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
摘 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全媒體時代“大思政課”需要克服時空的局限性以及信息孤島化等問題。本文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從新聞“四力”入手分析了全媒體時代高校宣傳工作的時代特點及踐行方法,并對在全媒體時代從新聞“四力”入手講好“大思政課”的具體方法進行了探索,為后續高校建好、用好“大思政課”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四力”;大思政課;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3-0143-04
基金項目:2020年度山東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找準新聞‘四力著力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SZJYY-2012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關于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其中,新聞輿論“四力”的建設包括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從新聞輿論“四力”入手落實意識形態工作,正是打造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著眼點、發力點。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著力破解當前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問題,以新成就、新經驗、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2]。筆者認為,全媒體時代,高校要想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就要從立德樹人、聚焦學生成長,深化思政課堂主渠道建設,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以及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等方面入手,以新聞“四力”為實踐方法,通過新形式新方法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講好“大思政課”,增強鑄魂育人實效。
一、提高新聞“四力”講好全媒體時代“大思政課”的現實難點
(一)全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特點及踐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概念,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3]。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媒體思想,貫徹落實“四全媒體”的建設要求,高校需要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主體維度以及效能維度來把握全媒體特征,在傳統媒體發展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增強高校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以新聞“四力”為思政教育抓手,講好全媒體時代“大思政課”。
此外,“大思政課”要走深走實,需要高校教師共同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個方面下功夫,利用全媒體時代的科技便利條件,創新思政教育方法,改革思政教育形式,讓思政教育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各方各面,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推進學生未來發展,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真正形成育人矩陣新合力[4]。
(二)從新聞“四力”入手落實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若干現實問題
現今輿論宣傳“移動優先”,全媒體時代人人是“記者”。網絡媒體、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崛起,導致除專業宣傳工作者外,高校的所有師生及各類相關人士都可能成為高校有關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由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具有制作周期長、傳播范圍受限、新聞時效較長以及傳播輪次較少等不足,從而導致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弱于新媒體,不利于主流聲音的及時、有效傳播[5]。
此外,青年學生更傾向于接受網絡媒體、新媒體上的信息。但是,由于監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在信息量爆炸的新媒體平臺上存在諸多輿論“灰色地帶”,當出現突發事件或敏感問題時,如果主流聲音無法及時發聲說明真相,就會出現個別自媒體為嘩眾取寵、吸引流量而打“擦邊球”,甚至歪曲事實的現象[6]。
二、從新聞“四力”入手講好“大思政課”的具體方法
(一)山東科技大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驗
山東科技大學于1951年建校,是原煤炭部直屬高校,現為山東省屬重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建校以來,歷屆校領導都高度重視講好思政課,并將思政教育與學校的發展緊密結合。雖歷經4次主體搬遷,1次分散辦學,4次易址建校,3次骨干專業分出,2次重新組建,5次更改校名,8所學校先后并入等種種坎坷,始終搬不垮、拆不散、合不亂,愈挫愈堅,持續發展,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煤炭職業學校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礦業見長,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應用基礎型特色名校,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7]。
1.加強思政隊伍建設
學校培養和建設了三支優秀的隊伍,即優秀的教師隊伍,優秀的管理干部隊伍,優秀的學工干部和互助服務隊伍,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學校要求機關干部改變工作作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要對學生全面負責,保證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全校教師以有責任心、有感情、有愛心為標準,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下井實習、一起遷校重組,全面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培養出的學生在實習及就業期間都受到各礦歡迎。每學年實習期結束后,學生實習所至的礦山還會給實習班級寫表揚信,這一現象甚至受到時任煤炭部部長于洪恩的關注[7]。
2.強化思政宣傳引領
學校每周發行的《山東科大報》,在校黨委及其職能部門黨委宣傳部的領導下開展輿論宣傳工作,保證了校園信息及時發聲和主流聲音的壯大。報紙自始至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辦報宗旨,報道學校各個層面的工作情況。例如,報道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決策和重要事件,積極宣傳典型人物,推廣典型經驗,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為主流聲音占據輿論高地提供了保障,真正發揮了緊密聯系學校領導和師生員工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此外,學校及時宣傳學生自發成立的尉茂河學習小組和惠新福學習小組等組織,著力展現小組成員學習上加強自我要求、刻苦學習;生活中多做好事、處處做好事的正面形象,從而使全校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真正做到了助力思政教育落實落地。
(二)山東科技大學從新聞“四力”入手講好“大思政課”的新方法
高校面對新形式下的新任務、新要求,必須開拓課程視野、創新課堂形式,才能掌握思政工作主動權,講好“大思政課”[8]。山東科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講政治”放在首位,著眼新聞“四力”,總結過去的經驗,不斷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積極塑造主流思想輿論新格局。
當前,學校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扎實推進思想道德建設。比如,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為基礎,以“泰山講壇”等高端講座為帶動,以思政課教學改革為抓手,舉辦領導干部高端培訓班,開展思政課“一二三四五”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并獲批“山東省學校思政課教師實踐研修基地”和國家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此外,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團員教育活動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突出文化熏陶、先進展示和價值引領,教育引導師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
