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要求歷史教學要遵循教學規律,堅持基礎性、時代性,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作業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更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設計高效個性化的作業是時代和個人發展之需。
一、目前高中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改革的浪潮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不斷探索新的模式,但是高中歷史作業的布置,在升學考試壓力下,被裹挾著向急功近利的方向發展,始終處于應試的怪圈,一味用大量重復性的試卷代替科學高效的作業,造成學生在疲于應付中枯燥地學習,導致高中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思考性學習的興趣,影響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歷史教學使命的達成。
由于遺傳因素、成長環境的影響,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傳統的歷史作業形式的單一性,作業內容的單調性,作業完成的封閉性難以適應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1],所以探索科學高效的作業設計勢在必行。高效性的作業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個性認知差異出發,即從他們的學習風格、認知差異、心理機制出發來進行設計。
二、依據不同學習風格的作業設計
按照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理論(簡稱“MBTI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資稟賦,有自己最舒適的認知方式和心理工具。由此體現在學習上也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可以使用MBTI的理論匹配各學科、專業所需要的人才特征與所教學生個體之間的特點,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優勢”風格和“差異”個性。[2]如果教師針對性地為不同性格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個性化作業,就能讓每個學生發揮他的優勢潛能,使學習效果最大化,并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MBTI理論在每個人的注意力和能量獲取的主要途徑上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傾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兩類同學的不同特性。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反應很積極,經常喜歡大聲回答老師的問題,會熱烈地投入班級的討論中,這些表現都是外向型同學的特點,他的注意力和能量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人和事,從與人交往和行動中得到能量。他的學習風格偏好于通過談話的方式來思考,在語言的交流中對信息予以加工。教師應該給這類學生更多的討論交流的機會,布置一些分享性的作業。比如讓他組織本組成員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然后由他作為主講人進行匯報,還可以經常讓他給全班同學講解試題或他喜愛的歷史專題知識。另一類學生則相反,是在課堂上沉默寡言,盡管心中有數,但很不愿意舉手表達的內向型同學。他們將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聚集于內部世界,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所以內向型個體傾向于在頭腦內安靜的思考以加工信息,喜歡精深鉆研,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假期專門給他們推薦閱讀專業性的書籍,布置一些專題研究性的作業,鼓勵他們去寫一些歷史小論文,他們會在自己的天地里遨游,樂此不疲。
MBTI理論在人們慣用的信息獲取途徑上,分為感覺型和直覺型兩種傾向。感覺型的學生在獲取信息時習慣從細節入手,逐字逐句認真閱讀,關注知識點,喜歡具體而詳實的學習材料,但容易忽略知識的宏觀體系。直覺型的學生在獲取信息時習慣于從整體框架入手,一目十行,先大致瀏覽然后選擇性閱讀,喜歡透過學習材料本身進行推理分析,所以常常忽略具體明確的細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如果順應他們慣用的信息處理方式給他們提供開放式的作業選擇,就會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設計單元復習的總結作業時,給學生提供兩種總結方式:一種是整理詳細的知識點體系,另一種是畫出本單元的思維導圖,感覺型的學生一般會喜歡第一種,而直覺型的學生則會更喜歡第二種,如果反過來提出要求,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十分痛苦的作業;當然,換一個角度,如果鼓勵不同類型的同學去選擇自己不很擅長的總結方式,也會有利于彌補他們學習風格的缺陷,使學習能力獲得提高,但這需要長期加倍努力。
三、遵循認知水平差異的作業設計
從初中到高中,隨著學業水平要求的加深,學生的認知能力需要不斷提高,教師要適時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作業。初入高中時,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停留在感官層面,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和事件更感興趣,對于歷史思維和核心素養要求很高的史料學習、歷史規律的認識則興趣不大。所以高一年級時,教師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直觀化的作業設計入手,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
比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時,筆者先后設計了如下預習作業: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為什么說是5000年呢?何以證明?請大家觀看有關良渚文化的紀錄片或者查閱更多的資料來說明你的理解。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但是夏朝是否存在?其實史學界是有爭議的,請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簡單說明存有爭議的原因。如果要研究夏、商、西周這段歷史,需要通過搜集哪些史料來進行研究呢?你認為最可以信服的史料是什么?
