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倪金霞,聶里紅,孫靜文,李志剛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105)
腸易激綜合征(IBS)作為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部不適,與排便相關并伴隨排便習慣的改變[1-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普通人群IBS 的發病率為1.4%~11.5%[3],給患者和社會造成了重大的經濟負擔[4]。根據臨床癥狀,IBS 一般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5],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亞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6-7]表明腦腸互動功能紊亂為IBS-D 的核心發病機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既是誘發IBS-D 發病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伴有不良情緒的IBSD 患者更易夸大軀體癥狀。隨著精神心理因素對于IBS-D 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西醫指南推薦IBS-D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治療或抗焦慮、抑郁藥物,有助于綜合改善患者癥狀。針刺療法作為中醫的瑰寶,在干預心身疾病方面具有獨到優勢,能顯著改善IBS-D 患者的整體癥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其內涵主要體現在“治神”層面,本文試從臨床實際出發,論述針刺治神在IBS-D 中的應用。
IBS-D 歸屬于中醫“泄瀉”“飧瀉”“濡瀉”“腹痛”等范疇,多由外邪侵襲、飲食勞倦、情志不遂引起,基本病機是木郁土濕,腎陽不足,水谷摧注,下趨于腸,發為泄利。其中,肝郁脾虛是其核心病機,正如《四圣心源》所載“其一切諸癥,皆緣土敗而木賊也”。近年來學者們[8-10]逐漸關注到“心神失調”在IBS-D 發病中的重要性,臨證中注重調心安神,與西醫的腦腸互動(腦腸軸)功能紊亂理論不謀而合。腦腸軸指中樞神經系統與胃腸道之間建立的雙向通信[7],由中樞神經系統(CNS)、自主神經系統(ANS)、腸神經系統(ENS)、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共同組成,腦腸肽作為其通信過程中的關鍵物質,與IBS-D 患者的內臟高敏感性密切相關,從而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研究顯示[11-12],IBS-D 患者廣泛存在易緊張、情緒低落甚至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與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造成形神俱病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IBS-D 病位在形、內應于神,在當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針刺診療時應重視形與神之間的關系,“形神并治、治神為要”在IBS-D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形是人體一切有形之質的概括,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之生命活動有賴于“形”的存在,形是人體氣化功能的載體。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外在表現,正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狹義之神指人體的意識、精神和思維活動。《素問·八正神明論》中“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視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描述了人神氣充足時的精神思維狀態。《靈樞·本神》中“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小針解》中“神者,正氣也”,指出了神源于先天之精,依賴后天水谷之精氣的充養,是五臟精氣的外在表現,反映了人體精氣的盛衰,主宰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人之機體,形與神俱,合而為一。《類經》記載“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高度概括了形神之間的關系,即形為神之載體,神為形之外在體現。
《靈樞·九針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靈樞·本神》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均明確指出了治神是針刺取效的關鍵。調神機之用,理形質之病,有神則形健,形健則神旺,以達形神兼備、形神合一的狀態。結合臨床中IBD-D 的診治,試對針刺治神的內涵分析如下。
