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
基于幼兒的認知發展和年齡特點,學前期的數活動需要引導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個別化學習活動的數學區中,活動材料支持幼兒通過擺弄、操作、探索等途徑獲得建構經驗,激發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但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幼兒參與數活動的持久性不強,有的幼兒對活動材料不感興趣。對此,上海市徐匯區瑞德幼兒園在對中班幼兒觀察、分析、支持的基礎上,結合熱門話題“盲盒”,思考數學區的新玩法。
盲盒游戲誕生
自由活動時,恬恬對貝貝說:“看,我畫了很多盲盒,你想要抽哪一個?”一時迎來眾多小伙伴,佳佳高興地大叫著:“我抽到了一朵小花。”……一會兒第一批盲盒抽完了,恬恬又打開畫本繼續創作。每天他們都樂此不疲? ? ?地畫著有趣的物品,玩著抽盲盒的游戲,興趣濃厚。于是我想:幼兒這么喜歡玩這個游戲,是否可以將其運用到抽象的數學區呢?
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來獲取經驗,于是我設計了一個大“盲盒”主題,盲盒中有各種數經驗,比如,集合、排序、對應、分類、數序等,盲盒中的任務卡按照不同星級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以抽取、完成任務來豐富幼兒數活動的內容。當盲盒投放到數學區,幼兒們非常喜歡,抽了一個又一個。漸漸地,我發現他們每抽出一個任務卡,看見是自己“完不成的任務”便會丟到一邊,再去抽取下一個。比如,有的幼兒不停地抽不同的盲盒,直到抽到能完成的任務為止。我開始反思:幼兒更喜歡“抽”盲盒這個動作,而不是完成任務。
盲盒游戲變身
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具體形象,對事物的理解力逐漸增強”。原來,我忽略了不同幼兒發展中的不同能力層次,提供的活動材料千篇一律,有的幼兒還沒有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有的幼兒可能早已掌握,而未能針對性地提供材料讓幼兒操作,往往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將大“盲盒”調整為三個不同星級的“盲盒”,讓幼兒在材料的操作中,從自身行為體驗潛在的數學點,同時根據活動的實際情況調整任務卡的難度,以實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如何讓幼兒了解已有的數經驗?一是鼓勵他們從易到難依次完成“盲盒”任務,以便了解自己的星級;二是增加驗證環節。活動調整后,我發現幼兒參與的時間變長了,但也有急躁的幼兒直接翻看任務卡答案,缺少思考這一關鍵步驟。
盲盒游戲三升級
“盲盒任務完成后,還能怎么玩呢?”我與幼兒展開了新的討論。有的幼兒說:“盲盒里會有隱藏款。”有的幼兒說:“我想要給好朋友出任務。”隱藏款能引發幼兒的另一層思考,于是我將任務卡的驗證提示進行了升級,讓幼兒完成新的探索任務,從而獲得答案。例如:盲盒中的排序任務是ABCABC……之后的答案是什么呢?翻開驗證提示:“在美工區的主題背景中可以找到答案”。而答案需要在尋找、觀察、對應的過程中獲得,這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數的探究興趣。
中班幼兒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并嘗試做簡單的計劃;喜歡運用繪畫等方式表現觀察到的事物和想象。在數學區中,我投放了紙、筆、空白任務卡及紙盒,讓幼兒自主創作與想象,為同伴制作盲盒,任務卡中的任務及驗證結果也由他們的已有經驗表征。幼兒在實際出題、做任務中逐步養成思考、判斷、探究的學習習慣。
在與幼兒的溝通過程中,我還設置了盲盒獎勵機制,比如用點讀筆錄下尋找獎勵的任務“在玩具柜第×排第×個有份新玩具,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給自己蓋上一個最棒的章,它在柜子第×層第×格”……多興趣、多挑戰、多體驗,漸漸地,幼兒不再見“數”就逃,數學不再是枯燥的活動。當幼兒對數的理解更扎實,興趣也就融入生活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