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巨虎 韋永瓊
摘要:以學術交往推動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然要義。近年來,全國各類高校進入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活躍的新型發展期,核心要旨是“建成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作為高水平大學的存在之基、立身之本,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提供了先決條件。鑒于此,研究從學術交往的學者之“大”、師生之“大”、環境之“大”本質維度出發,以重塑一流的學者身份認同感、開展一流的師生學術交往活動、創建一流的課程與一流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目標導向,讓學者回歸學術本位,加強學術交往,重現學者之義,力促高水平大學的內涵式建設。
關鍵詞:學術交往;高水平大學;本質維度;內涵式建設
近年來,我國興起了自建國以來新一輪的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熱潮,旨于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以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建設”的總體目標。[1]可以預期的是,這一重大決策的意義與價值必將在未來我國作為教育強國的硬核實力中得以體現。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當前學界對高水平大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點學科與隊伍建設[2][3]、國際經驗學習與比較[4][5]、文化環境與大學特色[6][7]、建設路徑[8][9][10]等方面。雖有研究聚焦學術隊伍建設,但鮮有研究論述學術交往與高水平大學建設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實際上,學術交往是學者(教師和學生)出于智慧生產與增長的目的,圍繞著學術活動(教學和科研)而展開的人際交往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學者的教學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與學生進行學術交往的關系,而學者的科研工作則是與同行進行智慧生產的交往關系。故此,以學術交往賦能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關鍵一點就是讓學者重新回歸生命存在之本的學術交往這一本職工作。
一、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的基本內涵
在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全國高校相繼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將高水平大學建設作為未來十到二十年發展的目標定位,這也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開始邁向一個新臺階并步入一個新振興的創新時期。而在論述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的價值意蘊之前,確有必要對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的概念作一界定。
(一)何謂“高水平大學”
關于“高水平大學”的概念界定,大致有如下幾種方式:一是根據卡內基分類法和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采用的“四分法”,認為研究型大學就是高水平大學[11];二是以得到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為參照標準,認為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大學就是高水平大學[12];三是按照大學層次、類型、重要程度等因素進行劃分,具有“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等頭銜的重點大學皆屬于“高水平大學”。[13]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高水平大學是一個具有比較意義的相對概念,相對于一般的大學而言可以是整體水平很高的大學,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大學”[14]。
總括而言,我們認為高水平大學理應是在與國際一流大學相對照之下,在科研創新成果、專利發明、知識產權等數量上能夠“力爭上游”;在師資力量上獲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人數占比、生均占比、年齡結構層次占比等方面均為“優良以上”;在校舍占地面積、實驗室級別、研究器材等物質資源方面均屬“優質高效”;在總體綜合測評指標方面走在國內前列,乃至與國際一流大學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的方可稱為高水平大學。顯然,高水平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建設的新計劃,任何層次、類型的大學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達成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
(二)何謂“學術交往”
關于“學術交往”,我們可以從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行為理論出發明晰其概念。在哈貝馬斯看來:“交往行為是由符號協調的互動,它服從的是必須實行的規范,這些規范決定交往雙方之行為,而且至少被兩個行為主體所理解與承認。”[15]也就是說,交往行為的發生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以“普遍語用學”為工具,以生活世界為基礎,以倫理規范為準則而形成的主體間性,最終塑造平等、共識、協調一致的理性化行為。由此可見,交往行為還有三重價值意蘊:一是為交往行為提供前提條件。“普遍語用學的任務是確定并重建關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條件(一般假設前提)。”[16]二是創建和諧的交往行為環境。“生活世界的符號性結構是通過有效知識的連續化,由群體團結的穩定化和具有責任能力的行為者的社會化的途徑再生產出來的。”[17]三是形成道德規范并塑造社會人格。“交往性行為是參與者之間所提出的(至少是暗含的),并且是相互認可的普遍有效性規范(真實性、正確性、真誠性),使得一般負載著行為的交感成為可能。”[18]
