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含春
摘要: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以中國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為例,從受眾認知和話語傳播視角分析了媒體外交話語中概念隱喻的架構模式和認知傳播。研究發現:中國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使用最多的五類概念隱喻為人的隱喻、建筑隱喻、旅行隱喻、植物隱喻和自然隱喻,這些概念隱喻激活了情感、策略、規劃、環境等表層架構,而這些表層架構又激活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原則和“兼相愛、交相利”的慈親道德價值觀。媒體外交話語隱喻架構模式和認知傳播路徑可為媒體外交話語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媒體外交話語;概念隱喻;架構;認知傳播
媒體外交是指外交決策者運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在特定領域向其他國家民眾釋放信息、影響輿論、塑造行為,希望在他國民眾中間建立信任、獲得支持、增強聯系,進而間接影響他國政府行為的活動,[1]通常包括新聞發布會、采訪、外交信息透露,以及國家首腦及調停人外訪、外交新政推介等常規或特別的大型媒體活動。[2]相較于官方外交,媒介化的公共外交實踐在獲取外國受眾對本國外交政策的支持方面周期更短、更具針對性。[3]
媒體外交都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在媒體語境中,政治、外交和政府均已被“媒介化”,政治領導人也被賦予了媒體人格,[4]需要把自己的角色轉換成記者、游說人,甚至是公共輿論導向的塑造者。當前,語言學界對媒體外交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話語風格特征、話語策略和言說機制、語際傳播等方面。這些研究以媒體外交話語的識解和描寫居多,對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的生產、傳播和接受過程中認知機制的闡釋力度稍顯不足。本文以中國領導人的媒體外交話語為例,結合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闡釋中國媒體外交話語的隱喻架構模式,總結其認知傳播路徑,以期為媒體外交話語實踐提供參考。
一、架構理論與概念隱喻
萊考夫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上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中的“架構” 概念應用于政治學,并創立了架構理論。[5]他認為,架構是一種有關世界運作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結構,以神經回路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并決定我們的常識,反映我們的價值取向。我們在思考和交際過程中通常會無意識地激活架構,并運用架構去理解事實。例如,“兄弟” 一詞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的情感架構,并進一步激活家庭角色、成長歷程、手足感情等相關體驗。可以說,架構建構了我們的觀念和概念,決定了我們推理的方式,甚至影響了我們的感知和行動。
架構主要有表層架構和深層架構兩種:由詞語激活的心理結構為表層架構,由表層架構激活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道德體系,則為深層架構。只有當被激活的深層架構與人們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架構(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契合時,話語才能被受眾接受認同、深入人心。
概念隱喻實際上是兩個表層架構(源域和目的域)之間映射的神經回路。當隱喻表達激活的價值觀即深層架構和受眾大腦中的架構相契合時則更容易被公眾接受。媒體外交話語實踐中,為了讓受眾接受并認同主體國家的外交理念、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說話人通常會使用概念隱喻策略,以隱喻表達的形式在話語中呈現。對此類話語的解讀往往需要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架構,如認知、情感、價值觀和道德體系的共同參與。當外交話語中的隱喻表達所激活的深層架構與受眾大腦中的架構契合,外交話語就會“走心”、與受眾“共情”,有利于受眾認同主體國家的外交理念和價值體系。需要指出的是,能激活受眾大腦中的架構的思維構塊除了概念隱喻,還有諺語、典故、敘事結構等。限于篇幅,本文僅考察概念隱喻的架構模式。
二、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的概念隱喻類型
