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茹萍
摘 要:學者卡西爾認為文化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人的思想、經歷使這個符號網絡更加精巧和牢固化。本文主要運用符號研究法分析了電影《誤殺2》的符號語言,認為影片通過顛覆性的敘事設計延續主題內核,采用符號意象化的手法和象征性的意象喻指當下,客觀再現底層人物的生活。同時,運用懸疑、視聽等藝術手法,帶動觀眾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巧妙融入本土元素,引導觀眾探索和反思社會問題。
關鍵詞:符號;意象;《誤殺2》;接受美學;本土化重構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3-0096-03
符號是在各種社會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形式,由藝術的內容與形式構成,通過藝術作品的戲劇張力和表現力傳達事物核心的本質。蘇珊·朗格強調生命感是常新的、無限復雜的,作品在表達方式上也具有無限多樣的變化。電影《誤殺2》作為《誤殺》的續集,雖然沿用了《誤殺》的片名,但是,和傳統意義上的系列片不同,它將故事結構和人物角色都進行了本土化處理,具有全新的主人公和故事內核。在電影《誤殺2》中,“情”依舊是在最大程度上與觀眾產生共鳴,但是,不同于《誤殺》的高能反轉,它更傾向于返璞歸真,更加注重人性的探討,凸顯普通家庭的人物情感。《誤殺》是成功運用符號學的案例之一,《誤殺2》也將關于現實的隱喻符號貫穿始終,表現出在極端情況下主人公的個人抉擇,引發觀眾探討人性和社會問題。
一、符號隱喻:作為情感形式的藝術幻象
藝術的核心是情感的形式、生命的形式,在符號學研究方法中,情感形式是藝術符號,幻象作為藝術的特性,主要區別于現實的特征。藝術并非模仿現實,而是創造出藝術幻象,是純粹的直觀的物體、一種意象或一種表現形式。電影《誤殺2》運用藝術幻象的基本特性,將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態以符號語言的形式進行隱喻表達,讓觀眾看到了一位父親在權貴階層與貧民百姓的現實博弈中,為妻兒作出的痛苦抉擇,這是建構電影情感內核的真實藝術表現。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糾葛是影片的矛盾沖突點,這種沖突源于父子之間的愛,而父親偉大無私的奉獻精神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影片由此引發觀眾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反思。電影《誤殺2》充滿了懸念和沖突,并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展開敘事,充填鋪設了大量細節化的場景,以此強化符號在影片中的隱喻作用。
(一)對題目“誤殺”的解讀
電影《誤殺2》沿襲了第一部的片名,故事焦點直指“誤”字背后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旨在使觀眾對事實產生誤解,最后消除既定印象,對事件和人物建立自己的理解與詮釋。縱觀整部影片,“誤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市長“掠奪”了原本屬于林日朗兒子的心臟,林日朗劫持醫院的醫生和病人,追查到了事件真相,誘使警方“誤殺”了市長;二是市長為救自己的兒子,無意中“誤殺”了一個普通百姓的子女;三是林日朗在綁架人質時,并不打算回避阿文對達馬醫生的“誤殺”;四是醫院外看熱鬧的人,隨著事態的發展,對林日朗的定義搖擺不定,一會兒說他是好人,一會兒又說是壞人。影片中的人物角色不斷變化自己的形象以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得觀眾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也隨之變化。比如,當林日朗解救人質時,圍觀者認為他的天性并不壞,把他定義為好人,而得知他打死了警察之后,瞬間改變立場,認為他肯定是惡人,這些劇情從不同情境對“誤”進行了詮釋。
(二)老鼠與貓:對身份的質疑