綜上所言,所謂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實則是指學者之間以大學為交往陣地,圍繞學術活動而展開的人際交往行為,目的是為了智慧的生產與增長,促進人類財富的提升。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行為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質。一般性體現在它是一種人際互動方式,遵循此種行為方式的獲益本質;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它是一種精神交往,而這種精神活動上的交往方式又體現為時間空間里的文本書寫或言語傳遞、對話交流與討論等。
二、高水平大學學術交往的價值意蘊
如上所述,高水平大學建設與學術交往兩者之間本然是一種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這就意味著高水平大學與學術交往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和價值意蘊。正如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言:“大學是一個由學者與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找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19]
(一)學術交往對高水平大學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學術的高層次、高質量、高效率交往對大學的學術氛圍養成、學術精神塑就、學術繁榮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回溯學術研究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西方的學術交往最初是學者在休閑之余對世界本原問題進行的思考與討論。從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開始,之后的學者(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直以追求真、善、美的智識為旨歸,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學術的思辨性發展。到了中世紀,大學的出現為學術交往活動提供了重要的陣地,也明確了“學術為本”和“道德修養”的大學職責。這里的“道德修養”也是要通過學術交往才能養成。反觀我國傳統的學術研究,從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學術交往一直以格物致知為求學之道,以內在德性為修養之本,以內圣外王為至高追求,勉力于學術與人格的合一發展。到了唐宋時期,傳統書院的出現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推進了學者之間的學術交往活動,書院中獨有的獨立自由學術風氣、擇術辨志學術之道以及良師諍友學術精神也促進了學術交往活動的開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朱熹與陸九淵的“鵝湖之會”。由此可見,學術是大學得以存在的靈魂,學術性是大學特有的本質屬性。而學者作為學術交往的重要主體,真正能為高水平大學建設帶來的仍然是具有引領性效用的學術研究與學術交往活動。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大學要想得到發展,必須要明晰學術的職業性、道德性、政治性和社會性四重屬性。”[20]
(二)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學術交往提供內動力
高水平大學的繁榮發展能夠為學術交往的思想認同、自覺踐行提供強大的內動力和支撐力。回溯大學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大學本身就是由學術聲望高的學者與一批追隨者構成的學者共同體,大學“university”也是從拉丁語“universitas”(學者共同體)演化而來,目的是為了追求學術。[21]時至今日,我國高水平大學理念的提出以及高水平大學建設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下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學術交往層面來看,高水平大學為了適應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以提升大學綜合實力為目標,以打造大學特色與大學品牌為導向,以培育空間環境與設計教學課程為路徑,在協調學者的教學與科研關系基礎上勉力于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為高水平學術交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場域。易言之,大學要履行學術創新和文化超越之責,必須要發揚學者的創新和批判精神,方能達到提升人性、教化社會、澤被人類和文化進步之目的。[22]