我們從外交部官方網站獲得2014年3月23日(習近平第一篇海外署名文章發表)至2017年7月4日期間習近平主席在海外媒體上發表的署名文章共計36篇,建立中國國家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語料庫。選擇領導人海外署名文章作為研究語料,主要是因為它們大多寫在國家領導人出訪或出席重大活動之前,文章內容通常包括出訪目的、雙方合作的領域、對某些國際重要議題的立場和態度等。它們由專門的班底起草,再加入領導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然后根據媒體所在國家的閱讀習慣和文化環境融合而成,以最易懂的方式和最慣用的語言刊登出來。因此,領導人海外署名文章是最有代表性的媒體外交話語范本。
我們借鑒Pragglejaz小組(2007)提出的隱喻識別步驟(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MIP)來識別外交話語中帶有隱喻的詞匯單元,即“隱喻關鍵詞(metaphor keywords)”。由于不同的隱喻關鍵詞可歸入不同的源域,因此通過計算隱喻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可以了解不同源域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和分布情況。我們借用Charteris-Black(2004)“源域共鳴值(resonance of source domain)” 的概念及公式即resonance =Σtype×
Σtoken(Σtype代表某一源域下隱喻關鍵詞之和,Σtoken代表各個隱喻關鍵詞出現次數之和)[9]來統計外交話語中不同概念隱喻的使用情況。
在剔除非隱喻范疇的詞匯后,該語料庫中每類次級源域所對應的隱喻關鍵詞類型數、出現次數、源域共鳴值和每類概念隱喻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從中可知,國家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語料庫中的概念隱喻按出現頻率高低排列分別為人的隱喻、建筑隱喻、旅行隱喻、植物隱喻和自然隱喻。下文將對這幾類概念隱喻的架構模式展開分析。
三、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的隱喻架構模式
(一)人的隱喻和外交準則架構
“同理心” 即一個人愿意主動站在他人的立場理解他人經歷,分享他人情感與體驗,它可以突破血緣關系、宗教關系、意識形態和心理關系,構成了一個牢固的生物圈。在這個生物圈里,生存意味著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不是各自為政而是你我相連。“同理心” 的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治國處世之道不謀而合,兩者都倡導為人處世的利他性,主張以平等的姿態看待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和人民,這也正是中國政府開展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的道德準則。
在領導人海外署名文章中,“同理心”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深層道德架構主要通過人的概念隱喻映射到表層架構。其中人體動作次級源語的共鳴值高居第一。“攜手”“推動”“引領”“領跑” 等隱喻表達激活的是活動架構,隱含的概念隱喻是“開拓國際關系是運動”,激活的深層架構是“國際關系需要兩國共建合作” 的價值觀。如例(1)中,“引領”“示范” 激活的表層架構是典范架構,它的深層架構是中國的大國擔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愿意承擔起大國責任,積極與埃及開拓親密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在“互信、互助” 的原則下實現“互利、互榮”。中國也愿意將中埃合作的成功典例與世界分享,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供成功經驗。“引領” 和“示范” 不同于“稱霸” 和“對立”,它們展示的是中國政府親誠、真實、自信的大國擔當和價值取向。
例(1)我們在長期交往和合作中始終堅持互信、互助、互利、互榮的原則,成為彼此信賴和依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中方將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對埃關系,我愿同塞西總統攜手努力,全面深化兩國政治互信和戰略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使中埃關系這一南南合作的典范進一步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2016年1月19日發表于埃及《金字塔報》)
“伙伴” 一詞在語料庫中出現106次、“友誼”77次、“朋友”30次、“攜手”33次、“命運”16次,這些隱喻關鍵詞激活了讀者的友誼架構,隱含的概念隱喻是“國家是人”“國際關系是人際關系”,激活的深層架構是親、誠、惠、容的道德價值觀。墨子曾提倡“兼相愛,交相利” 的思想,在他看來,天下人應“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即“兼相愛” 的原則。習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也表達了“兼相愛” 的思想,對出訪國家以“好朋友”“兄弟”“好伙伴” 相稱(例1),激活受眾積極的情感架構,展示了中國親和、真誠的朋友形象。
(二)建筑、植物隱喻和外交策略架構
