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麗,段 鵬,楊金芳,周玉梅,邢利民,高淑平,席 宇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康復外科;2.科研及對外交流辦公室;3.護理部;4.血管外科,湖北 襄陽 441100)
醫學統計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必備工具,是護理本科生必修的課程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及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但此課程理論性較強且內容抽象,對缺乏科研經歷的大多數學生而言,完全掌握此課程內容有很大的難度[2]。因此,被認為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一門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填鴨灌輸式”為主,過度依賴教師的講解,注重推理演算,使學生即使通過課程考核,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仍一籌莫展。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啟發式教學理念已滲透到護理學科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學導式教學法是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綜合傳統講授教學法優點而成的一種新式教師方法。以“自學-解疑-精講-演練”作為基本步驟[4],目的是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5]。案例教學法是以典型具體案例用于教學課堂中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6]。有研究表明,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加上教師的循序引導,課堂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9]。因此,本研究在護理本科生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嘗試采用了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以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統計學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屆48名護理本科生為對照組,其中男4名,女44名;年齡18~23歲,平均(19.142±0.575)歲;在湖北醫藥學院上一學期期末平均成績(3.1±1.3)分。選取本院2020屆42名護理本科生作為研究組,其中男3名,女39名;年齡18~23歲,平均(19.139±0.569)歲;在湖北醫藥學院上一學期期末平均成績(3.2±1.2)分。2組學生性別、年齡、上一學期期末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2組學生使用的教材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胡雁、王志穩主編的第5版《護理研究》,授課教師為同一人,教學大綱和授課時長相同,均為20學時。
1.2.1.1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法,即按教學大綱備課,以多媒體課堂講授為主,偶爾列舉案例進行輔助講解,然后課后作業自行練習。
1.2.1.2研究組 在教學中以統計學典型案例為載體,圍繞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開展學導式教學方法。(1)課前準備:①采編案例,教師根據統計學中的分析方法搜索案例,案例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綜合的,如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的描述及分析等,對案例數據涉及的分析方法及難易程度進行修改審核。②分組,分為6個小組,每組7名學生,每組推薦1名組長。③學生培訓,在講課前對教學流程、實施方法、查找資料方法、軟件安裝等進行培訓,使學生對教學方法有初步認識。④探究案例,在講課前1周將案例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分析思考、主動尋求答案,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2)課堂教學:①小組討論,教師先在PPT中展示案例及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案例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該問題的所有可能性答案。教師在教室內巡視,幫助學生解疑答難,發覺討論冷場或偏離主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②歸納總結,要求小組學生將組內的答案總結歸納,并推薦1名學生上臺發言,其他小組的學生討論分析及提出疑問。最后教師進行補充點評。③客觀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學點評的形成性評價,內容包括課前準備、課堂討論、溝通交流、團隊協作4部分,每部分1~5分,總分為20分。
1.2.2教學效果評價
1.2.2.1理論、操作考試成績 課程結束后采用相同試卷對2組學生進行統計學知識的理論、操作考試,理論考試包括名詞解釋(10分)、單項選擇題(30分)、簡答題(30分)、論述題(30分)等,滿分為100分。操作考試采用案例情景模擬形式,學生在電子閱覽室統一考試,有5個統計學案例,每個案例20分,滿分為100分。
1.2.2.2對教學方法的評價 采用徐麗蓉等[10]研制的評價問卷,制作問卷星對學生能力培養和學習興趣2個方面進行評價,由1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設置是與否的答案。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

2.12組學生理論、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研究組學生理論、操作考試成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學生理論、操作考試成績比較分)
2.22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比較 研究組學生對促進自主學習、鍛煉評判性思維、提高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提高護理知識應用能力、提高護理職業實踐能力、提高表達交流能力、增強合作能力、激發智慧潛力、提高學習興趣、喜愛授課方式等教學方法的評價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比較
3.1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對護理統計學的重要性 護理科研是護理學科發展的基礎。護理論文被認為是護理科研工作的總結,也是推動護理學科進步及發展的理想形式[11]。而統計學是護理論文的重要部分,學生對統計學的掌握程度對撰寫護理論文具有重要的意義。有研究表明,由于統計學課程操作性比較強,80%的護理本科生認為護理論文中統計學是比較難學的,且對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認可[12-14]。因此,針對護理本科生的教學,教學模式應以教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為中心,由灌輸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培養能力為中心。本研究以學導式教學方法為主線,以案例教學方法為核心,將學導式教學中的“精講”代之以“案例分析”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結果顯示,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可提高學生的統計學知識水平及能力培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從學生的興趣調查發現,學生對統計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課程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對統計學教學而言,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可在護理本科生統計學教學中推廣應用。
3.2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可提高學生的統計學知識水平 教育的真諦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是讓學生明白如何去學習,這樣即使離開學校教師的教授,學生也可通過自學儲備知識,應對知識的不斷更新變化[15]。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是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將“教-學”模式變成了“學-教”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案例尋找答案,從而牢記掌握相關知識。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學生理論、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可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有利于知識的利用和理解,并且結合統計學的特點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
3.3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可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以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對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6]。對護理本科生統計學教學而言,培養學生的自學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的平臺,在小組內可做到優勢互補,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且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實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小組式學習對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均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能力培養和學習興趣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是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方法。主要得益于以下2個方面:(1)教學設計和組織是關鍵。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時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和細致的統籌,從案例選擇、小組討論、合理的評價都需要緊緊把控,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17-18]。(2)案例設計是基礎。首先案例的選擇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其次案例選擇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后案例設計的問題應具有針對性,能反映統計學的學習重點[19]。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對今后的研究生繼續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20]。教師是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推動者[21]。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實施激勵政策,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學導式教學聯合案例模式在護理本科生統計學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符合護理本科生醫學統計學教學的特點,可提高學生的統計學知識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是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值得在教學改革中推廣實踐。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參與程度不統一、出現冷場情況等,今后將不斷完善改進,使之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