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風春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容,“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文綜歷史41題緊緊圍繞這一評價體系,在“一核”中突顯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在“四層”中考查了“核心價值、學科素養、必備知識”,在“四翼”中重視“基礎性”的落實。該題給出三則材料,設計了三個問題,“(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5分)”國家沒有向社會公布“評分參考”,該題答案究竟是什么?廣大師生應該如何備考?下面談談筆者粗淺認識,以求教于方家。
一、41題答案要點分析
(一)日本技術引進的特點及背景
材料一中,政府頒布法規,加強對技術引進的管理,政府列出鼓勵進口和限制進口的技術項目等,從這些表述可以概括出日本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一是政府指導。這是由于當時日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政府發揮干預和宏觀調控作用;再者,二戰后初期,日本經濟處于癱瘓狀態,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企業的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為了抵制外國技術對國內企業的沖擊,政府對于技術引進審批非常嚴格,通過限制進口同類技術生產的商品,為國內企業創造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良好條件。
材料一中,政府放寬引進技術的管理和審查標準,由企業決定引進方式和內容,企業提出的技術引進申請獲得高達90.4%的批準,這些都表明日本企業在引進技術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此為日本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二。這是因為日本自明治維新后私人資本主義逐步發展,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二戰雖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但經過短期恢復后私人企業有能力把控技術引進。
材料一中明確指出日本“所引進的技術主要來自歐美”,此為日本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三。二戰后冷戰局面逐漸形成,世界逐漸分為兩大陣營,日本在外交方面一直追隨美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極力扶植日本。
(二)中國技術引進的特點及背景
根據材料二國家確立發展科技方針,制定科技規劃等內容,不難發現中國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一是政府決策、主導,這一點與日本不同,日本政府只是宏觀調控,對私人企業提出建議,以企業為主,政府為輔;而中國政府對技術引進具有決策權,以政府為主,企業為輔。其背景是中國經過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
材料二1956年提出“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材料三“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從這些表述中很容易看出中國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二是自力更生為主。其原因是新中國建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封鎖、孤立,蘇聯初期援助,但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后撤走全部在華專家,我們只能自力更生。
根據材料二可以看出技術引進的特點之三是重視引進科學技術、人才、資金和管理經驗。這是因為我國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大量引進成套設備填補某些技術空白。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僅靠引進成套設備是不行的,必須培養人才,自己掌握技術和經營管理。
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國技術引進的特點之四是主要來自蘇聯和東歐。這是因為二戰結束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實行“一邊倒”的方針,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三)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
從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國家確立的科技發展方針、制定的科技規劃,黨中央的果斷決定等,可以總結出中國科技發展一定要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
材料二“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有的先進科學成就”。材料三“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培養人才,掌握技術”。不難看出,一方面要重視外援,積極引進、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另一方面要善于創新,引進與創新相結合。
材料二“應力求自力更生”,材料三“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強調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經濟、技術十分落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企圖扼殺新中國于搖籃之中。就是在這種不利的國際環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新中國沖破重重阻撓,戰勝困難。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國家還是個人,面對困難,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
總之,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是:要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引進與創新相結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
二、41題緊扣評價體系,考查核心素養
該題第二問要求在第一問概括出中日兩國在技術引進不同“特點”的前提下,分析兩國技術引進不同特點的“背景”。這就要求考生把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放在各自歷史大背景中考察,正是由于兩國經濟發展基礎不同,科技水平起點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所處的陣營不同等,才出現了兩國技術引進的各自特點。這種發問和考生的回答本身就是考查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唯物主義觀點。立足于中國實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發展之路,既考查了唯物主義觀點,也考查了道路自信。同時,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放到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去思考,也是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考查。
題目通過三則材料引出問題,讓考生基于材料概括出中日兩國技術引進各自的不同特點,并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兩國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這個“背景”要針對“特點”回答,實際上要分析兩國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原因,對材料所論述的歷史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既是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唯物主義觀點的考查,也是對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考查。所選擇的材料涵蓋社會主義發展史、新中國史、中國共產黨史,從而對考生進行“四史教育”。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背景,如:二戰后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冷戰局面的出現,兩極格局的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封鎖,中蘇關系的惡化,中國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等,又是對高考評價體系中“基礎性”的落實。
題目考查家國情懷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圖十分明顯。除了前述該題通過展現中國從實際出發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科技發展之路,從而考查道路自信,以及通過三則材料內容的選擇考查“四史”教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外,新中國在西方全面封鎖的嚴峻環境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做出技術引進的正確決策,取得了科技進步的巨大成果,這也是對課程標準“四個自信”考查的體現。《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中國科技發展的提出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正是課程標準中“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的家國情懷層面目標的體現。
三、考生語言表達會影響得分
不論評分細則制定得多么細致和規范,都不可能窮盡所有考生在試卷上的答案。考生卷面上的語言表達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像標準答案那樣表述得規范、準確比較少。意思相近但用詞不同的表述,由于評卷老師對評分細則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有的老師給分而有的老師可能不給分。就41題而言,考生下面的答案有的可能得分,有的可能就不能得分。
日本技術引進特點之一政府指導,考生答政府引導、導向等可以,如果答政府干預、支持、鼓勵、調節、宏觀調控等可能不得分。
日本技術引進背景之一追隨美國,考生答日本依賴于、傾向于、投靠于、聽從美國,與美國勾結,站在美國一邊等,或許不能得分。
中國技術引進特點之一政府主導,考生答政府指導、引導、導向等,與日本技術引進特點混為一談,恐怕不行。
中國技術引進的背景之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考生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控制、抵制、限制、仇視、敵視、打壓等估計也不能得分。
中國技術引進背景之一中蘇關系變化,考生答中蘇關系破裂、決裂、斷裂、斷交、絕交等,可能不行。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中,面對困難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考生答要不畏艱險、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堅持不懈、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等,估計能得分。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中,有的考生答堅持走中國道路;堅持四個自信;重點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等,應該是可以的。
四、復習備考建議
(一)以課標為基準,落實核心素養
現行高中歷史教學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指導,從前面41題的答案分析中可知,該題全面地考查了五大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因此,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要領會課程標準要求,切實落實核心素養目標。
(二)打好基礎,豐富歷史知識
不論教育如何改革,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線索始終是一個基礎,而基礎是能力提升的保障,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泉。《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之一就是“基礎性”。只要有教育就要有考核評估,而紙筆測試是考核評估的重要手段,考試成績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尺,如何提高學生考試分數始終是教師考慮的重點,而扎實豐富的基礎知識是提高高考成績的基石。41題第二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背景的很多內容都來源于平時積累的基礎歷史知識。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等,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清歷史發展基本線索,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掌握答題技巧,學會拓展思路
規范答題,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在同等水平下可能會多得分數。從41題答案和評卷可能出現的現象來看,提醒考生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題目第二問中日技術引進的背景要根據第一問“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來答,也就是中日技術引進的“特點”為什么“不同”?離開特點泛泛地答背景就跑偏了。
第二,要學會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信息,很多時候答案就在材料中。如:日本引進技術的特點,材料一日本政府“對私人企業的技術引進加以指導”,“所引進的技術主要來自歐美”。中國引進技術的特點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即確立發展科技的方針。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技規劃”,“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由蘇聯援建”,“由東歐各國援建”;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材料三“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等。這些答案要點都在材料中。
第三,要注意語言表達。有的評卷老師過于注重關鍵詞,考生表述盡管意思與評分細則相近,但關鍵詞表述不準確也可能不得分,因此要注意盡量使用恰當的詞語。
【注釋】
[1][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