疼痛現象”,對應回答為“沒有疼痛”“很少疼痛”“有時疼痛” “經常疼痛”“總是疼痛”,對此分別賦值1,2,3,4,5。這里的問題為過去一個月期間,但一般的回答者主要基于更長的時間段來考慮問題,可作為半年乃至一年的生活質量衡量,因此這一衡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從樣本數據中可以看到,對應的幸福感均值分別為3.93,3.75,3.64,3.49,3.41,即隨著疼痛程度的上升,生活幸福感有一定的降低趨勢,可見疼痛對生活幸福感的影響較為直接。收入表示個體去年一年的總收入,這里取收入變量為年收入的對數形式。控制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兄弟姐妹數量、地區分類、一周工作時間時長、醫療保險、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指標,其中年齡、一周工作時間時長、兄弟姐妹數量為數值型變量,其他均取虛擬變量。具體變量及其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其次,農村群體的疼痛均值為2.10,城鎮戶籍的疼痛均值為1.74,可以看到總體上城鎮群體的生活質量更高。本文對疼痛與收入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疼痛與收入為負相關關系,進一步對疼痛的均衡程度進行了衡量,按照收入的累計百分比分別繪制洛倫茲曲線并測算集中指數,全樣本及分樣本的曲線如圖2所示。由此可知疼痛作為負向指標,全樣本曲線為外凸,收入越低的群體其疼痛值越高。而進一步從右邊城鄉樣本可以看出農村的不平等程度更高,疼痛在收入之間具有不平等趨勢,具有“親貧性”特征,而城鎮接近45度線,分布較為均衡。

(三) 實證模型構建

為了求解WTP,我們首先需將上述式(7)估計出來。一般來說,實證的估計方法有線性回歸或者順序模型。由于線性回歸是基于基數效用的假設,其效用可以量化,而順序模型中將因變量看作序列效用,衡量的是工具變量法估計的結果,這與本文目標更為契合。因此,參考ólafsdóttir等①的模型,本文運用2SLS來分析疼痛對于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并測算其對應WTP的貨幣化價值,由式(1)構建的實證模型如下:

yit = β0 + β1lnincome + β2QOF + β3Xit + εit (8)

其中,yit表示個體i在t時刻的生活滿意度,lnincome表示個體i去年一年的收入對數,Xit表示個體i在t時刻的個體特征及家庭特征,包括教育、婚姻和家庭兄弟姐妹數量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在估計出系數1和2之后,根據pain為負向指標可以測算出支付意愿,如式(9)和式(10)所示,income為樣本平均收入,疼痛緩解的水平支付意愿與相對支付意愿如下所示:

水平支付意愿=income×e-1(9)

相對支付意愿 = e-1 (10)

四、 實證結果分析

(一) 疼痛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根據理論模型,本文使用多元線性回歸估計式(8),將生活幸福感作為被解釋變量、疼痛與收入作為解釋變量,控制個體特征如受教育程度、年齡、婚姻、性別和工作時長等特征變量。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這里疼痛為負向指標,上升表示疼痛上升,疼痛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在1%水平上為顯著的負影響,收入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疼痛的上升能加劇人們的幸福缺失感,而收入上升能彌補一定程度的幸福缺失,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

本文采用被訪者所在縣城平均收入作為收入的工具變量,原因有兩點:第一,工具變量檢驗結果顯示,當使用受教育程度與收入及其他控制變量做回歸時,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F統計量為30.89且大于15,結果可見表3第一列回歸結果;第二,縣城經濟狀況與個體收入密切相關,但與個體幸福感的關系沒有那么直接相關,說明使用縣城的平均收入作為工具變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文章將疼痛程度與收入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并控制了一周工作時長、性別、年齡、婚姻等個體特征變量。為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通過控制變量的變化來檢驗系數的變化程度,列(1)為基礎回歸,這時疼痛為5維度,列(2)在列(1)的基礎上對控制變量進行一定的刪減,列(4)為GMM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顯示,疼痛與收入的系數變動很小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疼痛上升對生活幸福感為顯著的負影響,同時還可以看到,對基準模型(3)進行變量增減,模型總結果差異不大,模型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性。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由回歸結果可以得到如下三點結論。第一,疼痛上升對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同時,疼痛每下降1個單位,生活幸福感將上升0.111個單位。可見疼痛作為人的直觀感受,確實對生活幸福感直接起到了負面影響,且隨著疼痛級別的提高,對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呈階梯上升。這同時也表明了疼痛直接與生活質量、幸福感相通,如若社會福利最大化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幸福感與獲得感,則降低人們的疼痛感可以直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因此,通過低成本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感特別是緩解長期或慢性疼痛,也許是較為直接有效的辦法。