事實上,好的學者能夠影響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例子,在我國上個世紀進入現代化的國家進程中就有不少,我們僅以傅斯年首創“史語所”為例來進行說明。傅斯年在學生時期與同學一起創辦學生刊物《新潮》時,即已指出當時我國的民德之不高實乃學術水平之不高,而學術水平之不高乃群眾無愛好學術之心,二者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某種惡性循環。可見,“學術”之不發達與“民德”之墮落有密切的關系。據此,他堅持中國“群德墮落”“茍且之行遍于國中”的根本原因是“群眾對于學術無愛好心,所以學術之提升與群德之提升不是兩件事。”[23]在這樣的判斷之下,他在《<新潮>發刊詞旨趣》中明確表明了辦大學院系學生刊物的目的,就是為了重塑群眾的愛好學術之心。這里的“群眾”指的就是大學里的“群眾”,即教師與學生。如此說來,高水平大學里的教師首先是要具有“愛好學術之心”,惟有如此,高水平大學里的學生才會相應地也具有“愛好學術之心”。如若不然,所謂的“高水平大學”則根本就無從談起。“五四運動”之后,傅斯年負笈歐洲留學凡六、七年之久,1926年回國后,他即刻著手組建了歷史語言研究所,當時這樣的研究所名稱屬全國首創,把歷史與語言放到一塊兒也是頭一回。傅氏明確指出:“‘史語所的辦所宗旨是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24]而在與研究相配套的學術刊物《<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發刊詞》中,傅斯年又再次以號召的口吻指出:“我們要使中國的語言學者和歷史學者的造詣達到現代學術界的水平線上,和全世界的學者通力合作!這一種刊物是達到我們希望的先導,我們祝頌他生命的逐漸發展,他們成就的逐漸增高!校內外的同志們,請給我們以助力和匡正!”[25]這充分表明了傅斯年作為上個世紀的近代知識分子,已經具備了清晰的定位于國際一流水準的治學目標與辦世界一流大學的眼光和意識。大學所承載的社會使命,到當今的全球擔當意識——大國崛起與引領性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腳于何處?至此,已然清晰躍于紙上,無非就是大學要有真學術!而真學術的出現離不開學術研究,學術研究又是以學者的學術交往活動為本。
因而,現階段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必須要以高校為學術研究場域,以堅守真學術研究為內在追求,以學者之間的學術交往活動為路徑,在對學者減負解壓的同時珍惜其精神勞動,使之能夠回歸學術本位,重現學者之義,最終凸顯出高水平大學建設與學術交往之間的價值意蘊。
三、從學術交往的本質維度出發構建高水平大學
學術交往作為大學的存在之本,包含學者研究、師生交往、環境育人等多重特性。而高水平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理念,其評判標準至少應該聚焦到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上。顯而易見,高水平大學的三大職能和學術交往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據此,我們從學術交往本質出發,以學者之大、師生之大、環境之大為發展維度,通過重塑“一流學者”的身份認同感、加強“一流師生”的學術交往活動、創建“一流課程”與“一流校園文化”來推進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
(一)學者之“大”:重塑一流的學者身份認同感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6],這是上個世紀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所提出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理念。程斯輝在論述大學之“大”時也指出:“當代大學發展應從關注大學的有形之大、有限之大,即重視大學的時空之大、大樓之大、規模之大轉向關注大學的無形之大、無限之大,即重視大學的胸懷之大、文化之大、精神之大。”[27]由此可見,高水平大學建設能夠將之擎起的不僅僅是實物硬件設施,最根本的應該是有大師(一流學者)的支撐。只有大學里的一流學者多了,在他們的帶領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高水平一流大學。因此,新時代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必須要從學者之“大”維度出發,注重一流學者身份認同感的塑造。
所謂“一流學者”,我們認為是那些在學術領域中具有學術影響力、學術貢獻并具備學術良知和學術道德等學術品質的學者。但從現實來看,高校在爭創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一流學者過度消耗的現象。申言之,高校普遍以每年論文產出量、國家課題占比、獲獎項權重等硬性指標考核學者,導致其喪失了求真的意志而只為數量進行學術生產。與此同時,他們往往因組建或創辦“XX研究中心”“XX研究基地”“XX研究實驗室”等系科研究所而“重務”纏身,為了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加諸于他們身上的任務而陷入長期處于焦慮的困境中,從而為一系列的研究中心、基地、研究所的申報工作四處打通人脈關系、忙于應酬,心神浮躁難于靜下心來做學術研究。
另外,高水平大學建設中院系的院長一職皆為一流學者,這就導致一流學者往往兼任學院行政要職而精力不濟,偏離以學術研究為重心的主業。與此同時,作為學院領導班子的一把手,院長還負有招攬人才、為學院掙錢謀福利(經濟創收、每年學院教職工獎金的提升等等)等職務重任。然而,在目前全國各高校全面進入爭創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大環境下,優秀人才與青年才俊愈發難求、并不易得。如此一來,作為一流學者的院長必定更為著急,急火攻心之下更難靜下心來讀書治學做研究。而且,院長的頭號重任就是為了學院教職工生謀福利,這就需要其去聯系并開展各種橫向項目。僅以高師院系的創收項目為例,主要是籌劃各種國家級或省地州市等的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課程改革培訓等工作。像這樣一類的培訓活動課程通常周期為3~5天或十天半月不等,院長不僅需要統籌安排受訓人員的食宿住行、在訓期間的活動情況,同時還要出面參加開班講話與結課呈辭等迎來送往的社交禮儀活動。再者,本應以學術為日常寫照的一流學者還因擔任著院長一職,需要以院長身份參加學校行政事務大小會議、國內外校際間的交流活動、新生畢業生迎新歡送會等大型校園活動,發表公開講話、注重公共形象等等的“前臺生活”,諸如此類的行政工作使得學者已經偏離書房的沉潛讀書生活,與孤燈下一人一影的治學研究形象相去甚遠。
因此,在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過程中,必須要重塑一流學者的身份認同感,使其能夠回歸學者本位,回歸學術研究本體,從而在學者之“大”維度促進學術交往。譬如,北京市從政策層面出發,以建設高精尖中心為導向,以“搭平臺、聚人才、接任務、出成果”為目標,以五年為一個周期(每年投資5000萬至1億元),培養高水平人才,推進北京高校的高水平大學建設。[28]
(二)師生之“大”:開展一流的師生學術交往活動
教師與學生作為大學的重要主體,學術交往活動的開展對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影響不容忽視。由此,從師生之“大”維度出發,以師師、師生、生生學術交往為主,力促一流師生的學術研究。
