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不是簡單地、原封不動地恢復傳統文化的靜態行為,而是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不斷交融、轉換和提升的動態過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根脈、鄉村全面振興與農民文化自信的歷史呈現與現實表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與鮮明的時代價值。新時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需要在鄉村振興價值目標和制度框架下,以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化的視角重塑傳承發展內容、把握傳承發展原則、構建傳承發展機制,形成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完整體系。與此同時,應當從科學性理念、主體性力量、創新性方式、多元化保障等不同維度探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現實出路。
關鍵詞: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價值;體系;路徑
作者簡介:李程麗,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郵政編碼 130024)
中圖分類號:G122:F320.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3)02-0065-07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帶有地域性鄉土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稱”,[1]植根于鄉土、存續于鄉土、發展于鄉村,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特性和鄉土特性。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為解決“三農”問題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其題中之義和關鍵環節。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要義在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文明的精神根脈。另一方面,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新起點和新契機,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價值目標和制度框架中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
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價值承載
中國文化的根脈在鄉村,正如梁漱溟所指出“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2]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性文化樣態,在當下依然承載著重要價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不僅僅是實現文化振興本身,而且是與國家、農村、農民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國家強盛、鄉村興盛、農民自信的重要前提。
(一)有利于更好承接中華民族歷史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村文化的根不能斷”,[3]“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4]從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之維來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是植根于農耕文明的東方智慧。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是體現偉大文明體系的鮮活載體。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也認為:“一個社會要想從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來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離開文化傳統的基礎而求變、求新,其結果必然招致失敗”。[5]這也進一步佐證了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發展必須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源泉。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形成史中,以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為主軸構筑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其中既包括傳統村落、農業生產遺跡、灌溉工程遺產等物質性文化遺跡,也包括民俗、禮儀等精神性文化因子,不僅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寄托,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總數量、覆蓋類型居于全球之首,是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存續的主要國家之一。這些農業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發展,也構筑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成為點亮世界農業文明的璀璨明珠,使中華文明以獨特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從中國社會強盛之基來看,鄉村興盛是中國強盛的必要前提,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要充分挖掘并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粹,以便構建振興鄉村所需要的價值觀念和體系。在探索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農村現代文明科學有效結合的進程中,要沿著不斷發展農業、全面武裝農民、合理重塑農村發展總思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要求與理念落實落細落地,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智慧源泉
鄉村振興是產業、生態、人才、文化及組織的全面振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不僅有利于文化振興,而且也能夠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慧源泉。
就產業振興而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兼具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雙重屬性,能夠為鄉村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隨著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開發與利用,傳統文化因子將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與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相結合,形成“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品牌”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推動鄉村產業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推進。
就生態振興而言,鄉村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能夠為建設美麗鄉村、生態宜居新村提供科學的價值理念。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漫長的生成過程中孕育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觀、“知和曰常”的生態平衡觀念、“知常曰明”的環境保護意識、“知足寡欲”的適度消費觀念。這些生態觀念是我們解決生態問題、化解生態危機的智慧來源,也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理念支持。
就人才振興而言,鄉賢文化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條件。傳統鄉賢文化主要是關于“人”的文化,其中關于“反哺桑梓、造福故里”“見賢思齊、教化鄉里”的價值追求與價值規范可以充分激發新鄉賢群體的積極性,建設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先鋒隊,為“吸引人才”提供歷史積淀。與此同時,傳統鄉賢文化中的精神能與“新鄉賢”產生時空上的精神交匯,為“留下人才”提供現實依據。
就組織振興而言,倫理文化是凝聚鄉村振興主體力量的重要依托。傳統鄉村發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鄉規民約、價值追求、倫理道德等是廣大鄉民共同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是維護鄉村秩序,調節、約束、規范農民思想行為的重要規則,有利于充分發揮倫理文化引導風氣、教化鄉民、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切實提升治理效能,為進一步完善鄉村自治組織體系提供歷史資源。
(三)有利于培養和重塑農民文化自信
農民作為創造、建設、傳承鄉村文化的現實主體,在鄉村現實樣態逐漸變遷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著鄉村傳統文化的盛衰榮辱。鄉村文化的存續樣態深刻影響著農民文化自信意識的生成與培育。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就意味著從中尋找為廣大農民群眾所共知、共有、共享的生產生活方式、情感表達和價值觀念,使農民在內心深處自覺地喚起鄉村文化記憶,自覺理解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尊重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產生并形成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與行為自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能夠充分利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共同價值體系凝聚廣大農民,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關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緣由、基本內涵、演變過程、時代價值,不斷增強農民的自豪感,培養并重塑農民的文化自信。
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體系構建
黨中央曾明確提出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因為這是中華民族走向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出路。新時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構建應該明確其傳承發展應該包含什么內容,遵循什么樣的原則,以及什么樣的機制保障。
(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重塑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要回答的首要問題就是“傳承發展什么”的問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和活化發展。因此,鄉村文化傳承發展要抓住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內容這個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從整體上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概括與總結,明確指出“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6]在鄉村振興價值目標與制度框架內,要以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化的視角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容體系進行重塑。從生產現代化、生活現代化、治理現代化及價值時代化角度來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可分為生產型、生活型、治理型及價值型四種文化形態。