“同學們知道哪些有關春秋戰國時代的成語故事,小組內部合作搜集,并進行分類探討,嘗試概括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說明你的理由。
當學生逐漸適應高中歷史學習后,他們的思維水平會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方向發展,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分析階段。在高二年級,學生思維的抽象性、概括性會有明顯提高,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也得到更多的發展,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有時候會走極端,產生片面性、主觀性。這時,教師對歷史作業的設計就應該更有開放性,更有深度,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歷史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選擇開放性的高考試題,或者對原有認知有沖擊力和碰撞性的歷史情境作業設計,就很符合學生的口味,又能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素養。
如: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史料與評價:
結合材料思考馬克思為什么會對太平天國做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你認為哪個看法比較合理?
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系的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這個普遍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
——摘編自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
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摘編自馬克思《中國紀事》1862年
又如:關于“公車上書”的真偽考證:
著名歷史學家茅海建先生認為,公車上書是康有為一手操作的驚天騙局——“康將上書的失敗歸罪于都察院,但并非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另有學者房德鄰先生堅持認為,有史料證明康有為可能曾赴都察院上書,都察院曾有拒收上書的記錄,而拒絕康有為的理由很可能是上書言辭過于激烈。[3]
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公車上書的真偽會有爭議?如果要研究這段歷史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又如: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性作業:筆者在講授中國近代史模塊時,組織同學們分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史人物進行“歷史人物評說”,通過搜集史料,制作PPT,和同學們分享研究成果。
以上這些作業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也滲透了辯證和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品質。
四、改變學生功利認知的作業設計
“老師,我將來不選歷史,能不能不寫歷史作業?”這是高一歷史授課時,學生常會有的發問。這種情況反映了他們的一種功利性認知。歷史學科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對于個人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許多學生沒有認識到歷史學習對人生成長的價值,只是把它作為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的一個內容看待,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安排中也不會給予歷史應有的重視。正確的歷史學習觀是歷史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嘗試設計一些更能體現歷史學科價值的作業,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改變學生的認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為此,筆者設計了一些作業試圖用歷史知識來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比如在講述《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中以毛澤東為線展開,從紅色“山大王”到革命領航者,從力排眾議、敢闖新路,到篳路藍縷,開創新局,帶領學生體驗探究革命新道路開辟的艱辛歷程和實事求是的理性思考。課后設計拓展作業如下:
“偉人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創造出的輝煌業績,更在于他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膽識和魄力。毛澤東身上成功的特質很多,同學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特質,比如像毛澤東一樣,也有理性堅定的一面,有敢于創新的一面,有積極進取的一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一面,我們把自己良好的特質進行錘煉,發揮出來,都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我們也許做不到像毛澤東這么偉大,但我們可以學習他,研究他,哪怕我們從他身上只學習到了一點皮毛,就足以讓我們游刃于戰場、商場、名利場。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一定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點。”
小組合作探究思考:通過學習毛澤東以及這段歷史對你的人生而言有何意義?請寫一篇發言稿,進行分享。
事實證明,學生們對于這份新奇的歷史作業很有興趣,他們圍繞人生道路的抉擇、理性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遇事不盲從要有主見,要有大局觀、要懂得團結等內容進行了分享。
此外,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視角來理性思考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提升理性思維能力和求真思辨意識。如,以“香港暴亂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國民教育的重要性”為題來布置小論文,思考歷史教育對于國民集體記憶,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性;又比如,結合“俄烏沖突”這一熱點,布置一篇圍繞“歷史與現實社會中的冷戰思維”為主題的小論文寫作。
在單元復習時,設計一些綜合概括性的作業,既幫助學生復習基礎知識,提高概括和知識遷移能力,又啟發他們思考歷史對現實的借鑒意義。如:“以史為鑒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從早期國家治理到秦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各個時期的國家治理成敗興衰,各有千秋,請任選一個朝代或者綜合幾個朝代舉例說明,這些治理舉措對你有哪些啟示?
這些歷史作業的布置,使學生活化了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將他們變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凸顯了歷史學科對學生成長的價值。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個性認知出發的高中歷史高效作業的設計,尊重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風格,對學生有吸引力和適切性,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呈現歷史獨特的學科價值,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注釋】
[1]王鳳娟:《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個性化作業探討》,揚州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頁。
[2]馬麗:《論MBTI在促進教—學風格匹配上的應用》,《亞太教育》2016年第7期,第111頁。
[3]杜維鵬:《有關公車上書的學術研究與爭論》,《歷史教學》2009年第21期,第64—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