第二,收入對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在1%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可見收入越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感越高。其中收入每提高1%,生活幸福感將提高0.129個單位,即疼痛與收入變化幅度基本上保持一致,但是互相之間的替代價值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測算。

第三,工作時長與生活幸福感為負影響。工作時長可能增加人們的疲憊感,進而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宗教、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均為正向影響,可見基本社會保障對于生活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較易增加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從另一個層面也能看到,由于損失厭惡的影響,更高程度的疼痛所帶來的損失成本可能比表面看到的數值要大。

(二) 疼痛的邊際支付意愿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在五維度疼痛中,以疼痛的均值1.99為基準,將其看作線性時,當疼痛程度下降1個單位時,在均值處相對水平支付意愿為平均收入的1.365倍;當疼痛下降2個單位時,相對水平支付意愿為平均收入的4.690倍。隨著疼痛感增長幅度變動更強,個體的相對支付意愿呈指數型增長,水平支付意愿也隨之顯著提高。

為定量估算出疼痛的支付意愿,此部分將探討不同計量模型下不同維度疼痛的支付意愿。本文根據前述公式(9)與(10)的計算可得相對支付意愿。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進一步對疼痛指數進行了再變換維度的衡量。我們將疼痛五維度中的“3,4,5”改為“2,3,4”,取新變量“疼痛I”;將五維度指數均值以下視作0,均值以上視作1,取新變量“疼痛II”。本文分別使用了IV-Probit、IV-Logit對三種不同維度下的模型進行回歸,還進行了邊際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對幸福感指數顯著為負。這表明,疼痛對生活直接造成負面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

在將疼痛的維度進行簡化之后結果顯示,疼痛仍然在1%顯著性水平上為負。不管是線性回歸還是離散型回歸,相對邊際支付意愿均為略大于1,介于1.1與2.30之間,各個邊際支付意愿之間差異較小,由此可以推測本文對于疼痛支付意愿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性。綜合前述的穩健性檢驗可知,文章的實證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三) 不同群體的疼痛支付意愿差異

為探討不同群體的支付意愿,以模型(3)為基準,本文對不同戶籍、不同性別群體進行分類討論,具體結果見表5。農村群體的疼痛均值為2.10,城鎮戶籍的疼痛均值為1.74,我們可以看到總體上農村群體的疼痛更低。當農村的疼痛增加1個單位時,其相對支付意愿為平均收入的1.799倍,而對應的城鎮群體的相對支付意愿為平均收入的1.218倍,可見農村群體的相對支付意愿更高。而樣本中城鎮群體平均收入是農村群體平均收入的2.5倍以上,從以上結果可以判斷出,城鎮群體為相同程度疼痛的水平支付意愿更高。考慮到農村群體更低的生活質量起點以及農村與城鎮收入之間的差距,從公式(7)可知雖然農村的相對支付意愿較高,但是由于城鄉收入水平的差異,實際的支付意愿水平值差異更大。

群體間經濟、社會環境的異質性使得疼痛緩解的支付意愿存在城鄉和性別差異。從相對支付意愿來看,性別層面女性支付意愿更高,城鄉層面農村的支付意愿較高。如果將支付意愿看作生活質量改善的福利,可以看出城鄉之間福利差異較大,加上收入后城鄉水平支付意愿差別沒有縮小,這表明城鄉差異難以通過收入差距彌補。福利具有城鄉“同量不同價”的特點。

(四) 疼痛的影響——健康折舊效應、醫療成本及經濟效應

前述分析如果將疼痛支付意愿看作生活質量改善的福利,可知城鄉之間差異最大。那么為何城鄉之間對于疼痛上升的水平支付意愿與相對支付意愿具有差異?疼痛上升時還會產生哪些負面效應?對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疼痛上升的影響效應展開了研究,分別是健康折舊、醫療成本和經濟效應。健康折舊效應對應失眠狀況、疼痛受限活動、心理健康(負向指標)和社會適應四個指標,經濟效應對應年收入對數和就業狀況,醫療成本對應醫療支出,其對應變量指標的構建如表6所示。

