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桂敏 李永輪
摘 要:陜西關中地區的趙公明財神被公認為是華夏第一正財神,形象在圖像意識形態傳播的過程中進行洗禮和建構。物質實體作為圖像的媒介,以感知共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精神象征的感知。民間財神圖像以直觀的可視性特征,將財神形象滲透至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的精神慰藉,體現了可視化的意象象征意義。本文從圖像感知、禮俗觀念視覺化、傳播場域與審美藝術四重維度展開論述,通過圖像造型將感知意象轉換為可視化信息并結合觀念視覺化表現進行設計研究,詮釋了趙公明財神圖像的視覺優先效應。
關鍵詞:圖像感知;視覺優先效應;傳播場域;趙公明財神;觀念視覺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3-0123-03
一、引 言
圖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獨特的文化形態,在視覺場域和視覺認知上顯示出人們的精神意象,區別于語言獨有的“語言形態”。更重要的是,圖像立足于人類行為下的人文精神。“禮”“俗”“禮俗互動”“禮出于俗,俗化為禮”等本土概念,在當下傳統學術中有著新的解釋,趙公明財神圖像的風格形式也受到禮俗觀念影響,在觀念主題的加持下使其視覺構成更加鮮明。通過圖像學語境闡釋財神圖像視覺優先效應,總結出地域性特征所呈現的藝術風格,能夠使研究視角更具新穎性,促使對應的關聯指稱與差異張力之間產生視覺優先效用,讓受眾接收到圖像的感知語言,從而使財神圖像的象征意義得以傳播。
二、財神圖像語境下的視覺優先效應
(一)圖像語言視覺化
圖像的運用有著文字難以企及的優勢,最有效地記錄著人類文明歷史,因其自身具有的感性語境和共性視覺特點而成為人們傳達信息的首選方式。東漢至元朝期間是中國信仰民俗的交融與重構期,財神文化屬于中國民間文化中的信仰民俗,中國人對財神有著篤定且普遍的信仰。每年春節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一直流傳至今。得益于現代圖像種類的日漸豐富和傳播技術的成熟,視覺化的表現媒介越來越適用于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被賦予了優先解釋權。圖像語言的發展轉向離不開視覺感官的真實表現,正是由于視覺上的真實成就了圖像觀看的意義,而使視覺化語言不斷發展轉向[1]。受眾通過感覺、情感、認知等感受產生出一種強烈的視覺化傾向,因此財神圖像不再是無聲隱喻的形式,而是一種真實且豐富的視覺化場域形式,使得財神圖像中的“圖形”與“意象”在視覺藝術中形成了帶有質的優先效應。
(二)認知觀念視覺化
圖像視覺轉化為認知觀念尤為重要,財神圖像的象征價值重在“表征”,在某一時期特定的財神圖像依賴于傳播媒介進行觀念的象征性表達。禮俗涉及中華民族自古暨今的思想構成與社會運作,了解禮俗觀念成為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個重要路徑。正如韓叢耀對中華文化圖像史進行的分析:圖像必須是人為的,是加注了人的精神和意識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2]。文化內涵在人類歷史不同時期詮釋著不同的財神文化習俗,視覺意象大部分歸類于習俗,人的觀念以圖像形式賦予財神意義,通過財神圖像反映出人們對信仰表達的視覺新形式和視覺信息。
(三)圖像視覺傳播化
數字化、多媒體交互的視覺文化時代,視覺語言成為受眾認知信息的媒介形式,視覺傳播極具優先效應。自人類財產私有化以來,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從來就沒有減弱過,拜財神、請財神等儀式化習俗,寄托著人民闔家富貴、人財兩旺的美好祈盼。史煜認為,視覺上的真實成就了圖像觀看的意義,而使視覺化語言不斷發展轉向[3]。視覺語言是藝術形式表達圖像的直觀體現,承載著本土化語境下獨特的視覺元素,財神圖像可視化信息通過圖形、圖標的藝術形式形成藝術作品,使視覺語言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進而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