如果說“互尊互信、相知相親” 體現的是“兼相愛” 的慈親價值觀、命運與共的“同理心”,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道德基準,那么“共建共贏” 達到“同利” 狀態則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目的。“同利” 與墨子提倡的“交相利” 并無二致。在新時代語境下,“同利” 是指國家在合作交往中實現共贏,而實現共利共贏的途徑就是共建和共享。
在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同利” 和“共享共建” 的價值觀主要通過植物隱喻和建筑隱喻映射到表層架構。以例(2)為例,“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兩個隱喻關鍵詞激活了種植架構,映射到國際關系,構建了“中智合作是園藝” 的概念隱喻,其深層架構是:中國和智利人民要積極參與建設兩國的戰略伙伴關系,加大貿易往來,實現金融互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同利” 狀態。種植架構傳遞了中國政府共建共贏、義利兼顧的價值觀。
例(2)中國成為智利第一大貿易伙伴和銅、車厘子、藍莓、海鮮、葡萄酒等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智利躍居中國在拉美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不久前,中國建設銀行智利分行作為拉美首家人民幣清算行正式開業,為中智關系增添了新的“第一”。在兩國歷屆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中智關系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共同開創中國和智利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2016年11月22日發表于智利《信使報》)
建筑隱喻激活的也是中國政府共建共贏的合作策略和價值取向。例(3)中,“夯實”“基礎”“發掘”“開辟”“拓展” 等隱喻關鍵詞激活了建設架構,映射到國際關系,構建了“中塞合作是建造房子” 的概念隱喻,它激活的深層含義是,中國和塞爾維亞合作既要尊重兩國民意,也要兩國民眾共同參與,開拓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建設,達到利益最大化。
例(3)我們要始終致力于夯實兩國關系民意基礎。雙方應該充分發掘和利用兩國傳統友誼寶藏,開辟新渠道、拓展新方式,加強在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領域交流合作,使中塞友誼薪火相傳。(“永遠的朋友真誠的伙伴”,2016年6月16日發表于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
(三)旅行隱喻和國家規劃架構
在習近平的海外署名文章中,“道路”“進程”“景象”“出發”“目的地” 等隱喻關鍵詞激活了旅行架構。旅行架構映射到國家發展,構建了“國家發展過程是旅行” 的概念隱喻。在具體的規劃架構中,“道路”“正道”“進展”“進程” 等隱喻關鍵詞激活的是國家發展的規劃路線,“景象”“前景”“愿景” 相當于規劃目標,而“路線圖”“時間表”“出發” 則相當于具體規劃方案。路線、目標、方案作為旅行三大要素在這一語境下激活了讀者的國家發展規劃架構。
例(4)激活了讀者對國家發展路線的架構。追求“發展之路”“發展道路” 是每個國家的共同需求,然而由于國情不同,不同國家的發展路線也各不相同。歐洲國家走的是歐洲一體化的發展路線,而中國選擇的是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路線。各國應相互尊重和支持彼此選擇的發展路線,尋求共同利益。例(5)激活了讀者對國家發展目標和發展方案的架構。中非兩國在實現發展目標和前景的過程中,要積極抓住有“里程碑” 意義的時機,積極拓展伙伴關系,攜手并進、合作共贏。
例(4)中歐是發展之路上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將繼續從戰略高度看待歐洲,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相信歐洲各國人民也將同樣支持中國人民走好自己所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2014年3月29日發表于比利時《晚報》)
例(5)這次論壇峰會是中非關系發展的里程碑,將向世界發出中非攜手并進、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強烈信號,讓中非和世界人民看到發展的新前景。(“讓友誼、合作的彩虹更加絢麗奪目”,2015年12月1日發表于南非《星報》)
(四)自然隱喻和國際環境架構
習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常用自然現象映射國際形勢,旨在激活受眾對國際形勢的認知。“險灘”“礁石”“陰霾”“寒風凜冽”“風雨” 等隱喻關鍵詞激活了消極的環境架構,反映了惡劣的國際環境,讓人產生畏懼和厭惡。而“升溫”“勁風”“春意盎然” 等隱喻表達能激活積極的環境架構,給讀者帶來舒適和愉悅感,從而對國際形勢抱有樂觀的認知。
