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匡吉


在強調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有關大學生學習投入情況的研究越來越多,而其核心是學生的學習投入現狀。因此調查和分析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及時調整教育策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針對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現狀,通過對其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總體投入現狀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在不同專業上有差異,理工類學生的學習投入現狀高于人文社科類學生。結合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從學生層面、家庭層面、教師層面和學校層面,為提高大學生學習投入水平,提出了相關建議。
有關“學習投入”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國外學者皮克等認為“學習投入是在學生學習、理解學科知識,熟練掌握技能過程中的心理投入及努力”。國內學者張娜認為學者學習投入是一種精神狀態,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感覺到的一種行為上的和精神層面的一種感覺,這種狀態是一種持久的和穩定的心理狀態。國內外學者他們在學習投入的表述上雖有所不同,但在實質上具有一致性,都認為學生是學習投入的主體,都強調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的時間及精力。作為高素質人才的主要輸出單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一直都是學界研究和探索的重點。其中,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的關鍵標準之一,即學生學習投入較高的時候,其在學業中的收獲就較多,而學生在學業中的收獲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因此,在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調查中,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就是關鍵一環。
1 研究背景
國外對學習投入的研究可追溯于20世紀。隨著高等教育質量不斷被提高,國外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泰勒最早提出時間任務的概念,認為學生在學習當中的投入時間與收獲成正比,即花越多時間學到的知識也越多;20世紀中后期,奧斯丁將學習投入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心理努力程度和時間量。
我國學者根據中國國情,進行了具體化、本土化的研究。任崢等通過研究,界定了學習投入的概念,即學習投入是指學業活動中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戴桂君認為學習投入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及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并不構成嚴格的正比關系,但學習投入是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性指標,也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性指標。安曉鏡認為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和精力不足,相對于高中階段學習投入水平有所下降。劉選會和鐘定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投入,取決于對專業的滿意程度。田甜的研究發現,舒適的大學校園環境會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其學習行為產生,學習上投入的狀況越好;汪雅霜的研究發現,對學習收獲有積極的預測的學生,學習投入程度高。張銘凱等學者研究證實,大學生的學習投入與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能夠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學生往往在學習的投入上越大。劉在花認為學校大小和學校情況、學校課業負擔和學校歸屬感等,以及同學對上學環境的主觀感受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學校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國外對于高校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相對完善和成熟,而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從數量和質量上說,雖然均趨于上漲趨勢,但是對于學習投入現狀的研究大多是以微觀的角度,而從宏觀角度,如學生自身、家庭環境、教師學校教育等宏觀方面分析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擬通過研究高校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從學生自身、家庭環境、教師學校教育等影響因素方面提出能提高大學生學習投入水平的建議。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選取
本研究的群體為本科學生,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筆者所在學校部分學生進行測試,由于大四學生要實習和考研,大多不在校內接受全日制學習,學習投入的現狀難保證,故此主要是針對大一到大三的學生總共發放5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2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4.4%。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學習投入量表是針對大學生學習投入情況的調查問卷,該問卷是方來壇(2008)翻譯的由Schaufeli編制的“UWES-S”學習投入量表,并據此得到中文版“學習投入量表”,采用李克特的五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較不符合”,“3”代表“不確定”,“4”代表“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共包含17個題項,分別為三個維度:精力、動機、專注,其中1~6題為精力維度,7~11題為動機維度,12~17題為專注維度。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82~0.95之間,α系數分別為0.63、0.81、0.72,相關系數顯著,并在0.76~0.77之間,信效度良好,故采用此問卷。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的總體情況
如圖1所示,學生投入水平的平均得分是3.218,位于中等偏上水平,總的來說,學習投入水平并不高。在三個維度中,動機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388,在三個維度中得分最高;精力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130,在三個維度中得分最低;專注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165,與精力維度的值數較為接近。
3.2 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的差異性比較
通過調查發現:年級在學習投入的精力、動機和專注三個維度上,以及總分上,均不存在差異性。從不同年級的得分來看,大一大二在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以及總分上均好于大三。
但是以專業作為分組變量時發現,其在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以及總分上,有顯著差異,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獨立樣本t檢驗中可分析得出,學習投入、精力、動機和專注在學生專業類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理工類本科生同樣顯著高于人文社科類本科生,理工類學生在精力、動機、專注和學習投入水平現狀上,都好于人文社科類學生。
4 討論與建議
4.1 討論
(1)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的總體情況討論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學生整體學習投入現狀一般,平均得分是3.218,其中精力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130,動機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388,專注維度的平均值數為3.165,均達到了中等水平。
在精力維度上,當代高校學生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對待事物充滿熱情,在學習上同樣具有一定的熱情度,但是因為在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整體規劃及時間掌握方面有所欠佳,所以會出現學習投入精力的不均衡,在精力維度上達到了中等水平。這表明大學生在學習上的精力容易被分散,大學生活除注重專業學習外,也注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整體素養,部分學生可能沒有很好地平衡眾多方面的關系,將學習上的精力分散于其他方面,因此大學生在學習投入精力維度上欠佳。
在動機維度上,平均值數為3.388,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具有挑戰性,能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和充實,在學習上的動機較強。這是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對自我具有一定的認識,能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完善自我;另一方面,由于現實的就業壓力,部分學生會選擇進一步深造。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動力,這可能是因為學生沒有找到自我的目標和方向,仍在持續探索中。
