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銀亭,陳培育,鞠 樂,強學杰,余行簡,陰志剛
(南陽市農業科學院,河南南陽 473000)
谷子(Setaria italicaBeauv.)是起源于中國的古老農作物,數千年來一直作為主栽作物培育了中國北方文明,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哺育作物。谷子具有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廣、耐儲存、營養豐富、糧食兼用等特點[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谷子水分利用效率高,具有較低的蒸騰系數和較高的蒸騰效率[2,3],是應對未來水資源日益短缺的戰略貯備作物;谷子豐富且平衡的營養為人們食物多樣性和膳食結構改善所必需。加強發展谷子產業,對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生產、畜牧業及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全球干旱日趨嚴重,降雨量已成為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影響因子。已有研究表明,小麥、玉米、糜子等作物的產量與生育期降雨量有密切關系[4-6];也有學者研究了谷子產量與降雨量的關系[7,8]。河南省南陽市屬于黃淮海夏谷區的最南端,屬于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9],降雨量較其他谷子主產區多,因此前人研究的結果只能參考,不適用于南陽市的生產。豫谷18 是安陽市農業科學院2012 年選育并通過國家鑒定的谷子新品種,由于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10,11],是南陽市近幾年的主推品種,并作為各類谷子試驗的對照品種。本研究通過總結近5年豫谷18 在南陽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的田間表現,研究了降雨量與谷子產量的關系,分析了影響谷子產量的因素,以期為南陽市谷子的高產栽培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對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試驗地位于南陽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112°25′5″E,32°54′35″N),屬平原旱地,海拔120 m。該地處于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地帶,屬于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4~15.7 ℃,7 月平均氣溫為26.9~28.0 ℃,1 月平均氣溫為0.5~2.4 ℃。年降水量為703.6~1 173.4 mm,年日照時數為1 897~2 121 h,年無霜期為220~245 d[12,13]。
氣象局在試驗基地內設有氣象觀測站,氣象資料由市氣象局提供。計算谷子生育期內累計降雨量和日照時數,用于分析谷子產量與降雨量和日照時數的關系。2017 年谷子生育期內累計降雨量為248.1 mm,比歷年同期降雨量少125.4 mm,累計日照時數為526.1 h;2018 年降雨量為530.1 mm,比歷年同期降雨量多93.3 mm,日照時數為663.3 h;2019 年降雨量為310.4 mm,比歷年同期降雨量少91.4 mm,日照時數為475.5 h;2020 年降雨量為618.3 mm,比歷年同期降雨量多218.8 mm,日照時數為343.2 h;2021 年降雨量為376.0 mm,比歷年同期降雨量多2.5 mm,日照時數為358.3 h(表1)。

表1 豫谷18 的產量和農藝性狀表現
所用谷子品種為豫谷18,在2017—2021 年連續5 年作為河南省谷子聯合鑒定試驗的對照品種。每年試驗設3個重復,隨機排列,行距0.4 m,行長8.3 m,6 行區,小區面積20 m2。2017 年谷子出苗后噴灌,2019 年谷子播種后噴灌保證谷子出苗,其他年份均是遇墑播種;谷子生育期間沒有灌溉,遇大雨排水。
運用Microsoft Excel 整理數據,用SPSS 17.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017年,豫谷18生育期83 d,產量5 628 kg/hm2,株高111.6 cm,穗長19.3 cm,穗粒質量23.80 g/穗,千粒質量2.42 g,谷瘟病3 級,細菌性褐條病病株率8.7%,抗倒伏1 級。2018 年,豫谷18 生育期92 d,產量4 430 kg/hm2,株高141.6 cm,穗長18.3 cm,穗粒質量17.07 g/穗,千粒質量2.41 g,谷瘟病4 級。2019年,豫谷18 生育期81 d,產量5 472 kg/hm2,株高145.2 cm,穗長21.8 cm,穗粒質量20.40 g/穗,千粒質量2.51 g,谷瘟病2 級,倒伏較輕。2020 年,豫谷18生育期83 d,產量4 217 kg/hm2,株高116.0 cm,穗長17.3 cm,穗粒質量18.80 g/穗,千粒質量2.81 g,谷瘟病3 級,細菌性褐條病病株率45%,倒伏較輕。2021年,豫谷18 生育期83 d,產量4 758 kg/hm2,株高137.1 cm,穗長20.4 cm,穗粒質量17.40 g/穗,千粒質量2.82 g,谷瘟病2 級,無細菌性褐條病,不倒伏。
