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諶業華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瀘州 646000)
周圍性面癱是針灸科常見疾病,常突然起病,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變淺或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嘴角向健側歪斜,不能作蹙額、皺眉、閉眼、鼓頰、露齒等動作,或有舌前2/3 味覺障礙、耳后乳突部疼痛、聽覺過敏等癥,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出現面肌痙攣、面肌萎縮甚則口角反歪向患側,形成“倒錯”現象[1]。本病相當于西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因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發生痙攣,導致神經缺血、水腫、受壓,面部肌肉失去神經控制而發為面癱[2]。中醫亦稱“口喎”“口癖”等,多由衛陽不固、脈絡空虛、風寒風熱等邪乘虛侵襲少陽、陽明經脈,致氣血運行遲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3]。面癱的中醫療法眾多,大多數患者經積極治療可恢復良好,但若面神經損傷較重、治療延誤、治療措施不當或患者體質特殊等,可留有后遺癥。因本病影響容貌,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特別是一些年輕患者,會出現精神緊張、焦慮、抑郁、消極等不良情緒,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痛苦[4]。
初病1 周之內屬面癱急性期,此期風邪初中經絡,邪氣在表,此時針刺局部采用“多針、淺刺、輕刺”,以調達局部氣血,改善循環,引邪外出,疏調糾偏。重用患側下關、聽宮、翳風,雙側風池,對側合谷。風池施以提插瀉法,手法宜輕,余穴不行手法。翳風位于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乃手、足少陽經之交會穴,深部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出處;聽宮位于耳屏前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處,屬手太陽、足少陽經交會穴,深部分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等;下關為足陽明與足少陽之會,上述穴位下均有面神經或面神經分支分布,可疏調局部氣血,改善循環,消退水腫,使治療直達病所。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可祛風、清頭目,為治風要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屬陽主表,可助疏風解表、宣通氣血,是治療表證的要穴,而面癱早期,風邪初中,邪氣在表,故諶教授治療本病,只于此期針刺合谷。
諶業華教授于此期提倡針藥結合治療,針對早期面癱用藥多施以大秦艽湯隨癥加減。該方重用秦艽祛風通絡為君,獨活、羌活、細辛、白芷、防風辛散之品為臣,以助君藥祛風之力。因風藥多燥,易傷津血,故以四物養血榮筋,活血散風,并能制約風藥溫燥之性。配白術、茯苓以助生化之源,化生氣血。甘草調和諸藥,功兼佐使。故本方以祛風、散邪為主,配伍補血、活血、益氣之品,針對初期正氣虛弱,營血不足,衛外失司,風邪客絡,導致經脈痹阻、脈絡不通者,共奏攻補結合、邪正兼顧之功[5]。
1 周之后進入相對靜止期,期間病情相對穩定,臨床癥狀多集中體現。諶教授強調此期治療重在疏調陽明、太陽經脈,激發經氣,改善面部神經興奮性,恢復面神經功能,選穴宜病證結合,隨癥配穴,祛邪糾偏。針刺多根據面肌癱瘓的部位取穴,如額肌癱瘓,取陽白、太陽;眼輪匝肌癱瘓,取絲竹空、瞳子髎、魚腰、承泣;面肌癱瘓,取顴髎、四百、迎香;口輪匝肌癱瘓,取水溝、口禾髎、地倉、承漿;頰肌癱瘓,取頰車、下關、牽正,辨證結合四肢遠端取穴。部分年輕患者或體質強壯者口眼歪斜可基本糾正。
半個月之后進入恢復期,諶教授認為此期經絡失養,根據病情辨證運用遠端腧穴、背俞穴,以調和氣血、通絡糾偏。循經選取肢體遠端穴位,如曲池、外關、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等。陽明多氣多血,取陽明經之曲池、足三里可補益氣血、疏通經絡;曲池、外關又可疏散風邪;三陰交、太溪、太沖有健脾益氣、調補肝腎、行氣行血之功。背俞之脈,內通臟腑。明代張景岳說:“五臟居于腹中,其脈氣俱出于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因此,當正氣虛弱不能抵御外邪,通過循經針刺遠端穴位及辨證結合背俞穴,可通調臟腑氣血,使筋脈氣血得以充和條達,筋脈得養,面癱自復。