進而本文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經濟成本和醫療成本維度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生活質量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實證結果顯示(見表7)總樣本中疼痛上升提高了13.875%~29.75%的失眠次數(均值為1.60),提高了28.35%~40.44%的活動受限次數(均值為2.275),加重心理的焦慮程度約9.73%~20.14%(焦慮均分為27.03),提高了約26.4%~55.6%的醫療支出成本。按照樣本數據計算,數據中人均醫療支出為1105.2元,樣本中人均收入為31841.16元,則產生的醫療成本占人均收入約為3.47%。除此之外,疼痛上升還降低了約為13.3%~32.6%的收入,也提高了約為0.4%~0.8%的失業概率。可見,疼痛上升不僅對幸福感產生心理影響,而且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醫療體系和收入也產生負向影響,甚至會對就業、生計產生負向影響。

疼痛上升的成本在生理上對于個體難以忽視。其主要表現為對個體將會造成生理乃至心理健康折舊效應,產生醫療成本,更重要的是失業對心理異常、自殺和犯罪具有影響。①疼痛對于整體社會的就業和社會穩定也會產生負向溢出效應,甚至對醫療體系、社會產生系統性的負向效應,效應疊加后可知疼痛的直接效應不應被忽視。

從城鄉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可見(見表8),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基于我國城鄉健康狀況存在一定差距②,因此可知疼痛上升對農村的負影響均大于城鎮。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上升對農村群體收入的負向影響程度系數為負,降低了農村群體收入的比例約15.6%,對城鎮無顯著影響。對比之下,城鎮人均收入為農村群體收入的2.5倍以上,由于農村的就業形式以體力勞動為主,疼痛上升直接對體力勞動產生一定負向阻礙。疼痛上升對于收入較低、靠體力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村地區的勞動具有較大負向影響,疼痛上升對體力勞動生產率的負影響也較為直接。相對而言,城鎮有相對較完善的失業保障體系可以化解疼痛上升的風險,在對就業狀態的影響方面城鎮的系數更大,印證了前面的假設。可見疼痛上升對農村群體生存之本的負影響更大。由于收入、失業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這也表明了城鄉方面疼痛上升在收入與就業方面的影響具有一定差異性,但均可對社會穩定產生顯著負影響。

本文進一步控制了疾病,從城鄉醫療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見表9):在農村,單位疼痛上升支出的醫療支出成本為495.635元,城鎮為442.691元;農村的醫療支出高于城鎮,超過10%。同時農村的自付醫療支出約為城鎮的2倍,以自付醫療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作為自付醫療負擔,則疼痛上升對農村比城鎮的負影響在10%水平上顯著為負。相比于城鎮,由于農村收入低于城鎮且醫療保障水平較低,緩解同樣單位的疼痛上升,農村具有更高的消費傾向以及更高的自付醫療占比,也要付出更高的自付醫療負擔。可見,農村為維持等量生活質量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城鎮付出的成本相對更低,因此生活質量的支付意愿可能與農村治療成本較高有相關關系。

從資源分配與醫療資源的信息方面分析,以上情形的出現是基于三點原因。第一,農村與城市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存在“二元失衡”。①2019年的衛生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人口占比約為37%的農村地區的醫生和衛生員占比不到0.8%,鄉鎮醫技人員占比約為14.23%,每千人醫技人員僅有1.56人,這是全國平均水平(5.95人)的26.22%。②城鄉醫療服務可及性、城鄉醫療資源分布和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均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較為稀缺,農村要尋找到優質醫療資源則還要花費交通成本與時間成本或者昂貴治療成本。③第二,農村居民與其他地區居民的醫療行為存在顯著差異。④由于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更低和收入較低,對就醫的報銷門檻較為敏感,因而多數人應就醫而不就。第三,農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低,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由于被引導的過度醫療而付出更多醫療費用與自付醫療支出,加重了醫療負擔。⑤⑥因此,在同樣的支付水平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差異性以及醫療信息的不對稱性等原因使等價條件下農村群體能夠得到保障的生活質量更低。

結果還顯示,即使疼痛是可以支付的,農村群體為保障生命質量而治療的自付價格仍然較高(約為城鎮的2倍)。醫療資源的限制,加劇了我國城鄉生命質量保障治療資源使用價格上的不平等。再考慮到收入水平差異,農村的自付醫療支出占比相比于城鎮高三倍,醫療資源使用的機會不平等顯著。⑦雖然我國在解決醫療可及性、醫療服務機會均等化與有病不醫問題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就疼痛這一影響獲得感最強的指標而言仍未能做到平衡,“同量不同價”明顯。農村群體如要獲得同量需付出更高的成本,可見在生活質量保障中醫療保障體系明顯地具有“親城鎮”特征。