在專注維度上,反映出有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時容易分心,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是因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除學習外,還有課外實習、社團活動等,使得學生將注意力分散,所以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排除外界干擾因素,對學習保持著高度的專注。
(2)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的差異性討論分析
年級在學習投入上的差異分析:從人口統計學變量的角度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進行差異分析,得出的結果顯示,年級在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以及總分上均不存在差異。
在年級方面,大一、大二的學生在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和總分上的均值均高于大三的學生。這是由于,大一學生作為新生,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好奇,經歷了高三一年的沖刺,對學習的專注程度依舊保持,且大一時需要學習的專業課課程較少,課余活動較多,在學習上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大一學生在學習投入現狀總體上好于大三,大二學生經歷了大學一年的學習后,無論是對大學學習的認識,還是對自身以后的發展方向,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也好于大三。大三的學生面臨著考研和就業的選擇,加上課業繁重的壓力,所以學習投入被其他的因素分散。
(3)專業在學習投入上的差異分析
在差異性研究中發現只有專業在精力、動機、專注以及學習投入的總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對于不同專業,總體結果顯示,理工類的學生在學習投入水平上總體高于人文社科類學生。在不同專業的變量中,理工類的學生在精力、動機、專注三個維度上比起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均有顯著的差異(P<0.05),總體結果顯示,理工類的學生在學習投入水平上總體高于人文社科類學生。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人文社科類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在客觀上使得本類學生在身份認同上迷茫和焦慮。相對于人文社科類的學生,理工類的學生需要做大量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由于專業性過強,需要投入大量的實踐和精力來完成本專業的學習。二是,因為專業學習更具體,操作性和實踐性更強,目的性更明顯,在完成的同時容易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所以在動機和專注維度上也高于人文社科類學生。概言之,理工類的學生學習投入水平上總體高于人文社科類學生。
4.2 建議
(1)基于自身角度促進學生學習投入
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本科生具有獨立學習、探究學習與創造學習的能力,使其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能極大地激發學習過程中的精力、動機和專注。學生要不斷主動地、有意識地加強對自己專業的認同和認識,將其轉化為行為,增強主動學習的意愿。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可以為學生帶來情感支持,還會帶來工具支持,對學生的學習精力、動機和專注有著促進作用,學生要主動與家長、同伴、教師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促進學習精力的增強,學習動機的提高以及學習的專注度增強,汲取他人的意見促進自身學習投入水平的提高。在本研究中可知,理工科的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總體高于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因此要加大對人文社科類學生的實踐機會、科研機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滿足學生自我需要的發展,而不是紙上談兵,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
(2)基于家庭環境角度促進學生學習投入
家庭和家人的支持也對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學生進入大學后,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內,與家人聚少離多,因此家庭對學生學習投入的作用極大減少,遭到了家長的忽視。對此,首先家長要重新認識家庭環境對學生學習投入的支持作用及其重要性;其次,積極發揮家庭的作用,努力營造和諧積極的家庭環境;最后,家長應及時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提供各個方面的支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投入。家長不僅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地與學校、老師和輔導員等保持聯系,現階段由于很多大學生家長沒有過大學學習的經驗,部分家長雖然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但因能力有限,不能對學生學習提供很好的幫助,因此家長需要多與學校聯系,多了解和學習提供家庭支持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生在校的基本情況,發揮家庭支持的積極作用。
(3)基于教師影響角度促進學生學習投入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撐,教師對學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其學業支持程度及個人關心程度的感受。在學習活動中,大學生獲得教師支持的程度越高,其在學習上花的精力、動機、專注也就越來越多,在學習上投入的程度也越高;教師越關懷學生,越能夠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和學業成就,滿足學生情感社交需求,增加美好的在線學習體驗,增強學習投入的活力與專注性,鼓勵提倡奉獻等行為。另外,教師要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大力提倡學生參與性學習,教師要改變對已經有的教學觀念的轉變,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4)基于學校相關角度促進學生學習投入
學校校園的物質文化是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順利實行的必備條件,通過對校園布置、教學環境裝點、教學設施齊全和建筑裝飾等方式對校園環境加以美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現狀。同時,學校要基于實際,制訂合適的發展策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學質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設學習型校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的現狀。
總之,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得出大學生總體在學習投入的現狀處于中等水平。在年級上無明顯差異,在專業方面有差異,其中理工類的學生在學習投入水平上高于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從結果來看,大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還有待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大學里沒有了高考時的壓力,對學習有所懈怠,但大學作為人生的分水嶺,學習依然很重要,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高校學生的學習投入狀況,從學生自身、教師、家庭、學校角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從學生自身角度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滿足學生自我需要的發展,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從教師角度,教師要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大力提倡學生參與,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家庭角度家長需要多與學校聯系,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發揮家庭支持的積極作用。從學校角度,學校要注重軟件、硬件教學設施,制訂合適的發展策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學質量,營造學習氛圍,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的現狀。
探討大學生學習投入的提升策略,不僅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學業水平有積極作用,同時對于高校各方面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綜上所述,本文初步探討了高校學生學習投入現狀,后續還需要更多的實踐來進行驗證與補充,以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投入水平。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