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江翠華


21 世紀以來,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基于網絡信息、人工智能、環境科學等技術集成與知識重新整合的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滿足了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與發展,對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鎮江第一外國語學校建立了完善的“E+”環境。“E”指高速的網絡環境,學校擁有與市電教館千兆光纖接入的教育城域網,用于全校教學樓各班級教學。“E+”環境指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系統。是網絡環境+學生PAD+網絡學習平臺+極課大數據+適配教學方法的有機融合。我校為每位學生配備了一臺數字終端(三星PAD)。網絡學習平臺是目前國內先進的、可以阻隔學生上網游戲的,并且能夠使教室里的智慧黑板和學生PAD之間相互進行虛擬連接和互動的“云學100”數字化教學資源使用通道。“極課大數據”是一套能夠實現學業采集與智能分析的數字化系統,有效實現個性化教學管理及數據智能驅動的教學活動。適配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運用“E+”環境開展的教學活動。
一、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E+”環境下,構建教師與學生的有機互動,形成“教”與“學”的有效融合。教師設計精準定位、自主合作、互動開放的教程,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互動和多樣的課堂模式。通過“E+”環境的PAD課堂教學,有效實現生本學習和初中歷史課程創新的改革嘗試。
例如“史料實證”型課堂,學生通過分組、分配任務,有方法、有目的地搜集能史料,再加以整理、辨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E+”環境作為基石,由學生通過不同模式展示、分析史料,全班同學共同探究,使課堂的“論從史出”過程更加高效多彩。
例如校本課程《江河交匯 千年運河——大運河鎮江段古今城市》,本課程包括教師授課(包括校外實踐)、學生展示兩個環節,教師運用多媒體、學生運用PAD,進行包括歷史文獻、訪談紀實視頻、文字、圖片等展示。
在實踐之下,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真實問題,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
二、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學習
“E+”環境提供了共享信息、交流互動的平臺,能夠提供資源和支持的系統,同時能夠跟蹤、反饋學生的進度,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輔助。線下的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常規的學科學習與項目學習融合進行。例如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發送資料至學生PAD,創設教學情境,以問題的生成、探究與應用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史料實證素養的“E+”環境下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D/2021/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