(五) 疼痛緩解的公共政策渠道

本文以社會醫療保險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結果顯示(見表10),與新農合相比,城鄉居民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無顯著影響,但城鎮職工與公費醫療有助于疼痛降低,公費醫療的促進效果更為強烈。這表明,城鎮職工與公費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更高,且公費醫療的保障質量更高所以提升效果更強,可見醫療保障的質量對于疼痛緩解具有較強的正影響。在個體層面,本文以互聯網的使用頻率來衡量個體尋求健康知識的主動性。結果表明,與“從不使用互聯網”的農村群體相比,“有時使用互聯網”和“經常使用互聯網”的農村群體的生活質量易于提升, “有時使用互聯網”的城鎮群體的生活質量易于上升。這可能在于個體通過互聯網主動尋找信息,對健康、疾病與疼痛知識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和運用,能夠更好預防和緩解疼痛。可見,醫療保障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和個人對健康知識的主動性均有助于生活質量提升。

五、 結論及政策含義

疼痛是個體生命周期的重要指標。本文運用2016年CLDS數據,分析總體上以及城鄉群體疼痛的支付意愿。總體上人們為均值上單位疼痛的支付意愿為個體年收入的1.1~3.3倍,支付意愿隨疼痛上升幅度加大而增加。國外關于疼痛的支付意愿大概介于年收入的5~9倍,我國相對較低。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類型人群的相對支付意愿存在差異,農村人群的支付意愿更高。在影響效應方面,疼痛上升不僅影響到個體的健康折舊,還降低個體收入和就業機會,對醫療體系、社會就業和穩定有負向影響,提高了醫療支出成本約26.3%~54.4%。這對農村的收入和醫療成本負向影響更大,農村為維持等量生活質量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生活質量保障體系具有“親城鎮”特征。在生活質量提升的渠道方面,社會醫療保險與互聯網的使用對其具有顯著正影響。

本文在文獻中首次運用全國性數據進行疼痛的支付意愿估算,并進行系統性的城鄉差異分析。本文不僅為醫療保障體系均衡發展提供了方向,也對當前的健康中國國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的政策含義為:在醫療保障政策制定中,政府應重視城鄉生活質量差異及其對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通過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和互聯網應用等手段提高生活質量,政策實施過程中對鄉村進行政策傾斜。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可能的政策建議:

第一,針對人們遭受疼痛上升沖擊時支付意愿提高這一問題,個體應重視對全生命周期生活質量的管理。生活質量支付意愿的測算除了對藥品目錄和藥物研發有參考價值外,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警示。個體應加強對疼痛的預防,“防痛于未然”,推動自我健康管理,在生命周期中重視自我健康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由于醫療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在未來的醫保目錄調整中我們還可能會將生活質量提升與其他疾病的支付意愿進行對比。文章結論可為醫保目錄科學動態調整、價值醫療改革和醫療保險的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推動醫療保障體系高質量發展。

第二,關注疼痛上升對醫療系統、經濟社會的系統性影響,有關部門在今后的醫療保障工作中應注意醫療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維護社會穩定。

第三,基于社會醫療保險保障的提高與互聯網使用可促進生活質量提升這一點,有關部門應重視通過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健康科普的傳播,提高醫療保障質量和效率,在醫療保障體系改革中重視疼痛對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影響。

第四,基于農村對疼痛支付意愿更高、疼痛上升對農村收入和醫療成本影響強度更大,即疼痛緩解福利“同量不同價”和城鄉差異下疼痛保障體系的“親城鎮”特征,我們應該重視城鄉差異,對于不同群體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對于農村群體,有關部門需著力提高基層醫療保健水平、關注農村群體健康狀況與醫療資源差距現狀、促進醫療保障體系公平性的實現和城鄉均衡發展,由此提高農村居民的獲得感、達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促進“健康中國、幸福中國”,最終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責任編輯:余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成人综合| 青青青草国产|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69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69视频在线|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丝袜精品|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第九页|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亚洲视频色图| 青青青国产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福利视频9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日本一区高清|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日韩色图区| 日韩在线影院| 久久黄色毛片| 激情视频综合网|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a| 国产午夜看片| 高h视频在线|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日韩天堂视频| 成年A级毛片| 经典三级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婷婷综合色|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久久久黄色片| 日韩高清一区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91视频免费|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不卡无码网|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亚洲伊人天堂|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另类色|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