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李 璐,劉凌霞,劉麗麗,謝素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腰椎融合手術在腰椎滑脫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療中成為首選方法,其融合率可超過90%,治療滿意度為60%~70%。但腰椎融合術治療后仍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不滿意情況,可能因術后疼痛未能獲得有效控制,不能盡早開展功能鍛煉,僅可以開展臥床狀態下功能鍛煉,術后長時間臥床會影響全身狀態[1]。即便神經功能恢復和融合率很好,但少數患者還會發生嚴重背部疼痛感。長時間臥床還會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發生率。給予路徑式功能訓練聯合間歇氣壓裝置干預可使下肢血流循環得到改善,有利于更好的預后[2]。本研究探討了路徑式功能訓練聯合間歇氣壓裝置干預對腰椎融合手術患者康復效果及DVT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腰椎融合手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5~85歲,平均(55.35±4.15)歲;病程5~16個月,平均(10.32±2.06)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5~86歲,平均(55.41±4.23)歲;病程5~15個月,平均(10.26±2.12)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1)經腰椎磁共振成像、CT、X線平片檢查確診為腰椎退行性疾病;(2)具有腰椎融合手術指征。
1.1.3排除標準 (1)負性情緒嚴重;(2)術中發生腦脊液漏、硬膜損傷等;(3)并發嚴重骨質疏松。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1.2.1.1對照組 采用傳統干預。術后幫助患者更換合理體位,當患者可以自行下床時讓其通過支撐法實施康復訓練,循序漸進地調整訓練時間和力度,如患者感到疲勞、疼痛需停止訓練。
1.2.1.2觀察組 (1)采取路徑式功能訓練措施。首先制定訓練手冊。以循證理念為依據,邀請脊柱專科醫師、護士、康復師、護理管理專家組成小組,檢索關于術后DVT預防和康復訓練內容,與患者不同時間點的需求相結合,制訂路徑式功能訓練方法,擬定成手冊發放給患者,訓練方法將時間作為縱軸,功能訓練內容、頻率作為橫軸。手冊內容:①術前2 d向患者及家屬示范、講解、觀看手冊中功能訓練內容,掌握股四頭肌運動、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腰背肌鍛煉等方法。②術前1 d對以上內容再次進行宣教,保證患者充分掌握。③回病房至術后6 h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即雙足交替開展,足背伸屈活動,足背伸5 s,停5 s,足背屈5 s,每次5 min,每小時運動1次;術后6 h至1 d繼續進行踝泵運動,每次15 min,隨機運動4次即可。④術后1~7 d在踝泵運動基礎上加股四頭肌運動,雙下肢交替訓練,伸直下肢,抬高10°,懸空10 s,輕放;進行直腿抬高運動,即雙下肢交替開展直腿抬高,不屈曲,逐漸抬高與下肢和床面成大于60°。每次15 min左右,每天3次。⑤術后7 d至2周進行腰背肌訓練,患者取仰臥屈膝位,使用頭部、雙足、雙肘作為五點支撐,讓胸段、腰段、臀部緩慢離開床面,持續5~10 s后放平身體。進行仰臥頭胸后身法,患者取仰臥體位,雙上肢放在身體兩側,抬頭挺胸,雙臂后伸,讓頭部、胸部、上肢離開床面。每次以20~30 min為宜,每天3次。⑥術后2周至3個月讓患者保持俯臥位,頸部伸直,稍微用力將胸部抬起離開床面,雙上肢背伸,雙膝伸直,將雙下肢抬起,將腹部作為支撐點,身體上、下兩頭翹起。還可增加散步、游泳等運動。每次以20~30 min為宜,每天3次。其次訓練步驟為由經培訓過的責任護士嚴格依照路徑對患者給予全程管理,護士在康復訓練前將不同時間點康復訓練內容、目的、意義告知患者,針對可能出現的不適擬定合理對策,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增強自身耐受性。根據手冊中流程一一進行示范、講解、督促、評價,讓患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循序漸進地完成規定訓練,實現目標。鼓勵患者積極、主動訓練,依照自身情況、個體差異合理調節,如因疼痛等因素不能堅持需給予止痛干預,針對生命體征不穩定、體質虛弱、高齡、下肢肌力較弱等不能主動訓練者護士需輔助患者完成訓練。在患者出院時讓其將手冊帶回家中,交代好出院訓練注意事項、復查時間等。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囑咐患者定期回醫院復查,并評估功能訓練效果。(2)間歇氣壓裝置干預。間歇式充氣壓力泵主要經間歇式充氣、排氣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對血液中凝血因子聚集、凝血因子對血管內膜黏附情況起到預防效果,進而避免DVT的發生。