從學生學術交往層面來看,大學自主招生是保障高水平大學建設中培養出一流學生的基本入口環節。但如果不重視對這一入口處的把關,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換言之,如果高水平大學從招生的入口環節就認真抓起,做好招生宣傳工作,辦好暑期夏令營活動或各類為高中生開設的大學暑期系列課程等項目,這將能夠吸引真正對大學本身熱愛、對擬報考專業院系感興趣的學生。這樣的話,學生自進校開始就有了明確的求學目標,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也不會再顯得那么迷惘、漫無目的、找不到方向或為了明確將來的就業方向而浪費掉不少的時間。事實證明,以傳統的全國招生統考方式錄取進來的大學生們因為缺少學術引導,通常要到大三時才有些許的緊迫感。當他們意識到該好好抓緊學習了,卻已然來到了畢業的門檻兒,這種狀況在大學自主招生的優化方面應該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從教師(青年教師)學術交往層面來看,大學青年教師入職后的學術發展定位及培養機制也是一流學者后備人才的來源。以一流學者(特聘教授或學科帶頭人)為引領的學術研究路徑來構建高水平大學,其中最為基本的是不可小覷教師的學術發展潛力和群體間的學術交往活動。以學術沙龍活動“席明納”為例,“席明納”一詞是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對Seminar的翻譯,其在《留英記》中說,Seminar簡單地可以譯作討論會,但是討論會這個名稱還傳達不出它的精神。“席”,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問題;“明”,把問題講明白、聽明白、弄明白;“納”,大家都從討論中有所收獲,這是對傳統治學之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精彩注解。[29]因此,Seminar式的教師群體學術沙龍活動如果能夠得以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中持之以恒地有效開展,它實可被視為一流教師得以產生的“搖籃工程”。而且,教師間的學術沙龍活動開展起來的益處,首先在于保有大學教師日常生活的同時仍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以學術為本。每月固定的學術沙龍活動,不管教師多忙,不論有多少雜務事,至少能保證高校教師自己每學期都能認真地讀完一本書,只要讀了書做了報告又聽取了同行們的意見與建議,那每半年至少寫出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也是自然的結果。其次,讓教師們一直處在讀書治學的進程中,就不用擔心他們的學術之心與學術水平會后退、會僵化等問題。最后,學術沙龍活動還能起到促進教師群體間在思想上深層交往的作用。大學作為以學術研究為立身之本的機構,目前在建的高水平大學里的教授人員之間的關系卻呈現出陌生之象,要么是彼此隔閡(好幾年下來單位同事的名字甚至認不全的大有人在),要么就是因為一些行政上的瑣碎事務而湊到一塊兒來,開個例行的會、投個例行的票,或參加例行的新老學生歡迎會歡送會等等,基本談不上什么真正學術上的交往與交流(本、碩學生的答辯會也并非教師同仁間的學術交往與交流)。這樣一種日常的大學教師學院生活常態,我們能指望從他們之中產生出什么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彼此間在一起對真理的探求、思想的激蕩,一切課題申報、論文撰寫與發表都不過是空泛無根的“糊口之作”“臨時應付”“交差了事”罷了。
再從師生學術交往層面來看,Seminar式的學術沙龍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教師群體,在師生群體間同樣可以開展。教師面向學生開展的學術沙龍活動,其定向與定調也是一個夯實基礎的過程。對于教師而言,面向學生開展的讀書會與面向教師群體間自身開展的學術沙龍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群體間的學術沙龍活動,主旨在新、在難、在深、在專,追求學術的前沿性,結構形式上也較為松散隨意;而面向學生所開展的讀書會,既是為了學生的系統性讀書習慣養成、熱愛學習之心塑造奠定基礎,也是為了教師自身的“溫故知新”“傳而習之”提供可能的保障。如若不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師自己的知識就會變得不牢靠、有遺忘,最后是沒有更新而只能淪落為僵化與退化的狀況,卻反而還要自欺固執地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因此,從師生之“大”維度出發,加強一流師生的學術交往,不僅有利于師生之間學術的交往,在推進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層面同樣存有價值。
(三)環境之“大”:創建一流的課程與一流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水平大學的環境之“大”主要是由一流的課程與一流的校園文化共同構筑而成。以往我們總是認為課程應該是在教室里來實現,但放眼世界一流的大學,不難看到,當大學生們身處于其所在的大學校園里時,就已經在接受著某種泛課程、大課程的學習與校園文化的熏陶與浸潤了。因此,區別于以往,我們特別將課程與校園文化放在環境維度進行透視,意于重識高水平大學空間環境建設之內涵。
作為大學發展中的重要元素,課程的系統設計與實施有多重價值意義。一方面,良好的課程設計有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以及成長需要,因為學生的成長就是一門門課程的積累;另一方面,課程的完滿實施有益于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再一方面,課程還可以看作是師生的情感紐帶、學術交往的內核、“知”與“行”合一的“中間媒介”。從大學課程設計的數量來看,我國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課程總量在4000門左右,有些大學會更多一些。從大學課程設計的種類來看,我國除了重視“第一課堂”(文化課程)設計以外,還重視實驗課、體育課、音樂課等“第二課堂”(活動課程)的規劃。而這里所指的“一流課程”正是一個包含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和第二課堂的“大”課程系統。