由表2 可知,影響谷子產量的因子從大到小依次為降雨量、穗粒質量、單穗質量、穗粗、穗長、千粒質量、生育期、日照時數、出谷率、株高和穗數。產量與降雨量、千粒質量、生育期和株高呈負相關,其中與降雨量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P<0.05);產量與穗粒質量、單穗質量、穗粗、穗長、日照時數、出谷率和穗數均呈正相關,其中與穗粒質量和單穗質量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P<0.05)。同時降雨量與單穗質量、穗粒質量、穗長、穗粗等主要農藝性狀呈負相關。

表2 豫谷18 產量與農藝性狀及氣象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3 可知,對產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在所有的主成分構成中,信息主要集中在前3個主成分,其累計貢獻率達89.565%。主成分1 貢獻率最大,為45.440%,其次為主成分2 和主成分3,貢獻率分別為28.496%和15.629%。
第1 主成分上產量、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的載荷較大,標準化特征主要反映豫谷18 的豐產性和穩定性[14-16],其中產量特征向量最高,為0.972,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的特征向量分別為0.943、0.940 和0.916,說明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與產量呈正相關,隨著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的提高,產量也隨之增加。降雨量和千粒質量載荷量較高且為負值,說明降雨量和千粒質量較小時,產量較高。因此,在種植谷子時應選擇地勢高的地塊,育種工作中不要過分追求千粒質量,而是追求谷子的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等農藝性狀。
第2 主成分主要反映品種穗數、出谷率和千粒質量等增產性因子信息,其中穗數、出谷率和千粒質量的特征向量值分別為0.880、0.598 和0.590,表明穗數與出谷率和千粒質量呈正相關。
第3 主成分特征向量中,載荷較高且為正值的有降雨量及穗數等生長勢因子,其特征向量分別為0.350 和0.340,反映降雨量與穗數呈正相關。
綜上可知,產量的第1 主成分值最大(0.972),因此與產量相關的主成分分布在第1 主成分上,而第1主成分上與產量相關且主成分值較大的是穗粒質量、單穗質量和穗粗。穗粒質量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0.943)、單穗質量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0.940)和穗粗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0.916)均在第1 主成分上,由此可知,單穗質量、穗粒質量和穗粗直接決定了谷子的產量。此外,第1 主成分上降雨量特征向量(-0.906)為負值且對產量的影響也較大。
豫谷18 在南陽市連續種植5 年,其穗長、穗粗、穗粒質量、出谷率、千粒質量、株高等農藝性狀和產量都有差異,這主要與每年天氣有關,特別是與降雨量關系密切。
根據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影響谷子產量的因子從大到小依次為降雨量、穗粒質量、單穗質量、穗粗、穗長、千粒質量、生育期、日照時數、出谷率、株高和穗數。產量與降雨量、千粒質量、生育期和株高呈負相關,其中與降雨量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P<0.05);產量與穗粒質量、單穗質量、穗粗、穗長、日照時數、出谷率和穗數均呈正相關,其中與穗粒質量和單穗質量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P<0.05),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7-19]相同。同時降雨量與單穗質量、穗粒質量、穗長、穗粗等主要農藝性狀呈負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果[20-23]相同。以上結果表明,單穗質量、穗粒質量和穗粗直接決定了谷子的產量,降雨量直接影響了谷子的產量。
降雨量對谷子的產量影響最大,且呈顯著負相關,這是因為降雨量多時,單穗質量和穗粒質量顯著變小,且谷瘟病、細菌性褐條病等病害發病重,最終導致產量降低。因此,在種植谷子時應選擇地勢高、地勢平坦、不易積水的地塊或丘陵崗坡地。產量與穗數呈正相關,但相關性不大,說明穗數并非越多越好。豫谷18 穗數應控制在52.5 萬/hm2左右,因為南陽市的夏谷子幾乎沒有分蘗,所以種植豫谷18 時留苗密度控制在52.5 萬/hm2左右。產量與單穗質量和穗粒質量呈顯著正相關,因此在選育高產品種時應以穗粒質量和單穗質量作為首選目標性狀,同時兼顧穗長、穗粗等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