在電影《誤殺2》中,警察被賦予了“貓”和“老鼠”的雙重身份。影片有兩處用“老鼠”來比喻警察,第一處是警察局局長沒有履行協議,暗中派一名特警鉆進通風管道,而特警在即將接近出口時,卻被一只老鼠擋住了去路。此時影片采用對稱的畫面展現了老鼠與特警之間的對視,一人一鼠四目相對,莫名喜感的背后蘊含著濃厚的諷刺意味,也暗指這里的警察與老鼠的身份等同,變為了屈從權貴的“鼠”輩之徒。另一處是林日朗找到了派來的特警并順勢詢問:“你們到底是貓,還是老鼠啊?”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它隱含著小人物對強權的質疑。
(三)螢火蟲:動物意象
電影《誤殺2》中反復出現了螢火蟲這一核心意象,電影的英文片名又叫FirefliesintheSun,直譯為“日光下的螢火蟲”,這與林日朗名字中的“日朗”和他兒子的名字“小蟲”相契合。在影片中,螢火蟲這一意象雖然只出現過三次,但每次出現都能帶領觀眾一步步揭示真相。《誤殺2》構造了日光下的螢火蟲這一極具美感的意象,導演還加入了林日朗一家三口在森林里露營的歡樂鏡頭,林日朗也將兒子的名字改為了“小蟲”,旨在用美好的意象重塑破碎的現實。影片用螢火蟲這一微小動物來象征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反映了他們與強權博弈的艱難,表達了希望他們能夠獲得世界溫柔相待的美好愿望。在黑暗中,即使微弱的光線也能帶給人們光明和希望,螢火蟲只在黑暗中發光,正如電影里最后一只螢火蟲就是林日朗的化身一樣,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釋放了自己所有的光輝,在大眾面前掀開了上層權貴的遮羞布,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他不得不一頭扎進無盡的黑暗中。
(四)特殊鏡頭隱喻:悲劇意識
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一書中談及藝術的基本特性時,指出“‘虛幻空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本幻象,組成構圖的各種因素、色彩和形狀的運用,都是用來創造、支配和發展視覺存在的圖畫空間。”[1]電影《誤殺2》運用特殊的鏡頭語言,使人物角色間的階層落差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包含著一種別樣的“意味”信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當林日朗被保安拖拽時,宋民院長正好路過,這時影片用慢動作俯視鏡頭延長了畫面,宋民院長高不可攀,林日朗陷入窘困、絕望,兩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赤裸裸地展現了他們社會地位的落差。二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林日朗循著通風管道坍塌后留下的破洞中傳來的電話鈴聲,抬頭看向天花板,此時的畫面鏡頭是大俯拍,主人公林日朗位于整個畫面的中間顯得非常渺小,畫面鏡頭中的林日朗一直望向深不見底的黑洞,這個黑洞是他根本無從了解、也不敢觸及的領域,此處用一種比較寫意、夸張的方式來營造“于天上看見深淵”的氛圍。三是影片中林日朗一直在找本應移植給他兒子的心臟,直到最后他才發現這顆心臟原來就在他的“頭上”。樓上權貴高官利用強權輕而易舉就獲得了心臟,樓下一幫平民百姓相互“傷害”卻徒勞無功,這種巧妙設計不僅呈現出階層對立的視覺空間感,也進一步襯托了小人物仰視的絕望。
此外,“誤殺”系列的結尾處都有一場雨戲,影片通過雨這一符號意境,來發揮場面調度和渲染氣氛的作用。比如,《誤殺2》雨幕中的場景營造出了一種神秘而又詭異的氛圍,影片對雨中林日朗的狀態進行了慢鏡頭展現,從而將畫面時間延長,讓觀眾清晰地看到林日朗是在刻意求死,他倒下時濺出的水花,更渲染出悲壯氣氛,使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誤殺”系列通過聚焦普通人所面臨的困境,進而喚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引發人們反思,從這點來看,“誤殺”系列也具有濃烈的現實意義,是有社會溫度和社會責任感的電影。
二、本土化重構:大眾接受與社會影響
接受美學中提出了“期待視野”的觀念,用來強調人們欣賞作品時的主動性。“《誤殺2》在電影《迫在眉梢》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故事重構與改編”[2],形成了更貼合中國觀眾的故事情節和敘事節奏,具有中國式電影的敘事理念與情感回歸。
