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蘭 趙秋平 魯顯玉 鄭敏 段志光


Keywords?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resist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ing
摘要? 目的:了解家庭代際團結對唐山市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的影響。方法:從河北省唐山市市區1所三級甲等醫院直屬的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抽取537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中高齡老年人一般情況調查表、抗逆力量表(CD?RISC)、家庭代際團結問卷進行調查。結果:537名中高齡老年人CD?RISC得分為16~88(58.35±14.43)分,處于中等水平。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月收入、性格類型、團結A得分、接受幫助得分和規范性團結得分為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河北省唐山市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建議加強代際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以提高老年人的抗逆力水平。
關鍵詞? 家庭代際團結;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影響因素;護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3.06.026
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已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高齡老年人年平均增長率將為4.4%,是總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的6.1倍[1?2]。中高齡老年人常面臨軀體功能下降和社會交往減少的情況,更容易發生心理狀況改變。抗逆力(resilience)是個體在遭受逆境、威脅、創傷、其他重大壓力時生理及心理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3]。家庭關系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家庭代際團結是指子女成年且有自己的職業和家庭后,父母和成年子女代際之間的凝聚力[5]。目前,我國研究者較少從代際視角關注中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通過了解家庭代際團結對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的影響,旨在提高中高齡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制定老年人心理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從河北省唐山市市區抽取1所三級甲等醫院(唐山市工人醫院),再從這所醫院直屬的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團結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鶴祥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和平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中高齡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75歲;②在社區內居住≥6個月;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病情危重;②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無法接受調查;③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④無子女。
1.2 調查工具 ①中高齡老年人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性格類型等。②抗逆力量表(CD?RISC):由Connor等[6]編制、于肖楠等[7]修訂,共25個條目,分為堅韌、力量、樂觀3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總分越高表示抗逆力水平越高。③家庭代際團結問卷:從Lowenstein[8]編制、王曉靜[9]翻譯修訂的中文版家庭代際關系問卷中提取代際團結部分,共18個條目,分為團結S(包括結構性團結和聯系性團結2個方面條目)、團結A(包括情感性團結和一致性團結2個方面條目)、規范性團結3個維度及功能性團結(包括提供幫助和接受幫助2個方面條目)。其中,結構性團結用于評估父母與子女居住距離的遠近,聯系性團結用于評估父母與子女打電話、發郵件的頻率,情感性團結用于評估家庭成員的情感親密度,一致性團結用于評估家庭成員價值觀的共識度,均采用1~6分評分。規范性團結用于評估照顧父母和養育成年子女的責任,采用1~5分評分。功能性團結不出現在因子結構里,用于評估老年父母提供或者接收到幫助的頻次。經檢驗,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70~0.84[9]。
1.3 調查方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統一問卷對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社區中高齡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訪談式問卷調查。調查前統一對調查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要求調查人員發放問卷前對中高齡老年人解釋說明調查目的和意義,取得同意方可實施調查。以調查人員代填的方式收集資料,所有問卷當場審核,及時檢查和填補缺漏項。共調查548名中高齡老年人,有效問卷537份,問卷有效率為97.9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定性資料以頻數表示,得分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情況 537名中高齡老年人CD?RISC得分為16~88(58.35±14.43)分,處于中等水平。不同特征中高齡老年人CD?RISC得分比較結果見表1。
2.2 中高齡老年人家庭代際團結情況及其與抗逆力水平的相關性 537名中高齡老年人團結S得分為(4.82±1.17)分,團結A得分為(3.78±0.89)分,規范性團結得分為(3.40±1.13)分,功能性團結中的提供幫助得分為(1.97±0.95)分,功能性團結中的接受幫助得分為(4.53±1.53)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團結S得分、團結A得分、規范性團結得分及功能性團結中的接受幫助得分與CD?RISC得分均呈正相關(P<0.05)。
2.3 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將不同特征中高齡老年人CD?RISC得分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及家庭代際團結中的團結S得分、團結A得分、規范性團結得分及功能性團結中的接受幫助得分作為自變量,將CD?RISC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月收入、性格類型、團結A得分、接受幫助得分和規范性團結得分為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2,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見表3。