2.1 醫者之守神 針刺治神,不僅指針刺診療中的治神,更對醫者修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醫者作為醫患關系中的主導,“欲先治人,必先治己”,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強健的體魄,是施術者對患者的一份責任。孟子曰:“吾善養浩然之正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教導:“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遵先賢教誨,當修身養性、恪守本心,針刺診療中做到清心除欲,心如止水,精力集中,細察精微。醫者自身精神氣度佳,神氣內守,方能幫助病家扶正祛邪。
2.1.1 針前寧神 針刺前,診室環境寧靜有序,醫者凝神定氣,做到聚精會神、氣息調勻,“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臨床上對IBS-D患者進行診療、采集四診資料時,首先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整體狀態,正如《靈樞·本神》所載“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由于IBS-D 患者常伴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以及對針刺的恐懼心理,針刺前尤其重視望神,“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通過望患者雙目活動是否靈活柔和、是否具有攻擊性或慌亂不安等表現,望患者面色之潤燥以辨神氣之盛衰、氣血之盈虧。切診時,尤其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在經絡和腧穴上尋找異常變化,如壓痛、酸脹、結節、條索狀物、局部隆起或凹陷、松弛或緊張、虛軟或硬結。經絡診察以循按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為主,腧穴診察以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等穴為主。對于因不良情緒導致肌肉緊張、不易進針從而影響得氣的患者,針刺前更應幫助患者穩定心神,醫者須待之以微笑,語之以關懷,并把針刺治療事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使之對針刺治病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助其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治療信心,患者思慮蠲、氣血定、信醫不惑,則效宏力專。
2.1.2 施術調神 《針經指南·標幽賦》中指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針刺時,醫者要聚氣凝神,專心致志于針端,“手如握虎,神無營于外物”,進針后仔細體會針下感覺,通過相應手法,靜候得氣,同時引導患者集中注意力于針感。
2.1.2.1 百會、印堂———通督調神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屬督脈,為手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之處,“猶天之極星居北”,處于人身之極上。本穴居“陽位”以調動全身之陽,統攝全身之神識。《針灸資生經》載:“百會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多項現代研究也證實了百會穴的調神作用,如郭孟瑋等[13]發現電針百會穴配足三里穴能夠有效改善IBS 模型大鼠的慢性內臟痛及其情緒心理障礙。
印堂穴屬督脈,《靈樞·五色》言“闕者,眉間也”,位于腦海前庭、兩眉之間,是望神之重要部位,古代醫家稱印堂處為“上丹田”,是“精、氣、神”匯聚之處。《仁端錄·卷五》云“天庭印堂,元神所歸也”,印堂為神識之所在,刺之有寧神之效。近年來有相關研究也證實了印堂穴的調神之功,如覃穎等[14]研究發現電針印堂穴可有效改善IBS 模型大鼠的抑郁精神狀態。
《難經·二十八難》言:“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腦為“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修真十書》謂腦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主宰人體的精神意識。百會、印堂一脈相通,入絡于腦,腦為元神之府,針刺可有效激發經氣、調理腦神、安神定志,改善IBS-D 患者的精神狀態。
2.1.2.2 內關、神門——寧心安神 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之脈相通,可開胸脅之郁悶,協調陰陽之升降,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奇經八脈之陰維脈,陰維脈與胃經會于腹部,故既能調理中焦,又能寧心安神,一穴多效[15]。多項現代研究也證實了內關穴之調神作用在治療IBS 中的關鍵作用,如王珊等[16]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電針“天樞”“內關”穴均可明顯改善IBS 大鼠的結腸動力異常癥狀。周瑾等[17]對IBS 模型大鼠進行電針干預發現針刺內關穴、足三里穴可降低IBS 模型大鼠腸道敏感性,緩解內臟疼痛癥狀。
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原穴,《高式國針灸穴名解》謂:“本穴開心氣之郁結……使神志得舒也。”《素問·氣交變大論》謂“神門絕者,死不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神門穴有寧心安神的作用,為心氣出入之門戶,與內關穴相配協同增效。相關研究表明,神門穴配伍內關穴能夠特異性激活主管情緒調節的梭狀回、顳下回等腦區,相較單穴療效更優[18]。