1.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力
山東科技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直以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要做到哪里[10]。校黨委書記羅公利在山東科技大學第21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立德樹人不僅是廣大教師的本職工作,也是全校所有干部職工的責任;不僅是所有教學單位的首要職責,也是學校所有黨政管理部門、群團組織、教輔單位和科研單位的根本任務。”[11]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舉辦多場書記校長下午茶話活動,與學生面對面談心談話;成立了1591個“黨員宿舍”“愛驛站”“書香走廊”和“寓建坊”等多個社區服務站,全面建設學生公寓思政陣地;建設“校友之家”,發揮優秀校友教育示范作用;鼓勵社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利用朋輩教育和同伴效應,精心打造學生社團文化育人平臺;抓住入學、畢業、返校等關鍵節點,評選“退役學生”當“軍訓教官”,為新生言傳身教上好開學第一課,鼓勵畢業生黨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站好最后一班崗,積極發揮前輩引領作用;新冠疫情期間,輔導員與學生同住同行,為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各方面困難,真正把思政教育做到學生“心坎上”[12]。
2.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力
山東科技大學探索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想行為等方面的特點,加強輿情研判和熱點問題的正面引導,緊扣建黨百年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時代背景,以理想信念、黨史校史、學涯領航、安全教育、生命健康為主要內容舉辦系列專題報告,結合時事熱點策劃了“國防教育日”“紀念建校70周年”等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還注重加強網絡陣地建設,依靠網絡構建“互聯網+”思想教育平臺,推進“山科易班”建設,依托“青年之聲”“青年大學習”等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時事政治及理論,自覺提升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運用新媒體,探索三項“微課”,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兩微一端”和易班網絡平臺建設相結合,探索學團工作“微課化”,開展“團學微課堂”,推出了“i優微”思政微課品牌,在第一時間搶占意識形態領域高地[13]。
3.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力
山東科技大學注重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校歷史傳承文化等思政教育素材,努力營造“時時有育人、處處可育人”的思政育人環境。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選拔組建“百年黨史百人講”黨史宣講團,通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宣講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定期舉辦思政教育相關書畫展、攝影展、科創作品展等展覽;舉辦“泰山講壇”“名家講壇”“山科美育”等系列講座;舉行傳承紅色基因等系列思政體驗活動,用實際行動彰顯了高校文化育人與價值引領作用;近年來重新修訂了山東科技大學校史,出版了《科大故事》系列作品;拍攝制作了形象宣傳片《因為有你》《筑夢遠航》和微電影《大學之學》等系列精神文化產品;升級打造了山東科技大學校史館、VR思政教室,擴建、新建了學校的若水園、乾惕亭等系列文化景觀,在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成才導向,“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4.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公信力
山東科技大學以學校官網官微、黨委機關報《山東科大報》為主陣地,承擔起舉旗幟、聚人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定不移地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堅持點線面結合形成全媒體宣傳矩陣,充分運用“一報一網一臺一站兩微一端一抖一視頻”等媒介平臺,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傳播正面輿論;堅持與中央媒體、行業媒體和省市級媒體深入交流合作,舉辦對外宣傳工作研討會等,圍繞山東科技大學典型經驗、改革事項等重點亮點工作,進行了大量新聞報道,營造了良好的對外宣傳氛圍;堅持擴大融媒體矩陣,相繼進駐新華網政務號、人民日報政務號、澎湃政務號等,開通了百家號、企鵝號、壹點號、頭條號等自媒體賬號,全方位展示學校形象,作品累計閱讀超過千萬人次。2022年5月,山東科技大學入選首批山東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名單,加快了學校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進程[14]。
山東科技大學打破專業壁壘,組建跨學科、多專業的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小組,以“非遺技藝與文化自信”為專題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涉及20余項國家級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理論學習、史料研究、實踐調研、助農直播等方式推進了青島西海岸新區泊里鎮的紅席編織等非遺傳承及產業發展,將思政教育真正落實到了社會實踐當中[15]。
三、結 語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山東科技大學繼承發揚學校“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經驗,從新聞“四力”入手,力求講好全媒體時代“大思政課”,打好守正創新“組合拳”,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創建文明校園,在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新時代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水平,其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方式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從新聞“四力”入手提高思政課效果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長期在實踐中進行探索與總結,才能不斷推進新時代高校課程的思政建設,真正講好“大思政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12371.cn/2022/10/25/A RTI1666705047474465.shtml,2022-10-25.
[2] 王學儉,施澤東.“大思政課”的科學蘊意和實踐理路[J].現代教學,2022(8):1.
[3] 趙海娟.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四全媒體”建設是趨勢[N].中國經濟時報,2019-02-10(01).
[4] 蘭麗娟.習近平“四力”論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17):32-33.
[5] 秦方奇.智媒時代新聞傳播教育轉型之道.[J].新聞戰線,2019(24):112-115.
[6] 沈國冰.提升新聞輿論“四種能力”建設[N].淮南日報,2018-09-04(03).
[7] 《科大故事》采編組.科大故事①[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168-172.
[8] 王柏松.增強“四力”做好宣傳思想工作[J].新長征(黨建版),2019(5):6-7.
[9] 馮陽,朱文峰.遠目珠山馭風行秋實滿載又出發———山東科技大學2022年度文明校園建設工作紀實[N].山東科大報,2022-12-18(01).
[10] 袁俊平.在第20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N].山東科大報,2017-06-02(02).
[11] 羅公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N].山東科大報,2020-07-24(02).
[12] 王震.聚焦“五力”建設構建“五度”體系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縱深發展[N].山東科大報,2020-12-18(02).
[13] 韓洪爍.山科大打出“組合拳”搭建好育人“彩虹橋”[EB/OL].http://sdjyxww.com/gdjy/7695.ht ml,2019-10-29.
[14] 韓洪爍.山東科技大學獲評“2021山東最佳社會聲譽高校”等三項榮譽稱號[EB/OL].http://www.sdjyxww.com/gdjy/43008.html,2021-12-26.
[15] 秦曉鐘,毛雪婷.把思政課堂開在齊魯大地上[N].大眾日報,2021-11-25(18).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