第一,生產型文化。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7]生產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前提與必然要求。傳統農耕文明中關于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布局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雖然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生產要求,但為鄉村生產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提供了歷史鏡鑒。
第二,生活型文化。鄉村農民生活的現代化應該是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樣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的聚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會館、庭院、作坊、吊腳樓、窯洞、民族服飾、特色飲食、地方戲劇、地域性歌舞、民間文化技藝等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文化形態,既涉及物質生活也涉及精神生活,使鄉村農民生活形態更加豐富、生活內涵更加豐滿,鄉村生活特色全面展現。
第三,治理型文化。農村治理現代化要求鄉村自治井然有序。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倫理文化、鄉約、一些非正式組織、道德規則等在教化鄉里、促進鄉治、勸善懲惡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對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有重要意義。
第四,價值型文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孝父母、敬師長、睦宗族、隆孝養、和鄉鄰、敦理義、謀生理、勤職業、篤耕耘、課誦讀、端教誨、正婚嫁、守本分、尚節儉、從寬恕、息爭訟、戒賭博、重友誼”[8]的價值理念,其中包含的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價值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內涵上高度契合,充分挖掘傳統價值內涵,有利于夯實核心價值觀之基。
(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原則遵循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解決的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從歷史走向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自身屬性與現代文明目標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要妥善處理好這些矛盾和沖突,就必須探尋并確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應堅持傳統與現代相銜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銜接。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因子,使現代文化向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文化中新的視角與表達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與說明,充分發揮其給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新生命與新活力的時代意義,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第二,從實踐推進邏輯來看,應堅持保護與開發相兼顧。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會涉及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與開發傳統文化遺產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開發是為了可持續地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保護不僅僅是為了傳統文化留存不致消失,更是為了積極利用與發展弘揚;同樣,開發利用傳統文化也應該盡力保護傳統文化的原生態特質,在遵循傳統文化保護自然規律基礎上適度開發,在積極有效保護與合理適度開發中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延續與可持續利用。
第三,從價值實現邏輯來看,應堅持經濟性、社會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9]這一論述深刻表明文化發展要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逐步實現文化發展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不只在于要實現文化本身的意義,更在于深入挖掘并充分激發其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潛在價值。一則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尋根”的需求,為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歷史根基,充分體現其人民性本質;二則為鄉村社會發展提供智慧源泉,充分體現其社會性功能;三則為鄉村經濟發展、產業開發提供依托與載體,彰顯其經濟性價值。
(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機制構建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機制構建主要是探索“將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工程做細、做牢、做實”的實現機制,要貫穿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從傳承發展的邏輯起點來看,要構建研究闡釋機制。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論分析才能在錯綜復雜的事實中指明正確的道路。”[10]新時代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諸多新情況,必須深入挖掘并準確闡釋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鄉村文明之間的契合點,才能為傳承發展找到必要的現實依據。構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闡釋機制,要緊緊圍繞深刻研究闡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這一關鍵。在闡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現代文明的關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關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關系中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鄉土底蘊的傳承發展思想體系、話語體系的研究闡釋機制。
第二,從傳承發展的邏輯中介來看,要建立宣傳教育機制。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借助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宣傳與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宣傳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11]這就明確指出了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任務與形勢。為此,要綜合利用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平臺以及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載體,搭建傳統媒介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的宣傳平臺,形成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與價值的聯動宣傳機制。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體現儀式感、莊重感和榮譽感的重大節慶活動,形成良好鄉風、淳樸民風的形象宣傳機制。就教育而言,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需要向廣大人民群眾講清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源流、發展脈絡、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等重要內容,以便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這項偉大工程中。為此,要形成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日常教育聯通聯動的教育教學機制以及教育培訓機制,通過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刻了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第三,從傳承發展的邏輯目標來看,要建立融入提升機制。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使鄉村傳統能夠在新的時代語境與新的目標要求中得到傳承發展與提升,實現與現代文明之間的融合、轉換與升華。一方面是要逐步構建生產生活融入機制。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12]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交融必須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時代農民生產生活中,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利用”,實現傳統文化與日常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要逐步構建創新提升機制。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通過文藝創作、開發生產等不同形式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生產獲得新的形式與生命。
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路徑
新時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就是要讓傳統農耕文明與鄉土文明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3]新時代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本位,在揚棄中傳承,在轉化中創新,不斷賦予鄉村文化新的時代意蘊,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積淀與時代推進中得以延續、發展和提升,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繁榮。
(一)樹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科學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應該以科學的理念為指導。
首先,堅持挖掘梳理。只有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鄉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歷史、現實及未來的貫通中明確傳承發展鄉土文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要借助古農書、村史志、地方志等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全面系統梳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嬗變、豐富內容與精神實質。在系統性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