2.1.2.3 天樞、足三里、上巨虛——調補氣血,精則養神 正如《素問·血氣形志》中所載:“夫人之常數……陽明常多氣多血。”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為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陽明虛衰,經氣不利,氣血生化乏源,一方面正氣不足,抵抗外邪能力差,IBS-D 患者更易因寒冷刺激而誘發腹痛、腹瀉;另一方面神失所養,易出現情緒低落、精神倦怠甚至焦慮、抑郁等癥狀。因此,調補陽明在改善IBS-D患者胃腸道及精神癥狀方面均有重要意義。
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均屬足陽明胃經,天樞為大腸經募穴,善通調腸胃之氣機。《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云“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里”,上巨虛、足三里分別為大腸、胃經之下合穴,根據“合治內腑”的原則,故兩穴善療大腸、胃諸疾。3 穴合用,可斡旋中樞,通補陽明,固后天之本。多項現代研究也證實了3 穴合用在針刺治療IBS-D 中的優勢,如陳碧瑋等[19]對IBS 的配穴規律進行研究,發現3 穴配伍時以上巨虛、天樞和足三里組合出現頻率最高。蔡羽宣[20]對近10年的文獻進行數據挖掘,發現針灸治療腹瀉使用頻次最高的單穴依次為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2.1.2.4 五臟俞——調臟神 《素問·宣明五氣》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藏五志,“神生于五臟,舍于五臟,主導于心”,“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神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是五臟所生之外榮,神分屬于五臟,為心所主。若五臟氣足血旺,精則養神,可維持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若五臟氣虛血衰,神失所養,則易出現精神不振、焦慮緊張、悲觀易哭、敏感多疑等表現。
五臟俞為五臟之氣注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之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表屬陽,五臟在里屬陰,針刺五臟俞正得“故善用針者……從陽引陰”之意,可整體調節五臟氣機,安五臟之神。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巔入絡腦”,腦為“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是人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產生之地,針刺五臟俞可通過經絡相連燮理腦神,恢復其用。五臟俞廣為針灸名家所用,如李志剛教授臨床應用五臟俞調理五臟神治療失眠、抑郁狀態、神經官能癥等,療效顯著[21]。現代研究也證實五臟俞的調神機制,電針五臟俞能夠降低海馬組織中外周型苯二氮卓受體(PBR)表達,促進下丘腦中5-羥色胺(5-HT)、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等神經遞質及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放,緩解海馬組織的病理損傷[22]。
針對伴有不良情緒的IBS-D 患者,針刺五臟俞可整體調整五臟功能,從陽引陰,調氣機、暢情志,并配合大腸俞通調大腸腑氣,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癥狀。
2.1.2.5 動守神針法——緩解急性發作 動守神又稱動氣針法,取動而得氣之意[23],可以有效激發經氣,促進經氣的傳導,加速氣至病所,增強療效,而且引導患者參與治療過程,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處于IBS-D 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常表現為劇烈的腹痛及隨之而來的腹瀉癥狀,可針刺雙側合谷穴及足三里穴,并在針刺過程中,邊行針邊囑患者深呼吸,精神集中于患處并輔以按揉腹部,即刻療效顯著。《易經》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循經遠取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及足陽明胃經足三里穴,患者神志集中于患處,針穴與患處之氣相引,可有效緩解患者急迫癥狀,實效性較強,是針刺治神在本病急性發作期的應用。現代研究表明電針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均有降低IBS 大鼠腸道高敏感、增強胃腸動力的作用,但合谷穴長于改善內臟痛,足三里穴對胃腸運動的調節效應更具優勢[24]。
