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也是體現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依據。但目前我國的小學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許多農村的寄宿制小學,作文教學更是不容樂觀:學生怕寫作文,對作文有抵觸情緒;教師怕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怨聲載道。本文針對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難的問題,從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總結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希望能對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進行作文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活體驗? 農村寄宿制? 高年級作文? 教學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生活體驗的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探究,課題立項號:JQ【2020】GHB285。
【中圖分類號】G623.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085-03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因其封閉統一的管理模式,使得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生活受到了一定的束縛,加之學生閱讀面狹窄的原因,使得學生對習作產生畏懼心理,學生寫出的作文文體單一,缺乏真情實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在于我們教師平時只注重教,卻忽視了學生學的問題。學生喜歡怎樣的作文課,喜歡寫什么,我們教師心中無數。怎樣扭轉這種尷尬的寫作現狀,我認為要采取以下的幾點教學策略:
一、盡心創設作文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愛上寫作,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來。但現實是農村的大多數學生常常是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真正動手寫起來,更是無從下筆,無話可說。要么東拼西湊,滿是空話套話;要么全文抄襲,應付差事。諸如此類,都是學生怕寫作文,對作文沒有興趣的表現。因此,激發農村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仍然十分重要。
1.巧抓課堂練筆活動,讓習作教學少走彎路。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力爭避免為作文而作文的習作模式,要把寫作貫穿到日常的課堂之中。我認為課堂小練筆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活動。它既能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對一些經典課文,教師都要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本內容,提煉總結出一種寫法,讓學生仿寫。仿寫的內容可以是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是一種寫作方法,還可以是文章的篇章結構等。例如,學習六年級《窮人》一課,可讓學生借鑒課文中人物心理描寫的方法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學習四年級豐子愷的《鵝》時,可讓學生學習抓住中心句描寫鵝性格特點的寫法來寫一個自己熟悉的動物片段;學習五年級《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可讓學生從枝、桿、葉、果實幾個方面來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種果樹。篇幅不需要太長,抓住要點就行。長期這樣堅持,學生的習作面越來越廣,積累的習作方法也越來越多,作文課寫起作文來也就做到了有章可循,自然也就少了作文時的畏難情緒。
2.組織課外作文活動,讓學生親密接觸生活。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的知識遠比老師的灌輸要多得多。因此,教師要適時地解放自己的課堂,不要把學生牢牢禁錮在教室這狹小的空間中,要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室外作文活動。若讓學生寫關于四季的寫景作文,春天可帶學生去郊外踏青,夏天駐足觀察校園花草豐茂的景象,秋天帶領學生到田野、果園體驗勞動,冬天帶領學生在雪地上盡情玩耍。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節假日,布置習作的小任務,為課堂習作教學奠定基礎。以讓學生寫一篇習作《熱鬧的運動會》為例,在學校召開運動會之前先安排習作任務,讓學生有心理準備;運動會上讓學生留心觀察熱鬧的場面和精彩的瞬間,促使學生搜集寫作的素材,運動會后立即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學生因為有了活動的經歷,寫起來輕松多了,寫出的內容也更具有生活的氣息。
3.落實各項實踐活動,補齊學生的生活空缺。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模式,讓農村的學生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嚴重脫節。因此,學生作文猶如無源之水,讀起來蒼白無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周末學生回歸家庭生活的時機,鼓勵學生參加敬老、孝老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參加種植、飼養勞動實踐;讓父母陪伴孩子游覽附近的風景區和名勝古跡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奇妙無比的自然生活和酸甜苦辣的社會人生,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能有感而發,避免無病呻吟。
其次,教師要落實好讀書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平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周末兩天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養成每天書不離手的讀書好習慣;每個假期要求學生讀一本好書,制作好書推薦卡;每學期開展兩次讀書交流活動,在班級掀起讀好書的風氣;學期末評選出書香班級和讀書小明星,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另外,要養成學生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不要求學生日日寫,這樣無形之中會增加學生習作的心理負擔。要注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感悟生活,把自己具有深刻影響和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或自己最想表達的內容寫下來,切忌規定日記的內容和篇幅,要讓學生觸景生情,隨感而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悉心創新作文形式,讓作文課堂煥發生機
學生不愛寫作文,歸根結底還是教師一成不變的作文教學模式所導致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創新課堂作文形式,讓作文教學活起來,讓學生寫作樂起來。
1.多人合作寫一篇作文,拓展寫作的思路。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作文教學也是如此。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大多數農村教師習慣了給學生擬定出一個題目,讓學生緊扣擬定的作文題目來寫作文的這種習作模式,殊不知,學生被緊緊地套在這種習作的牢籠之中很難迸發出習作的靈感。如果我們嘗試改變一下習作教學的方式,不給學生命題,而是確立一個主題,讓學生盡情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例如,讓學生寫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不要死扣題目是《我的老師》《我的媽媽》等諸如此類的作文,而是圍繞“一個有特點的人”這個主題,讓學生自己命題,廣泛收集題材,搜尋身邊典型的人和事,解決作文寫什么的問題。有了題材之后幾個人集思廣益合作完成一篇口述作文,這樣又會解決怎樣寫的難題。例如,我們可把學生分成幾個組,大家圍繞一個題目,先由一個學生開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順著一個思路往下說,說到不會之處,其他人給予指正或補充,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思路寬泛,更有閱讀價值。