電影《誤殺2》延續了《誤殺》的懸疑風格和優秀制作,展現了走投無路的小人物與權貴的博弈,影片在情節設計上反轉巧妙,在社會隱喻中反觀現實,不僅豐富了情感表達,也引發了觀眾共鳴。影片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林日朗的計劃從A變成了B,當所有人都以為電影徹底完結的時候,計劃C又像彩蛋花絮一樣,出現在了片尾的演職員表中。《誤殺2》正片整體上是一個悲劇,所反映的社會現狀會帶給觀眾一定的沉重感和壓抑感,而計劃C在影片結尾以彩蛋形式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觀眾帶來心理上的慰藉。比如,當觀眾沉浸在電影情節中時,計劃C突然以小畫面形式出現,這種出人意料的呈現超出了觀眾的期待視野,用嵌套的方式把一個悲劇故事反轉成了喜劇故事,豐富并拓展了影片的故事情節,這種“悲中帶喜”的大團圓結局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心理期待,也更能被中國觀眾接受。此外,林日朗最后的結局是無奈的反抗,也是一種原諒,他犧牲自己去救兒子,不僅是原諒那個偷走心臟的人,也是原諒影片中現實社會的黑暗與邪惡。這種本土化重構在調動觀眾主觀經驗、深層次解讀符號意象多重性內涵的同時,也蘊含著教育意味,是直擊人性、具有民族內蘊的“自我解構”式安排。
三、延續主題,吸引觀眾眼球
《誤殺2》延續了《誤殺》的主題表達和風格類型,并進行了諸多創新與思考。首先,《誤殺2》依然繼承了《誤殺》中父母為子女而“戰”、維護正義的核心主題,大膽表達了對社會制度的反思,以及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和同情。比如,林日朗通過“改變人生”改變了家庭命運,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影片的整個故事都在向觀眾展示命運的無情和小人物生活的艱辛。林日朗的犧牲使人們突然覺醒,大家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觀眾也感受到了心靈的洗禮,尤其是海報上的廣告語“為了心愛的人,再冒一次生命危險”,既點明了主旨,又蘊含著情感能量。其次,《誤殺2》實現了道德與倫理的縫合,在主題立意上向“善”的方向做了延伸和提升,延續了《誤殺》中“親情”和“父愛”的情感內核。比如,小蟲得病后,林日朗夫婦的堅強、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小人物的難處和無奈,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感染著每一位觀眾。最后,《誤殺2》雖然從內容上看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但是,其故事核心仍集中于刻畫普通家庭遭遇困境后,互相守護、共渡難關的感人親情。影片中無論是對家庭羈絆的刻畫,還是對血濃于水的親情的刻畫,幾乎每一個關系設定都緊緊圍繞著“父愛”這個軸心,這種情節刻畫在情感表達上可以突破觀眾的心理防線,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觀影期待,能夠產生強烈的共情效果。
四、結 語
在類型外殼的包裝下,電影《誤殺2》巧妙地將醫患、警匪、瀆職、愛情與法律、公平與正義等主題融為一體,更加貼近民生現實,引發了廣泛共鳴。中國電影缺少可類型化的IP,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作為大眾藝術,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在最大程度上與觀眾達成最大的共情共鳴。哪怕是作者的個人表達,或者是個人風格很強的電影,也需要與電影的目標觀眾達到最大程度的共情共鳴。”[3]電影《誤殺2》延續了《誤殺》的形式結構,以意象符號和情節的本土化重構所蘊含的獨特意義與價值,給予了現實前瞻性的觀照,也表達了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旨在喚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6.
[2] 戴墨,索亞斌.《誤殺2》:延續主題內核,講述全新故事———戴墨訪談[J].電影藝術,2022(1):111-116.
[3] 饒曙光.類型拓展與議題設置[N].中國電影報,2021-12-22(05).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