2.1.3 針后養神 針畢,起針時應牢記“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起針時應仔細體會針下氣之變化,認真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變化,仔細詢問患者針刺后的感覺和病情變化,同時根據病情選擇開大或閉合針孔。起針后幫助患者調整好精神狀態,正如《靈樞·師傳》言:“告知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便,開之以其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2.2 患者之守神 針刺時患者應放松精神,調勻氣息,閉目養神,仔細體會針感,如靜處山林之意境,令魂魄不著于外物,專注針刺信號的接受,以達到“神使”,促進治療效果,不左顧右盼、娛樂聊天等,避免“形弊血盡而功不立”。針刺治療結束后患者應遵醫囑,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健康的飲食起居方式,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使陽氣能順時收斂與潛藏,營衛氣血調和,達到“精則養神”的狀態。
患者男性,65 歲,初診日期:2021年5月10日,主訴:腹痛、腹瀉反復發作20 余年,加重1 個月余。現病史:患者20年前因進食生冷水果過多出現腹痛、腹瀉,甚則如水樣,每日2~3 次,癥狀間斷發作,每周發作4~5 次。患者曾多次往返就診于北京市、哈爾濱市多家三甲醫院,行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IBS-D。經匹維溴銨、益生菌(具體名稱不詳)等西藥治療后,療效欠佳。通常在服藥當天有即時止瀉作用,但如果一旦停藥,癥狀立即出現反復,且每于受涼、進食生冷及辛辣刺激食物時加重。否認其他慢性病史。近1 個月來,患者因受涼出現腹痛、腹瀉,較前明顯加重,大便不成形,甚則如水樣,Bristol 分型為5~7 型,每日排便3~4 次,腹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6 分,腸鳴音重,無腹脹,無惡心嘔吐,無反酸燒心,手足畏寒,情緒低落,夜尿頻,每晚2~3 次,食欲欠佳,寐尚可,時有眠淺易醒。面色白,舌淡暗,有齒痕,苔白稍厚,脈沉細。經絡診察雙側下肢脾經、胃經循行部位虛松感,腧穴診察陰陵泉、上巨虛酸痛。輔助檢查:血常規+C 反應蛋白(CRP)、便常規+潛血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泄瀉,脾腎陽虛證。西醫診斷:IBS-D。治法:溫補脾腎,調神止瀉。取穴:天樞(雙側)、上巨虛(雙側)、足三里(雙側)、百會、印堂、中脘、關元、陰陵泉(雙側)、內關(雙側)、心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肝俞(雙側)、大腸俞(雙側)。刺灸方法:囑患者先取仰臥位,閉目養神、氣息調勻,常規消毒后,醫者調整好氣息,全神貫注持針,選取腧穴,并可通過揣穴使取穴更為精準,先針刺足三里穴,直刺進針,專心致志于針端,仔細體會針下之氣的變化,靜候得氣,認真觀察患者精神狀態,得氣后采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捻轉角度在90~180 °之間,頻率約200 次/min,配合患者精神集中于腹部,深呼吸并按揉腹部,1~2 min 后局部留針,仔細詢問患者針刺后的感覺及病情變化。天樞、中脘直刺1~1.5 寸(同身寸,下同),行平補平瀉法;百會、印堂平刺0.8~1 寸,內關直刺0.8~1 寸,均行平補平瀉法,百會采用雙針交叉對刺手法,小幅度捻轉使局部酸脹、沉緊。針刺印堂時使針感下達鼻柱,局部有沉緊感;關元直刺進針1 寸,行捻轉補法;陰陵泉、上巨虛直刺進針1~1.2 寸,行捻轉瀉法。其中,關元和足三里針后加灸10 min,留針20~25 min 后起針。再取俯臥位,針刺五臟俞,針身與腧穴部位皮膚呈約30~45°向下斜刺,迅速透皮,針入0.5~0.8 寸,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使之得氣。其中,脾俞、腎俞針后加艾灸10 min,留針20~25 min 后起針。每周予2~3 次針灸治療,并給予患者鼓勵及信心。囑患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適量運動,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保持心情愉悅。
首診:治療1 周后,患者訴腹痛、急迫感較前明顯減輕,且發作頻率明顯降低,腹痛NRS 評分:2 分,大便Bristol 分型為4~5 型,日行2~3 次,抑郁情緒較前明顯好轉。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穴。2 診:治療2 周后,患者精神狀態佳,訴幾乎無腹痛,腹痛僅偶于進食刺激性食物后出現,每月發作2~3 次,平素大便成形,大便Bristol 分型為4~5 型,日行1~2 次。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稍細。效不更穴。后繼予4 周、12 次針灸治療鞏固療效。隨訪半年余未再復發。
按語:患者初因飲食生冷,寒濕困脾,久病失養,脾腎陽虛,加以情志不暢,肝失疏泄,郁極而發,沖突臟腑,發為腹痛,水谷摧注而下,發為泄瀉。治以調神止瀉、溫補脾腎、化濕開郁。百會、印堂、內關通督調神;五臟俞調“五臟神”,安神寧神;中脘、天樞、上巨虛、足三里調運中焦、化生氣血,精則養神,足三里動氣針法又可緩解急性發作;關元、脾俞、大腸俞健脾益腎榮腸;陰陵泉利水濕下行。諸穴合用,形神并治,治神為要,以達形神兼備狀態。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開宗明義,“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明確指出了治神是針刺取效的關鍵,針對IBS-D “形神俱病”的特點,本文從針前寧神、施術調神、針后養神進行了闡釋,更對醫者之修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刺治神以醫者為主導,輔以患者之配合,促進患者恢復到形神兼備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