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曦
(信陽市人民醫院 口腔科,河南 信陽 464000)
牙列缺失不僅可導致咀嚼力減退,甚至是喪失,還會引起鄰牙牙周牙體問題,造成咬合功能紊亂、外觀改變等,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口腔種植修復是牙列缺失的主要治療方法,該方法可有效補充修復缺失牙列,固定效果好,在臨床治療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備受口腔修復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睞[1]。但經過調查發現,部分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種植體存活率較低,修復效果欠佳[2]。
相關研究指出,口腔種植修復術后1 個月內是牙槽骨吸收的高峰時期,術后6 個月逐漸趨向穩定,而在牙槽骨重建的過程中,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各炎癥因子均存在明顯變化[3]。另有研究指出,種植體周圍組織抵抗能力下降,極易受到細菌入侵,且感染進展速度快,引起骨植入界面喪失,影響種植修復效果[4]。結合上述內容,考慮炎癥因子CRP、IL-6 等與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存在一定的關系,將炎癥因子與其他實驗室指標相結合應用于臨床,或可使患者從中獲益。基于此,本研究重點分析牙列缺失患者炎癥因子的表達及其與口腔種植修復效果的相關性,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循證依據。
本研究采用偶遇抽樣法,納入信陽市人民醫院2019 年2 月至2021 年12 月醫院診治的117 例牙列缺失患者。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牙列缺失1~4 顆,經口腔X 線片確診;②首次診斷,于信陽市人民醫院首次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③口腔衛生條件良好,且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伴骨質疏松;②伴有感染;③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④營養不良;⑤近1 個月內服用抗炎藥物、免疫調節劑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⑥伴口腔內急性炎癥;⑦伴牙周組織病變;⑧月經期、絕經期女性。剔除標準:①拒絕接受實驗者;②監測期間病死者;③依從性差,不宜繼續受試者;④主動退出實驗者;⑤隨訪期間失訪者。117 例患者中男57 例,女60 例;年齡21~42 歲,平均(32.19±4.92)歲;體重指數21.40~29.30 kg/m2,平均(25.19±1.41)kg/m2。
通過醫院電子病歷管理系統,統計患者一般情況和術前相關實驗室指標的檢測結果,包括:①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重指數、血壓、空腹血糖、飲酒史、吸煙史、種植部位(前牙、后牙)。②實驗室相關指標:血常規: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RBC)及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正常值范圍:Hb: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WBC:成人(4.0~10.0)×109/L;PLT:(100~300)×109/L。
采集患者隨訪1 個月時的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處理(離心速度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完畢取血清待檢。使用武漢賽培生物科技公司、上海科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CRP、IL-6、干擾素-γ(INF-γ)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結束后,進行為期1 個月的隨訪。于隨訪1 個月結束時,患者回院復查,觀察植入體和修復體的留存情況。口腔種植修復效果良好滿足以下情況:X 線片檢查未發現病變,植入體垂直方向的骨吸收小于其在骨內長度1/3,植入體無松動,且能發揮良好咀嚼功能;修復體存留指其功能良好,且無不適癥狀。按口腔種植修復效果,將患者劃分為修復良好組和修復不良組。
數據錄入SPSS 25.0 軟件處理,Shapiro-Wilk正態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采用點二列相關r、雙變量Pearson 相關系數檢驗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過程中,117 例患者中有4 例隨訪期間失訪,2 例主動退出實驗,1 例依從性差,不宜繼續受試而被剔除實驗,最終以110 例患者納入研究。截止至隨訪結束時,110 例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的牙列缺失患者中,有18 例口腔種植修復不良,占比為16.36%(18/110)。這些患者均已經過相應處理,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修復不良組的CRP、INF-γ、IL-6 和TNF-α 水平均高于修復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實驗室指標比較
經點二列相關性檢驗,炎癥因子CRP、INF-γ、IL-6 和TNF-α 均與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效果呈正相關性(r>0,P<0.05)。見表2。

表2 牙列缺失患者各炎癥因子與口腔種植修復效果之間的相關性
經雙變量Pearson 相關系數檢驗,炎癥因子CRP 和TNF-α 間、IL-6 和TNF-α 間呈正相關性(r>0,P<0.05)。見表3。

表3 牙列缺失患者各炎癥因子之間的相關性
牙列缺失的主要表現為牙齒脫落和缺損,會影響患者咀嚼、消化功能等,且會影響面部美觀,增加心理障礙發生率。因此,牙列缺失患者的美學修復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新型口腔修復技術,口腔種植修復在牙列缺失中的應用效果頗為顯著[5]。但李磊等[6]研究指出,口腔種植修復患者仍可能出現種植體或修復體松動等不良結局,發生率約為15.49%。而本研究結果發現,112 例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的牙列缺失患者中,有18 例口腔種植修復不良,占比為16.36%,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提示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的效果仍可能不理想,早期干預尤為關鍵。本研究為更好的提高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效果,將探索與之相關的指標,以為后續診療作指導。
相關研究指出,術后感染是種植義齒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7]。人體內主要包括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在正常狀態下,二者之間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環境中,但當機體出現應激或創傷時,這種應激狀態會被打破,進而引起較為強烈的炎癥反應[8]。早在2019 年,陳文諾[9]研究已指出,炎癥反應與口腔種植修復效果有關。但上述研究并未闡明炎癥因子與口腔種植修復效果之間的具體作用機制,還需積極探索與分析。
本研究經過驗證分析發現,修復不良組的CRP、INF-γ、IL-6 和TNF-α 水平均高于修復良好組,且炎癥因子CRP、INF-γ、IL-6 和TNF-α 均與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效果呈正相關性,表明炎癥因子與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效果有關,本研究結論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未來或可通過早期觀察牙列缺失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預估口腔種植修復效果,以便于及時實施針對性治療手段,也或可將其作為新的治療靶點,及時實施抗炎治療等,提高修復效果,促進患者良好的預后。分析原因在于,CRP 是一種存在于血漿的自體蛋白,可參與全身炎癥反應,對急性期炎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非特異性[10]。而IL-6 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可促進CRP 的產生和分泌,誘導炎癥反應[11]。TNF-α 則為多功能炎性細胞因子,可激活IL-6 等炎癥因子的合成與釋放,誘導和加重炎癥反應[12]。INF-γ 是一種淋巴因子,屬于輔助性T細胞1 分泌的促炎細胞因子,可誘導炎癥細胞活化,并向病變組織區域趨化聚集[13]。以上這些炎癥因子水平升高時,提示患者機體內存在嚴重炎癥反應,并誘導趨化因子、黏附因子和炎癥因子結合,引起結締組織損傷,影響牙周組織修復,不利于種植體植入,影響口腔種植修復效果[14]。并且,大量的炎癥因子會刺激破骨細胞活躍程度,加強破骨細胞的活性,促進牙槽骨的吸收加快,抑制牙槽骨與種植體骨的結合,導致口腔種植失敗,影響修復效果[15]。最后,本研究還分析牙列缺失患者各炎癥因子之間的關系,發現炎癥因子CRP 和TNF-α 間、IL-6 和TNF-α 間呈正相關性,各炎癥因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具體作用機制并未完全闡明,未來還需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研究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牙列缺失患者各炎癥因子的表達與口腔種植修復效果有關,當各炎癥因子水平升高時,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效果不良風險高,建議臨床通過早期觀察牙列缺失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更早、更準確的預估修復效果,早期制定和優化針對性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樣本量較少,研究對象過于局限等,今后還需開展更多的相關研究,彌補研究的不足,提高研究價值,為后續研究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