三、趙公明財神圖像的信息視覺化
(一)祈財禮俗本土化視覺表現
關中乃周禮發源和興盛之地,自古以來,關中地區就講究禮俗、禮法[4]。每年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在陜西關中地區的禮俗文史資料和財神圖像資料中,祈財禮俗的本土特征比較明顯。財神圖像的生成有著財富信仰的文化基礎和濃郁的禮俗觀念,蘊涵的宗教哲學展現了人們祈求闔家富貴這個風俗信仰的鮮活“斷切面”。人心理的力和場與外物物理的力和場之間異質同構的關系形成共鳴[5],使身心一體的習俗化祈財實踐產生出種類眾多的藝術文化。民間信仰中的禮俗觀念在禮制的約束下,有著穩定的祭拜制度儀式與傳統習慣,民間生活實踐和信仰習慣有著天人合一的寫實對照現象。禮俗本土化設計的視覺表現展現了財神文化資源的價值,財神圖像元素與禮俗觀念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化了文化藝術在視覺表現上的創新。
(二)趙公明財神圖像的視覺形式
陜西關中地區的趙公明財神是正財神也是武財神。視覺圖像就是視覺上的形式,視覺主題的主體就是財神趙公明,結合造型元素的裝飾紋樣以及色彩,表達視覺形式中的意愿和情緒反饋,財神圖像的視覺形式與受眾的心理需求,凸顯了財神圖像中的價值意義。圖像藝術作品在聯系文化背景的同時,還要聯系實際生活,對受眾傳達出明確的信息。圖像視覺上的完整性、大眾性、應用性等特征應通過圖像的形式和語言來承載創意的視覺表達,對財神圖像中樸素、自由的元素加以提煉總結,并結合圖形和藝術形式進行有效轉換,創造出獨特的本土化衍生視覺作品,成為禮俗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
(三)再現與表現
陜西關中地區的趙公明財神具有典型的藝術表現形式,傳統圖像的創新設計保存了它最鮮活的藝術力。因此,圖像創新設計應結合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內涵進行提煉、概括和升華,根據時代發展的方向進行再設計,呈現出具有現代設計感的藝術作品,體現出精神寄托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禮俗互動下的宗教文化,重建傳承的禮俗文化,以及闡釋社會背景下的財神圖像所依賴的禮俗語境與圖像信仰實踐。此外,還應辯證地看待人們追求富足生活的精神文化層面,不僅要彰顯單純質樸、熱烈自然的精神內涵,更要以理性的精神視角認識和重視祈財信仰、宗教藝術等財神文化。
四、趙公明財神圖像的視覺構成場域
(一)禮俗互動觀念認知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點和具有統攝性的概念,是代表國家和精英意志的禮制與大眾性民間風俗之間的互動[6]。禮俗觀念視角下的財神祭祀習俗與圖像聯結為一個整體的象征結構,是涉及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民俗社會的文化元素。禮俗意義下的圖像信仰功能與民眾祈財實踐之間反映出二者的互動性關系。依托于財神圖像的禮俗語境,祈財信仰實踐的習俗性祭祀儀式展現出重要歷史價值和民俗特色,滿足人們認同和需求的同時,使人們真正認識到財神圖像的民俗價值以及禮俗功用,從而無形之中產生透徹的整體認識和傳播認知。
(二)自身象征與跡象場域分析
圖像從造型賦予的空間裝飾美感意義向信仰象征的精神隱喻意義轉變,使圖像造型風格與禮俗的地域觀念展示出高度一致的承續特征。在禮俗行為實踐中,供奉者借助圖像媒介通過膜拜、觀視行為完成與“神靈”之間的精神“對話”,圖像的信仰功能、禮俗意義與審美價值在祭祀過程中得以橫向展開,有效帶動并持續激活文化記憶代代綿延賡續[7]。人們參與祭祀趙公明財神的宗教儀式以及民俗活動,是以財神廟作為祈財空間場域進行祭祀膜拜,其中,所觀視到的圖像種類有擺放在祭祀場所中的神靈塑像、殿內的壁畫等。對趙公明財神的祈財祭拜場所,在關中地區的周至縣經過實地調查,場域為兩處:一處是位于集賢鎮趙大村的財神祖庭;另一處是以財神歷史傳承為核心的財神文化區。財神廟場域營造出的濃厚氛圍以及傳遞出的體驗感,讓參與者沉浸其中,使他們主觀的祈財信仰與趙公明財神自身造型的視覺邏輯產生了更直接而強烈的效應。
五、趙公明財神圖像的視覺構成形態
(一)題材視覺感知