2.大力開展活動式作文,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愛玩是每個學生的天性,高年級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習作教學也要抓住學生愛玩的這種天性,把習作的課堂變成學生游戲的天地,寓教于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例如,讓學生寫諸如《我喜歡的游戲活動》此類的活動類記事作文,寫前可組織學生玩一玩,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活動,感受一下此刻的心情和同學們的種種表現,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例如寫游記類的習作,在學生動筆寫之前,先布置寫作任務,讓家長帶領學生到家附近的景點、游樂場去參觀游玩,也可先讓學生當一次導游,給大家介紹某一處景點,言談之中就讓學生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3.創新作文評講形式,給學生的習作之路助力。
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論著里寫道:“評講作文的目的,首先在于喚起學生對作文的熱愛,激發學生的寫作愿望。”但許多教師卻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讓學生寫作文上,用來評講作文的時間少之又少。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學生也就品嘗不到習作帶來的成就感,自然也就少了寫作的熱情。因此,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留出給學生評作文的時間,從標點、修辭手法的運用、段落層次的劃分、書寫的美觀與否等多個方面評價學生的作文,力求使每一次評價都成為學生追求成功的動力。如,作文評講課上老師可把寫得好的精彩片段用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朗讀品味,借鑒寫法;還可把寫得好的作文發到班級微信群讓家長閱讀,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寫作水平;還可以發揮學習園地的宣傳作用,把每個階段的佳作張貼在“學習園地”上。鼓勵學生參加征文比賽,制作班級作文集相互傳閱,進行優秀作文演講等多種作文評價的激勵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用心感受現實生活,學會表達真情實感
習作來源于生活,又反映社會生活。但現在的農村學生,往往是目空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習作內容滿是套話、假話,真正能打動人心,表達真情實感的習作少之又少。怎樣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1.避免或少寫命題作文,避免學生無病而吟。
命題作文,剝奪了學生的習作權利,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挫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少寫一些命題作文,多寫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學生感興趣的樂于表達的內容。例如,讓學生寫一篇寫人記事的習作,教師不必局限于《我的××》這樣的題目,可讓學生從身邊最熟悉的人著手,觀察他的外貌、性格以及他的高尚品格,然后抓住突出的特點自己擬定一個有個性的題目,真實地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的認識,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內容更寬泛,情感才真實。
2.適時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幫學生尋找習作素材。
大多數學生一寫作文就犯難,不知寫什么,從何寫起。每看到此番情景,教師就要適時地進行點撥:或用動情的語言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或用圖片展現生活中的某一處場景,或觀看一段視頻引起學生的思考,以此來喚起學生的記憶,打開學生創作的思維,幫學生尋找到習作的突破口。例如,這學期我校組織的作文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我校六年級的兩位語文老師都以《給老師的一封信》為題,搜羅了一些表現師愛、讓人怦然心動的畫面,一下子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打開了學生的創作思路。
3.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使習作內容錦上添花。
中高年級學生的作文對習作內容、體裁和字數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大多數農村學生只對寫記敘文感興趣,而對寫景抒情和想象類等作文比較抵觸,寫出的作文要么篇幅太短,內容表達不清楚,要么就是長篇大論不符合文體。因此,習作課上引導學生按習作要求把作文寫具體、寫生動才是關鍵。每次習作課教師都要針對單元習作目標精心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習作教學環節,從擬定習作題目、選定習作素材以及制定習作提綱等方面著手,通過品讀范文、賞析精彩片段讓學生掌握習作開頭、中間和結尾的寫法,力爭做到開頭直奔主題,中間注重細節,結尾不拖泥帶水。
四、精心抓好課外閱讀,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基石,學生只有在閱讀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習作時才能做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閱讀中的積累不僅僅是詞語、句段的積累,還有篇章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積累。
1.寫前閱讀,確定寫作的方向。
學生寫作文時常常不知從哪下筆,若寫前進行有目標的閱讀,就可解除學生心中的顧慮。每次寫作文前,教師要提前確定好本次寫作的主題,布置任務讓學生閱讀此類主題的文章,學習借鑒習作方法,動筆前做到胸有成竹。例如,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有一個單元習作是《我心中的小英雄》,在寫作前,我首先給學生推薦了幾個中外小英雄的故事《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小英雄于連》等讓學生去閱讀,課堂上我又穿插了幾個描寫英雄人物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品讀,學生們頓時茅塞頓開,不到一節課功夫,各個學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躍然紙上,這就是課前閱讀帶來的益處。
2.寫后閱讀,尋找寫作的差距。
沒有閱讀就沒有鑒別,沒有積累就沒有習作的素材,只有閱讀別人的文章,才能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一篇好習作只有經過反復的錘煉修改才能成形。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完成每一次習作后抓住評講作文這一環節,選取學生的精彩習作或習作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閱讀品味,也可選取課外讀物中相同的內容讓學生對比感悟,體會文章的妙處,尋找自己習作中的不足。
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打開了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學會了在閱讀中積累,也讓學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一次次的閱讀中得以提升。
總之,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小學五、六年級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學生習作難的問題,從轉變教師的作文教學觀念,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入手,倡導生活化的體驗式的作文模式,盡量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參考文獻:
[1]熊生貴主編.有效教學,和諧課堂[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