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嬋 張莉莉
幼小銜接,對幼兒而言,是角色的轉換與成長;對家長而言,是新的認知與挑戰。教育者只有正確認識幼小銜接,才能助力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使幼兒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
幼兒園到小學是幼兒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和過渡,也是學前時期和小學生活的一次重要接力,更是兒童學習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為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福景幼兒園與山東省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幼兒園立人分園共同牽手山東省濟南市經綸小學,成為“市中區幼小銜接聯合教研骨干示范團隊”成員,在全環境立德樹的人背景下,構建幼小階段的全程育人新模式。
明確內容,政策先行。幼小銜接“接什么”?我們從幼兒園的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適應兩個維度出發,探索并形成了“集成資源,聯合共享”和“項目銜接,聯動共研”的教研機制,成立了以幼小一體化銜接課程研發為任務驅動的跨園校項目組,以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大方面的16個發展目標為內容,進行任務分解,開啟以兒童為中心的全育式幼小銜接育人系列課程。
聯合教研,通力合作。幼小銜接“誰來接”?我們邀請了幼兒、家長代表、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四類人員直接參與,聯合教研。通過邀請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觀摩自主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感受學齡前兒童以體驗式為主的學習方式和游戲化的學習氛圍;邀請大班教師和家長代表走進小學,感受小學入學適應課程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層層推進,精準施策。幼小銜接“怎么接”?我們將“習慣養成、健康運動、實踐體驗、閱讀素養”確定為一體化項目課程落地的四個方面,做扎根向上的幼小銜接。
第一,分析問題,明確差異,為“怎么接”做準備。聯合教研中,我們共同分析了處于銜接階段的幼兒存在的“斷層問題”的具體表現,明確了幼小一日生活內容的變化與幼兒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制定了《幼小銜接指導手冊》,為科學幼小銜接做準備。
第二,遵循兩個規律,幼小聯手,為“怎么接”把方向。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應通過關注政策、關注當下、關注專業,在學訓研行中更新思想,反思實踐,遵循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規律,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們為大班幼兒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記錄幼兒的學習能力、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及特殊體質,為聯合教研打通數據共享。我們還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號開設了“幼小銜接”欄目,幼小聯手積極宣教,讓家長了解幼兒發展規律和教育的基本規律,為幼小銜接把準方向。
第三,聚焦四個抓點,有的放矢,讓“怎么接”全落地。 一是狠抓健康,關注飲食,積極運動。運動協調能力是幼兒入學準備的必備能力之一,大肌肉動作的協調、小肌肉群的精細,都將影響幼兒手腦并用和專注力的集中。我們通過開展晨練及多種形式的游戲和體育活動,使幼兒愛上運動。此外,我們開展了飲食播報活動,提高幼兒科學飲食的意識。 二是常抓習慣,培養專注,學會整理。我們從小班開始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中班結合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積極主動、不怕困難等學習品質。到了大班,通過認識鐘表、專注力大挑戰等活動,幫助幼兒初步樹立時間觀念,重點培養社會交往、自我調控的品質。三是強抓閱讀,學會表達,優化思維。我們每天下午設定半小時誦讀時間,通過誦童謠、品經典、閱童話,達到準確表達、優化思維的培養目標。四是多抓體驗,自主游戲,合作發展。我們秉承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理念,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良好習慣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