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珺澤,李新民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小兒肺炎喘嗽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痰壅、氣促、鼻煽等,臨床經驗提示中醫藥早期干預能明顯縮短其病程,減少并發癥的出現。現將李新民教授診療肺炎喘嗽的經驗總結如下。
小兒肺炎喘嗽的病因以外感邪氣為主,“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1],邪氣侵襲皮毛,閉塞玄府,陽氣郁閉,肺失宣肅,以成諸癥。同時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是其易患該病的內在因素。該病的病機關鍵則為肺氣郁閉。
結合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機,臨床以宣肺開閉、化痰平喘為基本治則治法,并根據患兒病情,佐以化痰、導滯、鎮驚等法。
3.1 肺炎初期重視開閉 肺炎喘嗽的主要病機為肺氣郁閉,特別是疾病初期。即使部分邪氣化熱入里,內傳于肺,但整體表現仍為表邪甚而內熱輕,此時不能癥見高熱即重用苦寒之品,否則易損傷陽氣,使正氣內餒,抗邪無力,進而表邪入里,變生他疾,正如吳鞠通所說,“兒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氣”[2]。李教授認為,病情初期要重視肺氣郁閉這一關鍵病機,須以宣肺開閉、降氣止咳為主要治法,其意在開宣腠理,給邪以出路,使邪外透,并恢復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使肺氣得舒,以防氣郁而生內熱。臨證多選用銀翹散、華蓋散加減,遣方用藥時多只用黃芩、石膏等1~2 味寒涼藥。因邪氣壅于皮毛腠理,肺失宣降,易郁閉于里,郁而化熱化火,且小兒體屬純陽,邪氣易從陽化熱,少用寒藥佐使,意在既病防變。
3.2 重視病理產物的產生 肺為“氣之本”,主一身之氣,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又能影響其“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等生理功能,導致水飲、血液運行輸布障礙,形成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病理產物的產生又將進一步影響氣機的正常運行,使病癥遷延難愈。在治療小兒肺炎喘嗽時,化瘀通絡法應貫穿病程始終,而消除病理產物的關鍵又在恢復氣機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小兒具有臟腑嬌嫩、生機旺盛等生理特點,臟腑功能易受外邪影響而出現氣機失調,治療又具有隨撥隨應的臨床特點,故理氣更為治療小兒肺炎喘嗽之關鍵。臨證時多使用桔梗、枳殼相配合,恢復全身氣機之升降,合用二陳湯以理氣化痰,郁閉、瘀血重者仿升降散方義,用僵蠶、蟬蛻、郁金等,或加赤芍化瘀通絡。
3.3 臨床證治注重濕熱 李教授認為小兒肺炎之濕熱閉肺證不應受季節與地域的局限。當患兒出現大便呈稀糊狀、舌苔黃厚膩、納呆等癥時即可考慮濕熱閉肺證[3],尤其是7 歲以下伴熱勢纏綿、使用大量抗生素效果不佳者更易出現此證型。除外感濕熱而致者,小兒更多見濕熱內生者。脾能運化水飲,又需借助肺通調水道之功,散布全身,因兒童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加之抗生素等藥物之刺激而使脾失健運,且肺受邪氣而宣降失司,致水谷精微輸布異常,使濕邪內生,加之小兒“純陽之體”,更易化熱,由此出現濕熱內生之象,使病癥纏綿難愈。早期干預能夠有效縮短該類患兒的病程,改善預后。故臨證時先辨其表里病位,兼表者首選柴葛芩連湯,濕熱內蘊者多以甘露消毒丹化裁,意在宣肺開閉,清熱化濕,正如《溫熱論》所言,“滲濕于熱下”,使其“不與熱相摶”[4],則肺熱易清,氣機易宣。治療后以患兒稀糊狀大便、黃厚膩苔消失為易方指標。臨床應予以注意,因小兒“陰常不足”,用藥不宜燥濕太過,否則反傷陰精,變生他疾。
3.4 煎服法 李教授認為肺為華蓋,具最高之位,用藥當取其輕清之性,與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2]之義相合,故煎藥時強調煎煮1 次即可。服藥時亦采取“時時清揚法”,1 d 內分3~5 次服下,意在使藥力趨上,一則使藥達病所,二則力求將邪氣發散出表,勿犯中、下兩焦。
患兒男性,3 歲,2020年12月28日首診。患兒肺炎出院3 d,出院時無發熱,偶有咳嗽,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療?;純鹤蛲頍o明顯誘因出現嘔吐2 次(非噴射狀),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今日早晨出現發熱,體溫39 ℃,自服布洛芬混懸液,熱稍退。就診時仍發熱,體溫38.6 ℃,癥見咳嗽,有痰,夜不咳,鼻塞流涕,無喘息,無腹痛,納欠佳,便調。