在習近平的海外署名文章中,積極和消極環境架構時常在同一語境中共現,其深層架構則是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在挑戰和機遇共存的環境中,各國應展開國際合作,實現共贏。例(6)中,“風雨” 激活了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消極認知架構,“潮流” 又激活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認知架構,而“合作共贏精神” 如一把利器,消融了消極認知,同時又打通了積極認知,讓讀者認識到“合作共贏” 在當前復雜國際形勢中的重要性。
例(6)二十國集團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平等對話、溝通協調的重要平臺,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伙伴精神是二十國集團最重要的財富。這種精神指引二十國集團走過國際金融危機風雨,也將鼓舞二十國集團引領世界經濟潮流。(“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年7月4日發表于德國《世界報》)
以上幾類概念隱喻中,“兄弟”“伙伴”“開辟”“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發展之路”“風雨”“潮流” 等隱喻關鍵詞分別激活的是情感架構、建筑架構、種植架構、旅行架構和環境架構等表層架構,并構建出“國家是人”“國際關系是人際關系”“國家發展是旅行”“國際合作是建造房子”“國際合作是園藝”“國際環境是大自然” 等概念隱喻。而這些概念隱喻進一步激活的深層架構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原則和“兼相愛、交相利” 的道德價值觀。
四、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的隱喻認知傳播路徑
以上主要從文本接收者視角,自下而上地對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使用的概念隱喻及其激活的架構做出了分析和闡釋。然而,真實的媒體外交話語實踐還包含一個自上而下的話語生產過程。任何外交主體從事的外交話語實踐,都是由其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決定的。任何外交準則、對外政策和戰略的制定,大都可以從中找到深層邏輯。例如,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中“兼相愛,交相利”“和合”“天下為公” 等奠定了一直以來中國外交的底色。正是基于這種價值體系,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奉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準則。
外交實踐離不開對于外交政策和外交立場的言說。因此,外交行事人需要將大腦中有關外交理念的深層架構以話語形式給予表征。概念隱喻作為其中的一種話語策略,可以將言說者大腦中的深層架構外化為生動形象的隱喻表述和表層架構。例如上文中“國家是人”“國際關系是人際關系”“國家合作是培育植物和建造房子”“國家發展是旅行” 等概念隱喻,在領導人的媒體外交話語中就以“好兄弟”“夯實基礎”“碩果累累”“發展之道” 等隱喻表述出現,最終以文本敘事的方式呈現給受眾。恰切的隱喻表述能有效激活受眾大腦中的表層和深層架構,實現與受眾的道德準則和價值體系共鳴的效果。只有這樣,受眾才有可能真正認同話說人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立場。而只有得到受眾的認同,言說者的話語目標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圖1展示的就是從媒體外交話語生產、話語傳播、話語接收到話語認同的一個認知路徑,可為媒體外交話語實踐提供借鑒。
五、結束語
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從認知視角分析了中國國家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的概念隱喻和架構模式。研究發現:中國領導人媒體外交話語中使用最多的五類概念隱喻為:人的隱喻、建筑隱喻、旅行隱喻、植物隱喻和自然隱喻,這些概念隱喻通過隱喻表達激活了情感、策略、規劃、環境等表層架構,而這些表層架構又激活了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原則和“兼相愛、交相利” 的慈親道德價值觀。我們由此歸納出媒體外交話語的隱喻架構模式和傳播路徑。本文凸顯了隱喻作為人際功能和話語策略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交話語認知闡釋方面的研究不足,可為中國媒體外交話語實踐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可金.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J].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4(4):21-26.
[2] 埃坦·吉爾波亞.媒體時代的外交:使用和取效的三個模型[J].外交與治國,2001,12(2):1-28.
[3] 羅伯特·恩特曼.媒介化公共外交理論建構:以美國為例[J].國際新聞/政治,2008(13):87-102.
[4] 諾曼·費爾克勞夫.新工黨,新語言?[M].倫敦:勞特里奇出版,2000:4.
[5] 喬治·萊考夫.政治心智:為什么你無法用18世紀的大腦理解21世界的政治[M].紐約:維金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