[30]因此,展望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進程,除了有一流學者作為“鎮校之寶”的保障、一流學生得以產出而面向世界形成“品牌效應”以外,還需要迎合時代教育發展的大學課程群建設。如廣東省高等教育內涵式建設以“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為建設目標,著力建設一批原始創新能力強的高峰學科,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發展格局。[31]課程按照內容可分為:大人文課程群,大科學課程群與生活技能實用課程群;按考核制度可分為:選修課與必修課;按學生興趣及未來就業需求可分為:專業課程的主輔修制度(雙學位);按課程的形式則分為:通識課與專業課(核心基礎課+中高級專業理論課+拓展應用實踐課)、學術報告與講座課、小型研討課(學習小組,有指導教師的師生讀書會)等等。與此同時,高水平大學有了高水平課程群建設工程后,其師資力量也要相應地形成知名教授+中青年教師的團隊化模式,課程內容按學科方向形成模塊+整體網狀的模式,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上則更具多樣性,如慕課、微課、優課等網絡課程。另外,還要加強高水平大學實踐技能訓練模塊等方面的課程建設。總之,具備一流的課程是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的依憑。
除此之外,大學校園里的學術文化生活在高水平大學內涵式發展中的價值不容忽視。從現實來看,由于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處于初步的創新探索、實踐發展階段,目前各高校都勠力于校園學術氛圍的營造。如發展大學生創新研究項目等各類課題的立項、大學生主題辯論會、學術嘉年華、校園文化節、學術報告活動周、對外交流與國際辦學等學術文化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普遍性的學術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養成,但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短暫化、形式化、工具化的致命缺點也不容忽視。基于此,現代高水平大學校園學術活動在秉持學術文化本位的同時,要真正沉得下心去構建深層次的校園學術文化生活建設工程,這是一個需要全面思考、規劃、實踐的事業,也是一個長期性的事業。
通觀世界各國的高水平大學,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聞名于世的并不是建筑設計、建筑布局、校園環境等外在因素,恰恰是校園里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學術文化氛圍就是大學的內核精神,也可稱之為高水平大學的靈魂所在。而高水平大學校園里的學術文化活動,通常是由一流學者所牽引前行的,這在不少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等傳記中就可以看到,他們大都會以“XX教授的星期五之夜”“XX之家”等主題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如維特根斯坦時期的劍橋大學(或劍橋大學時期的維特根斯坦),晚近以來圍繞在維特根斯坦周圍的不少傳奇性故事中,一直頗具較高“談資”熱度并傳為“佳話”的“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講述了科學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波普爾在維特根斯坦家里的小型師生研討沙龍上引起的二人之間的爭吵,當時維氏情急之下竟然動用了撥火棍來指著波普爾。①事實上,這種家庭式的學術交往活動,除了學生自主選課之外,更多的是教授的邀請,它們主要針對的是研究生以上的高年級學生,當然也不排除有學術天賦、悟性較高、學習志向濃厚的本科學生。這些學生在大學良好的學術氛圍影響下,由這所大學的一流學者相帶動,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聚集到某一研究領域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這所學校所具有的獨特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進言之,這樣的學院生活既有益于學生在學術與科研上的迅速成長,又能保障一流學者的學術長青,促其思、促其想。而師生在為了追求真理而聚集到一起的每周定期學術活動上形成思想交鋒、唇槍舌戰、以筆為劍,一篇一篇的論文如同雪片一般的降落下來也是不難想象的。至于其他的有份量的經典性著作或其他科研創新成果,在這種充分學術化的學院生活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也是一種自然進程中的結果而已。可以想見,在我國目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各高校如果能夠將大學校園學術氛圍作為一個重要的建設部分,構思如何將之切實有效地建立起來,我們認為這是真正能促使高水平大學走長遠之路、形成一個城市/地方深遠文化底蘊的懇切做法。
四、結語
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以學術交往賦能高水平大學內涵式建設,本質上是為了讓學者重新回歸生命存在之本的學術交往本職工作。從學術交往的“學者之大”“師生之大”“環境之大”三維度出發,重塑“一流學者”的身份認同感、加強“一流師生”的學術交往活動、創建“一流課程”與“一流校園文化”,建立起符合高水平大學本義的以學術建校、以學術立校、以學術治校的有效機制,從而讓特聘教授等“學科帶頭人”承其本義,由之帶頭做好學術研究團隊建設的工作,帶領所在學校的中青年教師樂于治學、勤于治學,兢兢業業,真正創造出我國未來具有一批高水平大學的成就,從而堪與國際一流大學一較高低。
注釋:
①維特根斯坦在劍橋大學他家里開設的師生聚會也即小型課程研討會,幾乎持續了他后期重回其校任職大學教授的整個學院/學術生涯。比較集中就其間發生的兩個知名學者間發生爭吵事件的來龍去脈之敘述可參見以下兩個漢語譯本:[英]David Edmonds,John Eidinow.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兩位大哲學家十分鐘爭吵的故事[M].方旭東,等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英]戴維·埃德蒙茲,約翰·艾迪諾.維特根斯坦的火鉗:兩位大哲之間的十分鐘爭吵[M].蔡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2-06-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劉虹,馬桂林.高水平大學學科隊伍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3):65-69.