其次,堅持揚棄繼承。鄉村文化作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發展的產物,其中自然包含著諸多文化精粹。黨中央明確提出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表明要在尊重鄉村發展歷史客觀性與實踐性基礎上客觀對待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逐步實現由批判繼承為主向傳承發展為主的思路轉變。
最后,堅持轉化創新。在強調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意識到要實現傳統文化生命力長盛不衰就必須進行不斷超越與創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點就是要做好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工作,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目標與制度框架高度契合,在新時代鄉村創造新的繁榮興盛局面。
(二)激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體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4]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建設者,也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力量。在鄉村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貫徹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民為主體的發展理念,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做到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為了農民、依靠農民、振興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讓農民在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與價值,進一步為鄉村文化傳承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首先,必須堅持以農民為本、為農民服務的核心理念。“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要聯系群眾,就要按群眾的需要和自愿。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15]要深刻體會廣大農民群眾的鄉土情懷與鄉愁情緒,切實提供廣大農民價值認同、情感共鳴的鄉村文化發展體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從而切實喚醒他們內心的文化自覺、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
其次,必須充分調動一切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每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關心和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財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獨特的傳統氣質,才能傳承下去。”[16]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每一個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要尊重并認可農民的主體性地位與作用,充分集中民智、發揮民力,最大限度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
最后,必須讓農民真真切切感受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所能帶來的利益。一方面,要讓農民通過傳統技藝、傳統工藝等民間文化遺產傳承與產業化發展獲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讓農民群眾在鄉村文化內涵、精神、價值的再挖掘、再發現、再運用過程中實現自身精神風貌的改觀,逐步培養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三)創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式
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會受傳承方式的制約與影響,所以要采取科學的、合適的傳承發展方式。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要根據鄉村發展的歷史積淀、客觀現實與時代要求,創新性變革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一,靜態保護。對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體現歷史發展過程、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遺產要進行固態化保護,盡量保留歷史古跡的原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17]由于時代發展與自身狀態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古村落文化、古建筑文化的保存愈發困難。守舊如舊、修舊如舊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課題。只有如舊才能真實展示鄉村文化所傳達的特殊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否則,鄉村文化就會失去其本來的歷史韻味與文化符號,影響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認可度與接受度。一方面將鄉村中留存的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等劃入歷史保護紅線,貫徹落實“保護第一”的傳承發展理念,不能對其改造甚至破壞;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在自然環境中不易保護傳承的文化具象,要建設有特色的博物館與展覽館,將其原貌完整保存下來,全面記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實樣態。
第二,活態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就是在遵循保護與傳承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再生產再利用,使它們得到更好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基本理念,明確了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辯證統一的關系,這就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事業發展的載體、文化產業開發的依托,在其傳承發展過程中既要保留文化事業的社會性功能,也要進一步開發文化產業彰顯其經濟價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因子,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走出一條“以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推動文化保護”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化道路。通過市場化平臺將現代文化發展的要求與特征融入其中,使其能夠在商品市場中永續存在,既能夠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延續下去,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社會性功能,也能在生產性保護、開發性利用中創造經濟效益,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經濟性價值。
(四)構筑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多元保障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僅僅依靠農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等的硬性約束。實現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是實現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健康道路。
第一,從政策保障來看,黨中央關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這就以明文規定的政策文件為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與此同時,文化和旅游部頒布的《鄉鎮文化站管理辦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若干意見》與《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宣部與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文化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等制度性規章條例從不同級別、不同方面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作了系統部署。各級政府、企業、社會各方要嚴格按照政策規定保護開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從法律約束來看,要強化法律法規對鄉村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的保障作用。黨中央頒布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加快《文物保護法》修訂完善工作,推進《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工作等,旨在使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完善。從地方立法來看,要充分利用明文規定的法律條例,敦促各級人民政府采取適當的措施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傳統工藝等的保護與開發。
第三,從執法來看,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于破壞優秀文化遺產的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從守法來看,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法治觀念,自覺培育并形成權責統一的法治行為。
參考文獻:
[1]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2):71-84.
[2]梁漱溟全集(第1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612-613.
[3]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5]C. Kluckhohn.Culture and Behavior[M].New Yor:The Free Press,1962.76.
[6]習近平關于 “三農 ”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8]劉志松.鄉規民約與鄉村振興[J].農家書屋,2018(9):42-43.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83.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6.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4-655.
[13][14]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13.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16]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325.
[17]段金柱,鄭璜.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在福建保護文化遺產紀事[N].福建日報,2015-01-06(1).
(責任編輯 胡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