后遺癥期部分患者因面神經損傷較重、治療延誤、治療措施不當或患者體質特殊等諸多因素,導致癥狀超過2 個月以上仍未能完全恢復。研究表明,經西醫規范治療后仍有15%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存在后遺癥[6]。諶教授認為此期久病多虛夾瘀,邪氣羈留,氣血受阻,面部經筋失養,應結合體質,分辨虛實,隨癥選穴,以養經柔筋、扶正糾偏。重點針對局部癥狀遺留區域,結合經絡循行、神經分布,采用個性化的局部治療。重視經筋刺法,以面部癱瘓肌群的經筋排刺為主,如頰肌排刺,即按照陽明經筋循行路線,每隔約1 寸(同身寸)施1 針。多元化采用“局部微雕”刺法,對癥狀遺留區域施以圍刺、齊刺、點刺、排刺,并施以“彈琴刺激”手法,4 指依次向外彈針柄,再順勢往內回撥,來回反復操作數次,動作靈活自如,形似彈琴,每5~10 min 刺激1 次,以激發經氣,宣通氣血,活血散瘀。對于久病出現痙攣者,為經絡失養、引發風動,配以百會、四神聰、內關、太沖、太溪,安神補肝腎、養經柔筋、解痙除攣。如出現“倒錯”現象,則在患側少針,在健側對應部位取穴平衡針刺,重視全身調理,辨證選用背俞穴,加強補益之功,使人體正氣得補、氣血得活,經脈通則頑疾可愈。
根據患者癥狀結合面部經絡循行及面神經的分布特點,針刺結束后,配合自創面癱推拿手法。患者面向醫者而坐,醫者以拇指指腹沿以下線路進行單向輕推手法:前3 條線分別從眉頭、眉中、眉尾垂直向上至前發際分別自下而上輕推,再沿上眼眶、下眼眶分別從內到外輕推,從迎香經顴髎至瞳子髎弧形輕推,從地倉經下關至耳前弧形輕推,從承漿經下關至頭維弧形輕推。按摩時手法宜輕,以患者舒適為度。指導患者家屬,回家亦可操作,每天按摩3~5 次,每次、每條線路推拿30 次左右,一直堅持至面癱癥狀消失后半年。
本病病程較長,且影響容貌,患者易出現焦慮、消極的不良情緒。故諶教授在治療過程中特別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多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和疏導,以增強患者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諶教授強調生活調攝在面癱恢復過程中同樣關鍵,重視面部護理,需避免冷刺激,如冷風、冷水、冷空調等。每天可予熱毛巾熱敷,先于健側測試毛巾溫度,以舒適為度,再將熱毛巾輕托于患側耳前后部位,每天可間斷熱敷多次。其次,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眼瞼閉合不全者,可滴眼藥水,保持眼部清潔。再者,戒煙酒,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患者男性,66 歲,2012年3月25日初診。主訴:右側面癱2年余。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左側歪斜,就診于某三甲醫院,診斷為周圍性面癱,予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結合針刺、艾灸等,經治療眼瞼閉合及抬額功能恢復,但余癥未見好轉。后四處求醫,間斷予以中藥內服(具體不詳)、電針、放血等治療,仍未痊愈。因本病既影響面部功能,又影響容貌,極大影響患者生活,后來診。刻下癥: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左側,鼓腮吹氣漏氣,右側面部麻木緊澀不適,舌淡苔薄白,舌邊尖有瘀點,脈細弱略澀。西醫診斷:右側面神經炎(后遺癥期);中醫診斷:頑固性面癱(氣虛血瘀證)。治則:補氣活血,祛瘀通絡,扶正糾偏。取穴予以陽明經筋排刺,對頰肌施以圍刺、齊刺、點刺、排刺,并施以“彈琴刺激”手法以激發經氣、宣通氣血、活血散瘀,配以百會、四神聰、內關以安神,肝俞、腎俞、太沖、太溪等穴滋補肝腎、養經柔筋。以上治療每周進行3 次,10 次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月后,患者面部麻木緊澀感減輕,鼻唇溝、口角基本對稱,信心大增。繼續原法治療半年后,患者面癱的各種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根據癥狀及舌脈,結合其2年余病史,辨證屬氣虛血瘀。取穴予以陽明經筋排刺,對頰肌施以圍刺、齊刺、點刺、排刺,并施以“彈琴刺激”手法以激發經氣、宣通氣血、活血散瘀,配以百會、四神聰、內關以安神,肝俞、腎俞、太沖、太溪等穴滋補肝腎、養經柔筋。諸穴合用,共奏補氣活血、祛瘀通絡、扶正糾偏之功。
諶教授強調辨證論治、個性化治療,重視針刺手法,對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根據不同階段采取分期論治,針法靈活,不拘一格。早期針刺采用“多針、淺刺、輕刺”,配合口服中藥;相對靜止期病證結合,隨癥配穴;恢復期根據辨證結合遠端取穴、背俞穴;后遺癥期重點針對局部癥狀遺留區域,采用經筋刺法,加以“局部微雕”,結合“彈琴刺激”等手法。同時配合面部推拿,并在治療過程中重視心理疏導,強調生活調攝,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身心并調,體現了中醫“因時因人制宜”的原則,臨床應用屢顯佳效,可供臨床醫者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