[3]王孫禺,孔鋼城,雷環,邵小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水平大學及其重點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4):1-6.
[4]劉樹道.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經驗和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6.
[5]趙慶典.日本、韓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啟示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89-96.
[6]李延保.關于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思考:兼談現代大學文化建設[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89-201+208.
[7]張德祥.高水平大學建設要重點處理好的八個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21-25.
[8]謝和平.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與當代高水平大學的使命[J].中國大學教學,2008(5):4-8+99.
[9]蔡袁強.“雙一流”建設中我國地方高水平大學轉型發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33-37.
[10]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內涵、動因及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7(1):38-43.
[11]付八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探尋:欠發達地區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4-6.
[12]顧秉林.一流大學建設若干熱點問題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1):1-7.
[13]董云川,羅志敏.高水平大學建設:一種新框架和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6):49-55+64.
[14]胡永新.論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與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邏輯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3(6):154-158.
[15]HABERMAS J.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 ‘Ideologie[M].Frankfurt/Main:Suhrkamp Verlag,1968:62-63.
[16]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5.
[17]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b:188.
[18]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21.
[19]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21.
[20]崔延強,鄧磊.論大學的學術責任:現代大學學術研究的四重屬性[J].教育研究,2014,35(1):84-91.
[21]張應強.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及責任與使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1):8-16.
[22]魏士國,王小靜.著眼大學功能 重構大學精神[J].中國高等教育,2018(Z1):69-71.
[23]傅斯年.《新潮》發刊旨趣[A]//傅斯年全集·第一卷[M].歐陽哲生,主編.長沙:湖南出版社,2000:80.
[24]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傅斯年全集·第三卷[M].歐陽哲生,主編.長沙:湖南出版社,2000:12.
[25]傅斯年.《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發刊詞[A]//傅斯年全集·第三卷[M].歐陽哲生,主編.長沙:湖南出版社,2000:13.
[26]劉述禮,黃延復,編.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27]程斯輝.何謂大學之“大”:關于我國大學之“大”的回顧與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1):99-106.
[28]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22)[2022-06-25].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1905/t20190522_59391.html.
[29]席明納書社簡介[EB/OL].[2022-06-25].https://www.douban.com/group/285212/.
[30]鞏建閩.大學之大也在“課程之大”[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11):3.
[31]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19)[2022-06-25].http://www.gd.gov.cn/xxts/content/post_3491966.html.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