3? 討論
3.1 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高齡老年人CD?RISC得分為(58.35±14.43)分,低于焦娜娜[4]對社區老年人的調查結果[(62.33±11.45)分],可能與此次調查的老年人屬于中高齡老年人,老年人日常活動和人際交往減少有關。隨著年齡增高,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社會交際也較以往下降,心理會出現較大落差[10]。而親人和摯友離開,會導致老年人缺乏足夠的社會和家庭支持[11],使老年人面對壓力、困難時難以應對。
3.2 中高齡老年人家庭代際團結現狀 本研究中,中高齡老年人家庭代際團結中的團結S得分、團結A得分、規范性團結得分及功能性團結中的提供幫助得分和接受幫助得分均高于Katz[12]的研究結果。這可能與我國獨特的家文化和養老照護觀念有關[13]。當前,我國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以及家庭職能開始發生改變,從而使家庭代際關系改變,對中高齡老年人和子女的關系和相處形式帶來一定影響[14?15]。
3.3 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響因素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月收入、性格類型、團結A得分、接受幫助得分和規范性團結得分為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月收入較高的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高于月收入較低的中高齡老年人,收入較高的中高齡老年人經濟負擔較小,醫療保障較好,生活滿意度較高;性格內向的中高齡老年人抗逆力水平低于性格外向或適中的中高齡老年人,內向型中高齡老年人社交能力較差,容易出現失落和抑郁情緒[16]。在家庭代際團結中,接受幫助能顯著提高抗逆力水平,中高齡老年人主要依賴子女照顧,子女經常性幫助老年人,加強了老年人自身安全感和社會價值感,有利于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7]。團結A能顯著影響抗逆力水平,其中的情感性團結是老年人與子女保持密切聯系的紐帶,情感聯系會給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寄托,子女關心、照顧老年人并積極主動融入老年人的生活,有利于促使老年人的情感朝積極的方向發展[18];而一致性程度較高的家庭成員間相互包容,家庭氛圍處于和諧狀態[9],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在規范性團結中,孝道的傳承要求子女孝順、尊重和愛護老年人,及時了解老年人需求,會促進代際和睦,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使老年人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危機和困難[19]。政府應進一步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家庭養老政策,加強代際之間的關系,更好地關注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蔣義,劉淼.中國高齡老年人日常活動能力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轉化醫學雜志,2020,9(1):21-25.
[2]? 姜向群,魏蒙.中國高齡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變化情況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5,21(2):92-100.
[3]? BONANNO G A.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1):20-28.
[4]? 焦娜娜.社區老年人抗逆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20.
[5]? 馬春華.中國城市家庭親子關系結構及社會階層的影響[J].社會發展研究,2016,3(3):44-70;243.
[6]? 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7]? 于肖楠,張建新.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心理科學,2007,30(5):1169-1171.
[8]? LOWENSTEIN A.Solidarity-conflict and ambivalence:testing two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for older family members[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62(2):100-107.
[9]? 王曉靜.中文版家庭代際關系問卷的信效度研究及在老年人群中的應用[D].蚌埠:蚌埠醫學院,2017.
[10]? COLL-PLANAS L,NYQVIST F,PUIG T,et al.Social capit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older people and their impact on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17,71(7):663-672.
[11]? 張皓妍,陳長香,張敏,等.家庭親子支持對中高齡老年人孤獨感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8,34(2):167-171.
[12]? KATZ R.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ree elderly population groups in transition in the Israeli multi-cultural society[J].Cross Cult Gerontol,2009,24(1):77-91.
[13]? 李啟明.社會轉型背景下孝道觀念的代際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青年研究,2020(3):15;23-31.
[14]? 李連友,李磊,鄧依伊.中國家庭養老公共政策的重構——基于家庭養老功能變遷與發展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9(10):112-119.
[15]? 朱震宇.中國長期照護服務政策演變與發展邏輯[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9,12(10):15-22.
[16]? 閔洋璐,陶琳瑾,蔣京川.老年人性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0):5966-5969.
[17]? 孫靖凱,王儀思,汪曉凡,等.雙向代際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4):504-508.
[18]? TEH J K L,TEY N P,NG S T.Family support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rsons in multiethnic Malaysia[J].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4,2014:654382.
[19]? 楊晶晶,鄭涌.代際關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9):2875-2878.
(收稿日期:2022-02-08;修回日期:2023-01-15)
(本文編輯 陳瓊)