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出生、羽化都在終南山下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陜西關中地區對趙公明財神神像的形容,多為黑面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武將的形象清晰醒目。關于趙公明財神圖像的載體媒介包含:塑像、壁畫、馬勺臉譜等。題材類別形式的多樣性和表現形式的多元性,具有極其深厚的民間基礎和社會審美形態,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圖像譜系。趙公明財神圖像的禮俗藝術價值增加了美術的表現題材及表達方式,保存的豐富禮俗史料及財神文化,衍生出了多元化的美術工藝及視覺反映。
(二)造型解析與元素提取
視覺元素展現了財神圖像的美學功能。對趙公明財神形象的造型姿態、外貌面部、帽冠衣飾、手持法器以及黑虎坐騎等元素進行分析:左手持聚寶盆,右手執鞭,鞭為縱向;坐姿騎在虎上,右腿提起,支撐右手執鞭;頭部為武將的形象,頭戴盔甲,髯少、髭短、須濃密,清晰醒目,為了營造親和性,現部分形象與文官形象有共性。兇猛威武意味濃厚,胡須濃密夸張,眼睛圓瞪、嘴巴大張,眉毛上揚,這也是趙公明財神另一種形象的展現。馬勺臉譜的顏色分為無彩色和有彩色,有彩色的明度高,色相清晰醒目,多為黃色系,輔之紅色、藍色。趙公明是源于《封神演義》中記載的神話人物,后成為財神,衣飾紋樣中明代武將服飾特征明顯,紋樣有虎紋、云紋、蟒紋、水紋、銅錢紋、太陽紋、火紋;虎作為坐騎,身形被擋住了絕大部分,左腿在前,虎口張開且虎眼圓瞪,右后腿與尾巴是外顯的,花紋明顯。
(三)祈財禮俗文化衍生品的應用
圖形設計語言是對產品信息最直觀的傳達方式和最高效的表達手段,在圖形語言的各種綜合表現方法中,數字化交互設計能夠很好地指導圖形設計[8]。財神祭祀亦是年節祭祀禮俗中最活躍的部分,每年正月初五,有的地方甚至延至二月初二,人們以這種活動祈求為自己帶來財運。趙公明財神獨特的造型作為具象元素,是真實存在的并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可以提取圖形語言產生視覺張力的元素并運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中,使優秀的財神文化得以傳承。
六、結 語
在當下的現實社會中,禮俗互動已貫穿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的規范和制約下,融入了與時俱進的內容或元素,展現出禮俗與藝術交融共生的文化現象,對它背后的社會關聯性和精神信仰因素進行理性分析,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內涵。財神圖像信息所傳遞的價值觀面向受眾構建出的獨特視覺體系以及視覺構成信息,將優秀的財神文化組織了起來,多元的圖像語言在圖像時代中展現出了視覺優先效用。由此可見,通過周期性組織與運行的財神祭祀活動而塑造的獨特地域文化模式,能夠圍繞禮俗傳統建構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文化認同,堅定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3] 史煜.圖像時代視覺化語言的傳播與思考[J].傳媒廣角,2015(6):69-71.
[2] 韓叢耀.中華圖像文化史[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6.
[4] 李夏.日常與禮俗:關中面食文化的人類學分析歷程[J].現代交際,2021(5):127.
[5] 陳秀.本土文化語境下平面設計視覺表達[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10.
[6] 湛曉白.政治文化建設中的改造禮俗思想———以國民政府時期陳果夫的相關論述為中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9(3):63.
[7] 韓明.禮儀中的圖像———魯西南《單錢灶》及其禮俗實踐[J].民俗研究.2020(4):152.
[8] 鄭童,馮薪碩,閻宇昊.新媒體時代下圖形語言在食品類交互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食品加工與包裝,2022(2):141-143.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