術后1 d開始進行間歇氣壓裝置治療,壓力值設置為0.1~0.4 kgf/cm2,每天2次,直至出院。間歇氣壓裝置具有簡便操作的特點,需嚴格依據操作流程實施。依照患者腿圍、身高選取合理型號腿套包裹下肢,需保持平整無卷邊,充氣管、套管、主機、腿套等緊密連接。間歇式充氣壓力泵工作時充氣腿套對患側下肢踝部、小腿、大腿進行均勻加壓,促進血液循環。使用中需觀察機器是否存在電源脫落、腿套、套管松脫情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1.2.2觀察指標 (1)觀察2組患者干預后功能鍛煉達標率,主要開展踝泵訓練、直腿抬高、腰背肌訓練等。總分為100分,90~100分為達標,75~<90分為基本達標,<75分為未達標,達標率=(達標例數+基本達標例數)/總例數×100%。(2)觀察2組患者干預前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3],總分為5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3)觀察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含切口感染、DVT、泌尿系感染等。(4)觀察2組患者臨床指標,包含住院時間、下床時間等。

2.12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2.22組患者干預后功能鍛煉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功能鍛煉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后功能鍛煉達標率比較[n(%)]
2.32組患者干預前后ODI評分比較 2組患者干預前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O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ODI評分比較分)
2.4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腰椎退行性病變患者可選取腰椎融合手術治療,因此,給予患者合理、規范的早期干預十分重要,可使康復治療依從性提升,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盡快恢復,減少對自身生活水平造成的影響[4]。路徑式功能訓練、間歇氣壓裝置聯合應用,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邀請專業醫師、護士、康復師等共同擬定計劃,將每一階段的計劃進行細化[5]。檢索相關資料,保證計劃的科學性,因考慮患者自身個體化差異性,與術后情況結合,擬定路徑式功能訓練方案[6]。
在具體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路徑式功能訓練,護士需嚴格依照制定好的訓練手冊中內容實施對患者給予專業、全面、規范性示范和指導,增加訓練力度,防止一開始高強度訓練,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積極性,有利于緩解不良心理情緒,合理訓練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避免組織粘連等情況,有利于運動功能恢復[7-8]。
間歇氣壓裝置主要借助外力作用,對DVT發生起到預防性效果,充氣中雙下肢血液在短期內可大量回流,會加重心臟負擔[9]。同時,對患者肢體皮膚顏色、溫度、是否存在呼吸困難、胸悶、發紺等不適癥狀進行密切評估,避免出現不良事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功能訓練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干預前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O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路徑式功能訓練聯合間歇氣壓裝置干預后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在訓練中需重視患者的個體情況,調整訓練內容。將訓練內容向患者進行一一講解,讓其高度認知訓練的重要性,保證積極配合功能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臨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合理功能訓練與間歇氣壓裝置聯合干預可加強患者生理功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促進機體炎性物質快速代謝,減輕疼痛感,有利于各肌肉群功能保持穩定狀態,有效預防了DVT的發生,同時,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復[10]。
綜上所述,對腰椎融合手術患者而言,術后給予合理的訓練干預可改善其預后,路徑式功能訓練與間歇氣壓裝置聯合干預后,患者的患肢血液循環情況得到明顯改善,DVT得到有效預防,改善了腰椎功能,可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