體格檢查:查體配合,神清,精神反應良好,咽部充血,雙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齊,頸項無強直,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舌紅苔黃膩。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WBC):14.7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N%):86.2%,淋巴細胞百分率(L%):7.6%;C 反應蛋白(CRP):<10 mg/L;尿常規示酮體(KET):4+,150 mg/dL。診斷為肺炎喘嗽,風熱閉肺證。治宜辛涼開閉,宣肺止咳,方用銀翹散合柴葛解肌湯加減,處方:薄荷(后下)6 g,荊芥穗10 g,連翹10 g,金銀花10 g,炒枳殼10 g,桔梗10 g,蘆根15 g,淡豆豉10 g,炒梔子6 g,柴胡10 g,黃芩10 g,葛根10 g,石膏(先煎)15 g,板藍根10 g,蜜麻黃3 g,甘草6 g,炒苦杏仁6 g,前胡10 g,羌活6 g。
2 診(2021年1月1日):患兒2 d 前熱已退,未復熱,咳嗽減輕,有痰,訴夜間周身疼痛不適,晝如常人,昨日腹瀉3 次,非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無腹痛。體格檢查:神清,精神反應良好,咽部充血,雙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齊,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舌紅苔黃膩。血常規示WBC:4.76×109/L,N%:34.3%,L%:50.4%;CRP:<10 mg/L;尿常規示KET:1+,15 mg/dL;便常規:WBC:4~5 個/HP。考慮其濕熱內蘊,治以辛涼宣肺,清利濕熱,取三仁湯方義,于前方去炒梔子、前胡,加大豆黃卷10 g,茯苓10 g。
3 診(2021年1月2日):患兒服藥后身痛減輕,訴雙下肢晚間仍稍覺酸痛,較前已大減,咳嗽亦減輕,有痰,納可,大便成形。治以宣肺止咳,清利濕熱,方用銀翹散合柴葛芩連湯,于前方去大豆黃卷、茯苓、羌活,加黃連3 g。
4 診(2021年1月5日):患兒身痛已無,仍有咳嗽、咳痰,較前減輕。治以清熱化痰,宣肺止咳,方用止嗽散合麻杏甘石湯,處方:蜜麻黃5 g,桑白皮10 g,炒苦杏仁10 g,陳皮10 g,炒枳殼10 g,桔梗10 g,浙貝母10 g,瓜蔞10 g,炒紫蘇子10 g,蜜枇杷葉10 g,黃芩10 g,石膏(先煎)20 g,蜜紫菀10 g,百部10 g,白茅根15 g,地龍6 g,射干10 g,葶藶子10 g,清半夏6 g,甘草6 g。
5 診(2021年1月8日):患兒咳嗽減輕,偶咳,仍有痰。治以化痰散結,宣肺止咳,于前方去白茅根、地龍,加僵蠶10 g,白前10 g。服藥3 劑后病已愈。
患兒就診時癥狀符合熱、咳、痰等癥狀,結合其3 d 前的肺炎住院史,考慮為肺炎喘嗽。因多次嘔吐處于脫水狀態,故雖舌苔黃膩,然過用燥濕之品恐重傷津液,且考慮此時為疾病早期,當以開肺閉為要務,以求邪從表散,因此選用銀翹散合柴葛解肌湯以辛涼開閉,解肌退熱,并予口服補液鹽以恢復電解質平衡。2 診時患兒精神狀態及癥狀較前明顯好轉,此時濕熱內蘊征象更加突出,原因考慮有3 個:一則原本之濕熱征象被脫水掩蓋;二則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失宣致津液輸布失常而生濕;三則小兒脾常不足,又生疾病,輸布精微之力失常,又因脫水需大量補充電解質而內生水濕。且患兒此時大便不成形,兼有舌苔黃厚膩,符合濕熱內閉、濕重于熱之征象,其身體困重,晝輕夜重亦符合濕邪重濁黏滯、阻礙陽氣輸布的特點,故仿三仁湯方義,于前方中加入清利濕熱之品,如吳鞠通所言:“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盵2]患兒3 診時癥狀均大減,只余下肢酸痛,仍以夜間為主,此因濕邪趨下,然考慮其癥輕,故合用柴葛芩連湯,意在清利濕熱而不重傷津液,配合銀翹散宣肺止咳,效果顯著。4 診時患兒只余咳嗽、咳痰,此因肺氣郁閉、陽氣郁而化熱化火,加之部分邪氣化熱入里,煎熬津液而生痰,痰飲阻滯氣機使肺氣上逆,咳嗽不愈,應清熱化痰、宣肅肺氣,故以止嗽散合麻杏甘石湯為基礎方,加用清熱化痰之品,其中地龍為李教授治療連續性咳嗽的經驗用藥,意在緩解氣道痙攣,減輕咳嗽。5 診時咳嗽近愈,而仍覺有痰,因其痰頑固,故仿瓜蔞薤白半夏湯,稍加化痰散結之品,減用寒涼之品亦合“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說。
李教授面對此類患兒多注重恢復其肺之宣發肅降,稍佐寒涼,意在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而更多地通過調整患兒身體機能的平衡來治療疾病,尤其年幼兒過用苦寒反傷胃敗脾,變生他疾。如是加以辨證,早期干預,效若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